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doc_第1页
1.20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doc_第2页
1.20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doc_第3页
1.20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doc_第4页
1.20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章 总论1一、项目名称1二、项目性质1三、项目地点1四、项目业主1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1六、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2第二章 项目业主7一、单位名称7二、单位性质7三、项目业主简介7第三章 项目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8一、项目建设背景8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第四章 项目区域概况12一、成都市概况12二、成华区概况14三、项目区情况17第五章 交通流量预测19一、交通分析概述19二、区域交通现状分析20三、年交通预测分析23第六章 建设条件24一、项目地址24二、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状况25三、区域市政配套条件32第七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34一、建设原则34二、建设内容34三、建设规模34第八章 建设方案37一、方案指导思想37二、设计依据37三、工程概况39四、道路工程39五、交通组织方案45六、交通安全设施工程45七、绿化景观工程54八、道路照明工程56九、排水工程59十、电力通道工程63十一、给水工程64十二、燃气工程66十二、综合管线工程68第九章 环境影响分析72一、项目区域概况72二、采用的环保标准72三、环境质量现状74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74五、缓解环境影响的对策76六、公共卫生79七、工程建设的环境因素正负面分析79八、环境影响结论80第十章 节能分析81一、编制的主要依据81二、主要标准及规范81三、节能要求82四、能耗分析82五、节能措施84六、节能设备的选用85第十一章 工程建设管理方案87一、落实配套资金87二、强化执行阶段的监管工作87三、加强建设管理87四、加强项目投资管理88五、加强质量管理89六、加强工程进度管理89七、加强合同管理89八、加强安全建设管理90九、加强协调管理90十、资金管理91第十二章 招标方案92一、项目概况92二、招标范围92三、招标组织形式92四、招标方式92五、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基本情况登记表93第十三章 项目计划进度安排95一、项目实施阶段和建设周期95二、建设工期安排95第十四章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96一、估算编制的依据96二、工程量依据96三、投资估算方法96四、估算范围96五、投资估算说明97六、资金筹措及使用97第十五章 社会效益评价98一、本项目的效益特点98二、社会影响分析98三、负面影响与对策99四、项目互适性分析100五、社会效益评价结论100第十六章 风险因素及对策分析101一、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101二、风险程度分析103三、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104第十七章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106一、项目主要风险因素106二、主要风险防范化解措施106三、项目风险等级107四、相关建议109第十八章 结论及建议110一、结论110二、建议110附件:1) 成都市成华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立项批复2)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市政工程规划条件通知书3)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4) 节能登记表附图:1) 路网示意图2) 道路平面图3) 道路纵断面图4) 道路横断面图3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论一、项目名称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二、项目性质新建三、项目地点本项目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驷马桥片区规划红线范围内(起于驷马桥一路,止于二环路)。四、项目业主成都成华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1、成华区人民政府第109次常务会议议定事项通知(第109次6号);2、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3、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字第510108201618081号);4、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市政工程规划条件通知书(成规设2014第175号);5、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字第510108201418240号);6、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市政工程规划条件通知书(成规设2016第170号);7、成都市成华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的立项批复(成华发改2016217号);8、成都市成华区总体规划9、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我公司受项目业主的委托,为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建设条件、招标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实施进度计划、总投资估算、建设资金筹措及社会效益分析等。六、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一)项目建设的背景早在2011年12举行的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认真贯彻省委对成都发展“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 的战略要求。成都市委全面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大工作布署,着力为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打牢经济基础。成都作为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主力军,理当成为具有支撑功能和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成都努力的方向,关键是要成为“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大局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 为此,成都市确立了“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圈层融合”的全域成都思路。