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传播学-媒介分析.ppt_第1页
[文学]传播学-媒介分析.ppt_第2页
[文学]传播学-媒介分析.ppt_第3页
[文学]传播学-媒介分析.ppt_第4页
[文学]传播学-媒介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媒介分析 经何渠道 媒介分析 媒介概念什么是媒介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有两种含义 一指信息传递的载体 中介 工具一指从事信息传播的机构 即媒介组织 媒介分析 媒介 传播渠道 是一种物质实体 工具或技术手段 如报纸 杂志 书籍 广播 电视 电影等的总称 媒体 媒介组织 媒介机构 是一种从事信息的搜集 整理 制作 传播的专门组织 如报社 电台 电视台 出版社 杂志社 电影制片厂等都可以称为媒介组织 媒介分析 在非严格意义上 媒介同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也可互相通用 媒介分析 什么是渠道 所谓渠道 是指信息流通与扩散的渠道 它比媒介的意义更宽泛一些 媒介一般只用在大众传播中 而渠道既可用于大众传播中 又可用到人际传播上 媒介分析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 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施拉姆 媒介分析 媒介发展史1 早期的实物媒介 文字媒介2 近代平面 印刷媒介15世纪的印刷书籍17世纪的定期报纸18世纪的杂志19世纪中期的大众媒介 便士报 五分镍币杂志 一角钱小说 媒介分析 3 电子媒介19世纪的照像技术 无线电技术 电话技术19世纪80年代的电影19世纪末的唱片20世纪初的广播20世纪中期的电视4 新媒介20世纪后期的卫星 有线电视 数字媒介 网络媒介 媒介分析 媒介的研究媒介的宏观研究是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 揭示媒介给人类的生活 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媒介的微观研究在媒介分析领域占一多半 绝大多数的有关媒介问题的探讨事实上都在微观的方面 这类研究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研究方法及过程都很不一致 所得出的结论更是千差万别 媒介分析 认识媒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媒介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应取长补短 媒介有融合的趋势 警惕工具理性媒介的负面功能分析 媒介分析 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印刷媒介1 保存信息能力强 受众选择主动性大2 激发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要求较强译码能力3 现实逻辑化 以文字符号表现现实4 传递信息的深 广度较高5 高效延续人类丰富的文化知识 媒介分析 电子媒介A 无线电广播1 传递信息高速 及时2 以声传情 亲切生动3 受众面广 渗透性强4 转瞬即逝B 电视1 视听兼备 传真 感染力强2 手段先进 传播迅速3 用途多样 受众面广4 转瞬即逝 媒介分析 一 媒介的功能媒介功能的探讨 是媒介分析中的宏观研究 它所关心的是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 因此 媒介的社会功能可以从正面与负面两个方面来看 媒介的正面功能 是指媒介有益于社会的积极作用而言 媒介的负面功能 则是指它有损于历史的消极意义而言 对正面功能的论述 拉斯韦尔最有影响 对负面的分析 拉扎斯菲尔德最具权威 媒介分析 一 正面功能1 三功能说拉斯韦尔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1948 媒介分析 监视环境 协调社会传递遗产 媒介分析 监测环境 是指准确地 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 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 任何传播行为都包含有来自客观事物的信息 因而也就或多或少地起着影响环境的作用 拉斯韦尔认为 社会犹如一个生物有机体 必须时刻影响周围的环境以确保生存的需要 社会需要新闻 正如人们需要眼睛 因为社会也得随时看清自己的去向 如果缺少新闻 我们将不能了解环境 媒介分析 联系社会 是指把社会的各个部分 各种环节 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应付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如果说监视环境主要体现在报道上 那么联系社会就体现在评析中 监视环境着眼于真实迅速 联系社会侧重在析疑解难 由于生存环境的复杂多变 仅凭客观的报道并不能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合情合理的评论 分析和解释 比如 天 地 君 情 师 再如 教育 想像力 幽默感 学会爱 台湾导演的说法 媒介分析 传递遗产 是指延续社会的文化传播 所谓遗产 是精神遗产 像科学知识 文学艺术 价值观念等 这种功能过去主要由人际传播来表现 现在传递遗产的功能也越来越明显地转由大众传播来承担 媒介分析 1975年 社会学家赖特在 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 一书中 对拉斯韦尔的功能学说做了重要补充 也就是在拉斯韦尔的上述三大功能上又增加一大功能 提供娱乐 媒介分析 2 四功能说赖特 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 1975 监视环境解释与规定 提供娱乐社会化功能 媒介分析 3 游戏论威廉 斯蒂芬森 传播的游戏论 大众媒介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消遣娱乐 以便把人从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媒介分析 4 施拉姆的三类功能说施拉姆 男人 女人 讯息和媒介 1982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监视买和卖的信息社会规范 作用协调解释信息 行使社会控制制定经济政策向成员传递社管理市场会规范传递法律 习俗开创经济行为娱乐 媒介分析 二 负面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 默顿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造成审美和文化判断力下降时间窃贼麻醉精神 使人失去行动力 媒介分析 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 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 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 而总的说来 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 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 媒介分析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造成社会瞩目的焦点 获得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带来正统化效果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来自其公开性 用公布反面行为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 以强制遵守 麻醉作用 沉溺于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 