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公元前1000年(周代)-“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庞大帝国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 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三是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的浩渺无际-望洋兴叹-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文化交往与沟通的艰难-“丝绸之路”未能成为繁荣兴盛的大道-隔离机制-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保守意识-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1、独特的地理位置海的磨砺 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 古希腊人所居的巴尔干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古罗马人所居的亚平宁半岛及其附近大陆,都濒临地中海- 海岸线(3.8 万公里)- 整个欧洲距海较近(距海最远为500 公里)- 海陆交错,港湾林里- 半岛和岛屿占总面积的34%- 世界之冠 2、海的赐予黑格尔预言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们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里,把他卷入到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为的有限的圈子。”二、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1、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 春播秋收、精耕细作-“父母在,不远游”-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中国文人城市里住很久,是“客居”-迟早要还乡-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上的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二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则主张防守、和平。(乡情文明) 万里长城用来防守游牧文明的进攻的-杜甫写过“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雄才大略如秦始皇、汉武帝,没有想过远征希腊和埃及-没有世界地理知识-其他文明的君王也没有世界地理知识-只要听到远方有财富有强权就骑上了马背-到很远的地方去征战。(保守文明) 2、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1)、历史地理基础 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和基克拉迪群岛的新石器时代向金属(青铜)时代的过渡-航海技术兴起-地域有限多山-人口增加,农业无法满足需求-畜牧业、渔业、海外迁移谋生存(2)、生产发展基础 良好的气候-丰富的商品(橄榄油、葡萄酒、毛织品、木材、陶器、青铜刀剑、金刚砂)-埃及沿岸、亚细亚、腓尼基、塞浦路斯(象牙、玻璃珠、紫石英、石瓶、圆筒形印章)(3)、契约意识基础 希腊克里特-迈锡尼人和意大利半岛的工商业者发展培育了西方人的契约意识(账目、收支报表)-使得后来西方人都是以商品贸易经济来体现人际关系-因为了弄清楚各自的商品归属需要出现契约-所有西方人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契约关系-家庭也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亲情关系-婚姻也是以契约体现在教堂的婚礼中三、家国与城邦1、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 集血缘承继、婚姻结合、生产经营、财政消费、社会教化、礼法管制-多功能统一体的社会单元-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个人的家族地位,依照关系网络中的位置而定 家族同一地区,世代繁衍-血缘与地缘关系相互扭结(张家花园、梁家巷)-议事兼祭祀祖先的公共祠堂、会馆、家塾-“邻保”、“里甲”村舍行政机构-中国的家族是“微型的邦国”1、“家天下”的宗主统治 “天下为家”的父系王位继承 “以为天下厉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我以天下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渐焉,久尔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黄宗奚:明夷待访录原君 “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汉书高帝集)2、“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 孝道伦理关系-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君尊于上,臣恭于下,尊卑大小,截然不范”-专制主义-重社稷,轻科学,政治统帅一切-官本位体制-“人治为中心,政治伦理化”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 国家政治体制体现为“国君”、“皇上”为“万民之父”-“君临天下”-行政、立法、军事指挥、司法、监察、考试录用官员、文化道德倡导裁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程氏遗书卷五)2、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1)、城邦的建立 城邦制的独立自治-近代欧洲政治制度的楷模-克里特岛辉煌的城市和宫殿-雅典卫城和城堡-不同姓氏的居民向城市聚集-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城邦经济以工商业为重点(斯巴达、雅典)-城邦的规模为十万-强制性的海外移民-移民城邦-文化的传播2)、民主政治体制 城邦的权力-贵族会议、贵族选出的执政官-公民会议无足轻重-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和平民力量崛起-向世袭贵族挑战-政治民主改革(雅典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的全盛 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共和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享有充分民主权利的是男子,妇女、外乡人、奴隶、被释放奴隶不能享有公民权)第二讲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第一节 “人文”和“科学”精神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1、儒家的“鬼神观” 更早摆脱了神的权威- 周代“ 重民轻神” , 礼记 载“ 周王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 敬王保民”- 对神的怀疑轻视-孝经中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2、儒家孔子的“仁学”中国文化精神-“礼乐教化”的道德理性-“堂堂做一个人”-注重个体人格的自我修养-“修己以安人”立德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仁学”思想(儒家“孔子)孔子“仁者,人也”-立身之本-“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孝悌(ti)”发展与人伦社会的思想学说-忽略对客观自然的认识-忽略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3、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观以人为思维中心,对神鬼天地的漠视-现实的超越与人性的自由-返璞归真、自然回归-人、道、天、地的宇宙“四大”观-中国古代文化的“君重神轻”、“民重神轻”传统-期望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关系-人文社会的建立-“尚智”(人生智慧,“是非之心,智也。”