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项羽自刎乌江问题探研基于秦汉亭制的解读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这一悲剧,是家喻户晓的千古佳话,已凝结成中国文化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国外认知中国的典型元素之一。这首先得益于西汉史家司马迁饱富情感的精彩文笔,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无不为之感叹动容。当然,史迁著文造诣得能如此还基于其所写并非杜撰而是鲜活的史实,而这些均来自于长期、广泛、艰苦的秘档整理、旧迹探求与见闻收集,再加之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卓越的史识,故而才会有后世“实录”的褒扬。按理说,项羽自刎乌江一事记述清楚,自西汉以来就鲜有异议,不过,随着近年史学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对史迁的记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一度引起学界的热议。笔者不揣浅陋,试结合对秦汉亭制的一点基本认识,也来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一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关项羽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当然,不同的时期,学界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开发以前,基于人物评价及定性的研究比较突出,尤其是刘邦与项羽的对比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张传玺先生项羽论评(载文史哲1954年第十期)、朱诚如先生试论项羽(载辽宁师院学报1978年第二期)等。此后,相关的讨论有了多元化的发展。比如,杨春吉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性格因素(载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二期)、陈光田从楚汉战争的失败论项羽的性格弱点(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六期)等文立足于人物性格心理的分析,韦一所著西楚九郡考(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一期)则以精细考证为特点,吴雄对项羽乌江自刎的一种解读小议“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载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第四期)则力图打开一个依托文艺理论的全新分析视角,与此同时,也有多部项羽传记问世。正是在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中,关于项羽自刎乌江的史实考订也渐渐成为了学界突破的一个方向。最初就此发论的是安徽定远县一名中学教师计正山。1985年2月13日光明日报史学版刊登了他的一篇名曰项羽究竟死于何地的短文,其核心观点认为:项羽自杀于乌江系传闻,是历史上的讹误,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此文一出,安徽学界部分学者曾有所回应,但毕竟由于发论者人微言轻,并没有形成充分的争鸣。不过,正是在此后的自由讨论时期,在偶现的、小范围的争论中,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也慢慢被揭示出来,学界在这方面的看法也渐趋成熟起来,尤其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里,有多篇相关的论文发表,在地方上形成了不小的高潮。其间,还有一些学者就项羽乌江自刎原因提出了很多新的看法。如吴仰湘先生项羽乌江不渡新析(载争鸣1992年第二期)、张子侠先生项羽“不肯过江东”吗?(载文史知识1994年第九期)等。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这一问题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2007年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一篇长文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载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二辑总第86辑)又让人们将目光重新转回到这一问题上,从而使问题的讨论突破了地方范围,并直接促成了汇集各地学者的2008年11月安徽和县“项羽文化研讨会”的召开。由此,项羽自刎乌江问题得到了相当全面的讨论。个人学识所限,笔者不敢妄自评价其中每一位发论者的是非得失,不过,如此热烈的争论所带来的问题研究的深化却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因此,争论双方的贡献都是不可低估的。正如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安平秋先生所讲,“没有冯其庸先生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文章,便没有今天这场高规格的项羽学术研讨会”。为便于读者理解,特将大致争鸣过程图示如下:二关于项羽自刎乌江问题研究的热潮目前仍然没有完全消退,很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关于这场争论,我们无法将其尽数摆在,仅能就笔者管见,试对其中部分讨论焦点稍作分析。简单来讲,讨论双方的主要分歧在于如何解释史记项羽本纪中临乌江不渡而经苦战自刎的生动描述与最后论赞中“身死东城”概括中地名选用不统一的问题。为方便理解,将原文摘引如下: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衆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结合史记、汉书中一些相关的记述,不同的观点也就形成了。正方认为两种说法有矛盾,当以后者为准,前者为传闻;反方则认为两种说法是一致的,并不矛盾可言,是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前者说法是确切的史实。那么,面对同样的文献材料,分歧主要源于对司马迁史记叙事的章法、文法、字法方面的见解差异以及与史实相关的历史地理考证方面的不同结论。关于史法分析,笔者并不见长,因此本文把关注重点放在相关的历史地理考证上。