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瓷器论文.doc_第1页
中国古代瓷器论文.doc_第2页
中国古代瓷器论文.doc_第3页
中国古代瓷器论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唐三彩【摘要】唐三彩是中国陶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所需原料和技术并不复杂昂贵,但是达到的艺术效果和产生的文化价值之高,却与投入之低不成比例。可以说,唐三彩是把中国陶文化的全部潜能、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艺术感受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关键词】唐三彩 釉陶器 釉色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下面让我来浅谈一下唐三彩。一、唐三彩的由来与渊源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釉色有黄、绿、褐、蓝、黑、白等,其中黄、绿、褐三种釉彩为基本釉色,因儿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三彩。所谓三彩,并不是每件器物都具有三色釉彩。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备上述几种彩色中的一种颜色,人们称为单彩或一彩;带两种颜色的,人们称二彩;带两种以上颜色的则称为三彩。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由单色釉到三彩釉的演变过程,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根据考古材料发现,这种陶器在在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出现,但在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任很少发现,大约自汉宣帝以后,铅釉技术开始获得比较快的发展,此时关东的河南等地也有了较多发现。到了东汉时期,铅釉陶流行地域十分广阔,西至甘肃,北达长城地带,东到山东地区,南抵湖南、江西等地均有出土。这种低温铅釉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枝瑰丽的花朵。它不仅有着翡翠般美丽的绿色,而且釉层清澈透亮,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光彩照人。汉代的铅釉陶与唐三彩在釉料里掺入大量的铅这一点是相同的,它是唐三彩的渊源。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汉铅釉陶和唐三彩中间,或者说在北齐釉陶出现之后,应有彩绘釉陶这一过渡阶段。彩绘釉陶是在釉陶器表面施彩,用来美化器物,满足了人们对雕塑和绘画艺术的要求,但彩容易脱落,为克服这一缺陷,工匠们在这方面不断实践,始改进为加彩以后再用火烧,使其牢固。所以,彩绘釉陶应是三彩发展的前身。 钱治,大家谈收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 二、唐三彩的特征 唐三彩的艺术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一)造型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也可见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了。(二)釉色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阎存良,古陶珍宝唐三彩,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6 三、唐三彩初唐代表作之蓝釉双龙瓶 1998年2月,恭陵墓地业余保护员巡查发现,墓地有被盗的迹象,遂向文管部门汇报。公安部门将其作为文物大案进行侦查,在各地警方的密切配合下,被盗的文物全部追回。有关方面组织专家对追回的文物进行现场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文物代表了中国初唐时期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案破看到被追回的文物,众多专家不禁惊呼:“国宝!全都是难得的国宝!”蓝釉双龙瓶正是当年被追回的61件文物之一。唐三彩蓝釉双龙瓶是唐代的盛酒器皿,它出土于偃师市缑氏乡唐恭陵哀皇后墓中,高32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7.7厘米。瓶盘口,细长颈,鼓腹,平底。口、肩饰以细长弯曲状龙柄,龙嘴衔瓶口。通体施多层蓝釉,釉色亮丽。蓝釉双龙瓶为哀皇后墓道壁龛出土的文物,蓝釉双龙瓶制作精美,做工考究,展现了皇家随葬器物的真实面貌。“恭陵”是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李弘生前为太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跟随高宗、武后从幸合璧宫,不幸暴死,时年24岁,李弘的死因至今仍是个难解的历史之迷。李弘葬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庙号“恭陵”,“制度尽用天子礼”。次年,太子妃裴氏也悄然而亡,九年后追谥“哀皇后”陪葬恭陵。蓝釉器物极为罕见,其釉饰以钴作呈色元素,而钴很有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蓝釉器物的烧制、上色也极为困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由此可见,蓝釉双龙瓶是唐代陶瓷器中的珍品。唐代以三彩器而闻名,蓝釉双龙瓶为何仅为单色呢?原来,除三彩器外,唐代还有仅施黄、绿、白、蓝、红、淡青和黑等单色釉者。与唐三彩的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相比,单色釉陶器显得更为清新自然、简单大方。四、唐三彩的外传中国陶瓷和丝绸一样,在中国古代输出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中,曾起过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关于唐代陶瓷输出的情况,史书失记,正是不朽的陶瓷器记录了古代人民友好往来的踪迹。从考古资料上看,发现唐三彩的亚洲国家有朝鲜、日本、伊拉克等,非洲的埃及和欧洲的意大利也有唐三彩的踪迹。随着唐文化的发展,唐三彩很快传销的世界各地并产生巨大影响,借鉴三彩技术,造出了各种带有民族特色的三彩器。朝鲜在文化上注意吸收唐朝的文化,受唐三彩的影响,烧成了精美的三彩陶器,称为“新罗三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