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快速读懂古代诗词方法例谈.doc_第1页
(改)快速读懂古代诗词方法例谈.doc_第2页
(改)快速读懂古代诗词方法例谈.doc_第3页
(改)快速读懂古代诗词方法例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快速读懂古代诗词的方法南通市第三中学 王志强【摘要】高考语文各题型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较低。这种情况和学生读不懂所选考查材料古代诗词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快速读懂诗歌鉴赏题所选的古代诗词,应成为诗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高考语文 古代诗词 读懂诗歌鉴赏题是近年来高考语文科目必考的题型。虽然该题型考查能级并非最高,但许多学生因读不懂该题所选考查材料古代诗词而严重失分。鉴于此,如何快速读懂诗歌鉴赏题所选的古代诗词,应成为高考复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怎样快速准确地读懂试题所给的古代诗词呢? 首先,要理解“读懂”的含义。所谓“读懂”古代诗词,指既要从字面上明了诗词大意,还要厘清诗词的内容联系与内在表述逻辑。具体来讲,就是指除了从字面上读懂诗词大意外,还要借助诗词中的语言、形象和写作技巧,解读诗词的语言逻辑、内容逻辑和艺术效果。其次,依据“读懂”的含义,熟知一些能够解读古代诗词的快速切入点。一、借助诗词语言特点,理清语句逻辑关系。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材料多为唐诗宋词。要读懂这些诗词,必先理解诗词表意。但是,因为诗词的表意高度凝练,如果不能理清语句逻辑关系,即使明白个别字词的含义,仍然会出现无法正确理解诗词的情况,所以,要读懂诗词,需要借助诗词语言特点,理清语句逻辑关系。以2013年广东卷诗歌鉴赏题为例: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要理清语句逻辑关系,正确解读这首词,可以从诗词语言的四个特点切入:1、修饰词与景物的组合。诗词一般不缺少对景物的描绘。这些景物一般只能反映自身的意义,而不会产生附加意义。如这首词中“云”、“燕子”和“梨花”,它们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而已。可是,如果在景物的前后加上修饰词语,景物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正如诗中“云”、“燕子”和“梨花”前,分别添加了修饰语“暝”、“劳劳”和“落落”,这些景物立刻产生了新的表意:云有色彩、燕子忙碌、梨花显出孤独的情状。因此,读懂诗词语言,要关注景物与修饰词的组合特点。组合不同,语言呈现的意义可能就不同。2、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意象一般指附着上作者情感的景物。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就能营造诗歌的意境。如这首词中“山前水阔暝云低”一句,山、水、云,只是普通的景物,但是“山前”“水阔”和低垂的“暝云”,却是作者精心挑选组织在一起的,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压抑、迷茫的氛围。将此氛围和前句中“玉笛吹”相联系,诗词把视觉和听觉叠加融合,表达出忧愁、迷茫的情感基调。再如这首词中把“燕子”和“人”组合在一起,“梨花”和“雨”组合在一起,传递出漂泊千里的孤单与寂寞感。可见,不同意象的组合形成了局部的逻辑表意。弄懂这些,才能更清楚地理解诗词表意。3、句式颠倒古代诗词要在简短的语句中表达出丰富的意蕴,常常会改变诗句语序,颠倒句式。只有辨识并理顺句序,才能把握句意。如词中“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应理解为“惟有梦与故乡相随”,这样,作者对家乡的魂牵梦萦之情才能清楚地彰显出来。4、表意空缺因篇幅有限,诗词让表意“跳跃”或“省略”,形成意义空缺,这造成了古代诗词理解上的困难。如词中“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把作者听到笛声后,因笛声而思乡,又产生望乡举动的过程表现出来。因这两句在意义联结上有明显的语意跳跃,如果没有把作者的心理过程和动作状态之间的跳跃弥补完整,就很难理解彼此之间的意义关联。再如“不是苏堤”一句,完整的语意应该是“不是苏堤上的柳”的省略。只有把省略的部分弥补完整,才能正确的理解诗歌意义。5表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产生诗歌美的原因。要做到这一点,含蓄的语言不可或缺。词尾就借“折柳”的象征意义含蓄地表现出思乡之情。可以说,理解意象的含蓄表意也是读懂诗歌的一个关键。二、钩连诗词相关内容,理顺关联信息中的表意逻辑。高考试题选用的往往是作者为人知晓而内容相对陌生的古代诗词。为了减少审题难度,所选诗词后面往往附有注释内容。要快速读懂这些诗词,必须意识到诗词题目、作者、诗句内部上下文以及诗词后面的注释等各方面内容,相互照应,组成一个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只有理顺关联信息中的表意逻辑,才能从整体上理解这些诗词。