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论文.doc_第1页
王安石论文.doc_第2页
王安石论文.doc_第3页
王安石论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安石成功与失败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说起王安石,我们几乎都知道他是一个革命派人物,读过他的文章的更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而且,他做为一名从基础到中央的文官,他的经历和他的所作所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觉得不妨收起油腔滑调,认真地探讨下他的成功和失败的根源。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他写过不少传世的经典。他的散文很漂亮,“雄健简练,奇崛峭拔”。游褒禅山记,区区数百字,字字与司马光针锋相对,但言简意赅,措辞得体,让人叹服。王安石的诗歌,对他的当地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叶梦得石林诗话这样评价:“少以意气自许,.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他的词存世约二十余首,语言朴实,以气势取胜,一改五代的浮华柔糜习气。比如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大气磅礴,读起来铿锵有力,被誉为咏古绝唱: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阅读王安石明妃曲一诗又能感受王安石人性化性格一面。在此诗中,王安石一改简练的手法,在人物肖像和情感上,写得委婉细腻,寓美于情,隐含哲理。这在王安石的诗集中如凤毛麟角,实属少见。明妃曲开篇写道:“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作者用了“湿”、“垂”、“顾影”、“低回”等字眼,栩栩如生地刻画出王昭君的静态美和凄凄楚楚的动人模样。廖廖数笔,人物刻画跃然纸上。即使是这番面无颜色、眼眸含悲的模样,也让君王看见了她惊鸿的容貌和娉娉袅袅的步态,一时不能自持。整个情景烘托出优柔的氛围。出塞这一幕,在和亲政策下,君王早已司空见惯,打动他的是昭君的芳容,不觉心生怜惜。一个是君王,一个是昭君,放在同样的场合下,心情各不一样。世间似乎有这样的逻辑:当你爱上一个人时,这人在你面前无论做什么表情,都会让你赏心悦目;当你恨一个人时,无论这人在你面前怎样百般讨好,你也会心生厌恶。或一见钟情,或相见不如偶遇,这类事不是一个人能够说得清楚的。王安石通过人物素描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王安石认为,责怪宫廷画师是毫无道理的,像王昭君这样美丽的女子,哪里是丹青妙手所能够画得出来的,就是画师平生能有几次机会见到这样的美人。这厢君王只恨时光短暂,一心只贪睹芳容,惋惜昭君不该出塞,以至于回宫杀了画师。那厢王昭君却是“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作为一名居住在深宫的女子,此时此刻她想到的是这一去将永远回不了中原,穿着汉朝人的衣巾,只想给家里捎封信寻问是否平安。接着王安石笔锋一转,独自感慨道:“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收尾之句可谓点晴妙笔,从“长门闭阿娇”这一典故中,领悟出昔日金屋藏娇的女子,尚有失意的时候,更何况是一个连君王未曾见过面的女子呢?一时间被美色所迷住了,那也是短短几年的光阴,早晚会在宫中失意。人生失意没有东西南北的地域之分。王安石在明妃曲中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感慨,绝不是为描写美色,着意渲染君王与王昭君各自的遗憾,而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政治主张被未采纳的苦恼。故此他说出了千古绝句:“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从这一点上来看,在王安石刚毅、怪癖的个性中,也有人性化的一面,带有浓郁的人情味。实际上他在处理苏轼乌台诗案中,也曾上书皇帝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才使苏轼活了下来。