会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媒介分析 首先 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 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 其次 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媒介分析 再次 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如今 随着生产的现代化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 可供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 然而 正当人们打算在这些用这些几代人的辛苦努力所赢得的宝贵时间中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时 媒介却以它诱人的通俗货色把它们占用了 使它们在消遣 娱乐和平庸之中化为乌有 媒介就像盗窃时间的扒手 或叫时间窃贼 媒介分析 最后一项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媒介负面功能就是所谓的麻醉精神 这可以说是拉扎斯菲尔德对媒介功能问题所做的最深刻 最有意义 最富独创性的分析 这里所讲的媒介的麻醉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 二是由此剥夺人的行动能力 媒介分析 媒介的负面功能 四种 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导致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 廉价占用人的自由与时间 以及使人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行动能力 媒介分析 媒介的隐性功能隐性功能是人们习焉不察而又确实存在的媒介功能 隐性功能是同显性功能相对而言的 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切的流行皆源于此 迄今为止 传播研究对媒介功能的探讨大多集中于显性功能 而隐性功能方面几乎无人问津 媒介分析 媒介隐性功能表现为建构媒介环境 正如显性功能表现为监视环境 提供娱乐 安排议程等 既然媒介的隐性功能被我们看做建构媒介环境 那么对隐性功能的探讨在此自然归结为对媒介环境的分析 媒介环境中有两个部分最重要 最引人注目 一是媒介事件 二是媒介人物 它们构成媒介环境的主体 媒介环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媒介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巨网 媒介分析 二 大众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传统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客观环境 环境认知 人的行为 客观环境 信息环境 环境认知 人的行为 媒介分析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郭庆光 媒介的隐性功能 李彬 李普曼 拟态环境 舆论 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媒介嵌入 与客观信息的隔绝问题 媒介分析 拟态环境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作用于人对客观环境的影响 媒介分析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 自由与新闻 1920 舆论 等著作中提出的观点 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问题拟态环境 即信息环境 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 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的制约性 使得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1968年 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李普曼观点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问题 总之 大众传播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 但这种控制的性质和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 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他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 媒介分析 例如 媒介事件 伪事件 传媒假事件 媒介人物 媒介分析 大众媒介发挥其影响力的主要机制形成信息环境 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 影响社会 媒介分析 三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马歇尔 麦克卢汉 1911 1980 媒介分析 专著 机器新娘 1951 古登堡群英 1962 理解媒介 人的延伸 1964 媒介分析 简介 麦克鲁汉生于加拿大 1943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学位 以后在北美的多所大学教授英美文学 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1951年出版的 机器新娘 它探讨了报纸 广播 电影和广告对社会的冲击与影响 13年后 理解媒介 人的延伸 一书出版 现在这部著作不仅成了现代传播学的 圣经 而且它率先创用的 地球村 一词也已经成为全球数十亿人的日常用语 媒介分析 麦克卢汉的媒介 三论 他的奇谈怪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即媒介延伸论 媒介凉热论和媒介讯息论 媒介延伸论涉及媒介的功能 媒介凉热论涉及媒介的分类 媒介讯息论涉及媒介的本质 麦氏理论在20世纪60 70年代在西方国家引起轰动 媒介分析 一 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质论 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 人类有了媒介才可能从事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 真正有意义 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 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为世界的方式 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 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麦氏是泛媒介论者 他的媒介的概念是广义的 不仅包括一般媒介 而且包括交通运输工具等 媒介分析 媒介的影响力所以如此强大 就是因为随着媒介而来的 内容 又是另一种媒介 电影的内容可能是一部小说 一出戏剧或一部歌剧 但是电影的影响力却与它的内容毫不相干 媒介分析 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总是取决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 而不是传播的内容 媒介分析 一切传播媒介都在彻底地改造我们 它们在私人生活 政治 经济 美学 心理 道德 伦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如此普遍深入 