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下)_第1页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下)_第2页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下)_第3页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下)_第4页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下)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三国演义研究日趋活跃,主题问题成为争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有关主题的讨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关于三国主题的多种概括 自年起,学者们对三国的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先后提出了十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赞美智慧”说。(朱世滋: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丹东师专学报年第期,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天下归一”说。(王志武:试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意义,载西北大学学报年第期,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与“天下归一”说相近的是“分合”说。阐述此说者主要有李厚基、林骅的三国演义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月第版),胡邦炜的从“合久必分”到“分久必合”(载三国演义研究集)等。 ()“讴歌封建贤才”说。(赵庆元: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载安徽师大学报年第期,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悲剧”说。(黄钧: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载社会科学研究年第期,并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鲁德才:论三国演义的情节提炼对人物刻画的意义,载社会科学研究年第期;孙一珍: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题,载文学遗产年第期。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曹学伟: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宣扬用兵之道”说。(任昭坤:三国演义的主题应从军事角度认识,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人才学教科书”说。(于朝贵:一部形象生动的人才学教科书,载三国演义学刊第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月出版;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沈伯俊: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载天府新论年第期;并收入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月第版;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总结历史经验”说。(胡世厚: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年月出版;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乱世英雄颂歌”说。(齐裕焜:乱世英雄的颂歌,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关于主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由于对主题的概括一时众说纷纭,有学者对此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认为主题根本就不存在,对主题的研究毫无意义。对这类观点,沈伯俊撰文予以辨驳,肯定了主题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学术价值(详见沈伯俊: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出处同上;三国演义研究综述,载明清小说研究年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年月第版) 关于主题的观念和研究主题的方法。为了正确认识主题研究中诸说并存的现象,推进主题研究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的主题观念,寻求恰当的研究方法。沈伯俊认为:“主题乃是作者通过作品内容所表达的看法和主张。因此,我们对主题的概括既要提挈作品的全局,又要反映作者的思想。”“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读者心中所唤起的感受,往往是大相径庭的。人们可以阐发自己各不相同的感受,却不应该把这些感受都称为主题。”(参见沈伯俊同上二文)欧阳健则认为:“主题这个概念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模糊概念,它既可以指作家想告诉人们什么,也可以指作品实际上提供了什么,还可以指读者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以及这三者的统一。”“主题探究的模糊性就相应地造成了主题研究成果的相对性。”“从这个意义说,对于三国演义主题的说法的五花八门,正标志着研究的深入。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有关三国演义研究的两个问题的思考,载明清小说研究第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年月出版)杨凌芬认为主题概念“有两个分支:创作理论中的主题和鉴赏理论中的主题。”因此,她主张“建立鉴赏论中的主题概念”。所谓“鉴赏论中的主题”,“就是研究者通过作品的形象体系和故事情节掌握的作品的中心思想。”(建立鉴赏论中的主题概念,载明清小说研究第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年月出版)这些观点,对研究者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进入九十年代,对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研究有所深入,但对主题问题的探讨却不够活跃,专题论文较少。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对主题的观念和研究主题的方法还有分歧。其二,八十年代已经提出多种观点,要想超越它们,提出新的有说服力的观点,并非易事。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三国主题的见解。例如潘承玉的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载晋阳学刊年第期)、秦玉明的天道循环:三国演义的思想核心(载攀枝花大学学报年第期)。不过,由于他们对以往的三国研究,特别是主题研究的了解不够全面,其见解也有片面之处。看来,要想在主题研究上取得新的较大的进展,尚需作出进一步的深入努力。 (五)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总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约一千人,堪称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其中,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有几十个,而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形象更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典型。