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强国 文档.doc_第1页
海运强国 文档.doc_第2页
海运强国 文档.doc_第3页
海运强国 文档.doc_第4页
海运强国 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是世界重要海运大国我国与海运强国差距较大贾大山 (2013-5-15)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海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在IMO的地位、海运需求规模、海运船队规模、船级社和大型海运企业地位以及在国际海运事务等诸多方面看,均是世界重要海运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抓住“中国因素”的机遇,我国海运保障性、竞争性和引领性显著提高,但作为世界海运大国而不是海运强国的地位没有变。我国是世界重要海运大国我国是海运需求第一大国。在经贸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海运需求快速增长,2011年沿海运输需求和港口外贸吞吐量分别达到15.2亿吨和27.6亿吨,均稳居世界第一位,世界海运需求增量三分之二是源于“中国因素”。我国港口吞吐量稳居世界第1位,其中2011年上海港、天津港、宁波港、广州港、青岛港和大连港吞吐量分别居世界第1、4、5、6、7和第8位,上海港、深圳港、宁波港、广州港、青岛港、天津港、厦门港和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第1、4、6、7、8、11、18和第19位。通过加快建设,我国码头大型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吞吐能力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实现了从能力整体偏紧到适度超前的转变,建成煤炭、石油、矿石、集装箱和粮食五大专业化运输系统。海运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四位。液体散货、干散货和集装箱三大专业化船队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干散货船队继续保持在世界第3位,液体散货船队由第9位提升到第5位,集装箱船队由第7位提高到第4位。拥有一批大型海运企业。即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为代表的大型综合国有企业和以河北远洋、海丰国际为代表的大型民营企业在内的220家国际海运企业。其中中远集团、中海集团散货船队规模分别居世界第1和第6,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经营的集装箱船队规模分别居世界第5和第8位,中海集团、中运集团经营的液体船队规模分别居世界第10、第17。在港口领域,中远太平洋、招商国际、中海码头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依托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在国内外跨区域投资和经营上取得显著进展。其中,中远太平洋和招商国际是我国两大全球码头运营商。有一批由原港务局改革、转制形成的大型区域码头投资商和运营商,作业效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CCS是IACS重要成员。CCS在国内外设有逾74家检验网点,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服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是INTERTANKO和INTERCARGO的联系会员,入级国际船舶列世界第7位,于2006年至2007年担任IACS理事会主席。CCS最高船级符号被伦敦保险商协会纳入其船级条款,CCS级船舶在巴黎备忘录、东京备忘录和USCG的平均滞留率2010年1.37%,平均责任滞留率为0.45,低于IACS的平均滞留率。支持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建设15000KW拖轮、30000吨半潜船、300米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水下机器人ROV以及潜水作业装备、14000KW救助拖轮、S-76C+和EC225直升机、5000吨级海事巡航救助船等装备,我国海上安全支持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搜救成功率达96.3%,完成“神舟”飞船海上救援保障任务和南宋古沉船“南海1号”打捞工作,成功处置了大连“716”火灾引发的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陆源海上油污事故。积极参与国际海运事务。我国连续12次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积极综参与WTO、IMO、APEC、ESCAP、东北亚港湾局长会议、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机制等海运合作组织活动,与周边国家和主要海运国家签署了68个双边海运和河运协定,已批准和参加45个国际海运公约和规则,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加大海事搜寻和救助装备投入,在保障国内海事安全、救助的同时,参与国际海事救援、保障海运安全活动显著增加。为打击日益猖獗的海盗活动,派遣海军参加索马里护航。更加积极参与相关技术标准、有关国际公约的研究、制定、修订工作,实现与国际公约的良性互动。英国劳氏日报发布“2010年航运界百名最具影响人物”榜单,我国有11位企业和相关机构代表上榜。我国与海运强国差距较大海运保障性仍存在较大差距。海运控制力弱,对重要海运通道影响力小。作为需求第一大国而非军事强国,海运船队规模依然偏小,2012年初运力规模相当于日本、德国平均水平的68%,而外贸海运需求远远高于两个国家。没有形成海运产业链。在海运产业链建设上,虽然得到政府和大型企业的重视,但进展缓慢。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周边局势背景下,出现的新形势暴露出海运保障性存在的问题。针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新形势,我国救助打捞系统需要进一步提升定位、提高装备水平,满足应对非常态突发事件、远海救捞和深海防范的要求。海运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国家海运业竞争力主要通过参与国际海运竞争的海运企业、码头公司、船级社和港口城市体现(争夺国际航运中心)。我国海运竞争力不足表现为:(1)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任重道远,特别需要加强城市综合环境、海运基础服务和海运信息、金融服务建设。(2)海运服务贸易出口快速增长,但逆差不断扩大,由2004年的120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64亿美元。(3)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波动,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挑战。