从明妃曲中,王安石似乎想告诉同朝为官的人这样一个意思:你我都是皇帝的仆人,早晚有一天都会失意而去,归隐山林。他两度拜相,又两度罢相,自然会有明妃曲中的感慨。明妃曲(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王安石作诗赋词,十分注意斟酌和推敲,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方面,确实留下不少佳话。当然也有不少笑话,下面简单列举一二。有一天,王安石在写作字说时,将石莲百许枚置几案上,边咀嚼边思考。谁知没有及时将石莲放入嘴里,竟把自己的手指咬破,血出来了还不自觉。王安石有时对于他的作品很自信。有一次,王安石将近作送给苏轼看,苏轼溢美道:你看,“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多好的句法啊。自屈原和宋玉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啊。王安石非常自得,高兴地说道:不是子瞻见谀,某自负亦如此啊。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时,有老友刘贡甫来访,恰好王安石吃饭,不在书房。刘贡甫看到书案上有一篇未写完的文章,一目十行,默记于心。王安石饭毕见刘问道:近为文否?刘答曰:近作兵论一篇,草创未就。王安石问所论大概,刘以见草稿内容以对。王安石默然良久,悄悄地将书案上的草稿撕毁。王安石平时议论或写作,必欲出乎意外,认为和人相同,即是流俗。王安石作为官僚,不事谄媚,也不为谄媚所惑,难能可贵。仁宗朝时,皇上设赏花钓鱼宴,命内侍各以金盘盛钓饵置几案上。王安石到后,将金盘钓饵一食而尽。第二天仁宗对人说:王安石诈人也。误食钓饵,吃一颗也就罢了。谁知他全吃了,不近人情。从此仁宗一直不喜欢王安石。王安石也不喜欢仁宗,还在自著的日录中很是厌薄了仁宗一顿。当时有一个叫程师孟的,逐臭闻香,佞谀恶心。他曾经请求王安石给他写墓志。程师孟说:师孟有幸与公同时,愿公为墓志,以传不朽。王安石问:先正何官?师孟答道:师孟恐不能伺候您左右,想预先求得您写的墓志,我死后再刻之于石。王安石虽笑不许,内心却十分可怜此人。当时武岗县令郭祥正专以王安石马首是瞻,凡是和王安石意见不一致的人,即使是大吏,郭祥正也一样奏黜。有一天神宗问王安石道:你认识郭祥正吗?这个人好象有才可用。王安石对答道:我过去在江东好象认识这个人。其为人才近纵横,言近阖排,但是他的品行很差,不能任用。后来郭祥正知道王安石在皇上面前对他的评语,也就致仕回家了。王安石性格简率,不修边幅,不善修饰,衣服有时脏破,也不知道浆洗缝补,一年四季难得洗浴,是个有名的邋遢鬼。平时做事马里马虎,不得要领。对于日常饮食毫不讲究,不是一个精细之人。熙宁朝时,王安石和王禹玉有一天侍朝。忽然有一虱从王安石的衣领跑出,且爬到了胡须上。神宗看见了大笑。退朝后,王禹玉指以告知,王安石急命侍从去之。王禹玉嬉笑说:不可轻去。我献一言以颂:屡游相须,曾经御览。王安石为之解颐。王安石有一个好友曾子先因母丧路过金陵,闻知前往吊唁。王安石已经登舟,才发现腰间系着一条红丝带。正巧有一个虞侯站在一边,王安石看了一看,伸手解下互换。吊唁出来,又换了回来。有人说,王安石喜欢吃獐脯。王夫人闻而生疑,暗想:相公平日饮食从未挑食,这么有吃獐脯的嗜好哪?王夫人问左右执事道:你们如何知晓相公有此嗜好?答曰:有次吃饭时,其它菜品都没动,但是獐脯独尽,是以知之。再问:饭桌上獐脯放在什么位置?再答:在近匕箸处。王夫人说: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第二天,王安石饭毕,他物殆尽,而獐脯犹在。从文学的角度看,王安石是成功的,他在诗,文,词上都有杰出的成就,有力推动了新诗词运动,对扫除五代和宋初的浮华余风,他的贡献不可小视。我们再来看看做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古人说过,文如其人。王安石的传世文章,多是政论,即使是抒发情感的诗词,散文,也被他加上浓浓的哲理,从而向我们透露一个刻板,严谨的古代官僚形象。应该说,纵王安石的一生,他是一个真正的长者,政治抱负十分远大,是一位值得我们现在许多政治家敬重的历史人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网上随便都能查到,概况地说,无非是富国强兵两项。我们先分析富国。用最简单的道理说,在相对静止的时间内,财富都是守恒的,所以,所谓的富国,也就是财富从民间转移到中央政府而已。