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doc_第1页
探秘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doc_第2页
探秘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doc_第3页
探秘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doc_第4页
探秘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北极黄河站,简称黄河站,是中国在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立于2004年7月28日,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建成中国南极昆仑站英姿初现南极昆仑站建成位于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胡锦涛致电热烈祝贺 新华社北京2009年1月28日电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越冬队员陆续撤离中山站 中新社南极中山站2月11日电 “在特别困难的时候,尤其是极夜的时候,特别希望能有一架直升飞机把我们接走,把我们送上回家的旅程。”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越冬队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李荣滨10日在中山站停机坪前等待直升飞机时对中新社记者说。 在中国南极中山站坚守了430多个日夜之后,中国第27次第一批9名越冬队员于当地时间10下午乘直升飞机撤离中山站,他们将搭乘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返回国内。“非常清楚地记得2011年2月26日这一天,结束第27次南极度夏考察任务的雪龙船撤离中山站启程回国,只留下我们17名越冬队员坚守中山站。”李荣滨说,“在中山站越冬期间经历很多想家的时候,感觉特别寂寞、单调和枯燥,风景也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这几天,想到就要离别,想到以后没有机会再来中山站,对这片熟悉的地方心里面觉得特别不舍,希望下次能再来南极,再来看看这里的一山一水。”1987年出生的李荣滨是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越冬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名,2010年12月5日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说起漫漫极夜和远离亲人的孤独与寂寞,李荣滨说,“去年5月1日,进入极夜的前夕,到海冰上拍照。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觉得如果在海冰上一直向北走就能走到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荣滨说,“当时把站长吓坏了,赶紧找人看着我,当时就是特别想家,但并没有真的要从茫茫的海冰上走回去。”今年55岁的王刚毅是第27次南极考察越冬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这位背着照相机、踏遍了中山站附近每个山头的自称“快乐老王”的王刚毅,是中山站的水暖工。儿子王博作为24次考察队员来到南极,由关注儿子开始关注南极考察,并被南极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吸引,并于3年后,追随儿子的脚步随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踏上了南极之旅。在南极期间老王建立了博客,每天会把不同的南极风光照片发到网上。说起自己“快乐的秘诀”,老王说,“自己的母亲、妻子身体都很好,儿子也已成年并参加工作,家里没有太多牵挂。”2月10日,老王留下了上船前最后一篇博客:昨天因为下大雪,没能上船,今天起床看见风特别大,飞机暂时不能起飞。现在利用时间上网,每次写日志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已经安排我们上船了,而现在却是天在挽留我们,也许是让我们再多看一眼中山站,多看一眼这块让我们留念土地。目前,雪龙船停泊在中山站附近的普里兹湾海域。10日下午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李院生、雪龙船船长沈权等乘直升飞机在中山站上空进行海冰情况探查和巡视,积极筹备第二阶段海上卸货。由于乱冰山倾覆在碎裂的海冰上,小艇海上卸货存在挑战。11日中午开始,在雪龙船和中山站的配合下,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赵勇等驾驶着小艇,继续探查中山站附近海冰情况,积极寻找海上卸货路线。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凯旋抵达上海 2012年04月08日 15:00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4)24月8日,历时163天,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此次,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共执行了47项科学考察和工程建设以及后勤保障任务,其中在深冰新项目、天文领域都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并完成首次南极半岛的专项调查,其中在昆仑站顺利完成了中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的安装。汤彦俊 摄中新社“雪龙”号4月8日电(记者 阮煜琳 宗晨亮)历经163天的惊涛骇浪和风雪洗礼,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5日返回国内,并于8日停靠上海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共执行了31项科学考察项目,以及16项工程建设和后勤保障任务。在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上的昆仑站,圆满完成了120米的冰芯钻探,以及中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的安装与调试。在风高浪急的南极半岛海域,首次进行了中国“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在冰川、天文、大洋等领域的科学考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自2011年10月29日从上海启航,先后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三次停靠外港进行油水和物资补给,总航行2.84万海里,历时163天。此外,“雪龙”号先后四次成功穿越西风带,冰区航行3900余海里,并于2012年4月8日平安返回上海。本次南极考察是极地“十二五”(2011-2016年)规划的首航,深入开展了极地关键地区和领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继续推进了极地考察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继续稳步实施极地考察“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推动极地强国建设的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29名越冬队员仍然坚守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他们将在那里度过漫漫极夜,并开展气象、生态、极光等项目的科学观测研究及后勤保障工作。海洋局:我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7月1日从厦门出征中国网 时间: 2010-06-26发表评论新华社厦门月日电国家海洋局日在厦门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月日从这里出发,前往北冰洋区域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海清介绍,这次北极考察是继年、年、年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之后,我国第四次进行北极科学考察,也是历次北极考察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6月24日,参加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科考队员正向送行的亲友道别。6月25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将从上海出发前往厦门,并在厦门做短暂停留后前往北极,执行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这次考察从7月1号正式开始,9月23日结束,全程85天。航程和考察时间都将打破以往3次北极科考的纪录。新华社记者裴鑫 摄他说,作为第四个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两大科学目标,在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门捷列夫海脊等海域,开展与海冰大范围融化相关联的大气、海冰和海洋过程观测,以及生态系统多学科综合考察。此次北极考察队由来自二十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媒体记者、“雪龙”号船员组成,同时邀请来自美国、法国、芬兰、爱沙尼亚、韩国的名科学家参加,考察队共计人。其中,包括一名来自台湾的科学家,这是继第次南极考察后,第二次邀请台湾科学家参加极地考察工作。李海清介绍,本次北极考察队的领队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担任,首席科学家由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担任,“雪龙”号科学考察船的船长由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沈权担任。北极考察队月日从厦门出发,计划月日返回上海,历时天,是历次北极考察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发布会上介绍,北极地区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监测表明,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北冰洋区域夏季海冰面积逐渐减小,由此引发的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科学界的普遍关注,该地区已经成为研究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前沿区域。6月24日,“雪龙”号正停泊在位于上海长江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他说,我国作为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受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快速而深远。自年我国首次组织开展北极考察以来,针对北极海冰、海洋与大气变化同我国气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