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生态视角下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规划探索 文 化 生态 视 角下 蚕 桑 丝织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保护 与 传承 的 规划 探 索 周学江【摘要】借 助文化生态 学的研究 方法,分析 了蚕桑丝 织非物质 文化遗产生 成的文化 生态环境 ,剖析现代 社会蚕桑 丝织非物 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 承的困境 及原因所在 ,针对濒 危原因, 提出保护和 传承这种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策略, 其重点一方 面通过在 特定有限 地域内修复 文化生态 环境,使 局地的文化 生态环境适应蚕 桑丝织非 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承 和发展; 另一方面 ,强调生产 性保护的 理念,为 蚕桑丝织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 生产实践 活动注入 文化、旅游 活力,使 蚕桑丝织 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生 产实践活 动适应当 代 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生态 ;蚕桑 丝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生产性保护引言 作 为 中 华民 族 认同 的 文化标 识 , 五千 年 来, 中 国蚕桑 丝 织 技艺 在 中国 历 史乃至 世 界 文明史上 均产 生了 极其 深远 的影响 。 然而 如今 , 伴 随 蚕桑丝 织生 产领 域的 重大 变化 , 传 统蚕 桑丝织文 化 已 风光 不再 , 中 国蚕桑 丝织 技艺 濒临 失传 。 为 保护 和传 承中国 蚕桑 丝织技 艺 , 弘 扬中国蚕桑 丝织 文化, 由中 国丝绸博 物馆 牵头向 联合 国教科文 组织 进行申 报,2009 年,“中国蚕桑 丝织 技艺 ”正 式入 选人 类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代表作 名录 。2011 年 11 月,中 国丝 绸博物馆 与 海 宁市 政府 正式 签约, 确立 在浙 江海 宁规 划建设 中国 蚕桑 丝织 文化 遗产生 态园 。 本文结合中 国 蚕桑 丝 织文化 遗 产 生态 园 的规 划 实践, 借 助 文化 生 态相 关 理论, 通 过 对蚕桑丝 织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濒危原 因的 分析 , 探索 以蚕 桑丝织 为代 表的 非物 质文 化遗产 保护 和传承的 方法 和途 径。1. 相关概念 1.1 文化 生态概 念 文 化 生 态是 借 用生 态 学的方 法 研 究文 化 的一 个 概念, 是 关 于文 化 性质 、 存在状 态 的 一个概念 , 表 征的 是文 化如 同生命 体一 样也 具有 生态 特征, 文化 体系 作为 类似 于生态 系统 中的一个体 系而 存在 。这一 概 念最初 是由 美国人 类学 家 朱 ?斯 图尔 德提出 ,他 认 为, 文 化生 态学所要 研究 的是 由于 适当 环境所 导致 的文 化变 迁。 按斯图 尔德 的观 点, 文化 生态学 与 “社 会生态学 ”或 “ 人类 生态学 ”不同 ,因为 文化生 态学 是要“ 解释具 有地域 性差 别的一 些特别的文化 特征及 文化模 式的 来源” , 而不是 要“ 把一般 性的原 则应用 到任何 文化 环境的 情况上去 。 ”美 国当 代 文化 人类 学家 罗 伯特 ?F ? 墨 菲 则进一 步 指出 : “ 文 化生 态理 论的 实 质是 指文化与 环境 ? 包括 技术 、资源 和劳 动之 间存 在的 一种动 态的 富有 创造 力的 关系 。” 作 为 文 化研 究 的新 领 域,文 化 生 态强 调 了文 化 与环境 之 间 动态 的 双向 的 互动关 系 , 并运用生 态学 透视 文化 的运 动和发 展 。 近 年来 , 文 化 生态学 的方 法在 历史 文化 保护 、 城 市规 划 以及文 化遗 产保 护等 领域 得到广 泛运 用 。 特别 是在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保护 领域 , 过去 针 对非物质 遗产 项目 单一 、孤 立的保 护方 法得 到纠 正, 学者们 大力 提倡 一种 整体 性保护 的理 念 ,认为 “ 不能 将具 体文 化事 项从它 的生 存环 境和 背景 中割裂 出来 保护 ” , “ 不但 要保护 非物 质文化遗产 的自 身及 其有 形外 观, 更 要注 意保 护它 们所 依赖、 所因 应的 结构 性环 境。 