二、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1、海洋文明的影响康有为语:“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海洋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征服和驾驭的雄心-“爱智”伊壁鸠鲁语:“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享受无疵的快乐。”严密的分类的科学学科体系-“西方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世纪物理学、天体学、动物史-欧几里得几何学原理2、西方“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A.理性精神-“阿波罗精神”-西方精神的核心B.客观态度-客观世界的可认知性C.探求真理-形式逻辑推论-真理的虔诚信仰D.宗教渗透-西方宗教的理性主义渗透-神和真理的可认知性-神学理论的建立-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牛顿、海森堡(宗教信徒)爱因斯坦语:“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融合)3、合理的认识手段A.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注重实验与实证。B.逻辑推导、抽象思辨。C.观察与经验。D.执著的态度,不迷信权威,采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前人的成果。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反对终极真理。第二节 群体和个人意识一、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1、群体意识的特征人作为群体的一份子-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宗族集团(关系网)-“情境中心的处世态度”-家族、宗族、乡党依赖心理-同乡会、地方会馆-血缘纽带推向地域纽带-叩头八拜、互序谱系、焚香告祖考、义结金兰、“哥们儿”社稷的效忠-承担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君主大家长的人身隶属和依附-为人臣2、群体意识的优劣优势:A.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B.促进社会稳定。C.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劣势:A.限制中国人的个体价值。B.限制个人创造活力。C.长期维系强大的旧传统秩序。二、西方文化的个人意识1、个人意识特征商业经济和社会分工发达-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识的独立个体的地位-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个体本位承认个人尊严与价值-肯定个人的权利-倡导自由精神-鼓励个人创造性发展-以个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智慧为最高的人格体现-不实行子永从其父之法(希腊时期开始)-宗教权威高于家族权威但丁语一:“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但丁语二:“并非家族使个人高贵,而是个人使家族高贵。”2、个人意识的优劣优势:A.合理的利己主义人际关系。B.各自辨别善恶。C.不依附于家庭和他人,有利于个人奋斗。D.有不受别人干预的隐私权和个人财产权。劣势:A.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态度。B.私欲的泛滥。第三节 中庸和平和崇力尚争一、中国精神的“中”和“和”注重节制、追求和平与平稳-“礼之用,和为贵”、“抑其血气方刚”-“中庸”、“中和”(儒家)核心是思想行为的适度与守常-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偏激、处事通达圆融-“协和万邦”-以德服人、以礼治国的“圣王”模式所谓:“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老子语:“不敢为天下先”,“知足者富”(消极思想)道家观念“柔弱、守雌、处下、不争、无为的中道观,和平文弱。”立身准则“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中、谦退隐忍、随遇而安。”处事格言“明哲保身、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适可而止、一争两丑、一让两有。”二、西方价值的“利”与“力”追求现实功利、开展竞争、获取利益-冒险精神-崇力好斗主要表现:1、功利主义哲学家穆勒语:“所谓善的就是能产生(或增加)我们快乐或减少我们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产生我们痛苦或能减少快乐的东西。”商业社会自由竞争的理论依据。2、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永久依赖的亲族组织-生存忧患,动荡的生存环境-不断奋斗,出人头地-竞争中求发展-生死拼搏城邦、民族互相攻杀兼并-宗教之战、商业之战保尔阿萨尔在欧洲意识危机中说:“什么是欧洲,欧洲就是相邻的人们之间你死我活的拼杀,法国和英国的竞争,法国和奥地利的竞争,奥格斯堡大会战,接着是西班牙战争协议只是短暂的间歇,和平也只是一种怀念,民力耗尽了而战争还在继续3、对力量的崇拜以力服人的强权统治策略-实力是建功立业的基本条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如果是最优秀的人,在我看来,就抵得上一万个人。” 勇敢善战,力量征服作为最大的美德(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罗马凯撒大帝、法国拿破仑皇帝)- 发展到知识、智慧、技术的崇拜(奥林匹克精神)第四节 内向与开放一、中国的“大陆性”文化性格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足的农业经济-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自我保存、向心凝聚、独立自主、稳定绵延-内向-崇古守常眼光内在-重视内部的统一和凝聚-追求以我族为中心的一元价值系统-在文化的横向交流和吸收上采取被动的姿态-保守自足宋代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二、西方的“开拓”与“求新”工商业的流通交换-外围文化环境的滋养-热烈好动、重吸取、求变化、广拓展-开拓农业生产基地和商业贸易市场-对外扩张征服与殖民活动-文化的传播和输出求变务新的创造精神-不满足与现状和已有财富和成就-不安定的变动-有助于更新和发展(优点)-无法形成新的固定关系和稳定价值-衡态机制-文化难于成熟完美(缺点)第三讲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范例v Situation1英国人对家人的帮忙会说谢谢;而中国人认为帮助家里人是一种义务,所以无需言谢。 v Situation2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对待他们是十分友好的,但是有时候会问出一些令他们感到尴尬的问题,比如问他们的年龄和工资。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范例v Situation3中国人结伴出游的时候,如果买什么东西,去买的人一般都会按照人头购买,即便有人客气地说不要;和外国人结伴出游,如果你客气地推说不需要某样东西,那么对方真的就不会给你买。 