以致我们的一切都与之接触 受其影响 为其改变 媒介分析 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 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 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 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媒介分析 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口语媒介 文字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部落社会 脱部落社会 地球村 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氏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麦氏是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媒介分析 媒介即讯息 强调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度概括 媒介分析 传播发展史上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所使用的传播工具 各种传播媒介的性质和它开创的可能性推动了社会历史前进 它的含义 媒介分析 二 人体延伸论 媒介的功能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眼睛 视觉 文字和印刷媒介耳朵 听觉 广播媒介感觉中枢电子媒介 媒介分析 文字 印刷媒介 视觉广播 听觉视觉文化的特点是集中于细节 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 从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 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的一种感觉 电视 视听觉 触觉的综合延伸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 统合 分化 再统合 的历史 这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统合分化再统合 媒介分析 三 媒介冷热论 媒介分类热媒介冷媒介清参清参晰与晰与度度度度高低低高书籍 报刊 漫画 广播 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 照片电视 媒介分析 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 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它本身是热的 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冷媒介 传递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 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种分类没有一贯的标准 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启示 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 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 媒介分析 以照片与漫画为例 照片的清晰度高 画面信息一目了然 人们无需再多做 补充 意思已很明确 也就是说参与度低 所以照片是热媒介 而漫画的清晰度低 提供的信息不很清楚 人们必须调动想象力予以 补充 才能完整理解其中的含义 也就是说参与度高 所以漫画是凉媒介 属于热媒介的还有广播 电影 书籍 演讲 报纸等 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既指传播工具 又指传播方式如演讲 讨论会 座谈等 它们都是信息的清晰度高而受众的参与度低的媒介 属于凉媒介的还有电视 电话 交谈 座谈会等 它们都是信息的清晰度低而受众的参与度高的媒介 媒介分析 在麦克卢汉的媒介 三论 中 最奇特 最费解 最引起争议的还要数媒介讯息论 即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 传播学的斯芬克司之谜 麦克卢汉企图表达这样的思想 传播的媒介可以比传播的内容对人产生更为持久 更为集中 更为强烈的影响 问题是 媒介的影响即便大得难以估量 即便同媒介所传播的讯息内容互不相涉 但这并不能证明媒介就是讯息 从媒介的巨大影响中怎么也得不出媒介即讯息的结论来 媒介分析 克卢汉麦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意义 A从媒介的文化特点来阐述现代传播媒介的心理学和生态学特征 B对新媒介技术的乐观和对大众传播前景的预见性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 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 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符合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 媒介分析 局限 媒介技术决定论1 极端性和片面性 看不到从事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 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 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2 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人似乎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的主宰 3 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 由此解释的人类行为也是片面的 媒介分析 美国学者切特罗姆说 麦克卢汉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 而不是社会性延伸 以历史唯物史观看 麦克卢汉只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 而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 其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麦氏的学术态度玄妙 观点具有 神喻 性质 由于这种模糊性 麦氏的媒介理论曾经一度沉寂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麦氏学说又重新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 媒介分析 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参见教材 电子乌托邦 谬误 媒介分析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主要体现两方面 1 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的影响 2 媒介形式 技术 的影响 一 电视人 和 容器人 概念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 价值观和行为 更会影响人的个性或人格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 信息化社会 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 1973 