以2013年北京卷诗歌鉴赏题为例: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释: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的人生理想。此题涉及理解诗歌内容和揣摩作者情感。解答这道题,必须着眼诗词各部分的意义关联。1、钩连题目和诗文内容。题目是诗词内容的窗口,往往通过它就能判读诗词的题材和体裁,有时甚至能推测诗词的主旨。而这首诗题目为古风,它意味着本诗不同于近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因此,它由十句构成不足为怪。这样解读,可以摆脱对诗歌体裁的陌生感。2、钩连诗句和诗歌注释。诗词注释对理解诗歌大意有很大帮助。联系诗词注释,这首诗介绍了鲁仲连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的事情。“却秦振英声”讲的就是这回事。再结合第七、八两句和注释,还可以知晓“却秦”后续的事情:平原君赠送千金以示感谢,而鲁仲连回首一笑,轻利淡泊。全诗主旨侧重于赞颂鲁仲连的功绩。3、钩连诗词前后句表意。读诗词要注重整体阅读,阅读时应钩连前后诗句。如此诗中,联系一二句和最后两句,会发现主语出现变化,由“鲁连”变成了“吾”。借此推断,诗歌前八句都是写鲁仲连及抗秦前后的事情,最后两句为作者表达要学习鲁仲连的愿望。再如,联系第三、四、五、六四句,可以看到鲁仲连抗秦功绩匹敌日月光辉,让后人仰视。4、钩连对照诗词中形象。读诗词时不可忽视诗词形象。理顺诗词形象关系,有利于把握作者情感。如读此诗,钩连建立功业、淡泊名利的鲁仲连和曾渴望建立功业、又追求自由不羁的李白,就能明白李白在诗歌中表达的人生理想:建立功业,造福天下;淡泊名利,功成身退。总之,读诗时钩连诗词相关联的内容,才能把诗词的表意脉络如抽茧剥丝般梳理清楚。三、熟知诗词各类技巧,揣摩手法运用时的艺术效果诗词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技巧的运用。要快速读懂诗歌,不仅仅要辨明诗词中运用的技巧,而且要敏锐地领会其艺术效果。1、熟知鉴赏题中古代诗词常用的技巧类型。 古代诗词运用的技巧可以分为表达技巧、修辞技巧、表现技巧和布局技巧四个方面。鉴于高考的特殊性,诗歌鉴赏题涉及的技巧类型有一定规律可循。因为描写的多样性和间接抒情的复杂性,考题较多涉及的表达技巧为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例如,就描写而言,涉及较多的为动静、虚实、白描、景与情的衬托等描写方式;就抒情而言,侧重于借景、借物、借事等间接抒情方式。考题涉及的修辞技巧多为常用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对偶、双关等方法。考题较多涉及且不易读懂的表现技巧为象征、联想、想象、衬托、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涉及布局技巧的考查不多见,但如能读懂诗词构思,亦能为正确鉴赏诗词提供方便。当然,在各技巧间还存在相互的概念和应用的交叉,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熟知古代诗词技巧类型是快速进行诗歌鉴赏分析的前提。2、领会古代诗词运用技巧产生的艺术效果。分辨诗词技巧其实并不是鉴赏的目的,领会技巧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才是鉴赏的目的。换言之,如果能够快速透彻地揣摩出诗词运用技巧刻画的形象特点、营造的意境氛围和寄寓的作者情感,就能体会到诗歌的精妙之处。以2013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为例: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读懂这首诗运用艺术技巧后的效果,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1、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诗歌首句把表空间范畴的词语“山”的静态与表时间范畴的词语“太古”相互比照。二者看似无可比性,但是,作者巧妙地化实为虚,用太古时期混沌寂静的特点来形容山的静寂,无疑又非常恰当。醉眠需要安静的环境,而这一句恰恰写出了安眠的环境特点。2、细节描写饱含深意。诗中“门常掩”这一细节描写很平常,初一看可理解为作者常掩门休息。但这三字和“世味”相连,诗句意旨又有了深入一步的理解:作者更想远离世俗尘世的喧嚣和烦恼。似乎不经意的描写却显露得独具匠心。3、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全诗景与情的融合非常自然。如三、四两句,随着节候推移,余花不多,作者却不嫌弃,仍然赏花饮酒;鸟儿啼鸣,可能打扰睡眠,作者亦觉不妨碍。败景没有成为休闲安养的障碍,显见作者内心的平和淡然。景中融情,无斧凿痕迹。4、意境衬托突出题旨诗歌选用景物山、日、花、鸟、门、簟,把作者醉眠时屋内屋外的景色尽付笔端。安静的环境,可观赏的余花,偶尔的鸟鸣,酷热的盛夏,舒适的凉席,营造出静谧悠闲的氛围,衬托出作者安逸闲适的心境。5、用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