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信息拓展】词坛豪杰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宋高宗绍兴十年出生于济南历城四凤坡,宋宁宗开禧三年客死于江西铅山,终年六十八岁。与一般文士不同的是,辛弃疾还是一位颇有武略的英雄。辛弃疾天生具有大丈夫相貌: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背胛有负。在宋代词坛上,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家,并称为“苏辛”,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少年英豪壮志难酬辛弃疾的家世并不显赫,他的先祖曾袭过几任中下级军官职务,父亲辛文郁早逝,他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金兵入侵时,辛赞由于家中人口众多,未能南迁。虽然被迫给金人做官,但并没有忘怀故国,并把抗金复国的希望寄托在辛弃疾的身上。辛弃疾自幼在异族统治下的家乡长大,少年时目睹金统治区人民的苦难,又聆听祖父的教诲,很早就树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他跟随祖父在任所读书,曾受教于当时的著名学者刘瞻。刘瞻门生很多,而最赏识的是辛弃疾、党怀英。两人都才华横溢,时称“辛党”。祖父闲暇时,也常带孙子登高望远,指点山河,并两次派辛弃疾前往燕山考察形势,为将来起事作准备。绍兴三十年(1160),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遭到南宋军民的抵抗。加上金朝内乱,金兵的南侵计划未能得逞。此时,北方的汉人纷纷起兵反抗。济南人耿京率二十多万义军纵横齐鲁,反抗金人的统治。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在济南附近的山中拉起一支二百多人的队伍,后来投奔耿京,被任命为掌书记。不久,军中的一个小头目义端和尚窃帅印叛逃,辛弃疾飞马追杀了他,更赢得耿京的器重。针对当时形势,辛弃疾劝耿京投奔南宋,耿京采纳了这个意见,并派辛弃疾与部将贾瑞为代表,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奉表归宋。辛弃疾等人到建康后,受到宋高宗的接见。高宗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辛弃疾等人也各授以官职。不料,辛弃疾北归途中,得知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死。张安国率众投降了金人,并做了济州(今山东省巨野)知州。辛弃疾率义军五十人,冲入有五十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正在喝“庆功酒”的张安国,将其缚置马上,连夜驰归,押到建康斩首示众。辛弃疾的这一英雄行为,震动了朝野。他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开始了在南宋的生活。后来,辛弃疾曾写过一首鹧鸪天词,追忆了这次难忘的战斗: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矯突骑渡江初。燕兵夜矦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词中生动地表现了当年这位少年英豪非凡的气概。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宋军北伐败于符离(今安徽宿州),主战派遭打击排挤。次年(1164),南宋与金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从此主和派重新当权。辛弃疾也不再被重用,加上他是从北方“逃”过来的所谓“归正人”,还要不时被人歧视、猜疑。他的职务也一再变动,并且多是担任通判、主簿一类无关紧要的小吏。他在任建康留守叶衡幕府参议官时,作了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自己当时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矨英雄泪?虽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但辛弃疾并没有颓废,他经常与主战派官员讨论恢复大计,并赋满江红激励主战派的斗志,词中“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等句,表达了作者的宏伟理想。他还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和抗金的有利条件,写成了著名的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辛弃疾受孝宗召见,并被任命为司农主簿。他利用在京任职的短暂机会,多次上奏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等合理的抗战建议。不久,又向宰相虞允文上了有名的北伐规划九议,但均未得到当权者的重视。乾道八年(1172),三十二岁的辛弃疾南归已十年,仍未实现驰骋沙场杀敌的愿望。这年他被任命为滁州知州,职位提高了。先后又在湖北、江西、湖南任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在江西、湖南,不能在战场杀敌的他却被用来镇压茶民暴动。或许,朝廷认为这是对主战派最好的利用。他并非一介武夫,他理解百姓被迫为盗的苦衷,却不得不执行命令。他在任上尽量为百姓多办实事,兴修水利、抑制豪强。他还在湖南训练了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飞虎军,为抗金复国做准备。然而,他的各项改革措施却遭到地方豪强和主和派的抵制、排斥,终于在淳熙八年(1181)冬,因受谏官王蔺弹劾而被罢官。 辛弃疾任职江西时,就看中了信州府(今江西上饶)城北郊秀丽的湖光山色。退职后,他就在带湖之滨隐居起来,一住就是十年。他似乎安心归农,并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宋史辛弃疾传)因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清新的山水田园给了他暂时的安宁,他写了不少优美的小词描述农村风光人情。如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不过,辛弃疾被迫闲居,内心是不可能真正平静的。他夜读史记李将军列传,觉得自己就好比落魄的李广,于是奋笔写下了八声甘州,其中“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等句,在对李广的同情中,交织着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的好友、同为主战派的陈亮从浙江东阳来访。他们同住十日,“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祭陈同甫文),畅谈恢复大计。分别后,两人各写了几首贺新郎。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辛弃疾还有一首著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是为鹅湖之会而写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闲居乡里的壮士念念不忘“沙场秋点兵”,却在痛苦压抑中度过了十年。