在海运市场高峰时盈利颇丰,甚至高于国际同类公司,而在海运市场低谷时,亏损明显高于国外公司,经营效益大起大落、持续盈利极差,暴露出我国海运企业在把握市场走势、选择造船或租入船舶时机、各个环节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与风险防范上等经营管理上的差距。引领世界海运发展任重道远。我国在维护世界重要海运通道安全的作用有限,在重要海运规则与主要技术标准制定中仍然处于跟随状态。在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等国际海运咽喉要道地区影响力有限,对维护这些要道的安全、自由通航贡献尚十分有限。由于整体技术、经济和人才实力的差距,加之缺乏统一的参与机制,在海运事务相关组织中人数少、层次低,与大国地位不相称。我国为何是海运大国而非海运强国海运强国,中国还需做些啥?软实力不“软” 硬实力不“硬”航运文化是海运强国之根建海运强国 政府不能“缺位”(2013-5-15)我国建设海运强国任重道远。资料室供图截至目前,我国的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船队规模世界第四,这些数字表明中国已成为海运大国,然而,却大而不强。这是为什么?业内人士称,恰恰是“软实力”阻碍了中国建设海运强国发展。我国亟待在海事仲裁、航运保险和保赔、中介服务、船舶经济、航运金融及衍生产品等下功夫,全力提升中国海运软实力。本报记者李薇软实力不“软”硬实力不“硬”航运文化是海运强国之根建海运强国政府不能“缺位”业内人士分析,二十一世纪第一个10年里,亚洲成为全球海运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年海运总量已从过去的占比30%上升到60%以上,亚欧、亚美、亚澳以及亚洲区域内的海运贸易正在成为举足轻重的全球领先者。与此同时,亚洲不仅成为欧洲、美洲以外最活跃的航线和船舶买卖市场,尤其是中国的造船订单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造船业市场份额40%左右,快速改变了全球造船业原有的市场格局。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真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列出了两组数据:1990年我国外贸港口吞吐量约为1.64亿吨,2012年外贸吞吐量是30亿吨,22年增长了18倍;1990年我国国际海运掌控的运力约2500万载重吨,到2012年运力是1.24亿载重吨,仅增长了5倍。“运力只增长了5倍,这么多货物哪里去了?很多是被非中国公司控制的船队运走了。中国的硬实力需要大步提升。不仅如此,中国的软环境还差得很远。中国港口协会副秘书长杜麟栋说,没有港口强国,也就没有海运强国。现在中国在海运界的地位不算高,不单单是软件,硬件上也比较差。无论是集装箱船队、矿石运输船队,还是油轮船队都比较差,建成海运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孙光圻称,我国海运的硬件不硬表现在技术结构方面,即散货船队在高标准、环保低碳的超大型船舶的前瞻性准备不足;另外,船队的资本结构也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相对比较单一,虽然有山东海空这样比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但和中远、中海、中外运、招商国际这些国有航企相比,力量还比较薄弱;再就是船队的航线结构不仅要为本国外贸服务,还应该参与全球物流运输。业内人士说,我国航运业在信息服务上也面临着很大的差距,在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信息不能完全覆盖,这就是技术上的差距。从企业角度来说,要反思我们的发展模式。创新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渴望,而不是政府来让你创新。从国家层面来说,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如果企业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回报,那么谈创新也是空谈。企业要联合上下游优势,不能单打独斗。航运文化是海运强国之根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全球航运重心亦正向东方转移,但真正的国际航运中枢、航运金融、保险、海事仲裁、船舶交易、船舶检验等国际和民间组织及航运研究咨询、权威媒体等高级服务和智囊机构仍然在欧洲。然而,全球航运重心东移,航运文化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转移到亚洲和中国。因此,要提高中国航运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话语权,就必须加强航运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文化是航运强国之根。业内认为,借鉴西方历史和文明的发展,发达国家正是通过航海探险来发展航运、控制海权确立其大国、强国地位。这些国家都有航海文化的积淀、航海意识的普及和民众对航海事业的崇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航运事业迅猛发展,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7.92万艘,净载重量2.12亿吨,集箱箱位147.52万箱,船舶功率5949万千瓦。货物吞吐量、技术水平以及船员队伍建设、造船、船舶检验、救助打捞、海事都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建设航运强国过程中,航运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实施航运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对于提升国家海运总体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具重要意义。由此看来,航运文化是航运强国战略的根。促航海精神全民认知。交通运输部提炼出以“价值观、行业使命、共同愿景、交通精神和职业道德”五位一体的核心价值体系,其内涵是“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是中国航运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专家认为,在国务院批准“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大背景下,今后中国还应通过广泛宣传推广,让社会更加关注海洋、热爱航海、崇尚勇敢、认同航运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不断增强全民对航海精神、航海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提升航运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建海运强国政府不能“缺位”在业内专家看来,实现“海运强国”战略目标的内部支撑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具有强盛的国际海运船队;二是形成现代化的港口体系;三是拥有立足海内、面向全球的海运品牌;四是完善的支持保障系统;五是高效的快速反应能力;六是法规完善,品质优良的海运服务体系。