争论中,涉及的地名相当多,如“阴陵迷道”、“东城突围”的所在,九头山、四馈山是否实有、到底在哪等等,而最核心的、从根本上影响最终结论的问题则是楚汉相争时东城县与乌江亭到底是什么关系。冯其庸先生认为东城县距乌江渡口有240华里,依照一县百里的常识,乌江亭属历阳无疑,反对者则举历代志书为证,力主乌江亭秦时隶属东城。(参见图1)从逻辑上来讲,争论双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方因对正方论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讨论往往比较有针对性。但由于早期已经有了一定的交锋,正方也并非对反方的意见毫不知情,撰文时是考虑过的。比如反方有一条很重要的证据来自北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乌江县,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项羽败于垓下,东走至乌江,亭长舣舟待羽处也。晋太康六年始于东城县界置乌江县。(见卷124)这条材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乌江亭与东城县的关系,似乎是铁证。但在冯其庸先生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按太平寰宇记为乐史著。乐史,五代宋初人,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间,所载政区,主要太平兴国后期制度,宋乐史故世以后,出于后人改补。故所载政区,离秦汉已甚远。”明显在讲太平寰宇记之说不足凭信。但事实上还有这样一个情况,冯先生对于秦时东城县位置的认识主要来自于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对于县址定位的根据主要来自于唐宋以后的地理总志,这可以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开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注释文字中反映出来。比如对于秦东城县址的定位就是这样解释的: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属九江郡。西汉因之。故治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史记卷7项羽本纪:“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第1册,334页)正义引括地志:“东城县故城在濠州定远县东南五十里。”(第1册,335页)史记卷48陈涉世家:“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第6册,1954页)东城县为秦县无疑,然置于何年,不详。按:江淮间原为楚地。今姑作秦灭楚置县,为楚王负刍五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又,谭其骧秦郡新考:“九江,淮水注,寿春县,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按始皇本纪、楚世家、王翦列传、蒙括列传,秦灭楚取淮南地在始皇二十四年。”(长水集上册,第4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汉书卷28上地理志八上:九江郡领东城县“莽曰武城。”(第6册,1569页)元和郡县志卷9河南道五濠州定远县:“东城县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上册,236页)清嘉庆一统志第42册,卷126凤阳府二古迹:“东城故城,在定远县东南。括地志:东城故城在今县东南五十里。寰宇记:梁天监三年土人蔡丰据东城,自魏归梁,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广安郡,定远县。隋开皇三年废郡留县。大业十一年县废。唐武德二年於废广安郡置定远郡。天宝四年,移於今治。”按唐后定远县即今治。今定东城县于安徽定远县东南五十里“朱马”。见安徽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图 1于是便有了逻辑上的一个悖论,作为立论基础的资料来源,在后面又对其可信性给予否定。因此,对于正反双方来讲,说服力都打了折扣。那么实际上也就需要找到其他方面的更充分的理由才可以把观点坚持下去。具体的历史事件,其发生都少不了特定的、与之相吻合的时代背景和制度背景,一旦有所变化,事件可能就会完全改变了走向。所以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一定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不能背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制度背景。我们看到,在这场争论中,正反双方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笔者以为在各自的分析中,涉及秦汉亭制的部分展开还不够充分,本文恰是尝试在此方面对各家意见加以补充。首先让我们先看一看各家论述中关于“亭”的内容:冯其庸: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二辑袁传璋:项羽死于乌江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二期亭长身份认识乌江亭长就是二十六人之一,他或原是乌江亭长。也许这个亭长就是当年随项羽从征的八千子弟之一,现在转战至此,他熟知吴中情况,也熟知乌江渡口的渡船,故劝项羽东渡乌江。(261页)顾炎武曰:“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乌江亭辖乌江浦,为长江北岸津渡要冲,战争时期亭长自必掌控渡江之舟。作为西楚霸王的臣民,得到项王正在四隤山与汉军追骑激战的情报,亭长不难判断项王此番南下必为渡江,檥船以待项王东渡,正是亭长职责所在。乌江亭与东城的距离项羽既不能一转念就出去二百四十里,乌江亭长也不可能单身独行二百余里杀入重围到东城来救项羽。(255页)太史公所称的“东城”指的是“地”东城县域,对此项纪中关于东城快战发生地的“山”及后来自刎的处所乌江都有清楚的表述。四隤山距离乌江浦不过三十里左右,当项王在四隤山“叱汉千骑,如猎狐兔”、溃围斩将刈旗之时,金鼓齐鸣、杀声动天的惨烈厮杀的情报不容不迅捷传到乌江亭。乌江亭所属乌江在汉代属历阳,与东城是相隔遥远的不同地域(255页)只要读读灌婴传里的“下东城、历阳”一句就可以明白。如果当时东城辖地包括乌江在内,则司马迁只要说“下东城”就够了,没有必要再说“历阳”。因为当时的和县是在“历阳”境内,不属东城,所以要说“下东城、历阳”。(270271)“乌江”是地名而非水名,乌江是秦九江郡东城县属下的一个亭。乌江本为秦置东城县下属的亭。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六年(285)以秦置东城县属乌江亭附近地域设置乌江县,与历阳县并属淮南郡。