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五)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五)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五)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五)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五)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五)(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解析从图片的穿着看,是改良后的旗袍,反映了中西结合的特点。答案C2.(2018四川资阳高一下学期期中)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解析A项“电灯”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报馆”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女学生”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十三行畔搬洋货”不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3.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解析A项“开放”说法不准确;B、C两项中的“告别”和“瓦解”说法不对;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饰发生变化,以“西服”代替长袍马褂。改变了传统的具有尊卑观念的礼仪,取之以西方的平等的握手等礼仪。改变缠足、留辫等陋习等。答案D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五次重要变化。下列符合20世纪50年代择偶标准的是()A.穿着打扮排第一 B.家庭人口要简单C.经济条件必须好 D.首选工人老大哥解析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工人的社会地位比较突出。答案D5.(2018河南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1959年,人民日报某文章说,北京居民的生活“已经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七件事,而是几十件,几百件事。甚至一些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像呢绒、手表、收音机、缝纫机,现在也成了他们家庭里不很稀罕的家当了”。这说明()A.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居民生活质量大有提升B.要抵制“大跃进”时期北京出现的浮夸C.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D.北京居民的生活质量已经开始向小康迈进解析根据材料“1959年,人民日报某文章说,北京居民的生活已经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七件事,而是几十件,几百件事。甚至一些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像呢绒、手表、收音机、缝纫机,现在也成了他们家庭里不很稀罕的家当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故A项正确。答案A6.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解析两广总督提到的种种理由,实际上反映了守旧势力对修建铁路等新现象的阻碍。答案B7.(2018广东佛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解析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清政府仍然顽固地排斥西方工业文明,仍缺乏近代化意识,故C项正确。答案C8.如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一页插图,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运用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此教科书由中华民国组织发行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解析由图中人物外表特征可判断这一时期是清末,而手拿电话进行通讯,可以判断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开始应用,故A项正确。答案A9.某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及习俗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A.流行语言 B.网络普及C.自驾旅游 D.民航大国解析交通通讯包含了网络和自驾旅游及民航,故可以增加流行语言的网页。答案A10.1861年,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创办的目的是()A.报道重大时事 B.宣传政治主张C.评价社会风气 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从材料中的“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来分析,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答案D11.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这一艺术形式是()A.皮影 B.电影 C.戏剧 D.杂技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文字叙述,可以看出这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感受。答案B12.“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解析题干材料中“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蒋良骐东华录卷五材料二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张枬论辫发原由材料三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12分)(2)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14分)解析第(1)问,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得出两种认识。第(2)问,把“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等信息具体化来回答“发型变化的趋势”,“变化原因”可联系时代变迁来考虑(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答案(1)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2)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原因: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世界潮流的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据大公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材料三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之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尤不可以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其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请回答:(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8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10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办报的数量、办报者、办报的主体、报纸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喜康梁之议论新颖”“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天足会、禁烟会等”“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杂志亦风起云涌”和所学知识概括。答案(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