不 仅要 重视这份遗产静 态的成 就, 更 要关注各个 事项的 存在方 式和存在过 程要十分 关注文化遗 产所蕴含的 价值 观念 及其 文化 生态 ” 。 1.2 蚕桑丝 织文 化 生态系 统 根据 辞海 (1979 年版 缩印本 )的 相关 定义 ,文 化是指 “人 类社 会历 史实 践过程 中所创造 的物 质财 富和 精神 财富的 总和 ” 。 据此, 蚕桑 丝织文 化可 以理 解为 有史 以来, 人类 在从事蚕 桑丝 织相 关生 产生 活的社 会实 践过 程中 所创 造的物 质财 富和 精神 财富 的总和 。 而作 为一种世 界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 “中 国蚕 桑丝 织技 艺” 则是特 指中 国传 统 的 , 蚕 桑种养 、 丝 绸染织生产 过程 中世 代相 传的 手工艺 技艺 以及 由此 衍生 的相关 民俗 活动 。 根 据 “ 中国 蚕 桑丝 织 技艺” 的 定 义, 蚕 桑丝 织 文化生 态 系 统大 致 可以 分 为“蚕 桑 ” 和“丝织 ” 两个 部分 , 由于 各 自所依 存的 文化 生态 环境 不尽相 同 , 对 此需 要加 以 区别对 待 。 “蚕桑”历 来在 广大 农村 ,在 劳作过 程中 ,不 断发 展出 来的有 关“ 裁桑 、养 蚕、 缫丝、 剥丝 绵 ”等手工 生产 技艺, 以及 “ 轧蚕花 、 扫蚕 地、 祭 蚕神 ” 等蚕桑 生产 习俗, 这一 部分的 非物 质 文 高建明. 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 态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3 覃元广. 文化学辞典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美 罗伯特 ?F墨菲. 文化与 社会人类学引论M. 王卓君, 吕?基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黄焕, Bert Smolders, 等. 文化 生态理念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武汉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为例J. 规划师,2010, 5 张高攀.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北 川城镇发展研究A. 转型与重 构 ?2011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论文集C2011 年 董明晋, 苗志坚. 大遗址保护 规划的文化生态性探索A转 型与重构 ?2011 中国城市规 划年会论文集C. 2011 年 刘魁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 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 广西师 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蚕桑丝 织文化遗产生态园概念性规划方案R. 2011.6. 化遗产 的传承 人是蚕 农群 体。 “丝 织”指 用蚕 丝来编 织各种 丝绸的 生产技 艺, 以及印 染、刺绣等生 产技 艺。 需要 指出 的是 , 由于 “男 耕女 织” 的传统 , 历 史上 许多 农村 家庭也 曾经 承担过丝织 生产 的重 任, 但 其 传承和 发展 环境 主要 依托 有官办 背景 的手 工业 实体 ?织 造局 。 以宋锦、 杭罗 、 蜀 锦为 代表 的丝织 技艺 带有 宫廷 文化 、 士大 夫文 化的 属性 , 其 依存的 文化 生态环境是 宫廷 和士 大夫 阶层 。 由 于 中 国 蚕 桑 丝 织 文 化 遗 产 生 态 园 所 在 的 海 宁 市 以 蚕 桑 生 产 习 俗 作 为 非 遗 的 入 选 项目, 因 此, 本文 在 “中 国 蚕桑丝 织技 艺” 的整 体概 念下, 以蚕 桑生 产习 俗的 文化生 态系 统为重点进 行研 究。图1 中国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系 统构成2. 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生成 2.1 传统 蚕桑丝 织文 化生 成的 自然生 态环 境 蚕 桑 丝 织文 化 的产 生 离不开 当 地 的自 然 生态 环 境,在 蚕 桑 产区 , 蚕桑 的 生产往 往 是 当地最有 生命 力、 与环 境相 适合的 生产 内容 。 杭 嘉湖 一带地 势低 洼, 水系 纵横 , 正是 这种 自然环境特 点孕 育出 最适 合农 桑生产 的 “塘 浦 圩 田” 水 利系统 , 通过 “浚 渠/ 池” 和 “ 修塍 ” 改造原有 农业 生产 条件 。 