光宗绍熙三年(1192)春,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后又以提点刑狱兼摄福建路安抚使。次年,受光宗召见,他上呈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论述了长江上游军事防御的重要性。在任期间,他设立“备安库”,积备钱粮以充军队粮饷。还决定打造铠甲,招募壮丁,扩充新军。然而,这套颇有远见的国防计划还没能贯彻实施,辛弃疾就再次遭弹劾罢官,罪名是所谓的“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这是绍熙五年(1194),离他重新起复还不到三年。从此,辛弃疾又开始了八年之久的第二次退隐生涯。回到江西后,因宅地失火,辛弃疾搬到了铅山县东期思渡周氏泉附近。这儿千岩竞秀,泉清如镜,状似瓢,所以辛弃疾称之为“瓢泉”。与上次带湖闲居相比,隐居瓢泉的辛弃疾心境更加沉郁,经常借酒浇愁。“穷自乐,懒方闲,人间路窄酒杯宽”(鹧鸪天秋水长廊),多次想戒,又忍不住。读他的沁园春将止酒“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等句,却看出他并非真想戒酒。酒虽“过则为灾”,但仍然不失为“知己”,因为它不会抛弃作者远去。除了酒,苦闷的辛弃疾还试图从老庄中求得解脱,“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然而,他依然不忘恢复大业,不时地慨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此间仍作了大量干预时政、渴望恢复的词作。绍熙五年(1194),宋宁宗登基,韩侂胄当权,主战派再次得势,并积极筹备北伐。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他即刻赴任,并派人潜到金国侦察情况。在绍兴,他还结识了年迈的爱国诗人陆游,二人成为至交。在辛弃疾应诏去临安前,陆游还写了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送行。诗中对辛弃疾进行了热情的鼓励,“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还告诫他要谨慎行事,“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嘉泰四年(1204),辛弃疾在临安接受宋宁宗召见,并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表示支持北伐建议。接着,他被派任镇江知府。镇江是军事重地,江山险固。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古抚今,作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中怀古思今,既赞美了当年孙权、刘裕的伟业,又慨叹了元嘉年间仓促北伐惨遭失败的历史教训,实际上是提醒韩侂胄要做好准备。同时也感慨了自己的一生:渡江已经四十三年了,不管是否有人关注,自己都应以廉颇自诩,争取为北伐出力。可惜的是,正当辛弃疾忙于镇江防务、建军练兵之际,却又被谗臣诬告,再一次被撤职。他满腔愤怒地返回铅山。宁宗开禧二年(1206),宋军正式兴兵伐金。辛弃疾再被起复,出任两浙东路安抚使,晋升龙图阁待制。但到任不久,却因病体难支,只好申请回铅山养病。这时,由于韩侂胄的草率无谋,宋兵大败,南宋朝廷只得再次求和。开禧三年(1207),因金人索要韩侂胄的人头,韩侂胄决计再战,并要求起用辛弃疾为密院都承旨,希望他能挽回颓局。然而,诏命到达时,辛弃疾已病重,只得上疏请辞。九月初十,一代英雄溘然长逝,终年六十八岁,葬于铅山县南十五里阳原山中。据说,辛弃疾死前还大呼“杀贼”。辛弃疾生前虽不得重用,死后却备极哀荣。宋宁宗特赐对衣、金带,守龙图阁待制致仕,并特赠四官。词风豪放横绝古今辛弃疾在两宋词坛上以豪放派正宗而知名。在当时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具有英雄本色的辛弃疾,以苦闷志士的抒情心态,继承了北宋苏轼开拓的豪放词风,形成了以豪放悲壮、雄健粗犷为基调的独特风格,被后人称为“壮词”。其实,辛弃疾并不仅仅拘泥于一种风格,其词也绝不止豪放与婉约二体,而是刚柔相融、豪婉共济。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在辛词中巧妙组合,形成了有机的统一。辛弃疾的词在思想、艺术上也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四库总目提要卷一九八对辛词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从思想价值上来看,抒发为国献身的理想壮志是辛弃疾词作中的重要主题。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词中抒发了作者华发闲居,却仍不忘为国效力的情怀。他还在词中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英雄那样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还有对沦陷故土的怀念,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中用长安来喻指沦陷的北宋故都汴京。上片写尽国恨家愁;下片以江水东流势不可挡,表明自己坚信有一天事情会出现转机,冥冥之间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正义必胜,就像这江水必定东流一样。而结尾两句又一转:奈何天已晚,鹧鸪也在提醒我,恐怕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词中情绪转折大开大合,跌宕起伏。如果词人没有对故土的怀念和对祖国的热爱,是写不出这样苍凉悲慨的词句的。辛弃疾一生渴望能去沙场杀敌,然而南归后却屡遭贬斥,壮年赋闲在家,所以他在大量的词作中抒发怀才不遇的郁闷与愤慨。这一类作品多用典故,往往借历史人物的遭际曲折地表达现实境况,如前面提到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的则借用传统的美人芳草意象来比喻英雄不得志,如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首词乍看上去俨然是一首传统的婉约词,正如刘克庄所评:“其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惟后面“君莫舞”句,开始转为尖刻的诅咒,大异于婉约词的委婉、纤柔。稼轩毕竟是稼轩,这首词技法纯熟,尤其是前半部分巧妙地借婉约词笔法,蕴藉含蓄,从而使全词具备多重意蕴。辛词中也有纯粹的风格纤柔的婉约词,放到正宗的婉约词中也毫不逊色。如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该词的纤柔缠绵确实不在柳永、秦观等人之下。由此可见,以辛弃疾的才气,不可能不会做艳词绮语,他只是不愿作、“绝不作妮子态”(毛晋汲古阁本稼轩词跋)而已。辛弃疾还善于用清新的笔墨作传神的景物描述。尤其在他长期的乡居生活里,描述了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图景。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近人王国维在表述古之成大事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时,曾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比喻第三种即历尽艰辛、不经意间成功蓦然来临的境界。