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是可以被创造的,但是新创造的财富离不开原始的“本“,究其实际,依然摆脱不了能量守恒的定律。再说强兵。变法对涉及强兵的条款就是保甲法的推行,对于节约军费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归根到底还是从钱的方面考虑,保马法也大致如此。至于兵的素质,该怎样还怎样,仍然没什么改观。因此,少年皇帝宋神宗和宰相合伙的这个变法,主要目的,我看还是敛财。当然,王安石并不是一个和珅一样的人物,史书中对他的清廉也是推许的。王安石做为一个正统的儒教传人,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道在手在心,他本人的人品,即便是当时反对新法的政敌也觉得值得推崇。新法之所以失败,我认为,从王安石本人的原因考虑,主要有三点。1.败在太急。苏轼上皇帝书里就说过,“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就是为了充实国库,宋神宗和王安石一个是年少冲动,急于求成,一个是因为反对者林立,急于拿出成果堵住他们的嘴,因此一个法令接着一个法令地颁发,根本就没有搞过实验,一下子就大面积地铺开,结果当然是利与弊同时并行。其实,如果真像苏轼建议的“徐徐图之”,一件一件成熟了再办,我想变法不会那么快失败。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下,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是实权在握的人群,相互纠缠勾结,只靠改革不仅没办法撼动他们的利益基础,而且还有可能危及改革者自身。这么多违背他们利益的法令一股脑端出来,这些人当然像炸了窝的马蜂,非蛰死你不可。但是很遗憾,王安石没有看到这一点。 2.败在太直王安石是个政客,至少不能算是个阴谋家。在他当政的时代,他并没有手腕拉拢亲信打击异己,以为大家都像他那么简单,只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共事。因此他虽然大权在握,但是任凭谏官自由言论,大有: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自负。相比于比晚他若干年的秦桧,在操纵言官这回事上,他显得太坦荡。俗话说,谎言说了一百次便是真理,当一个人有太多反对声音的时候,一次两次也许可以被忽略,但一直不绝于耳的反对声浪,众口烁金在所难免。变法直接损害了当权王公贵族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的愤怒可想而知,由于变法实际上是宋神宗支持并促成的,对于皇帝,这些人不好责难,王安石这么一个学术派的官员自然成了最好的出气筒。尽管他名义上是宰辅,但是他并不掌握话语权,这是一个十分致命的问题。遗憾的是,他也没有看到这点。 3.败在太轻信王安石其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他来说,不是对就是错,是非似乎是黑白分明。而当时的环境是,老臣们几乎对他的变法都有看法,他赖以执行命令的,唯一亲近他,支持他变法的大臣,而这些人,成分实在复杂。其实我们并不难想象,对于宋神宗的意图,大臣们几乎心知肚明,之所以反对王安石,也就是对宋神宗“变祖宗之法度:行为的隔山打牛,换句话说,这些老臣们认为小伙子皇帝的所为有悖于宋朝的“祖宗家法”,他们有意见了。但是相当一部分投机分子,尤其是一些性喜“揣摩圣意”的家伙,他们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纷纷表态支持。这种积极效忠,紧跟路线的人物,很多根本就是没有深入了解过新法,只是因为它是皇帝所推崇的,所以就支持,醉翁之意并不在酒。可惜的是,王安石并没有看到这点,他以为支持他的人都是因为新法有利才支持,这有点像是骑在大象身上,误以为是自己变得很高。这些投机分子当然是骑墙派,根本不会是变法的中坚力量,见风使舵是他们的拿手绝活,王安石重用这样的人,败数已经注定了七成。从客观的原因分析,变法在贯彻的过程中,由于条款本身的不完善和官僚机制的漏洞,造成贪官污吏上下其手,这样一来。即使是好好的一本经也要被这些歪嘴和尚念得支离破碎,更何况这部“经”本身就没有仔细推敲过。更要命的是,到了最后,王安石和他的反对派把变法这个政治问题与人品挂上钩,这已经掺杂了不理智的情绪因素,对与向来标榜自己是君子的中国文人来说,这是上纲上线的阶级斗争,你死我活在所必然,也为秋后算账的元祐更化埋下了伏笔。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