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刍议.doc_第1页
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刍议.doc_第2页
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刍议.doc_第3页
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刍议.doc_第4页
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刍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刍议姚国君(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 162650)【摘要】通过对姜大源教授的职教论著和论述的学习,笔者认为,姜大源教授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思想是:职业教育亦称“职业科学”,它是一门具有独特教育属性、本质、特征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是对旧的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解构和重构,形成了新的现代的行动体系;采用工作过程导向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设计,即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移和学习情境设计四步骤;强调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的教学理念;最终注重学生在生产实际中,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关键词】职业科学 行动体系 工作过程导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开发 工作任务分析 行动领域归纳 学习领域转移 学习情境设计【前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却富含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笔者认为:想了解和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的精髓姜大源教授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思想,应先理解姜大源教授关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学科体系(传统教育)与行动体系(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解构与重构、构成与生成、有序与无序、加法与积分、情景与情境、显性与隐性及教师与学生等之间的辩证关系。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1.1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同时,它承载着满足个性需求的重任,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教育。1.2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呼唤着给职业教育学科以一个应有的地位一个与普通教育学科同等的一级学科的地位,以支持并推动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特别是对促进经济与就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将使的职业教育学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一级学科地位”的“正当的学科领域”。1.3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不论是在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中专学校、职业中专等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中以及大学专科的学生相比,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智能的结构类型的不同。所以,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培养对象在智能类型上的差异,决定了两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差异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因此它们是两类不同类型的教育。对此,从事职业教育的人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1.4对职业教育的误区 社会上存在一种普遍看法,认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普通院校。这是因为,拿普通院校的考核标准去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成绩确实不甚理想,但这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中,特别是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对象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拿一把尺子去考核、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从根本上忽略智能的差异,显然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例如,用数论的理论知识试题去考数控机床操作工人,结果肯定是负面的;同样,用数控机床的操作知识(这也是一种知识)试题去考数学家,其结果也必定是负面的。所以,对具有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去衡量,才是正确的做法。1.5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对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的认定,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从传统静态的教育观来看,普通教育重在个性发展需求,其目标是内隐的;而职业教育重在社会发展需求,其目标是外显的。换句话说,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非功利性的,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功利性的。然而,现代动态的教育观认为,目标外显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做到既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绝不是一种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2.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2.1学科体系学科体系是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是以传授实际存在的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为主,注重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和“为什么”(原理、规律等)的问题。这是培养科学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2.2行动体系 行动体系是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一般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这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2.3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关系2.3.1学科体系课程注重的是显性(陈述性)知识,职业教育的行动体系则更多的是关注过程性知识。2.3.2职业教育更强调立足于行动体系,更多地关注过程性的知识,它包括两个知识内容:一个是关于经验的知识,另一个是关于策略的知识。2.3.3学科体系和行动体系的教学框架构成由科学结构的理论导向或由理论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是以架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的框架;职业教育的行动体系教学框架是一个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强调的是整体的教学行动与典型的职业行动的整合,构成所谓的“行动体系”的框架。2.4行动体系的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过程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姜大源教授对工作过程的特点解读是:2.4.1工作过程是综合的 我们培养的学生绝对不能只是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因此如何在职业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是一项大课题。2.4.2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他认为,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六大要素决定工作过程的运动状态。职业不同,六大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过程的特征也不同。 2.4.3工作过程中什么东西是相对固定的呢?那就是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6个基本步骤!“相对固定”充分关注了职业变动的特点,这6个步骤始终显性和隐性地存在于所有人的一切工作过程之中。