这几句词正是辛弃疾的名篇青玉案元夕中的佳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高妙的词境已超脱了追求情人的本意,从而具备了多重意蕴和广泛的概括性。辛弃疾还善于学习其他词人的长处。他曾学习同乡前辈李清照(易安)以口语入词的特点,还真有易安体生动活泼的韵味。如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词中“骤雨一霎儿价”、“怎生图画”、“过这一夏”、“别有说话”等句都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辛弃疾虽以词名,但他的诗文也很有成就,可惜很多都散佚了。他的诗跟词一样,多慷慨悲壮之语,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可与其词相印证。他的散文多为政论体的奏疏类,大多论述他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评价,有理有据,条理性极强,显示了他出众、务实的政治军事才能。辛弃疾一生著述甚富,但因为他整日忙于公务,无暇整理,因此大多已经散佚。又因其词传诵极广,诸刊本中更是真伪并存。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范开作稼轩词序时就说:“开久从公游,其残膏剩馥,得所沾焉者为多。因暇日裒集冥搜,才逾百首,皆亲得于公者。以近时流布于海内者率多赝本,吾为此惧,故不敢独稨,将以祛传者之惑焉。”当时辛弃疾方在中年,范开已有散佚既多、真伪难辨之慨。辛弃疾的诗文集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今人邓广铭辑有稼轩诗文钞存,收录辛诗一百二十四首,散文仅十七篇。其后孔凡礼辛稼轩诗词补辑(文史第九辑)又增补辛诗十九首。现存辛诗共一百三十三首。其词集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但宋刻本均已失传。今传四卷本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分甲、乙、丙、丁四集,共收词四百二十七首,基本上不包括辛弃疾晚年帅浙东、守京口时的作品。今传十二卷本有元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院孙粹然、张公俊刻本,明代王诏校刊、李濂批点本,清末王鹏运四印斋刻本等,依词调长短为先后顺序,共收词五百七十二首。今人邓广铭辑著、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后附辛稼轩先生年谱,共收词六百二十六首,是诸多辛词中采辑最为完备的一个本子。再加上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孔凡礼辑著的全宋词补辑中增补的三首,现传辛词共计六百二十九首。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校点、整理出版为稼轩长短句。铁板铜琶千古咏叹辛弃疾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家,是宋词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不仅是宋词两大流派豪放派与婉约派中豪放派的中坚力量和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南宋爱国词派辛派词人的灵魂和精神领袖。他继承了北宋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并使之成为爱国杀敌的武器。他用丰富的创作实践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并发扬南宋初爱国词人救国安民、关注现实的传统,独创了“稼轩体”。与他同时的陈亮、刘过等南宋词人受他的影响很大,后世学习这一词风的更是不计其数。辛词意境阔大,手法丰富,语言生动。他继承苏轼“以诗为词”的开创精神,还大胆地“以文为词”,多方面吸取散文的词汇、结构、章法等入词,丰富了词的创作手法。他还善于借鉴经史子集中的文义、故实,巧妙借用,进行创新,又能做到不伤害词这一特定文体的美感,从而形成了一种汪洋恣肆的大气派。在词的体式上,辛弃疾各体兼擅,能够自如地操纵各种词体,并在长调慢词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取得了很高的成绩。在这些方面,辛弃疾对后世词人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词论家对辛弃疾作品评价很高。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谓:“公所作大声镗矱,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其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彭孙遹金粟词话谓:“稼轩之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稀土抛光粉工应急处置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金融客服考试题及答案
- 水声换能器制造工技能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民族拉弦弹拨乐器制作工质量管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搅拌工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排水管道工技能巩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矿井开掘工质量追溯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铸管制芯工入职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铝电解工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外科创伤急救处理流程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工程造价职业技能比武竞赛参考试题(附答案)
- 天津第一中学2025-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英语试卷(含答案)
- 农场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项目方案书
- 合同权利转让合同范例
- 有组织科研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机制研究
- 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
- 小学生红色经典故事100个红色经典故事【6篇】
- 重大活动安全保障措施及预案
- 楼层瓷砖脱落施工方案
- 《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
- GB/T 31771-2024家政服务母婴护理服务质量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