v Situation4当外国人听到中国人称呼他们为“老外”的时候,他们心里是不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并不老,且很健康。而当他们听到中国人管外国小孩也叫“老外”的时候,他们才明白“老”其实是对某个人的尊称,比如老张,老王。 第一节 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一、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1、“天人合一”的概念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人与自然万物同是天造之物,稟一脉之气生,故人能与天地万物贯彻流通。2、“天人合一”代表的文化价值刘勰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表明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哲学)意境:v 已经没有了言语,就这么静静的望着,望着,继而浑身颤栗,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渴望,渴望一种拥抱,渴望一种依靠。在这深深的峡谷里,万籁俱寂,高山环绕下,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这一瞬间,过去的一切仿佛都失去意义,那些我熟悉的陌生的生命、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在一点点慢慢逝去。v 这样的一个早晨,这样一幅画面,我再也不想描绘,因为我害怕暴露自己的笨拙。所有的言语到了这里都显得匮乏无比,所有的描绘都显得毫无意义。无端的想流泪。v 我想,多年以后,在提及怒江时,我都会记起这个早晨,初秋清冷的细雨中这如涅槃般的行走,悠长宁静的峡谷里,声声空寂,山水交融,天人合一,那是最贴近灵魂的行走。太极拳的神韵 “天人合一”境界是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主客体二分的状态,回到主客相融相摄的和谐之态,也就是习练者与太极拳道融为一体,二而一,一而二,太极之道在人中,人在道中。太极拳的境界可以分为三阶段:初习阶段、着熟阶段、懂劲后及神明阶段。这几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因为太极拳的终极目标是追求高级的天人合一的境界。3、“天人合一”与美v “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相关的文化心理,这是人以诗意的情怀去体悟自然的结果,认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是一种亲和关系。v 自然万物是愉情悦性的对象,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在审美活动中,个体投身到自然大化中去,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人参天地化育”,反映了人对自然的积极回应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v 中国美学正是从“天人合一”的生命情调中,即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寻求美。用生态的意识去审美,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审美的层面上,人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天人和谐的境界。 4、“天人合一”的博爱精神v 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v 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不尚竞争。v 实践原则,理论实际效用,言行一致,为人师表。v 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倡导“礼之用,和为贵”。(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念与归依。)二、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1、“二元对立”的概念 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控制”与“征服”自然的愿望-宙斯划破长空的怒吼-普罗米修斯对神威的反抗-象征着人与自然斗争的胜利 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科学理论、实用技术的盛行2、“二元对立”的文化表现主客对立逻辑-分裂的宇宙-众多的对立范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与肉-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宇宙充满生机活力-永无止息地运动文学中的“二元对立”v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待自然的双重性。v 一方面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人应该亲近自然和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v 另一方面却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高唱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表现了现代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迷茫。老人与海的“对抗”(硬汉性格)v 老人与海中的大马林鱼,是大自然神力的象征,雄壮、威严、充满了骇人的力量与王者的风度。v 面对着疯狂的大马林鱼,老人(桑提亚哥)显得那么从容不迫,一点没有惊慌失措的感觉,只有真正的王者在面临危机时才能做到如此的镇静沉着,他的举止风度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v 这是为了衬托人的伟大,为了突显人征服自然的最后胜利或者人虽败犹荣的霸气和傲慢。v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传达出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突出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地位和统治权利,张扬为实现人类的价值,维护人类的尊严而要与自然伟力坚定不移的战斗,并最终取得人类的胜利而始终为人们所关注。被征服者的力量v 比小船还长两英寸,长着如大镰刀般尾巴。 “水从它身上向两边直泻。它在阳光里显得浑身明亮耀眼,脑袋和背部呈深紫色,身段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阔,带着淡紫色。它的嘴像棒球棒那样长,逐渐变细,尖得像把细长的剑,它把全身从头到尾都露出水面,然后象潜水员般滑溜地又钻进水里去” (海明威)v 身体庞大却十分灵活,即使它最终被鱼叉命中。 “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海明威) 第二节 礼仪中的思维差异一、中国人的宴请习俗1、注重礼性和排场 中国人请客,不论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 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2、注重菜肴的丰富 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否则,很难称的上是在请客。 中国人宴客时重视饭菜本身起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食为首。 3、注重价格和数量 在中国,主人的盛情与否体现在菜的数量、价格、营养度和烹饪的技艺上。数量多,价格贵,营养价值高,烹饪精致,则表明主人非常好客,反之不然。 桌上的饭菜剩得越多,说明主人越是热情好客,能让客人酒足饭饱,满意而归。当朋友在餐馆吃饭,最后买单时,如果没有特别的邀请方,那么为了表示礼貌和客气,还有面子,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着付账。