浚 池挖起 的淤 泥 ( 即塘 泥) 具有一 定肥 力, 用来 培高 耕地, 不仅 可以改变这 里土 地过 于卑 湿的 状况, 而且 可以 改良 土壤 ,增加 土地 的肥 力, “桑 地宜高 不宜 陷 ,桑性恶 湿而 好干” ,这 种 培高了 的土 地,尤 其适 合 于种植 桑树 。星罗 棋布 的 池塘在 农村 成为桑基 鱼塘 , 养蚕后 的蚕 屎可在 池塘 中喂 鱼, 鱼塘 里的河 泥可 以用 于桑 地中 施肥 , 桑 叶又 可 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 形成和发展J. 中国农史,1982,(1 ) 李伯重.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 的生态农业J. 中国经济史研 究, 2003,4. 以养蚕 ,形 成了 良好 的农 业生态 链, 也造 就了 蚕桑 的丰产 及蚕 桑丝 织文 化的 繁荣。图2 塘浦圩田工程示意图 来源: (清) 授时通考2.2 传统蚕 桑丝 织文化生 成的 社会经 济环 境 在 自 给 自足 的 封建 社 会和男 耕 女 织的 家 庭模 式 里, 蚕 桑 丝 织业 是 除粮 食 生产外与国民经济关 系最 为密 切的 产业 。 丝绵 、 丝 织品 不仅 是皇 室、 贵 族、 显宦、 富商 等 上层社 会的 衣着原料, 也是当 时对外 贸易 的主要 产品 , 由于丝 织品 价格昂 贵,因 此蚕桑 丝织 劳动产 出颇丰 ,“ 浙西 之利 , 茧丝 为大 ” (光 绪 桐乡 县志卷 13 人物上 ) 。 特 别是 隋唐 时 期, 出现 了以布帛代 租、 以丝绸 征税 的 情况 ,更是 大大地 刺激 了 民间蚕 桑丝 绸生产 的积 极 性。正 是这 种社会经 济生 产的 积极 性促 使人们 不断 改进 和创 新蚕 桑种养 技术 和丝 织技 艺 , 并 在这一 过程 中衍生出 众多 相关 蚕桑 民俗 。 2.3 传统蚕 桑丝 织文化生 成的 国家制 度环 境 封 建 社 会由 于 “家 国 同构” 的 特 点, 稳 定家 庭 ,就等 于 稳 定国 家 ,因 此 ,作为 支 撑 家庭经济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蚕丝 , 同样 也是支 撑国 家经济 的内 容 。 那么 , 重 视蚕桑 就成 为历代帝王 不可 忽视 的大 事, 所 以, 从 国家 层面 到家 庭层 面 的礼仪 、 祭 祀等 系列 活动 就 非常重 要,早在 先 秦时 期已 经形 成了 完整的 一套 以蚕 丝作 为外 在符号 的礼 治制 度 , 这 就是 由王后 亲自 主持的与 国家 民生 相联 系的 化育民 生的 先蚕 礼, “ 是 故天子 耕于 南郊 以共 齐盛 , 王 后蚕 于北 郊以共纯服; 诸侯耕 于东郊 以共齐盛, 夫人蚕 于北郊 以共冕服” (礼 记祭统 第二十五 卷记载) 。这 是蚕 桑丝 织文 化生成 、延 续与 繁荣 的重 要原因 。 李伯重.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 的生 态农业J. 中国经济史研 究, 2003,4 苏简亚, 张澄国. 苏州文化概 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陶红. 蚕丝文化传承中教育功 能分析D. 西南大学;2008 年图3 中国蚕桑丝织文化发展脉 络 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314 梳理3. 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和传承的困 境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当代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蚕桑生产格局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以杭嘉湖为代表的传统蚕 桑主产区正面临着蚕桑产业萎缩、 蚕桑丝织传统文化濒 危的现 实困境 。以海宁 为重点 研究对 象,通过 问卷调 查 、深度访谈和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来剖析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3.1 现实困 境 3.1.1 困 境一 :非遗 传承 人 ?蚕农 群体 老龄化 现象 突出, 蚕桑 种养后 继乏 人 根据对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内 10 个村落养蚕人员年龄的调研发现,蚕桑种养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在从事蚕桑养殖的 545 人中,60 岁以上的老人有 159 人, 占 29.2% ;40-60 岁的中年人 有 322 人, 占 59.1% ;18-40 岁以下的中青年有 64 人, 占 11.7% ;18 岁以下的青少年无人从事蚕桑养殖。