专家认为,海运发展除了需要海运企业苦练内功、致力于晋升竞争力外,还需要交通运输、国资、金融、商业等多方面的政府支持。主要的支持措施包括:一是制定海运资源长远开发、维护和使用规划。船队、港口公共基础建设是海运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尽快完成建港岸线资源彻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对海运发展的需求,制定港口岸线规划。同时建设可控的运输船队,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完善法规体系,规范海运市场。加快制定航道法、航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与港口法配套的实施办法。探索制定自由商业港区法和配套实施细则。在立法上仿照发达国家做法制定国际海运促进法,为我国海运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还应完善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机制,并制定工业安全评估划定和实施细则,完善执法和健全市场监视机制,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打造海运行业发展链条。政府应积极探索我国航运税制改革,减轻船员所得税,探索取消营业税+所得税制,实行“吨税制”,使我国航运企业具有与国外竞争对手相称的经营环境。形成完整的政府、运输服务供应者、运输装备提供者、运输服务需求者、运输服务相关者互动体系,由单一企业介入国际竞争转变为海运工业链整体介入国际竞争。海运强国,中国还须做些啥?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海运强国(2013-5-17)贾大山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重要海运大国,实施海运强国战略是建设海洋强国、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性、自如应对国际突发事件、适应“走出去”战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海运自身发展的需要。海洋占到地球表面积的71%,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是世界海洋大国,海洋作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屏障,但也面临其他国家觊觎我海洋权益的挑战。近十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个涉及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的文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运既是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综合利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是保障国防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提升国家安全保障性的需要我国地缘政治形势复杂。陆域接壤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海域接壤国家有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7个国家。既有北方世界军事和科技强国,也有东方经济和技术强国,更有世界多个敏感国家和地区,个别国家与我国争夺陆路国土,部分国家觊觎蚕食我国海洋领土的事件愈演愈烈。黄海、东海、台海和南海不仅直接关系我国主权,也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空间和经济、国防安全;两岸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我国综合国力尚有差距:虽然在经济与贸易上位于世界第2位,但综合国力上与其他经贸大国存在较大差距。与美国、欧盟相比,在军事力量、经济水平和高新技术控制等实力上存在巨大差距;虽然经济总量高于俄罗斯,但在军事力量、高新技术控制上也存在较大差距,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航空母舰战斗群的国家;即使在亚洲,在经济规模上与日本相当,但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其他亚洲邻国在综合国力不及中国,但大都采取依附策略和联盟策略,提升话语权。作为贸易依存度、海运第一需求大国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非军事强国,建设海运强国,提升海上战略投放能力,切实发挥好海运的双重作用,形成安全、便捷、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海运通道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如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虽然是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需要对突发事件迅速形成反应能力,满足国家军队和物资快速调度,打击有组织的走私、盗窃、贩毒和恐怖活动等犯罪的需要。在风云变幻、突发事件频发、局部战争不断的当今世界,海运发展也面临海盗和恐怖袭击的困扰,中国作为非军事强国和海运需求量最大国家,面临最大石油来源地中东地区动荡局面长时间内无望改变的困境。对海运咽喉要道影响力弱,通道安全面临悬于一点的尴尬局面。尽管中国已经成为WTO成员,一旦某些重大事件发生,仍然面临海上禁运或无法利用世界海运运力的可能。在中国尚不足以与世界大国在敏感地区达成均衡的情况下,建设海运强国,提高对海运的控制力,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适应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海运业发展可带动关联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新造沿海运输船舶订单基本在国内,远洋运输新造船舶约40%在国内,海运船队的发展为我国造船工业提供了直接订单,为我国成为第一造船大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海运业的发展对船舶、港口装备等制造业提出了需求,对贴近需求,具有地缘、文化优势的我国装备制造和航海技术业起到带动作用,并间接带动钢铁工业、动力设备、仪器仪表等工业的发展,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海运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统计表明,我国外贸进出口的85%集中在可通航2万吨级船舶的60个港口城市,这些城市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代表。建设海运强国,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的海运通道,将有利于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