二、西方人的宴请礼仪1、宴客方式的多样化 西方的宴客形式,从正式到非正式,远远多于中国。大致说来,他们有以下八种宴请形式:有席位的宴青(seated dinners),自助餐(buffet dinners),正式午餐(luncheons),招待会(receptions),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ies),聚餐会(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野餐 (picnics),茶会 (tea parties)。 宴请座次区别 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 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宴请气氛的差别 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的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2、宴客方式的随意性 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也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方或单位出面组织的宴请形式,平民百姓还少有实行。 3、宴请方式的单一性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识,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 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在烹饪方面不但逊色于中国,也远不如法意等国。他们的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但比较注重营养,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 第四讲 中西艺术比较第一节 “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一、中国艺术与 “心物感应”1、以“形”写“神”,重“形”中的情感表现。 “传神”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面部表情最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佛的庄严、观音的慈祥、愤怒的天王、骡悍的力士-都要通过人的眼神、嘴唇的微妙变化传达出来-眼睛离不开五官的谐和-神态也离不开身姿手势的表征。(写意)2、以“景”观“人”,重情与景的统一。中国山水画中的“情”与“景”之一:1.创造天性的意趣: 完成空灵的传述即心灵的创造。2.创造生动的气韵: 要求作品气韵生动,把游历真山实水时的所“看”和所“悟”,用个性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及山水情怀。中国山水画中的“情”与“景”之二:3.达到感情的升华: 画里的山、水、树、石已不是原始的形象,而是经过作者感情嬗变后的生命产物。山水画作中的山、水、树、石、舍之所以令人回味和品嚼,因为这些图景没有照搬真实生活。4.达到主观意图的展示: 在其原形上运用超乎于客观景物,按画家自己主观意图进行布局的形象结构,这理想中的图景也正是中国山水画精神所追求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天人合一”的境地。 3.中国茶艺中的“茶韵倾心”l 哲理为先:茶艺最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 净。道法自然,就是自然相一致、物我两忘,发自心性。崇尚简净是以简为德,心静如水,反璞归真。l 审美为重: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豁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所以,中国茶艺虽然有规范要求,但不僵化,而是充满着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l 个性为要:中国茶艺注重意境,白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雅俗含蓄与热情奔放,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一一展现。l 实用为佳:茶是用来喝的,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和老百姓的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国茶艺不仅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很好地融为一体,追求一种极好的生活享受。 中国茶艺的“神定气朗”l 茶艺不单纯是表演艺术,它的本质是生活艺术。它不仅要求过程美,更注重于结果美。从过程美中人们可以获得美感乐趣,而从结果中人们可以获得美味乐趣,双重乐趣构成了茶艺一切美学因素去表现、去展示、去渲染、去突出茶的色、香、味、形之美才是根本,切不可主次不分。l 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的美,中国茶艺以艺示道”,在茶艺中首先要表现的正是茶人的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顶气朗的神韵美。茶人门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艺休习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二、西方艺术的“模仿现实”1、以科学的手段再现自然(写实) “二元对立”中的人与自然分离-靠认识来把握世界-西方人与自然宇宙不能达到有机融合-更重视外在客观世界的捕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反映论”宗白华语:“以目睹的具体实相融合于和谐整齐的形式,使他们的理想。”(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雕塑中的突出表现l 雕塑中的表现: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东山墙浮雕命运三女神-丰腴的肌肤、优雅的体态、柔细的丝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大气合同封面图片环保主题设计及印刷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5版建筑行业劳务派遣工聘用合同规范
- 2025年投标文件保密承诺书编制指南
- 2025年新型纸箱定制采购合同
- 2025版环保节能土建基础施工与运维合同
- 2025版全新国际贸易居间服务佣金支付协议范本
- 2025年市场分析:功能性食品消费需求预测与产品创新前景
- 2025年度车辆租赁与车辆改装定制服务协议
- 2025版退货退款及售后保障服务合同模板
- 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与2025年精准营销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两癌课后测试题及答案
- 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困境及其干预措施
- IEC60335-1中文版本大全
- 血站护士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全
- 15 自相矛盾(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5-2030年羊绒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GB/T 10250-2025船舶电气与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金属船体船舶
- 消防文员笔试题目及答案
- 小学校本培训内容大纲
- 邮政单位安全管理制度
- 2025-2030中国建筑安装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