年 轻一代普遍认为蚕桑养殖劳动强度 大, 收入低而不愿意学习养蚕, 导致蚕桑种养后继乏人,发展前景堪忧。 在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规划范围内的 10 个村落 随机发放问卷 300 份, 平均每 村 30 份 , 实收 285 份。图 4 从事蚕桑工作人员的年龄 构成 图5 未来蚕桑种养意愿3.1.2 困 境二 : 非 遗项目 ? 蚕桑习 俗日 趋小众 化 , 传统 土法 催青 、 缫 土丝 技艺等 濒临 失传 在实地调研访谈的十 多人中, 仅一老者会唱蚕歌, 年轻人普遍对轧蚕花、 扫蚕花地等蚕乡习俗知之不详。 裁桑技术中的培育桑苗技艺, 养蚕技艺中的蚕种选育、 杂交、 催青方法等, 已经交由 桑苗站和蚕种场统一制成再发售给蚕农, 今日的蚕农已基本不会操作传统此类“土法” 。 图 6 蚕桑习俗保留情况 图7 手工织机保有情 况 3.1.3 困 境 三 : 生 存 环 境? 传 统 蚕 桑 农 业 地 区 不 断 萎 缩 , 蚕 桑 种 养 规 模 连 年 下 降 近年来, 蚕桑种养规模连年下降, 以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所在的长安镇、 周王庙镇、 盐官 镇的蚕桑生产情况为例,20072011 年, 三镇 养蚕农户由2.77 万户减少为 2.19 万户, 桑园栽种面积由 4.3 万亩减少为 3.6 万亩, 饲养蚕种由 14.3 万张减少为 6.5 万张, 蚕茧产量由 5548 吨下降为 2692 吨。 蚕桑生产习俗根植于以杭嘉湖为重点的传统蚕桑农业地区, 而蚕桑农业的萎缩将直接导致蚕桑生产习俗的消亡。图 8 2007 年桑园种植密度分布 图9 2011 年桑 园种植密度分布 3.2 濒危原 因剖 析 3.2.1 自 然生 态环境 :高 速城 镇化、 工业 化进程 对蚕 桑发展 环境 的侵蚀 和破 坏 受工业文明的影响, 人被认为是可以战胜环境和改造环境的, 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并 “提升” 农桑产量,1973 年, 浙江省农林局提出了 “集中成片、沿河靠村、 土地平整, 能灌能排, 良种密植, 旱涝保收, 稳产高 产, 建设亩产茧100 公斤以 上专业 桑园 基地”的 老桑园 改造路 子 。经过 大规模 的土地 平整,历史上形成 的“塘 浦圩田 ”格局基 本不复 存在, “桑基鱼 塘”所 形成的 农业生态链被打破,蚕桑种植失去了传统上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 随着杭嘉湖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工业对农业、 城市对农村的侵蚀在不断扩大, 尤其是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愈加突出。而高速工业化、城镇化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更是直接 增大养 蚕风险 。2005 年湖 州市工 业 废气造成 较大面 积家蚕 中毒事故就有 5 起,经济损失近 1000 万元,2006 年秋季嘉兴市因水稻田治虫造成家蚕中毒 8 万 张 , 占 嘉兴 市蚕 种 饲 养 量 的 25% 。在蚕茧主产区,随着工业企业排污大量增多与大田农药施用量增加, 家蚕工业污染与农药中毒事件呈上升趋势, 轻则减产减收,重则绝收。 3.2.2 社 会经 济环境 :蚕 桑种 养经济 效益 不佳导 致蚕 桑发展 后劲 乏力 历史上, 蚕桑养殖曾经是海宁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 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 这些传统蚕桑养殖地区的蚕桑种养业地位正在逐渐衰落。 随着二、 三产业 浙江省农林局. 老蚕区八个大 队的调查. 1973 李岑, 刘晓鸽, 等. 杭嘉湖平 原蚕桑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1,8. 的发展, 行业对劳动力争夺激烈, 促使劳动力成本提升, 而蚕桑生产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 不断攀 升的劳动价格使蚕桑生产与其它高效经济作物和种养业之间的比较效益减弱。 