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书笔记.doc_第1页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doc_第2页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森: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2009年3月第2次印刷 在写读后感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做出几点说明,以便对江村经济一书做概括地了解。一、“江村”即作者所调查的江苏太湖区域开弦弓村的学名(江村此名是作者提出来的);二、此书是作者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的博士论文,其英文版于1939年出版,现在国内所读的江村经济中文版是由戴可景老师翻译而来的,其译本于1985年出版。 前不久读完费老的乡土中国受益良多,接着拜读江村经济,亦有此感。在拜读之前,心有假设,其一,这两本书都是描写中国乡土社会的,而且都是采用社会学加之以人类学的视角来探寻此特殊社会的存在规律以及变迁轨迹,那么它们在写作范式上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其二,这本书的初稿写于20世纪30年代费老当年海外求学所乘邮轮“白公爵”之上,时至今日己70余载,如今的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之林,但费老在开弦弓村调查的时代背景还是国民党统治大陆之时。此书对当时开弦弓村的经济情况及其社会形态的描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意义的,至今对研读那一时代的历史仍具非常重要的价值。同一个开弦弓村今非昔比,其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己成为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其社会历史变迁的轨迹如何?抑或有无规律可寻?如若有今之学者加之一姊妹篇探讨这一问题,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毕竟共性存于个性之中,况且又有费老关于开弦弓村在全球社会学界影响如此之大的开山之作。其三,研读费老的江村经济可以帮助我了解如何用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来研究具体某一经济群体的方法,即费老当年是怎样研究开弦弓村的。带着这种念想,使我想起了前不久读过的曹锦清写的黄河边的中国,前者选择了长江流域的一个典型的农村,即开弦弓村;后者则概述了黄河流域的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乡土社会。两者的研究范式也截然不同,前者用“聚焦式”的研究手段,即只研究开弦弓村这一个具体的村庄,而后者则采用“发散式”的研究范式,研究了黄河附近的许多村庄。于是我有了这样一个疑问,即我们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时,采用哪种研究范式更好一些呢?抑或是两种我们都采用?有没有一个比较的标准呢?从哪些方面来看待这两种研究手段比较科学呢?由于我知识水平有限,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只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地体会了。 如果说乡土中国的研究特点是将当时中国乡土社会概之以全貌,并用一系列的抽象名词加以概括总结,进而求得在广袤的中国乡村的一些共性的东西,那么江村经济则是将处于广袤中国乡村的一个具体的典范加以细致而又全面的深入挖掘,进而探求可能的变迁轨迹。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写的那样,“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动力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真正过程,既不是从西方社会制度直接转渡的过程,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己。目前形势中所发生的问题是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任何一方面的低估都将曲解真实的情况。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会是西方世界的复制品或者传统的复旧,其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人民如何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正确地了解当前存在的以实事为依据的情况,将有助于引导这种变迁走向于我们所期望的结果。”作者的导师布马林诺斯基在序中写道,这本书让他们知道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从其导师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这本书对深入了解当时的中国是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但是这个评价也未免有些夸大其辞之嫌,毕竟北方的农村与南方的农村其差距还是很大的,这或许是外国人对当时的中国尤其是中国的乡土社会还不是了解得很全面的缘故。 本书的研究框架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第1章即前言部分首句就写了江村经济这本书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第2章至第6章描述了开弦弓村的地理情况和社会背景,除了第2章说明了为什么选取开弦弓村作为研究对象以及其周边的环境以外,我认为其余4章描述的是关于当时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当然其中兼有对开弦弓村的实际情况的表述。其与乡土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描述手段不同罢了。从第7章开始作者转为研究开弦弓村农民的经济生活,也算正式进入了主题,聚焦到“江村”了。分别从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等方面进地了具体而又细致地描写,从而使读者对开弦弓村这个具体的农村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最后一章即第16章作者提到了他本人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即中国的土地问题(这一问题如何完善地得到解决至今仍困扰着我们),作者认为解决农村土地的办法最根本的是要恢复农村企业。可是如何恢复?怎样恢复?作者没有论及。我认为现如今每户农民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景足以解决自家的温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提高农民的激励才是解决农村企业的关键问题。当然也关系到农村企业应该是以政府导向型为主还是村级自主型为主,这些又都是题外话了。 读完此书,里面涉及到的许多认识上的观念仍然对如今的现实仍具解释意义,每每读及此类,受益颇丰(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知识面过于窄小)。现举几例以示之:1、关于婚丧礼仪中的开支问题,作者说这其实并不是个人的消费问题,而是在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2、涉及到社会群体的联系原则:作者把它们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亲属关系的扩大,二是地域性的纽带(主要指户与村);3、当作者谈及中国农村信贷体系时,借用托尼教授的观点指出中国农民关于信贷存在着一个缺陷,即对用于农业生产的信贷和补助家庭开支的借款的区别通常不是很清楚,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很致命的;4、作者讲到社会变革之所以不会发生强大的助力,其原因与农民的心理因素关系甚大。另外在书中作者提到的许多农村中的传统已经成为历史,比如农村的教育问题、保甲制度以及财产继承问题等。这些虽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对于了解当时的历史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令我困惑不解的是,此书作为费老当年的博士论文,怎么没有文献综述呢(试想伦敦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