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难点: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作者背景作者简介: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解题: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文言基础知识1、 标注划线字字音(A)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冥然( )老妪( )先妣( )呱呱( )象笏( )长号( )扃牖( )凭几( )偃仰( )瞻顾( )偃仰啸歌( )万籁有声( )婢女( )阖门( )异爨( )栖息( )2、释义:(A)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室始洞然 明亮(洞若观火)亦遂增胜 美顾视无可置者 环顾,向周围看室始洞然 明亮(洞若观火)亦遂增胜 美以当南日 “挡”,遮挡。先是 即“先于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鸡栖于庭 居住,停留。栖息妪 老妇人。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 这里束发 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大母过余曰 看望久不见若影 你(的) 吾家读书久不效 成功 功效何竟日默默在此 整日比去,以手阖门 及,等到从轩前过 经过 余扃牖而居 关闭窗户轩凡四遭火 共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3、一词多义(过、顾、当、置、去、所、之可参见点拨P103)4、词类活用(释义)(A)(1)名词作状语雨泽下注 下:向下使不上漏 上:从上前辟四窗 前:在前面内外多置小门墙 内外:在内外东犬西吠 西:向西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2)名词作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垣墙:砌上垣墙乳二世 乳:喂乳 ,用乳汁喂养5、古今异义(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或道观的住持墙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都是) 今义:副词,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凡再变矣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后五年,吾妻来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来6、特殊句式(A)(A)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B)倒装句鸡栖于庭 状语后置句式家有老妪,常居于此 状语后置句式 补充:“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的文化常识。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问题导读:问题研究示例(D)1、本文名为项脊轩志,全文却更多地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请你说说项脊轩与作者身世和情感的联系,并举例说明。参考答案:第一,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第二,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第三,小轩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此文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凭借之物。具体分析: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侧之思溢于言之外”。 2、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岁,后一部分写于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的心境变化,作者说“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文中起何作用,试分析归有光的悲喜之处。(结合作品)参考答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少年归有光的心境:“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条件虽然艰苦,然而对未来的希望让他苦中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个充满激情奋发向上的读书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心潮澎湃。小结:可喜之情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只能借他人之口回忆母亲,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殷殷期盼,深印在心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氏先人曾为大官而在昆山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可是,到了归有光这一代,家道已衰,分崩离析。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小结: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悲多于喜。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而深情难忘,家道日衰,功名不就,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多可悲3、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品之一。游国恩先生在评价归有光散文特色时说:“他把生活琐事引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也写出了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项脊轩志 运用生活琐事,细节场面表现人物,把“死人”写活,抒情真挚深婉,尤其动人。你认为哪个细节描写最让你印象深刻?这种写法对你有何启发?参考答案: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回忆亡妻,可写之事很多,但作者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分析: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4、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注释:项脊生:作者的别号。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拓展题:文中充溢着作者浓重的悲愁情绪,除了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你觉得根源是什么?归有光毕竟是读书人,在对他自己的书斋的描写中,在动人的亲情中,我们不难读到他在人生路上对功名的咏叹,不难体会到一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心理历程。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岁入学,岁学习写文章,岁应童子试,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岁乡试中举,以后次会试都落选,岁才考中进士,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这是一代读书人的哀叹!结构提纲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C)文眼事件情感读书乐 怡然自乐多可喜 记日常琐事 环境美 踌躇满志抒真挚情感忆分家 多可悲 忆母亲 痛失亲人, 深情难忘忆祖母 家道日衰,功名不就的无奈忆妻子小测题“而”的用法:A、墙往往而是 B、客逾庖而宴C、呱呱而泣 D、而庭阶寂寂E、某所,而母立于兹 F、余扃牖而居释义:A、修饰连词,“地”B、顺接连词C、修饰连词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厚”的用法:A、先妣抚之甚厚 B、水之积不厚C、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D、遂厚葬之释义:A、好B、深C、忠厚、D优厚“先”的用法:A、争先恐后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先妣尝一至E、先达德隆望重释义:A、前面B、率先C、在之前D、逝世的E、前辈“若”的用法A、久不见若影 B、仿佛若有光C、噤若寒蝉 D、若夫乘天地之正E、不思而言,童子不若释义:A、你 B、像 C、像一样D、至于E、比得上“故”的用法:A、轩东故尝为厨 B、公问其故C、温故而知新 D、西出阳关无故人E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F、此物故非西产G、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释义:A、从前B、缘故C、旧的D、老交情E、所以F、本来G、仍然,还“殆”的用法A、殆有神护者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思而不学则殆 D、丧失殆尽释义:A、大概B、危险C、“怠”,懒惰D、几乎,差不多“为”的用法:A、余既为此志 B、庭中始为篱C、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D、轩东故尝为厨E、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F、窃为大王不取也G、旦日飨士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