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doc_第1页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doc_第2页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doc_第3页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 摘要儒林外史的讽刺是建立在明确而完整的价值体系之上的,那就是实学、道德、人性和济世实践。这个价值体系的特点是反伪尚真,弃虚返实,它对于我们研究和反思传统文化具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 儒林外史是一部思想家的小说,它以丰富犀利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独树一帜。但是,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它的批判性,而缺乏对作品的价值体系的深入剖析。对此美国评论家亨利韦尔斯说: 莎士比亚与吴敬梓颇为类似,两人皆较少以作者身分发言。然而,莎氏之价值观不难判断,而吴敬梓内心是一难解之迷。如一位西方作家对社会写实、社会风俗及道德问题的描绘,具有和吴敬梓相同的资赋,他必然会提出更为清晰的价值体系。我们可以大胆在认为,在中国文学里,没有一本书象儒林外史,在诠释上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社会现实、社会风俗及道德问题的描绘”要建立在“清晰的价值体系”之上,二是对儒林外史并没有给出这个“清晰的价值体系”感到困惑。对于前者而言,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对社会生活的描绘也好,讽刺也好,都必须基于作者所持的某种立场和角度。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对生活现象进行讽刺,那么他对社会现实一定具有居高临下洞察和理解。所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是我们在进一步考量儒林外史的思想价值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儒林外史具有明确完整的价值体系儒林外史明确而完整的价值体系,可以通过对王冕及“真儒”形象的分析,清晰地显现出来。书中描写了上百个人物,这些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事俱迄”,基本上是单独的一个个人物小传,人物之间的顺序似乎安排得比较随意,但在开篇,却单用一个“楔子”,以十分推崇的笔调写了“辞却功名富贵”的名流王冕,这是具有深意的。它不是简单的用来比照书中其他人物,而是提示了作品的价值体系结构。当然,在没有仔细阅读全书、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之前,单单从“楔子”中的文字本身,这个价值体系结构是不容易被发现和解读的。 因为王冕故事所取素材无非日常生活片断,如事亲、放牛学画、交游、推辞出山等事。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对整部书而言,其实无一闲笔,它在提示作品价值体系的如下几个构成部分:其一,实学。即真学问。“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后文的“真儒”身上也具有相同特点,如杜少卿著“诗说”、庄尚志注易,虞博士首选的学问是诗文;泰伯祠大祭,提倡的是具有实际教化意义的礼乐,等等。这些都属于“实学”, 无疑有别于科举时文及空洞的天理人欲之说。以此为价值标准,对应的就是对周进、范进、王慧、高翰林等一班科举中人的伪学问、伪道德的讽刺,深层次上分析,则是对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的明确否定。其二,真道德。王冕身上体现的道德是“孝”。“孝”既是儒家思想的基石,同时也是人类基本、最朴素的情感体现。作品写王冕对母亲的拳拳之心,与秦老真诚无欺的朴实情感,看上去是很普通的人之常情,但自然率真,这在书中“真儒”身上同样有所体现:杜少卿和庄尚志、虞育德等人都十分重“孝”,杜少卿对父辈仆人俸养有加,而虞育德曾助人葬父,帮助别人时直言自己还要留一点银子用,这种坦诚与率真的基础上的真道德,就是后文对人而无极、百般机变、唯名是取的一班“名士”进行讽刺的参照标准。其三,真性情。文中写了王冕不慕权势、不图富贵,并且甚至为了躲避与县令交往而远走他乡;日常行为也异于时俗:“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哼着歌曲,在乡村的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惹得乡下的孩子们三五成群的跟着他笑,他倒也不在意下”。这种看似怪诞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功名富贵”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超脱,对古代人文神的追寻与坚守。自然方面性情则体现为对美好的景色的感受和热爱。儒林外史很少进行细致的景色描写,“楔子”里描写的七泖湖雨后景色,显然是在隐喻王冕至纯的性情世界。书中的“真儒”们也是一样,庄尚志隐居而不避世,杜少卿夫妇游山,散财施舍,这种洒脱与超越,就是作者所推崇“真性情”。它使人在那种僵化与没落的文化环境里保侍人格的完整与健康。与此为出发点,对应的就是对书马二先生、王玉辉等一班失却性情的迂儒的讽刺。 其四、尚实践,疾虚妄。一个读书人各方面的价值体现,用王冕的话概括就是“文行出处”。其中“文”、“行”与“处”都在书中用“真儒”们的行为给出了形象化阐释。关于“出”,作者借用杜少卿之口说“正因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的好”。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出”的成功的人,做的多是“虚应故事”,真正按照儒家理念去做有用的事业,反而行不通,后来庄尚志应征的遭遇、萧云仙文治武功的挫败则是验证。所以在“出”的方面,王冕也好,“真儒”们也好,都没能给出一个行为范式。然而“真儒”毕竟是“儒”而不是“道”,不能无为,于是他们提倡礼乐兵农”,自发组织泰伯祠大祭,以期“助一助教教化人心”。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出”,只不过是不为朝廷而“出”,而是自己去践行治世理念。尽管凭这些“真儒”的个人努力未能挽救世风国运,但有了这个行动描写,作品的价值体系才更加完整。这样,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就基本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可以发现,这个价值体系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反伪尚真,弃虚返实。有了这个价值基点,作品对各色人物的评判与讽刺才高人一等,入木三分。二、儒林外史价值体系的文化意义其一,小说的价值体系中,首先主张“辞却功名富贵”,提倡尚真尚实的人生理想,实际上可以看作为当时的一种思想启蒙。