即构建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极核的双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一二三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承接、相互融合、互利共赢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为落实总体方略,成都将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增长极的传输系统;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夯实增长极的产业支撑;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做强增长极的动力引擎;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凝聚增长极的发展合力;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提升增长极的开放程度。 2012年年初,为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的“五大兴市战略”,市委、市政府率先启动“北改”工程项目建设,这不仅是增强成都对成渝经济区引擎带动作用的战略抓手,而且是为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重要战略布署,然而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传输系统,对促进“北改”工程建设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其重要,所以担纲,首当其冲被置于“五大兴市战略”的首位。本项目高车二路位于驷马桥片区,此处道路建设步伐相对滞后,滞后的道路交通条件使周边已入住和即将入住使用的小区住户出入十分不便。因此,加快完善片区规划路网建设,对提升区域交通通达性和城市形象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区域价值的提升。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北改”工程的建设进程,最终促进片区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被正式提出。(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环境的需要2、项目建设有利于解决驷马桥片区内出行不便等交通问题,是改善片区居民交通出行环境的需要3、项目建设对提高驷马桥片区市政基础设施面貌有较好的促进作用。4、项目建设有利于全面加快推进“北改”工程,进一步缓解片区路网交通压力。(三)建设内容及规模1、建设内容本项目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驷马桥片区(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管线综合、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给水工程、燃气工程等相关配套设施工程。道路长度683.251m.K0+000K0+221.94(二环路-驷马桥四路段)规划红线宽度为45m;K0+221.94K0+683.251(驷马桥四路至终点)规划红线宽度为30m。2、建设规模本项目为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具体建设规模如下表:1道路工程平方米1.1高车二路平方米26209.29 1.1.1车行道 平方米20948.26 1.1.2人行道平方米5261.03 2土方工程立方米2.1挖土方m352418.59 2.2换填合格填料m320967.43 2.3砂砾石换填m316758.61 2.4余方弃置m390144.63 3排水工程3.1雨水管网米717.41 3.1.1DN900米717.41 3.2污水管网米751.58 3.2.1DN500米751.58 4照明工程盏4.112米250W单挑灯盏10.00 4.216米600W单挑灯盏28.00 4.316米3*400W泛光灯盏16.00 4.4箱变台1.00 5交安工程5.1交通标线m750.00 5.2交通标志套16.00 6绿化工程6.1行道树株226.00 6.2树池个226.00 6.3绿化带m218869.55 7综合管线工程米7.1电力管线米1434.83 7.2给水管线米1434.83 7.3燃气管线米1434.83 7.4通信管线米717.41 (三)项目工期进度安排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计划视工作顺序及资金组织情况来安排,工程建设期预计25个月,从2016年7月开始,2018年7月底实施完成。(四)项目总投资根据初步估算,本项目估算总投资为4494.84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工程费用约3782.09万元,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约379.80万元,第三部分预备费约332.95万元(第一、二部分费用之和的8%)。详见附表1。(五)资金筹措本项目计划建设期为25个月,项目总投资为4494.84万元,建设资金全部由项目业主自筹解决。其资金使用和筹措计划按照工程进度分批投入使用,可以满足项目用款要求。在施工阶段,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施工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交错,为了工程的顺利完成,各施工单位应密切配合。具体资金使用安排为:(六)结论本次实施的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驷马桥片区,是成都市“北改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实施包括规划用地红线范围内的道路工程、土方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安工程、绿化工程、管线综合工程等。项目的建设解决了本规划区域与外部交通的连接,为片区进一步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城市绿地景观工程的打造改善了城市的生态和人居环境。项目的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片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环节,项目建设条件具备,无大的制约因素,其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第二章 项目业主一、单位名称成都成华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二、单位性质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三、项目业主简介成都成华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是成华区政府投资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主要从事政府性投资项目如:房地产综合开发及旧城改造、项目投资、建设工程管理咨询等。