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补语的不对称成因探析.pdf_第1页
可能补语的不对称成因探析.pdf_第2页
可能补语的不对称成因探析.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8卷 第 1期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 28 No 1 2005年 02月Journal ofY angtze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 Feb 2005 收稿日期 20041115 作者简介 孙利萍 1974 女 河南开封人 讲师 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等研究 可能补语的不对称成因探析 孙利萍 华侨大学 中文系 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 对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 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否定式与普通话相比呈现出的不对称现 象 从历时演变角度 即构成可能补语的标志 得 和 了 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解释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 得 了 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 致使在绝大部分北方方言中 可能补语的肯定式为 VC 了 而不是普通话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 V得 C 关键词 可能补语 不对称 语法化 分类号 H 14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1395 2005 01 0118 03 普通话表示动作的可能性 大体上有两种语言 手段 一种是在动词前面加能愿动词 如 能 以 另一种是在动词 V 包括形容词 和补语 C 包括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 间加 得 不 字 构成所谓可能补语 带 得 格式是补语的肯定可 能式 带 不 的格式是补语的否定可能式 通过实地考察与资料研究 我们发现 北方话里 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几乎不用 得 大部分用 VC 了 有的方言 跟否定式 V 不 C 相应的是 能 VC 显得很不对称 而且用 VC了 V不 C 的 方言也偏离了普通话 V得 C V不 C 的对称 形式 可能补语的标志不是放在 V 和 C 之间 而是 放在 VC 之后 那么 为什么在现代汉语绝大部分北方方言中 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否定式跟普通话相比 呈现出 不对称的现象呢 本文拟从历时演变角度 即构成 可能补语的标记 得 和 了 的语法化过程出发 尝 试进行解释 一 可能补语与 得 了 的语法化 了 和 得 的语法化过程不同 由此所构成的 可能补语的体系也就不同 了 和 得 在表达意 义上具有平行性 两者都是从表示实现义转到表示 可能义 我们能从方言的共时差异上看出语言历时 演变的痕迹 1 得 的语法化与可能补语 普通话的可能补语的肯定式 V得 C 的产生 与 得 的虚化密切相关 有些学者对此问题已有 论述 1 P19 20 得 本为获得义他动词 甲骨文象以手取贝 在先秦两汉的文献里 得 也可以用在他动词之后 构成 V得 O 的连动式 至汉魏六朝时期 得 在 非获得义动词之后逐渐虚化为表示动作实现并有结 果的结果补语 至唐代 用做结果补语的 得 进一 步虚化 演化成表示动作实现或完成的动相补语 phase complement 入唐以后 用做动相补语的 得 继续虚化 一是在动态动词后变成完成体助 词 然后 又演化成补语标记 二是静态动词之后演 化为持续体标记 得 的语法化历程应该是 获得义动词 动相补语 完成体助词 补语标记 持续体助词 唐代以后 得 同时具有完成体助词 持续体 助词 补语标记三种用法的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 间 直到明清时期仍有用例 2 在现代汉语里 北京 话以及多数方言 得 只用做补语标记 不再用做完 成体助词和持续体助词 不过在有些方言里 得 的上述三种用法仍然存在 V得 如果后接谓词性成分 那么整个结构就 118 变成了述补结构 得 也就逐渐演变成用做补语标 记的结构助词了 由此述补结构 V 得 C 也就形成 了 此时 V得 C 中的补语 C 已蕴涵了表示动作 实现 完成的语义 得 原有的表示动作实现或完 成的语义功能便逐渐消失 一个语法格式里没有必 要使用两个相同的体貌成分 因此 V得 C 中的 得 便成了做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 然后 由表示 实现的 V得 不 C 于叙述未然事件的语境里派生 出表示可能的 V得 不 C 最终语法化为表达能性 意义的固定格式 其中的 得 不 并不表示能性意 义 而是整个结构式的能性意义 因此 从历时演变来看 可能补语的肯定式与否 定式的不对称是不足为奇的 3 在不少南方方言 里 宾语的位置就是这种不对称状态遗留下的痕迹 例如客家话 V得 OC VO不 C 游汝杰主张 温 州话的 VC V勿 C V得 C V得 V勿 得 可以说明 得 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 得 还 没有发展到表示可能构成可能补语的形式 温州话 中没有一个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作为补语标志的 得 例如 跟 吃不完 相应的肯定式是 吃完 V和 C之间 温州话一律不能用 得 也不能插入 任何别的成分 这表明 得 还未虚化为结构助词 请看例句 射动 射勿动 跑得动 跑不动 吃完 吃勿完 吃得光 吃不光 讲快 讲勿快 说得快 说不快 写好 写勿好 写得好 写不好 用着 用勿着 用得着 用不着 眙懂 眙勿懂 看得懂 看不懂 4 其实 在普通话 包括北京话 中 V 得 C 和 V不 C 的对称也只是表面上的现象 历史地看 V 不 C 比 V得 C 产生得早 V 不 C 原来是 VC 的否定形式 是表示实际之结果的 后来才用 做表示玄想之可能 2 了 的语法化与 V得 不了 了 本为完了义动词 广雅 在结构 中 其语义指向 V 的受事 整个结构表示动作 V 实 现 了 这一结果的可能性 V得了2 中的 了 意 义虚化 其语义指向动作 V 整个结构表示动作 V 