当然,由于职业的不同,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可能是10个、20个步骤,也可能是3个步骤、4个步骤,而这6个基本的或者说普适性的步骤,却是不变的,它代表着人的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始终指挥着每一个人去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而人的具体行动的完整性,也以这6个步骤的形式呈现出来(资讯:填补知能缺口;决策:明确行动方案;计划:确定步骤手段;实施:运用知识技能;检查:校正过程结果;评价:总结经验教训)。3.课程与教材 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职业教育可以没有专业,但不能没有课程;可以没有教材,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职业教育课程的名称是写实的,而不是写意的。课程是职业生命的载体,教材是课程物化的载体,课程是本,教材是末,千万不要本末倒置。4.知识的解构和重构 解构与重构是指学科体系(学科结构系统化)知识的解构与重构;而行动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也是知识的解构与重构。4.1解构和重构的思想 解构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学科体系中,提取适度够用的知识,并与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同时“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质量发生变化,不是知识的空间物理位移而是在工作过程中的融合”,这点十分重要。4.2行动体系(职业教育)是在解构和重构知识,而不是消灭知识;在寻求凸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载体”,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如果将“吃饭”视为一门课程,视为一个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吃饭的具体的工作步骤应该是:第一步拿筷子,第二步用筷子夹饭,第三步放在嘴里,第四步咽下去: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出现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仅仅只能教会人用筷子吃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一个可能的选择是:学习情境一:用筷子吃饭,学习情境二:用刀叉吃饭,学习情境三:用手吃饭。这三个情境显然属于同一工具范畴的载体,因此,重复的是步骤,重复的不是内容(姜大源教授经典案例)。“用筷子吃饭”,浅显又易懂,能否可以举一反三,链接了无数个“情境”,让学生动起来,让老师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力!5.知识的构成与生成 一般来说,知识的序化有两条路经:一是所谓构成说,一是所谓生成说,是学生基础和能力的形成重要途径。5.1所谓构成论,指的是知识内容依据学科体系的框架序化,其基础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构成论,强调的是静态的、无生命的“客体”对知识的“机械地”客观构造。职业教育在这种理论和体系下,学生基础和能力的形成只能是强制的复制和机械的储存,是人本共性而无形的。5.2所谓生成论,指的是按照行动体系的框架序化,其基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成论,强调的是动态的、有生命的“主体”对知识的“有机地”主观构建。职业教育在这种理论和体系下,学生基础和能力的形成将是灵活的掌握和充分的发挥,是人本个性有形的。5.3如从建筑学理论来看,具体的基础和能力是客观共性的,是构成而有形的,具有发展的持续性。6.无序与有序 6.1知识在学科体系下是有序的,具系统的适用性;知识在其他体系下,依然是有序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说,知识在行动体系下任然是有序的,同样具有系统的实用性。6.2学科体系是一种平行体系,而行动体系则是一种串行体系。6.3从学科体系来看,行动体系课程的知识是离散的、是跳跃的、是不连续的,这是把学科体系作为参照系来看的结果;如果把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的角度来看,行动体系课程的知识是连续的,是不跳跃的,是非离散的,这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而不是基于知识存储的课程。7.加法与积分 7.1知识的加法原则:长期以来,学员对知识的获取,总是由局部求整体地学,属于分解后做加法,是学习的整体性;7.2知识的积分(集成)原则:如知识经由整体把握局部的学,即采用集成或积分,对于强调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来讲一定会是更加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层面与行动层面的完整性,集成地存在于每个学员的每个具体的工作过程之中。8.显性和隐性知识 8.1显性知识是指教材、教案及课堂教师讲授的知识,尽管老师口若悬河,眉飞色舞,津津乐道,陶醉在知识的海洋中,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似懂非懂。最终感觉是好像学过、大概能找到。这种知识是有形的、可看到的。8.2隐性知识是指对照实物,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动手操作,最终使学生掌握完成这一工作过程的方法、步骤。将理论知识真正融入到实践中,达到了“怎么做”甚至是“怎么做更好”的目的。这种知识常常无形,作为本领,已经融入到学生的技能和操作过程中。9、情景与情境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有三大要素:学生、教师、情境。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是基于主动、自我调节以及情境、引导、社会化意义的“学”,教师是基于激励、支持、咨询以及指示、描述、启示意义的“教”,情境则是基于项目、案例和问题意义的“境”。基于情境性原则教学的“行动体系”的框架,是强调实践应用性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主要依据,而基于科学性原则教学的“学科体系”的框架,是强调理论系统性的普通教育教学论的主要依据。无疑,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10. 教师与学生10.1在传统的学科体系指导下,以教师为主导,讲述陈述性知识,采用拷贝式的教法,不考虑、很少考虑、没办法考虑或根本不考虑学生的习得效果。10.2现代的行动体系是教师的工作过程由主角逐渐降为配角,而学生不再只是教学的受体,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由配角升为主角。10.3现代的行动体系中,教师在讲述内容时重在异同比较,在课程实施时,伴随着学习情境难度的增加,教师讲得却会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在教师这样一个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越来越成为主体,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强,于变中获取不变,以不变应万变。10.4教师角色:教师要关注,如何通过具体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使学生具有驾驭工作过程能力,从而逐渐使实用性的技术和规范性的技术为人类创造价值呢?这就要把潜在的技术,物化为实在的技术。教师在整个教学行动过程中,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勤于提供咨询、帮助,而不是一个运动场上的裁判。一个好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一个学习舞台的导演。这就是所谓“在课堂上流汗的不应该是教师,而应该是学生”至理名言的内涵。10.5课程间的关系10.5.1“文化(基础)课”是学员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要为专业课服务,搞清楚谁是谁的基础?基础课要融入到专业课中去,根据专业的需要,整合其内容,改变教法和案例。各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应相对固定,尤其是种植类和养殖类专业,这对教师来讲可能较难,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试想,没有了专业,基础课也就不存在了。10.5.2专业课是学员岗位扩展提升领域,要有主要项目内容:该领域要写实,不能写意。让学生和家长清晰看出学生要学的课程,应掌握的技能和达到的水平,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社会的需要情况。主要参考文献1、姜大源,职业教育:评估与示范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2、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放的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考,搜狐教育频道,2005、10、165、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2008年08月04日18:00 腾讯教育6、崇尚知性的美丽新浪博客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hay discussesYao Guojun (Inner Mongolia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Zhalantun 162650 Zhalantun City)Abstract : By Professor Jiang Dayuans vocational and discourse of the study, I believe that Professor Jiang Dayuan philosoph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vocational education, also known as professional science, it is a unique attribute of education,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law science; is the old traditional academic system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