2016年 共108页第120页第三章 项目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建设背景早在2011年12举行的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认真贯彻省委对成都发展“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 的战略要求。成都市委全面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大工作布署,着力为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打牢经济基础。成都作为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主力军,理当成为具有支撑功能和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成都努力的方向,关键是要成为“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大局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 为此,成都市确立了“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圈层融合”的全域成都思路。即构建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极核的双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一二三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承接、相互融合、互利共赢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为落实总体方略,成都将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增长极的传输系统;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夯实增长极的产业支撑;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做强增长极的动力引擎;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凝聚增长极的发展合力;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提升增长极的开放程度。 2012年年初,为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的“五大兴市战略”,市委、市政府率先启动“北改”工程项目建设,这不仅是增强成都对成渝经济区引擎带动作用的战略抓手,而且是为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重要战略布署,然而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传输系统,对促进“北改”工程建设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其重要,所以担纲,首当其冲被置于“五大兴市战略”的首位。本项目高车二路位于驷马桥片区,此处道路建设步伐相对滞后,滞后的道路交通条件使周边已入住和即将入住使用的小区住户出入十分不便。因此,加快完善片区规划路网建设,对提升区域交通通达性和城市形象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区域价值的提升。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北改”工程的建设进程,最终促进片区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被正式提出。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建设是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环境的需要随着交通需求的增长,城市初步机动化的形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亟需改善。但是原有道路系统等级划分不够明确。随着成都市中心城快速路网实施规划的出台,如何实现路网有层次、成系统、高效协调,改善成都的城市交通环境,为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成为本项目的重要前提。本项目两条道路作为连接小区与主要道路的重要连线之一,道路贯通后将大大减少对该片区居民出行的影响。(二)项目建设有利于解决驷马桥片区内出行不便等交通问题,是改善片区居民交通出行环境的需要本项目位于驷马桥片区规划用地红线范围内,周边有汇融名城、永立龙邸、瑞通新居等住宅楼盘,由于片区原有规划路网建设滞后等原因,给附近居民生活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本项目道路的建设将会给片区居民带来更好的交通出行环境,使得该道路结合片区其他相邻路网一起,发挥更好的通过性和到达性。(三)项目建设对提高驷马桥片区市政基础设施面貌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加快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驷马桥片区范围内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城镇功能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将为片区群众提供更好的配套基础设施。尽快组织实施该项目,完善片区路网及市政配套设施,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提高该片区市政基础面貌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四)项目建设有利于全面加快推进“北改”工程,进一步缓解片区路网交通压力2011年底,中共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实施“五大兴市战略”,推进 “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圈层融合”的全域成都发展思路。“立城优城”是五大兴市战略之一,而“北改”工程是“立城优城”战略的重要内容。市委提出,要尽快启动“北改”工程,下大力气改造城北片区老旧城市形态和落后生产力布局。“北改”工程的总体要求是:要系统思考、整体规划、有序推进,要体现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使“北改”项目成为城市更新的精品力作,按照城市业态、生态、文态、形态“四态合一”和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总体要求,以更壮的气魄、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手笔、更优的政策,打好“建新”、“更新”、“改旧”三大战役。力争“一年出形象,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化”,通过五年的努力,打造产业现代化、形态国际化、环境生态化的畅通城北、产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北改”范围总面积2120平方公里,其重点区域为面积104平方公里的“四轴四片”,“四轴”是指金牛大道、沙西线、川陕路、新成华大道4条道路及两侧各200米的范围,“四片”是指凤凰山片区、大熊猫生态片区、火车北站片区、曹家巷片区。本项目正是位于北改工程重点区域范围内。因此,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力推动该区域城市形态的改变,完善片区路网建设可以有效缓解片区路网的交通压力,有利于“北改”总体目标的实现。