实现的可能性 这两个结构之间存在着某些重要的 联系 李宗 江 认 为 V 得 了2 来 源于 V 得 了1 5 P377 378 此时的 了 是完了义动词语法化 为可能补语标志 3 得 了 的语法化与 VC了 从 了 和 得 的不同语法化过程可以清晰地 看出 补语性的动词后置成分 了 得 是怎样由 实词实现义语法化到只做补语标志而构成可能式 的 如 V得 C 或 VC了 即 得 由原来表示动 作实现或完成的语义功能逐渐消失 成为引导补语 成分的结构助词构成可能式 而 了 由本来表完了 义动词语法化为可能补语标志构成可能式 E C Traugott是研究语法化的专家 她认为主 观化和语法化一样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T raugott认 为 很可能所有的语法化都涉及主观化 主观化可以 说无处不在 说话人要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 总要 借助一些表达实在意义或用做客观描述的词语 加 上自己对客观情形的主观 识解 Construal 从而 把说话的目的和动机也传递给对方 她认为语法化 中的主观化表现在互相联系的多个方面 由命题功 能变为言谈 discourse 功能 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 意义 由非认识形态变为认识形态 由非句子主语变 为句子主语 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 由自由形式 变为黏着形式 6 P268 275 语法化涉及的演变在语义上一般是由 实 变 虚 在形式上一般是由 自由 变 黏着 极少有 相反的情形 这叫做语法化的 单向性 现在有不 少研究语法化的专家认为 从主观化的角度来看 语 义并没有淡化或消退 只不过是减弱了客观意义 加 强了主观意义 这只是语义的重新调整 realign ment 而已 因此 了 和 得 的语法化过程 是一 种语义 语用的演变 从而使整个结构式呈现不 同主观性的可能义 在汉语语法系统中 不同的语法形式之间往往 表现出语法化程度上的差异 有些语法形式业已充 分语法化 有些则呈现不足语法化 比如同样是虚 词 着 zhe 了 le 是充分语法化了的语素 而 119 得 则是不足语法化的因素 因此 了 和 得 在 语义上同样是由 实 到 虚 语法化 但 得 没有 了 的语法化程度高 北方方言区很多地区可能补 语肯定式为 VC了 的情形 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 这一点 二 结 论 过去在考察语法现象时 对不对称现象似乎重 视不够 这种不平行和不对称往往透露出语言演变 的信息 或为语言演变的先声 或是语言演变的残 迹 因此 对于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 我们应该引起 足够的重视 从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肯定式和否定式的不 对称这种语法现象 可以看到 方言的共时差异反映 着语言历史演变的轨迹 赵元任先生就曾指出 原则上大概地理上看得见的差别往往也代表历史 演变的阶段 所以横里头的差别往往就代表竖里头 的差别 一大部分的语言的历史往往在地理上的散 布看得见 7 这就是说 语言的历史演变往往会在 共时平面上得到反映 有的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 式与否定式的不对称 北方官话里的 VC了 V不 C 能 VC V 不 C 南方温州话的 VC V 勿 C 肯定式根本就不存在 V 得 C 的形式 正代表 了 得 字句可能补语演变的一个阶段 表明 得 是 还未充分语法化的语素 了 是已充分语法化了的 语素 过去 对于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 往往重在共时 描写 而缺少进一步的纵横比较 因此 对现象事实 也就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 难以做出充分的解释 朱德熙先生所主张的把方言语法研究 历史语法研 究和共时语法研究结合起来的学术思想 邢福义先 生所提倡的 两个三角 的研究思路 应该成为我们 研究方言语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吴福祥 能性述补结构琐议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5 2 刘坚 等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2 3 日 太田辰夫 中国语历史文法 M 蒋绍愚 徐昌华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4 黄伯荣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 M 山东 青岛出版社 1996 5 李宗江 V得 不得 与 V 得了 不了 J 中国语文 1994 5 6 沈家煊 语言的 主观性 和 主观化 J 外语教学研究 2001 4 7 赵元任 语言问题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责任编辑 韩玺吾 Analysing the Cause ofDissymmetry of the Potential ComplementDialect SUN L i ping Department ofChinese University ofOverseas Chinese Quanzhou Fujian 362021 Abstract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the affir mative and the negative type of the potential complement in northern dialects comparing w ith that of Chinesemandarin present the asymmetric phenomenon It isvery necessa ry ifwe explain this kind of the asymmetric phenom en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diachronical evolvemen t that is the grammaticizing process to the symbol of the potential complement de and le As a result of the differenc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