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绪论).ppt_第1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绪论).ppt_第2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绪论).ppt_第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绪论).ppt_第4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绪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主讲人 冯明臣2012 2 绪论 第一节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一 关于中国的涵义据于省吾教授考订 商代甲骨文没有中 国二字 至周初金文才出现 或 字与 国 同用 是指城邑 在西周初期出现的中国有三种含义 一 天子所居之城 即京师 与四方诸侯相对举 二 商周封域 与远方相对 三 专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这是最初的夏区 后来引申 周在克殷以前已称其中心地带为 区夏 也就是夏区 即 京师 中原 诸夏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中原各族交侵杂处 齐桓公 管仲首倡 尊王攘夷 以成霸业 其后 晋 楚相继 维持争霸政治一个多世纪 在 左传 国语 等书中 记述春秋时人 已称西周所封诸侯为 诸夏 也称 诸华 或 华夏 连称 华夏与中国同义 夷蛮戎狄合称四夷或四裔 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明显 战国时期 七雄争霸 统一条件逐渐成熟 从意识形态到地理划分 都已打破诸侯疆界 形成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大一统的观念 禹贡 打破诸夏封疆 统一划为九州 又根据各地民族远近及其社会特点 分为五服 从而创立根据各地土壤高下与物产不同来确定赋税等级 根据民族特点来确定不同管辖政策 形成 声教讫于四海 这样一种统一的地理观念与政治理想 中国 一词的正式使用 至晚明 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 他们均称明清两朝为 中华帝国 简称即是 中国 康熙二十八年 1689 订立的中俄 尼布楚条约 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 签订这个条约的中国政府是清朝廷 但使用的国名是中国 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 中国 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辛亥革命后 1912年 定国名为 中华民国 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名称中使用中国两字 简称中国或民国 1949年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简称中国 二 什么是文化 文化 一词历史演变在中国古代本指 文治教化 与武力征服相对举 周易 贲卦 彖传 说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在西方 文化 一词源于拉丁文Cuitura 其本义指耕作 后引申出居住 练习 留心或注意 敬神等多种含义 文化的涵义 广义的 文化 是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的 其本质在于人的本质的外化 对象化或物化 即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 狭义的 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其本质是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形态 文化结构 关于文化结构 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 物质 制度 精神三层次说 物质 制度 风俗习惯 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 物质 社会关系 精神 艺术 语言符号 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 我较倾向物质 制度 行为 观念四层面说 三 中国 传统 文化的涵义 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 于清晚期以前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 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 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四 什么是现代化 1 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2 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1 经典现代化理论早在1933年7月 中国 申报月刊 就刊出 中国现代化问题号 特辑 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道路 在随后的30 40年代 中国知识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 历时50年 50 90年代 最终形成了现代化理论体系 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 并因此受到种种批评 例如 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等 但是 它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 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 不同领域经典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现代化过程的九个特征 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 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 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 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 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 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 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 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 2 新现代化理论 第一 后现代化理论不同社会的社会目标和个人价值观 第二节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种认识第一 中体西用 说 第二 打倒孔家店 和 全盘西化 说 第三 保存国粹 和 儒学复兴 说 第四 西体中用 说 第五 中西互为体用 说 二 正确对待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的糟粕主要有 第一 复古保守第二 消极无为第三 纲常名教第四 重义轻利第五 重道轻器 中国文化的精神主要有 第一 宽厚仁爱 推己及人 第二 崇高的责任感 使命感 第三 坚贞的节操 第四 爱国主义精神第五 积极进取精神 第六 注重人格修养 第七 虚心好学精神 第三节学习 中国文化和现代化 基本方法 第一 史论结合 历史的与逻辑的结合 第二 书本与实际结合 典籍研读与社会体验结合 第三 批判与继承结合 继承与创新结合 第四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一 有助于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第二 有助于学会做人 第三 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自豪感 第四 有助于开阔文化视野 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服务 第五 有助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书 1 美 吉尔伯特 罗兹曼 中国的现代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2 虞和平等 中国现代化历程 上中下 江苏人民出版社3 阴法鲁等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上中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4 许纪霖等 中国现代化史 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5 田广林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6 冯天瑜等 中国文化史 高等教育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