(五)项目建设是实现成华区十三五交通建设规划的具体措施,是符合成华区规划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成华将加快区域内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提升对外运输能力;完善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切实提升交通区位优势,为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交通枢纽门户提供强力支撑。 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将以交通部“四个交通”和“三通三覆盖、两降两提升”理念为指导,按照“交通先行”战略发展要求,加快完善成华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能力,打造优质“12横8纵”交通格局。同时基本形成区域快铁交通网络骨架和完善的常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并形成级配合理、功能完善的运输场站体系,从而构建能力匹配、组织协调、运行高效、管理规范、服务优良、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系统,实现顺畅衔接,进而增强服务社会经济安全的能力。 综上所述,项目地建设对促进片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是积极的,片区道路的建设完善将进一步解决驷马桥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是必要的。第四章 项目区域概况一、成都市概况(一)自然地理成都位于成都平原中部。介于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相接,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与眉山市相连。东西最大横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6公里,辖区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8平方公里。现辖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双流县、郫县、温江区、大邑县、金堂县、蒲江县、新津县等9区6县,代管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4市。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成都是宝成、成昆、成渝、达成以及未来沪汉蓉、成兰、成贵、川青、川藏等铁路干线,成绵乐、成西、成渝城际铁路的交汇点,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和六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成都北编组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成都双流机场是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40余条,航线总长16万公里,运输能力达9亿吨公里,通航国际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是国航西南、四川航空和鹰联航空等航空公司的基地机场。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内海拔387-5364米,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西部为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平原面积占36.4%,丘陵面积占30.4%,山区面积占33.2%。平原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降0.3%。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日照时数107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二)社会经济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是内陆开放城市和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 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2年被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委员会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十一位,投资硬环境进入全国40强,在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荣获国家卫生城市殊荣。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成都综合实力大陆排第九位。成都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中国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之年。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主基调,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主动作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0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23.5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04.5亿元,增长9.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4273元,增长6.6%。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5:43.7:52.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税收收入800.1亿元,增长3.3%。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8.4亿元,增长9.6%。二、成华区概况(一)地理位置成华区位于川西平原,东与龙泉驿区交界,南与锦江区毗邻,西与青羊区相连,北与金牛区、新都区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5310403、北纬30333044之间,地处我国重要的科技文化和金融商贸中心、西南交通通信枢纽、四川省省会、内陆特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区的东北部。全区幅员面积110.6平方公里,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城区。成华区地处轴状凹陷构造盆地成都平原的东部,区内地势平坦,地质构造简单,地貌类型不多,主要由第四纪冲积平原、丘陵和台地组成,仅东北部偏高,属浅丘地带。位于青龙街道石岭社区的磨盘山海拔594米,属龙泉山脉延伸地域,是成华区及成都市城区的海拔最高点。成华区城市部分地貌特征总体属于平原型,涉农部分位于龙泉山边缘,地势以浅丘为主,坝区约占三分之一。