将在印刷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 提出了 电视人 的概念 印刷媒介中成长的人 重理性 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 电视人 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 是注重感觉的一代 行为上跟着感觉走 养成了孤独 内向 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社会责任感较弱 媒介分析 日本学者中野收在 现代人的信息行为 1980 提出 容器人 的概念 容器人 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人 内心类似罐装的 孤立封闭的容器 与他人接触时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 不能深入内部 人际关系都保持一定距离 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 对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认同 但容易接受大众传媒影响 行为如同切换的画面 力图摆脱束缚 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和物理空间的跳跃 具体写照 忽起忽落 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 电视人 和 容器人 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 媒介依存症 的批评基础上 媒介依存症 的特点 过渡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互动 孤独 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媒介分析 二 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日本学者佐藤毅在 人的自律 1986 对电视与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日本于1953年开播电视 1980年 彩电家庭普及率达98 电视作为商品 欲望追求商品占有欲和享乐欲价值观变化他律性欲望主义自私化 媒介分析 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一 新媒介的特点与特性新媒介是相对于铅字出版和报纸 地上波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强 在日本东京的多摩新城和美国奥瓦州克伦巴斯城 从70年代末就开始了 双向电视 two waytelevision 的实验 反馈盒 计算机按钮参加电视节目中的民间测验或知识竞赛最典型的 互联网络 推动传统媒介改善自己的反馈机制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多媒体 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多种信息媒介连成一体 对信息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媒介分析 媒介资源的丰富化数字化 信息保真性更强 传输质量更高 占用资源更少 数字 digital 模拟 analog 电子通信 卫星和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全球化 新媒介发展的社会意义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改善了受众的被动地位 增加了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媒介的垄断状况 全球传播技术使人们的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媒介分析 二 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电子乌托邦 teletopia 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 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 民主和平的理想国 注 电子乌托邦 思想更多是从大会传媒技术对民众言论自由及民主化程度的视角上考察的 而不是从大众传媒技术对人类生存方式视角考察的 电子乌托邦 思想建立在对新媒体的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基础上 单纯的技术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出现 媒介是中性的 人的创造物 它的社会影响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组织和它生产传播的内容 媒介分析 电子乌托邦 的历史渊源 布莱士 报纸在舆论的合理化 理性化以及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库利 印刷意味着民主 麦克卢汉 媒介理论 文字和印刷媒体与人的堕落相对应 切特罗姆 评价麦克卢汉的媒介神话 媒介分析 电子乌托邦 的某些观点有的学者认为 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 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 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 有的学者认为 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 并形成 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有的学者认为 电子投票系统为全体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或参加政治选举提供了可能性 必将会带来一个普遍民主的社会等等 媒介分析 观点的评述这些观点看起来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 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 举个简单的例子 电话是一种双向媒介 但是电话并不保证通话双方社会关系的平等 相反 通话双方的社会关系是受到电话系统以外的众多因素制约的 例如上下级关系 父子关系 劳资雇佣关系等等 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 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 如社会结构 社会制度 人的素质等等 媒介分析 四 议程设置理论 一 什么是议程设置 媒介分析 大众媒介通过重复性的和突出的新闻报道来提高某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 要闻 广州 深圳 东莞 珠三角 文娱 经济 杂志 特刊 议程设置 二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 议程设置 伯纳德 科恩 报纸与外交政策 在多数时间 报纸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 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 却是惊人地成功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假说麦库姆斯和肖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1972 议程设置 查普尔希尔研究 1968示意图见教材 夏洛特研究 1977见下图 谁左右谁 六月十月报纸1 43报纸1 19 46 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