八十年代以来,三国人物形象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范围明显扩大。对过去很少论及的人物和群体形象,出现了一批专题论文(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研究的深度、角度、方法都大大拓展,新见迭出。八十年代,对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魏延、孙权、周瑜等形象,都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论文,如刘敬圻、黄钧、陈翔华、丘振声、黄霖、欧阳健、沈伯俊、刘上生、朱伟明、关四平、许建中等均有佳作(参见拙作三国演义研究综述,载明清小说研究年鉴卷;三国演义辞典第页)。 九十年代,人物形象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 ()关于曹操:沈伯俊的曹操析(载年月日社会科学报,亦见其所著三国漫谈一书),刘上生的曹操形象的成功奥秘(载古典文学知识年第期)。 ()关于诸葛亮:刘上生的论诸葛亮形象的才智系统及其民族文化意蕴(载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巴蜀书社年月出版),曹学伟的道教与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同上书),欧阳代发的论蜀汉和诸葛亮的悲剧(同上书),黄钧的欲与天公试比高诸葛亮形象史外部研究浅议(载三国演义与荆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年月出版),王齐洲的论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义(同上书)。 ()关于关羽:叶松林的义士圣人天神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文化透视(载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一书),黄海鹏的天日心如镜,儒雅更知文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载三国演义与荆州一书),石麟的崇高者的悲剧与悲剧性的崇高关云长散论(同上书),朱伟明的关公形象及其文化意义(同上书)。 对人物形象塑造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集中表现为三国人物是否“类型化典型”的争论。代表性的论文有:傅继馥的类型化艺术典型的光辉范本(分别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及社会科学战线年第期),石昌渝的论三国志演义人物形象的非类型化(载三国演义学刊第辑),张锦池的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原则和人物描写(载明清小说研究年第期)。 (六)关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与艺术成就 二十年来,对这一问题讨论热烈,成果甚丰。主要表现在: 关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学者们提出了五种观点: ()认为演义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这是相当一部分学者的看法。 ()认为演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是浪漫主义的。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刘知渐的三国演义新论(载其所著三国演义新论一书,重庆出版社年月第版)。 ()认为演义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吴小林的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年月出版)。 ()认为演义的创作方法是古典主义的。这种观点出现于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黄钧的三国演义和中国的古典主义(载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巴蜀书社),张锦池的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原则和人物描写等。 ()认为演义的创作方法既不属于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也不属于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而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合。代表性论述有沈伯俊的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第六部分第一节(春风文艺出版社年月第版)。 关于三国演义的虚实关系。这与上一问题密切相关,一直是讨论的热点之一。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何满子的历史小说在事实与虚构之间的摆动(载年月日光明日报;收入其所著汲古说林一书,重庆出版社年月第版),傅隆基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基本符合史实”吗?(载年月日光明日报),曲沐的三国演义“虚”“实”之我见(载年月日光明日报),刘绍智的三国演义的反历史主义(载三国演义学刊第辑),宁希元的从宋元讲史说到三国演义中的虚实关系(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熊笃的三国演义并非“七实三虚”(载三国演义学刊第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月出版)。(上述论文可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九十年代较好的论文有钟扬的“七实三虚”,还是“三实七虚”(载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年第期)、郑铁生的三国演义成书过程意象整合的虚实关系(载海南大学学报年第期,亦见其所著三国演义艺术欣赏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年月第版)。 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三国演义的总体艺术风格。八十年代有代表性的论文,可见丘振声的三国演义的阳刚美(载三国演义学刊第辑)。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吴志达的刚柔兼济之美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最高美学境界(载三国演义与荆州一书)、沈伯俊的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第六部分第一节等。 ()三国演义的情节艺术。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鲁德才的三国演义的情节提炼(载古典文学论丛第辑,陕西人民出版社年月第版)、吴小林的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等。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傅隆基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叙事艺术浅探(载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论文集)、沈伯俊的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第六部分第二节等。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陈辽的论“全景军事文学”三国演义(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冒炘、叶胥的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年第期,亦见其所著三国演义创作论第二章第八节)、郑云波的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个性及其美学意义(载三国演义学刊第辑)、常林炎的向三国演义借鉴写战争的艺术经验(载三国演义学刊第辑)等。