成华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常年平均气温16.2。全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001300毫米,年内降雨分配不均,呈现春旱少雨,秋天降温快且多连绵雨,冬季干旱,温暖多雾的气候特征。日照偏少,年平均日照1228.3小时,太阳辐射量为90.94千卡/平方厘米,属全国低值区。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既能满足冬季耐寒作物的热量要求,又能满足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和辣椒、番茄、黄瓜等蔬菜及其他植物对热量的需求。成华区土壤肥沃,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黑色石灰土、黄棕壤、暗棕壤等多种土类,其中第四系黄色沉积物和白垩系上统沙泥岩风化物等发育形成的姜石黄泥水稻土、姜石黄泥土、紫色土为主要土类。全区土壤中广布黏性土层,土层深厚,土壤有机含量占50%以上,适宜各种作物生长。成华区水源属岷、沱江水系,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沙河、府河、东风渠纵横交错,水量充沛,区域内有众多溪沟,境内无径流站,地面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平原区径流深441mm,径流系数0.466,径流模数44.1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年径流深385mm,径流系数0.407,径流模数38.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年总径流量4712立方米。降雨时间分配不均,69月份径流量占全年的77.12%,故年地表水径流大部分作为河川径流排走。全区地下水天然存量丰富,年可开采水资源总量为4140万平方米,其中平原区可开采量为2750万平方米,台地区为1390万平方米。部分深度为200300米的深井水质较好,生化指标均达饮用标准。天然补给总量为7943.8万立方米年,其中河流渗入量5395.03万立方米/年,在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中占主导地位,渠系渗入量为1050.28万立方米年。成华区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动植物种类近10纲、百余科,其中鱼类有锦鲤、澎泽鲫等70多个品种,另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品种。种植业品种类型丰富,有蔬菜、果树、花卉等。林业属典型城市林业,天然植被茂盛,栽培植物上千种,有不少挂牌的古树名木,如红豆树、香樟、银杏、楠木、青枫、柏树、黄桷树等。成华区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全区共有20余个文物保护单位(点)被列为国家、省、市重点保护单位和游览胜地。闻名中外的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占地1500余亩,是开展大熊猫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基地;全国第四、西部第一高塔四川广播电视塔高339米,可尽览成都的市容美景;始建于唐代的昭觉寺被誉为“川西第一禅林”;馆藏6万余件自然珍品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马门溪龙、沱江龙、四川龙等恐龙化石是举世闻名的珍宝;沙河上古老的“三洞桥”是清代建筑作品,新绿水碾、科技秀苑、沙河客家和再现工业文明的麻石烟云等沙河八景是现代园林的结晶;14平方公里的北郊风景林地被誉为都市“绿肺”。(二)经济发展情况成华区委、区政府深化对区情的认识,明确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发展思路。在加速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的同时,坚持整合利用区域内优势资源,推动驻区国有企业经济和区属经济同步协调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繁荣。立足城市向东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教新区战略的重大突破;明确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都市生态建设和大商贸大市场;建设中国西部极具辐射力的现代仓储国际物流、IT产业和汽车城。加快成都市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高标准整治沙河,配合地铁站、绿地、道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给海内外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区统计局发布全区2015年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全区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工业生产有所回升,市场消费稳步增长。2015年1至12月全区地区生产总值693.2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第二产业136.0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557.1亿元、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65.9亿元,其中:基础建设投资63.4亿元,技改投资25.8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76.7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0.3亿元、增长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7亿元、增长10.9%。三、项目区情况规划高车二路位于成都市东北部成华区驷马桥(原512厂)片区,规划高车二路起点接二环路北四段,与驷马桥四、三、二、一路相交后,终点止于现状驷马桥路(中环路),该道路建成后将为实现二环路与中环路交通转换起着重要作用,全线由两段直线和一个圆曲线(R=250)组成,全线长度861m,道路宽度30m和45m。其中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驷马桥路段)为已设计未施工路段,驷马桥一、二、三、四路均为在建道路。驷马桥作为城北的门户,连接着城北的大动脉川陕路。根据“北改工程”驷马桥片区的详细规划,包括南至二环路北四段、西至沙河、北至驷马桥路、东至府青路三段的1494亩土地的范围内,商业与住宅建筑面积比例调整为约5050。整个片区将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休闲娱乐等高端服务业,配套发展酒店、餐饮、房地产等产业。除此之外,片区内部划分为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和停车场用地调整为住宅用地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新增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处、建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综合健身馆、农贸市场等。增加派出所、养老设施、小区绿地、增加幼儿园两处。