在我国封建社会,“功名”和“富贵”之所以并列在一起,因它们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功名”是功绩及相应的荣誉,富贵则是它带来的相应的物质利益。我国封建社会是生产方式单一的农业社会,财富又主要掌握在统治者手里,建功立业、博取功名自然就成为人们跻身上层社会、获得物质财富的主要途径。因而“功名富贵”也就成为封建社会传统价值取向。在历史上,“功名”的内涵虽没有人过明确过,但大致说来,无外乎“文治”与“武功”两方面。然而进入科举时代后特别是明清以后,“功名”意义逐渐发生了演变:由原来的文武实绩变成了科甲及第,获取官位。儒林外史中的功名即是此义。就科举制度本身来讲,它无疑是当时一种较为先进的人才先拔制度,但当它服务于一种没落的文化体制时,所起的作用就恰恰相反了。由于以“代圣人立言”、僵化空洞的说教为考试内容,以机械的八股为规定程式,科举所得人才,多空疏无学,实无一用,于是科举考试仅仅成了读书人的“一条荣身之路”,“功名”脱离了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演变为一种单纯的谋取社会地位与财富的手段,然而,由于文化惯性和统治者的价值导向,知识分子大体上一如既往地认同、追逐“功名富贵”这一传统价值观念,尽管它已虚无化、病态化。如马二先生谈举业: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须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言行扬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了宋朝又好了,用的都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是日日讲那“言寡尤、行寡悔”,哪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十三回)马二先生在书中是一个一心向学、品质尚优的儒者,只是本末倒置的价值观念,使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迂儒”。即便如此,当他以“优行”被“题保进京”时,施御史还评论他说“这些异路功名,弄来弄去始终有限,有操守的到底要从科甲出身”。“操守”和“优行”竟然发生了对立,这是非常发人深思的:当一种价值追求被虚无化、病态化之后,它最终带来的后果,往往走向它的反面,书中获取 “功名” 最成功的高翰林就把“敦孝悌、劝农桑”的治世实践称为“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藻”,与功名无关。科举之名如此,其他各种名士之“名”仿而效之,由迂而虚,虚而黠,整部书所抨击的种种虚妄现象,根源尽在于此。其结果便是人才凋零、世风日下、国运渐衰。书中最后的市井四奇人,已不属于文化阶层,表明作者对主流社会已经绝望了。所以,作品的价值体系中对人之真学问、真性情及 “礼乐兵农”的社会实践设想,无疑是那个时代振聋发聩的启蒙声音。因此把儒林外史定义为“思想家的小说”,是最恰当不过了。其二、小说价值体系中反伪尚真,弃虚返实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学可贵的理性精神文化超越意识,具有跨时代的启发意义。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只有真,才有善和美。当中国的封建社会行将没落时,假丑恶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们都披着貌似合理的外衣。这是,寻求真善美需要具有理性智慧和历史自觉精神。在一点,在儒林外史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提出反伪尚真,弃虚返实的价值体系,立足于那个时代,但同时又超越了那个时代,体现了中国文学中可贵的理性精神文化超越意识,是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吴敬梓留给我们的一份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中华民族较早跨入文明门槛,在世界上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东方文明,证明她在世界诸多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智慧和能力。然而,文明历史又使它背上了深重的包袱,使她在最近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举步维艰。她的复兴过程,实际上就是超越自己,超越历史的过程。近百年来,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从推翻帝制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前进的每一步,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超越。当代社会,这种超越仍在进行:从建国初期的“自力更生”到改革开放,从“一句顶一万句”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实事求是”的提倡,等等,科学和理性的力量正越来越多地为我们民族所拥有,它必将为我们的民族提供巨大的创造力,从而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其改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为“文化是长时期塑造成的人生设计,它有助于我们认识为什么人总是反对变化,包括对自己有利的变化”。 人的素质、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超越比社会制度的更替要艰难得多。李大钊曾说过:“中国人有一种遗传性,就是应考的遗传性。什么运动,什么文学,什么制度,什么事业,都带着些应考的性质。就是应合当时主考的意旨,说些不是发自本心的话,甚至把时代思潮、文化运动,社会心理、都当作主考一样,所说的话,所做的文,都当作揣摩主考的一种墨卷,与他的实际生活不生关系。是什么残酷的制度,把我们的民族弄成这样的不自然。”这句话是针对几百年来科举制度的弊端的一个深刻全面概括,同时也证明了儒林外史这部作品有跨时代的文化反思价值。数百年来,人们不得不用假思想、假行为甚至假情感来立身于社会,于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形成了一种心理积淀,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结构,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而彻底消失。科举制度已经做古一个世纪,周进、范进式的人物早已成为笑料,但书中匡超人的善于剽窃别人思想,不学无术而长于机变的成名术,如今不仍为一些“人才”所熟谙吗?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仍在时而上演出一幕幕“虚应故事”吗?八股文早成了古懂,但八股文风至今仍在,它继续破坏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