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个人教案.doc_第1页
《人琴俱亡》个人教案.doc_第2页
《人琴俱亡》个人教案.doc_第3页
《人琴俱亡》个人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琴俱亡个人教案一、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二)、整体感悟课文 1 、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2 、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三)反馈交流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文言实词: 笃 : (d ) ( 病 ) 重 索 : 要 奔 : 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 :一直、直往 素 :一向、向来 恸 : 痛哭,极度悲哀 绝 :气息中止 卒 :死了 文言虚词: 而 子敬先亡 不译 语时 了 不悲 完全 弦 既 不调 已经 人琴 俱 亡 都 3、通译课文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三、精彩片段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生1自己也笑了。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学生中有人在点头。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娇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娇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将学生的思想深化。所以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中所出现的精彩片段,我预先没有想到,学生的思想会如此活跃,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这里就给我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激活学生的思想,怎样撞击出他们思想的火花?人琴俱亡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朗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 通过朗读初步检查预习 四、学习文言文字词 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教师补充指导。 第一段 【实词】 笃:du (病)重 左右:近旁的人,近侍 / 左边和右边 索:要 舆:车轿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虚词】俱:(副词)都、全 而:承接连词 了liao:完全 都:总、竟 第二段 【实词】 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 径:一直 卒:zu 1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帝王“崩”、诸侯大官“薨”。 2步兵,不费一兵一卒 3副词,终于,“卒用其人” cu 仓卒,急速 (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伤;良,很; 绝,气息中止,死亡。 【虚词】 既:已经 翻译: 五、再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 (琴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21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解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1知人论世: (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 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举例: 伤逝 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22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23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板书: 抑制 喷发:手足情深) 2审美:这种手足情深的悲绝,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真挚的美好的情感, 刘义庆完全是将这当作一种美好的事物记入世说新语中的,体现 了魏晋时代的一种审美观:(把人的种种情感当成一种美来欣赏)人 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是美的。 3写作技巧: 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 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 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 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 更加丰富深厚。(补充) 六、诵 读 (把握人物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