南朝刘宋王朝废去东城县,而西晋初从东城县域析置的乌江县一直存在到元末明初。在此之前,乌江从未隶属历阳县。明洪武初,省乌江县,以乌江津以东置江浦县,以西并入历阳县,这是乌江隶属历阳之始。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正方对于当时亭制的认识仅停留在表层,其对亭长身份的认识则完全是一种凭空的猜测了。而反方对此则深入了一层,能够结合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相关记述来重新估量乌江亭长在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以此来指出正方论证的问题从而来支持自身的观点。在文中,我们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如:袁文把“乌江”看成是地名,而非江河之名,实指乌江亭。那么,由此“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也就可以依据史迁的句法将其解释成“渡于乌江”,从而也就很好地回应了冯文对东渡的虚化处理。那么,双方关于亭制的认识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呢?下面试论其详。三秦汉时期的亭制因为处于地方行政制度的底层,因此以往人们对其关注往往不足。当然这一状况也是相关史料的缺乏所决定的。长期以来,非秦汉史界的学者对其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只言概括基础之上。既然班固讲“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于是“积里为亭,积亭为乡”的认识也就长时间地根深蒂固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实际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王毓铨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了极具创见的“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而随后简牍材料的大批量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秦汉时期“亭”制研究的深化。那么,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可以将秦汉亭制做这样几点概括:1亭制的推行与战国中期的变革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中秦国表现最为突出;2亭与乡里性质不同,分属不同的系统,简单来讲,亭司治安交通,乡里则承继主民施政的功能;3由“亭”衍生出“亭部”的概念,形成县下在别于乡的一类区划单元;4亭长为县之部吏,通常在本县编户范围内拔用,率领若干求盗以禁盗贼,并常常为郡县差派公干;5作为建筑的亭往往有楼,有客舍、仓储,甚至有关押犯人的牢房。就目前所知,秦亭制的推行相当深彻。这是湖北出土的云梦秦简与张家山汉简给人的非常确实的认识,其中可以找到不少“亭校长”、“求盗”的例子。而曾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正是反映当时状况的最好的实例证据。秦代的亭制在汉以后得到了比较全面的继承,很多材料都可以证明“汉承秦制”一语并非虚言。那么由此来推断,楚汉战争之际,其底层制度也不会有什么变更。正因为如此,无一例外,人们都将乌江亭长看作是托身于这一制度下的普通小吏,把秦汉的亭长与之直接比照。我们可以看到,乌江亭长在项羽临终前的一番作为确实是很合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制度背景的。首先,笔者认为冯其庸先生将乌江亭长解释为“当年随项羽从征的八千子弟之一”的处理略显随意。因为亭长一般都应该是本县人,项羽所带江东子弟长期从征,不可能会在九江郡任一小小亭长,即便是项羽所带江东子弟中有原为亭长身份者,那也不会随便地就冠于乌江亭长的名号(再则称呼人也不可能不用新称而用旧职),并且能那么凑巧地就对此地的山川地势如此了解。人们会问,乌江亭长何以会预先得知项王的去向,亭有高楼便于了望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其预警能力往往比声音要高得多。其次,古来长江被视为天险,交通并没有如今便捷。项羽选择乌江一处欲图东渡,必然知晓此处是一渡口,也即是交通要津。那么这点与“亭”制突出的交通功能是十分吻合的。关于汉代亭的材料中,往往可以看到来往官民远行寄止亭舍的内容。作为交通道路上的中继站,亭不仅可以供人止宿休息,来住官差的饮食口粮也是由亭来负责支用的。居延汉简中有这样的内容:“出糜小石十二石。征和三年十月丁酉朔丁酉,第二亭长舒付第七亭长病已,食吏卒四人。”(27520)此外,与交通相关的物质储备也定然是能够满足日常需求的。如汉书食货载:“令封君以下至三百石吏以上差出牝马天下亭,亭有畜字马,岁课息。”而作为水路交通要津所在的亭,其中有舟船储备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轮胎轮辋匹配性能评价
- 混凝土模具工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售后效率改进分析报告
- 音像市场细分策略优化路径分析报告
- 打击乐器制作工质量管控考核试卷及答案
- 碳酸锂转化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煤直接液化操作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氯乙烯装置操作工专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液体二氧化碳生产工技能比武考核试卷及答案
- 栓剂工三级安全教育(车间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标准)舞蹈班转让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T/CTRA 01-2020废轮胎/橡胶再生油
- 2025年网信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高中英语新课标3000词汇表(新高考)
- 【MOOC】《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
- 印度白内障小切口手术学习笔记
- 卢春房副部长讲话《树立质量意识,强化风险控制,持续纵深推进铁
- 成型周期公式及计算
- 第11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 管桩垂直度检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