表1 农业生产经济效率比较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 花生 棉花 甘蔗 甜菜 桑蚕茧 苹果 总成本(元) 766.63 618.63 632.59 431.20 787.95 1323.85 1382.01 876.73 2225.23 3849.50 净利润(元) 309.82 132.17 239.69 155.15 497.26 983.97 785.87 360.15 991.60 5031.68 每亩用工数量 日) 7.82 5.64 7.33 3.43 10.15 21.82 16.24 7.62 47.28 43.69 亩均时间成本利润39.62 23.43 32.70 45.23 48.99 45.09 48.39 47.26 20.97 115.17 / (元 日)数 据来源 : 中 国农村 统计年鉴 2011 目前, 裁桑养蚕现仅是一部分农户的兼业与副业, 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已不靠出售蚕茧。根据问卷 调查,农村外出打工收 入占其家庭收入的 54.83% ,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而蚕 桑养殖收入只占 21.61% 。年轻一代普遍认为 蚕桑养殖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而不愿意学习养蚕,导致发展蚕桑后劲乏力。 图 10 蚕桑种养规模缩小的原 因 图 11 家庭各类收入比重 从国内蚕桑丝织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 国内丝绸行业处于低端化发展的状态。 国际贸易以生丝出口为主, 生丝出口占国际生丝市场份额的 70% 以上。 丝绸产品附加值低, 缺乏品牌和设计。 当今世界市场对丝绸的需求千变万化, 需要优秀的设计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引领潮流, 而国内丝绸产品的款式普遍沿袭传统, 缺乏时尚元素。 一条意大利的丝绸领带价格 200 美元、 一件法国丝绸晚礼服售价高达上万美元, 而海宁产的丝绸领带只能卖几美元, 一件丝绸服装也不过几十美元。 另外, 化纤织物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穿着习惯, 丝绸产品在织物市场上不断受到排挤, 市场大大萎缩, 后端制品的销售萎靡影响到了产业链前端的茧丝价格停滞不前,进而影响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3.2.3 国 家 制 度 环 境 : 国 家 “ 东 桑 西 移 ” 工 程 割 裂 蚕 桑 丝 织 文 化 与 生 长 环 境 的 关 系 国家 “东桑西移” 工程是商务部为顺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 调整茧丝绸行业和区域结构,于 2006 年正式启动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中优化茧丝 绸产业区域布局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符合经济规律, 充分利用了西 部地区 土地和 劳动力价 格低廉 的“比 较优势” ,而近 几年广 西、云南的蚕桑养殖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也证明了此宏观政策的经济价值。 然而, “ 东桑西 移”只 是一种经 济领域 的产业 转移现象 ,短时 间内很 难延伸到文化领域: 即东部依托于长期蚕桑养殖形成的蚕桑文化、 蚕桑民俗及传统技艺却不能随着蚕桑经济的转移而西移。 一方面, 东部有着几千年传统蚕桑产业文化的地区由于缺乏蚕桑养殖的产业土壤而难以传承; 另一方面, 西部新 兴的蚕桑养殖地区却缺少蚕桑养殖的传统文化底蕴,蚕桑生产习俗将面临失传的 濒危境地。4. 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的修 复与再生策略 基于文化生态的相关理论, 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 使之成为 “活文化” , 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 。按照这 种方式 ,浙江海 宁中国 蚕桑丝 织文化遗 产生态 园应该 成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的集中保护区和发展示范区, 成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的基因库。 针对前述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原因的剖析, 提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的修复与再生策略。 