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论述有郑铁生的三国演义艺术欣赏第六章、沈伯俊的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第六部分第三节等。 ()三国演义的性格艺术。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剑锋(霍雨佳)的塑造典型美的辩证法(载中州学刊年第期;亦收入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杜景华的论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强化的特点(载三国演义学刊第辑)、宋常立的三国演义人物心理表现特征及其构成原因(载三国演义学刊第辑)、艾斐的论三国演义在典型塑造上的开拓与局限(载辽宁大学学报年第期)等。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论述有黄钧的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载文学遗产年第期)、关四平的论三国演义的“多层展现”人物性格表现法(载求是学刊年第期)、郑铁生的三国演义艺术欣赏第五章等。 ()三国演义的结构艺术。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冒炘、叶胥的三国演义的结构艺术(载柳泉年第期;亦收入其所著三国演义创作论)、吴小林的试论三国志演义的艺术特色、夏炜的略论三国演义的整体结构特色(载中州学刊年第期,亦收入三国演义论文集)等。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论述有霍雨佳的三国演义美学价值(中州古籍出版社年月第版;后改名三国美的欣赏,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再版)、郑铁生的三国演义艺术欣赏第四章等。 (七)关于毛宗岗父子和毛评三国 二十年来,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突破。主要有: 关于毛氏父子的生平。黄霖的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载三国演义研究集)、陈翔华的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年月第版),分别考察了毛纶、毛宗岗父子的生平。特别是陈翔华,考证出毛宗岗生年当在崇祯五年(),卒年当在康熙四十八年()春后或次年()之后。 关于毛氏父子评改三国演义的得失。八十年代大致有三种意见:()认为改得成功。如剑锋(霍雨佳)的评毛纶、毛宗岗修订的三国演义(载海南师专学报年第期)。()认为改得不好。如傅隆基的毛本三国演义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比较研究(载华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宁希元的毛本三国演义指谬(载社会科学研究年第期)。()认为功过相兼,得失参半。如刘敬圻的三国演义嘉靖本和毛本校读札记(载求是学刊年第期)、陈周昌的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的得失(载社会科学研究年第期,亦收入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参见三国演义辞典第页)九十年代,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毛氏父子评改三国演义,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缺陷和不足。代表性的论文是沈伯俊的论毛本三国演义(载海南大学学报年第期;亦见沈伯俊毛本三国演义整理本前言,中州古籍出版社年月第版)。霍雨佳在其专著三国演义美学价值(即三国美的欣赏)中,进一步对毛评作了全面的肯定。 关于毛宗岗的小说理论。 ()毛宗岗小说理论的特点和成就。八十年代的主要观点,可参见拙作近五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三国演义研究综述(载明清小说研究年鉴),以及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年月第版)、三国演义学刊第辑。九十年代的研究,仍可参见沈伯俊的论毛本三国演义一文和霍雨佳的三国演义美学价值。 ()毛宗岗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八十年代这方面成果甚多,可参看拙作近五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三国演义研究综述(载明清小说研究年鉴),以及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年月第版)、三国演义学刊第辑、三国演义辞典第页。九十年代的研究,仍可参见沈伯俊的论毛本三国演义一文和霍雨佳的三国演义美学价值。 (八)关于“三国文化”研究 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人们对三国演义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三国文化”的命题自然而然地提了出来,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讨论较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关于“三国文化”的概念。对“三国文化”概念的探讨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沈伯俊指出,对“三国文化”可以作三个层次的理解和诠释:历史学的“三国文化”观(或曰狭义的“三国文化”观),认为它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精神文化;历史文化学的“三国文化”观(或曰扩展义的“三国文化”观),认为它就是三国时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大文化的“三国文化”观(或曰广义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并不仅仅指、并不等同于“三国时期的文化”,而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以三国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一些学者提出的“诸葛亮文化”、“关羽文化”、“三国演义文化”,均可视为广义的“三国文化”的分支(“三国文化”概念初探,载中华文化论坛年第期)。 ()关于“诸葛亮文化”。见胡世厚、卫绍生的文化的积淀与再生诸葛亮文化现象简论(载三国演义与荆州一书)、谭良啸的概论诸葛亮文化现象(载中华文化论坛年第期)。 ()关于“关羽文化”。见隗芾的关羽文化简论(载三国演义与荆州一书)。 ()关于“三国演义文化”。见杨建文的面对回归与跨越的抉择“三国演义文化”论略(载三国演义与荆州一书)。 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这方面论述颇多,从孟彦的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载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一书)可见一斑。谭良啸的卧龙辅霸诸葛亮成功之谜(四川人民出版社年月第版)、梅铮铮的忠义春秋关公崇拜与民族文化心理(四川人民出版社年月第版),沈伯俊的三国漫谈(巴蜀书社年月第版),均为较有分量的著作。 关于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这是近年来人们致力甚多的一个领域,已经出版的专著,大约占二十年来三国研究专著、专书总数的将近一半。所谓“应用研究”,就是超出纯文学的范畴,把三国演义当作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当作人生的启示录,从应用科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有: ()日本:守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