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ppt_第1页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ppt_第2页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ppt_第3页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ppt_第4页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 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 经历了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导入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篇章 在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 但是由于积重难返 改革步履艰难 效果不大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温故知新 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1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 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 4 压抑地方和企业自主性 在长达11年执政期间 他以农业为突破口试图改革 斯大林模式 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 虽然取得一些成就 但也造成许多错误 他生性急躁 缺乏考虑 提出许多超越现实的口号 1964年因政变失败而下台 他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 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 1953 1964 一 改革的背景 1 二战结束 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2 农业尤其落后 3 斯大林逝世 4 苏共 二十大 1953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突发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开始对苏联内外进行改革 1956年 苏共 二十大 召开 会议期间赫鲁晓夫作了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的秘密报告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课外知识链接 苏共 二十大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有助于摆脱教条僵化思想的束缚和健全民主 但大会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 引起了思想的混乱 1收购制代替义务交售制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开垦荒地 扩大谷物生产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1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2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3尝试推行 物质利益原则 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二 改革的内容 下放两个权利 遵循一个原则 重点 1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业 科技 2 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 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 严重脱离实际 三 改革的结果 四 改革失败的原因 1 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 20年建成共产主义 目标脱离实际 3 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赫鲁晓夫宣称苏联的共产主义是家家都能吃上 土豆炖牛肉 赫鲁晓夫性格比较专横跋扈 脾气暴躁 举止粗俗 曾讥讽毛泽东是 破套鞋 他还当面挖苦邓小平 以后不要带棍子来 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 导致中苏关系恶化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有辱斯文 丑态百出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人 在新圣母公墓他的坟前 矗立着黑白相杂大理石墓碑 黑白相间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赫鲁晓夫的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都不高 决策和行事往往凭直觉 有很大随意性 反复无常 使改革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 他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因此一定意义上他虽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掘墓 作用 赫鲁晓夫是第一个向斯大林模式提出质疑的苏联领导人 为了解决农业问题 他亲自狠抓农业 改变了旧体制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 为苏联的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守墓 局限 但是 改革从整体来说 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斯大林模式明显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了改革 从宏观上看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 而不是叛逆者 参考答案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 秉性保守 习惯于因循守旧 按陈规办事 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 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 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 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 采取中间路线 所以 有人称他为 妥协能手 1背景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继续经济改革 2内容 推行新经济体制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军事实力增强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大国 但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架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70年代经济发展缓慢 80年代 经济全面滑坡 重点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改革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 财力资源 影响经济发展 对外扩张 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使国家陷入困境 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喜欢发勋章的勃列日涅夫 1 以上材料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 发展军事工业 生活必需品缺乏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人们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高涨 苏联在接待美国外交官参观 建设的伟大成就 得意的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 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 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 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 坚持计划经济理论 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 改革半途而废了 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 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 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 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 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 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 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 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正当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时 一个年轻的面孔浮出水面 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 年轻 温和且令人敬畏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故在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走向解体 1 背景 原因 1985年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2 内容 措施 1 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者 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3 结果 2 提出 加速发展战略方针 为什么是根本性变革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以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 1 加速发展战略 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改革中阻力重重 效果不佳 3 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 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 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4 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 国内政局失控 苏联解体 4失败原因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 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 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 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 猛药 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而瓦解 苏联领导人虽有改革愿望 但跳不出苏式社会主义的框框 这种模式在战前和战时虽有优越性 在和平建设环境下却弊端百出 在同资本主义的和平竞赛中甘拜下风 在同美国的军备竞赛中被拖垮 落了个亡党的悲惨结局 只好丢下扛了74年的革命红旗 俄罗斯三色旗升起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 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说 由于当前国内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 他决定停止在苏联总统职位上的活动 他承认 这些年进行的种种改革 都失败了 国家失去了前途 他强调 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他摆弄这个国家 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 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有人认为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 百家争鸣 三人指导思想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脱离 左 倾教条主义和 左 的理论框架的限制 而戈尔巴乔夫虽然看到了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却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宏观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 没能在客观上跳出 左 的的理论束缚 同 1目的 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方面 农业 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实践 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4结果 失败 异 1侧重点不同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 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成效不同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3败因不同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只是修补 未改变原有体制 后者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但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对我们有何启示 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1 生产力标准 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2 实践的标准 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沙俄 1917年苏维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正误共存 资本主义统治 确立体制 政权的建立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未能找到符合国情道路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体制 苏联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课堂小结 十月革命后 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 复杂和曲折 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与时俱进 锐意改革 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当年明月 谢谢大家的合作 第一个征服太空的人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接见永载史册的 征服宇宙空间英雄 尤里 加加林 东方1号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成功中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 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 要求在全苏各地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 玉米播种面积迅猛扩大 许多原来种植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 产量并不理想 大规模开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