第五章 交通流量预测一、交通分析概述(一)研究范围: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二)研究年限该道路在2018年将初步形成,本次分析以区域初步形成后稳定运行的2032年作为研究年限。(三)交通分析本次交通分析预测的思路和技术路线如下:(四)预测方法采用“四阶段法”对目标年交通流量进行预测,通过出行生成模型、出行分布模型、方式划分模型和交通分配模型,预测路网交通量。(五)机动车保有量分析及预测截止至2015年1月,成都市人口数量为1417万人,私家车保有量为307万辆,平均每千人拥有216辆。(六)出行、吸引分析根据2014年的调查统计,成都市中心城具体出行次数约为1100万人次/日。与国内同等城市相比,成都市居民的人均出行次数较高。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仍然是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但重要性有所下降,汽车出行增长较快,达到12.5%。公交车比例仅为14.7%,汽车运行的区域空间主要集中在城区范围内。成都市私家车发展势头强劲,将成为未来城市机动车增长的主要因素。驷马桥片区交通分布呈明显的高峰特征,中心城早高峰为7:308:30,晚高峰为17:0019:00,早高峰小时流量比例达15.9%。中心城区客车货车的出行率都较高,达到87.3%和86.5%。二、区域交通现状分析(一)现状交通需求分析区域的交通需求主要分为通过性交通与到达性交通,现状交通需求为:1、通过性交通主要包括:本项目区域内道路的通过性交通。2、到达性交通主要包括:区域内的居民出行和到达。(二)道路现状本项目现状红线范围内尚未形成道路,未满足通行条件。(三)道路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路段服务水平采用V/C(饱和度)来评价,其中通行能力计算采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中推荐的方法。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可根据一个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得到,计算公式如下:Na=NoC其中:Na单向设计通行能力; No一条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自行车修正系数; 车道宽度修正系数; 车道数修正系数; 道路分类系数;C 交叉口影响系数;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建议的一条车道理论通行能力一条车道理论通行能力No设计速度(Km/h)6050403020可能通行能力(pcu/h)173016901640155013802、车道宽度修正系数与车道宽度关系车道宽度修正系数宽度(m)2.533.544.555.560.500.7511.111.21.261.291.303、道路分类修正系数道路分类修正系数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0.750.80.850.904、车道数修正系数车道数修正系数车道数123411.872.603.25、自行车修正系数自行车修正系数道路断面情况机非分隔两块板(非机动车影响不大)机非混行自行车修正系数10.80.76、交叉口影响系数CS交叉口间距(m)C0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比,视路段起点交叉口控制方式而定,信号交叉口即为绿信比。如果由上式计算的C大于1,则取C=1。服务水平评价参照如下标准:服务水平评价标准V/C0.400.40-0.600.60-0.750.75-0.90.9-11服务水平ABCDEF与服务水平相对应的道路交通状况如表所示交通状况评价标准服务水平交通状态A自由车流、基本上无延误B稳定车流、有少量延误C稳定车流、有一定的延误但司机可以接受D接近不稳定车流,有较大延误,但司机还能接受E不稳定车流,交通拥挤,延误很大,司机无法忍受F强制车流,交通严重阻塞,车辆时停时开通过上述修正系数,同时根据现状道路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得到各路段的通行能力。(四)现状交通总体评价1、区域内道路密度较低,路网不够完善;2、根据模型预测路段的流量统计发现,同一条道路的不同路段流量差别较大,但是道路网的饱和度不高,道路较为畅通。三、年交通预测分析(一)交通需求分析目标年限的交通需求主要包括:1、通过性交通主要包括:本项目区域内道路的通过性交通。2、到达性交通主要包括:区域内的居民出行和到达,是未来主要的交通需求。(二)交通流量预测结果本项目道路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驷马桥片区周边,二环路北四段外侧,交通量按每小时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辆/时,即pcu/h)计,车型分类及折算系数按建设部CJJ37-201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交通流量预测结果如下:路名流向流量(pcu/h)饱和度(v/c)高车二路北向南16420.86南向北14900.83根据规范,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为15年,可以看出,虽然在2018年该道路总体饱和度较低,但在2032年,该道路将趋于饱和。第六章 建设条件一、项目地址本项目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驷马桥片区。拟建工程位于成都市东北部成华区驷马桥片区,处于二环路、驷马桥路、府青路三段和解放路一段之间。片区内已建道路有二环路、府青路三段、驷马桥路、解放路一段等多条道路。场地地形起伏较小。场地大部分地段为已拆迁待建场地及部分待拆迁民宅,场地具有一定的起伏,但高差变化不大。总体上,片区内场地呈北高南低走势,东西高差不大。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二、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状况(一)气象条件成华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空气温暖湿润,季节分明。区域内多南风或北风,少有东西风。风力多为13级,偶见4级以上大风。年平均温度约16.4;年无霜期大于337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300毫米,其特点为春旱少雨,夏热多暴雨,秋季温差变化大、且多连绵雨。年平均日照时数约1042小时,年日照率为28。(二)自然地理成华区位于川西平原,东与龙泉驿区交界,南与锦江区毗邻,西与青羊区相连,北与金牛区、新都区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5310403、北纬30333044之间,地处我国重要的科技文化和金融商贸中心、西南交通通信枢纽、四川省省会、内陆特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区的东北部。全区幅员面积110.6平方公里,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城区。成华区地处轴状凹陷构造盆地成都平原的东部,区内地势平坦,地质构造简单,地貌类型不多,主要由第四纪冲积平原、丘陵和台地组成,仅东北部偏高,属浅丘地带。位于青龙街道石岭社区的磨盘山海拔594米,属龙泉山脉延伸地域,是成华区及成都市城区的海拔最高点。成华区城市部分地貌特征总体属于平原型,涉农部分位于龙泉山边缘,地势以浅丘为主,坝区约占三分之一。成华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常年平均气温16.2。全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001300毫米,年内降雨分配不均,呈现春旱少雨,秋天降温快且多连绵雨,冬季干旱,温暖多雾的气候特征。