4.1 自然生 态环 境的保护 与修 复: 明 确保护 范围 与保 护层级 , 整体 保护 和重 点保护 相结 合 由于区域层面大 的发展趋势难以逆转, 因此不可能完全复原传统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针对高速城镇化、 工业化进程对蚕桑发展环境的侵蚀, 明确保护范围与保护层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保护区范围内实施文化生态区划的整体空间保护方案,将规划范围划分为一般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落实整体保护和重点保护的理念,对非遗项目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蚕桑文化生态重点保护区: 结合桑园种植情况、 蚕桑民俗的保存情况, 在远离城镇化侵扰的用地内划定重点保护范围。 保护区内桑园种植面积, 实施占补平 乌兰察夫.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的新模式J. 南方论丛, 2010,4. 衡,通过政策补贴保障桑园总量不得减少。保护 蚕桑丝织相关的物质文化遗存,如用于蚕桑民俗活动的蚕神庙、 古戏台等。 保护水乡特色风貌, 恢复传统 “塘浦圩田” 、 “桑基鱼塘” 农桑景观格局。 蚕桑文化一般保护区: 厘清外围城镇用地增长边界, 结合桑园种植情况划定一般保护范围。 保护桑园面积, 桑园改作他用的必须登记申请, 鼓励蚕农坚持蚕桑生产; 保护茧站、 茧库、 缫丝机、 制丝机等丝绸产业遗存; 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工业建设行为。 图 12 中丝园蚕桑丝织文化生 态保护区划 来源:浙江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规划设计,2012 4.2 社会经 济环 境的创新 与再 生: 突 出生产 性保 护, 为 蚕 桑 丝织非 物质 文化 遗产的 生产 实践活 动注 入文化 、旅 游活力 生产与消费的错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难题 。 由 于 传统 蚕桑丝织的生产实践活动所依附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环境已发生改变, 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遗产性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上具有代际性,即传承人传承着祖辈相同或相似遗产生产实践, 这就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与消费的错位。 为确保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应在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注入文化和旅游内涵, 通过经济效益的提升鼓励和支 宋俊华. 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卖房合同协议书范文常见问题
- 2025年滤网行业投资趋势与盈利模式研究报告
- 2025年清洁机器人行业投资趋势与盈利模式研究报告
- 2025年安全带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食品安全大数据行业投资趋势与盈利模式研究报告
- (2025年标准)恒力尊府认购协议书
- 2025年晾衣架行业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标准)合作造房协议书
- 2025年存量房改造市场涂料行业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防控知识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安全主题教育
- 汽车美容承包合同(标准版)
- 管道设计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新交际英语(2024)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2025年内蒙古中考数学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兵团基层两委正职定向考录公务员试题(附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铍铜棒线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物业公共维修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