日照偏少,年平均日照1228.3小时,太阳辐射量为90.94千卡/平方厘米,属全国低值区。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既能满足冬季耐寒作物的热量要求,又能满足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和辣椒、番茄、黄瓜等蔬菜及其他植物对热量的需求。成华区土壤肥沃,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黑色石灰土、黄棕壤、暗棕壤等多种土类,其中第四系黄色沉积物和白垩系上统沙泥岩风化物等发育形成的姜石黄泥水稻土、姜石黄泥土、紫色土为主要土类。全区土壤中广布黏性土层,土层深厚,土壤有机含量占50%以上,适宜各种作物生长。成华区水源属岷、沱江水系,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沙河、府河、东风渠纵横交错,水量充沛,区域内有众多溪沟,境内无径流站,地面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平原区径流深441mm,径流系数0.466,径流模数44.1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年径流深385mm,径流系数0.407,径流模数38.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年总径流量4712立方米。降雨时间分配不均,69月份径流量占全年的77.12%,故年地表水径流大部分作为河川径流排走。全区地下水天然存量丰富,年可开采水资源总量为4140万平方米,其中平原区可开采量为2750万平方米,台地区为1390万平方米。部分深度为200300米的深井水质较好,生化指标均达饮用标准。天然补给总量为7943.8万立方米年,其中河流渗入量5395.03万立方米/年,在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中占主导地位,渠系渗入量为1050.28万立方米年。成华区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动植物种类近10纲、百余科,其中鱼类有锦鲤、澎泽鲫等70多个品种,另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品种。种植业品种类型丰富,有蔬菜、果树、花卉等。林业属典型城市林业,天然植被茂盛,栽培植物上千种,有不少挂牌的古树名木,如红豆树、香樟、银杏、楠木、青枫、柏树、黄桷树等。成华区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全区共有20余个文物保护单位(点)被列为国家、省、市重点保护单位和游览胜地。闻名中外的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占地1500余亩,是开展大熊猫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基地;全国第四、西部第一高塔四川广播电视塔高339米,可尽览成都的市容美景;始建于唐代的昭觉寺被誉为“川西第一禅林”;馆藏6万余件自然珍品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马门溪龙、沱江龙、四川龙等恐龙化石是举世闻名的珍宝;沙河上古老的“三洞桥”是清代建筑作品,新绿水碾、科技秀苑、沙河客家和再现工业文明的麻石烟云等沙河八景是现代园林的结晶;14平方公里的北郊风景林地被誉为都市“绿肺”。(三)区域地质概况1、场地工程地质资料(1)地形及地貌拟建工程位于成都市东北部成华区驷马桥片区,处于二环路、驷马桥路、府青路三段和解放路一段之间。片区内已建道路有二环路、府青路三段、驷马桥路、解放路一段等多条道路。场地地形起伏较小。场地大部分地段为已拆迁待建场地及部分待拆迁民宅,场地具有一定的起伏,但高差变化不大。总体上,片区内场地呈北高南低走势,东西高差不大。成华区城市部分地貌特征总体属于平原型,涉农部分位于龙泉山边缘,地势以浅丘为主,坝区约占三分之一。成华介于10353E10403E、3033N3044N之间。成华区距离新都31.95km,距离双流39.98km,距离新津62.58km;幅员面积110.6k。成华东与龙泉驿相接,南与锦江临界,西与青羊相连,北与金牛、新都毗邻。成华区地处轴状凹陷构造盆地成都平原的东部,区内地势平坦,地质构造简单,地貌类型不多,主要由第四纪冲积平原、丘陵和台地组成,仅东北部偏高,属浅丘地带。位于青龙街道石岭社区的磨盘山海拔594米,属龙泉山脉延伸地域,是成华区及成都市城区的海拔最高点。(四)地层结构根据四川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出具的驷马桥片区高车二路(驷马桥一路至二环路段)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次勘察钻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和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现对各地层特征描述如下:-1杂填土(Q4ml):浅灰色、深灰色,褐灰色,稍湿潮湿,松散稍密,主要由黏土、粉土组成,含有细砂、卵石、生活垃圾和砖块等建筑垃圾,表层多含植物根茎。场地内分布于地表,厚度为1.002.00m,局部稍厚。-2素填土(Q4ml):灰褐色,松散,稍湿,成分主要为黏土及部分碎块石组成,部分为老路基,厚度为0.502.80m。黏土(Q3al+pl):褐黄色,硬塑状,局部为可塑状,稍湿,含氧化铁、铁锰质,裂隙发育,隙间充填灰白灰绿色薄膜状软塑高岭土,局部地段含少量钙质结核,局部地区黏土中夹少量砾石,该层为膨胀土,根据取样分析,自由膨胀率在4757不等,属于弱膨胀土。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厚度为0.702.30m。 粉质黏土(Q3al+pl):灰褐、灰黄、褐黄色,可塑硬塑,稍湿,含氧化铁、铁锰质,其下部揭露有粉土夹层,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厚度为1.104.30m。粉土(Q3al+pl):浅灰灰褐色,稍湿,稍密。主要由云母片和侵染颗粒组成,结构较均匀,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五)水文地质条件本次勘察位于成都北郊的宽缓浅丘坡地,场地主要为旧路、拆迁场地、建筑垃圾弃土场。根据地层结构和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中,受生活用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以地面蒸发形式排泄,受季节影响明显,涌水量不大。勘察期间未能在钻孔中测到场地内地下水稳定水位。(六)场地地震效应1、区域构造及稳定性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东部为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区域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微弱,历史上未发生过强烈地震,地壳稳定。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属稳定区,场地属稳定场地,适宜工程建设。成都地区构造地质图2、地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及第1号修改单,成都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3 、地基土液化评价本场地下部饱和砂土地层属Q3地层,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第4.3.3条,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