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1925~ )英国语言学家.doc_第1页
韩礼德(1925~ )英国语言学家.doc_第2页
韩礼德(1925~ )英国语言学家.doc_第3页
韩礼德(1925~ )英国语言学家.doc_第4页
韩礼德(1925~ )英国语言学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礼德M. A. K. Halliday 本文引用自梦幻星雨韩礼德M. A. K. Halliday 韩礼德(1925 )英国语言学家。1925年4月13日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利兹。青年时期曾在伦敦大学学习中国语言文学,获学士学位;1947年至1949年到中国北京大学深造,导师为罗常培先生;1949年至1950为攻读现代汉语转入岭南大学,跟随王力先生学习。回国后,跟随剑桥大学弗思(Firth)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55年完成了对用我国14世纪北方官话译述的元朝秘史一文的语言学分析,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韩礼德先后在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任教。1963年韩礼德担任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主持多项对英语研究和教学工作,1973年到1974年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员,1974年到1975年任英国埃克塞斯大学教授,1976年移居澳大利亚筹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年12月退休。韩礼德是J.R.弗斯的学生,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又是新弗斯派的领袖。在论文语言理论的范畴和专著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中,韩礼德提出了他的早期理论,名为阶和范畴的语法。70年代韩礼德出版了5本书:语言功能探索、学习做到有所指、语言的系统与功能、英语的连贯问题、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在这些书中,他指出语言有3种功能,各有其相应的结构来作为表现方法。韩礼德一向致力于英语中各种变体和文章风格的研究。1985年,他写了功能语法引论。这是以系统语法为框架来讲语言功能的,重点在讲结构,其主旨是进行篇章分析,以便帮助人们了解:某一篇章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那样表达意义。这个表达法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原定目标。韩礼德的学说包罗宏富,体系严密,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弗斯。但是英国有些学者对这种学说仍持怀疑态度。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引论里,韩礼德自己也承认“英语语法中有许多范畴我还不懂得它的意义”,而且认为“语义与语法没有什么明显的界线”。韩礼德是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又是新弗思派的领袖。他的学术思想,受弗思和马林诺夫斯基影响很深,在60年代后期,他接受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子观和美国S.拉姆的语言层次和体系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说。韩礼德的代表性著作有语言功能探索(1973)、语言的系统和功能(1976)、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1978)和功能语法导论(1985)。韩礼德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批评乔姆斯基的纯形式理论。世界各地围绕着韩礼德已形成了一支系统功能语法学家的队伍,他的理论对我国语法研究的影响也已日渐加深。韩礼德语言学名著功能语法导论本书出版于1985年,英文名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是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著作。韩礼德是一位既重视系统的概念又重视功能概念的学者,该书阐述了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思想。全书共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小句(clause)及其相关问题;第二部分讲小句之外以及围绕小句所产生的众多的关系问题。在这本书中,韩礼德提出了他对语言结构的看法:语言分为表达方面和内容方面,这两个方面又各存在实体与形式,前者的实体与形式分别是语音和音位,后者的实体和形式分别是语义和语法。这种看法导源于丹麦结构主义学派的叶尔姆斯列夫,不过叶尔姆斯列夫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实体,而韩礼德则综合考虑语言两个方面的实体与形式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他的语言理论模型:在人类经验之上是语义系统,通过词汇、语法、音系、文字达到有物质形式的声音和图形,越往人类经验的方向走,其最小系统的数目就越多,反之就越少;语言的各个结构层面,从上层到下层,是个实现的过程,语言是经过三次编码才实现为声音、图形的实体。为了说明这一点,韩礼德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层面,不同层面的性质各不相同,语义层面、词汇语法层面、音系文字层面的意义各不相同;级阶(rank),同一层面中,存在由大到小的单位,如在语法层面存在句、小句、短语等不同的级阶,在音系层面,有句调、调群、音步、音节、音位等。同一层面的级阶是构成关系,各构成关系之间的性质是不变的;层面和层面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关系(realize)。如音系方面:音位构成音节,音节构成音步,音步构成调群,调群构成语调;语法方面:语素构成词,词构成词组、短语,词组、短语构成小句,小句构成句。这两个层面之间的要素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不能认为音位与语素是对应的。本书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这就是:达意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前二者与人类的经验有关,后者与语言内的因素有关。三大元功能之间互相不存在替代、衍生、包含等关系,每一个元功能下有更小的功能,形成一个语义的网络。其中,达意功能包含及物性系统、语态系统、极性(肯定或否定);人际功能包含语气、情态系统、语调;语篇功能包含主位系统、信息系统、衔接系统。通过这样的网络系统,最终实现到语法。韩礼德认为,人类的语法与人类的经验有着直接的天然的联系。从韩礼德对语言学和语言的一些基本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贯穿于他的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核心,最主要有六点:1、纯理论功能的(metafunctional)思想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尽管这种功能千变万化,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种种语言用途所固有的。纯理论功能包括三方面:(1)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或者说关于所说的“内容”的功能。在语言中还有“逻辑”(logical)功能,即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的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由于两者都是建立于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与其功能相比较是中性的,因而可统称为“概念”(ideational)功能。(2)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因此它的功能之一必须是反映人与人间的关系。这个纯理功能称为“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3)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而是表达相对的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上述两种功能部分最后要由说话人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这就是语篇(textual)功能。语篇功能使语言和语境发生联系,是说话人只产生与语境相一致的语篇。上述三种功能用通俗的话可转述为“观察者”的功能(指说话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观察)“闯入者”的功能(只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思想)和“相关”功能(指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衔接性)。韩礼德认为心理语言学可能会强调概念功能,社会语言学会强调人际功能,但他本人坚持这三个纯理功能是三位一体的,不存在主次问题。2、系统的思想韩礼德不同意索绪尔等把语言单单看作是一套符号的集合。在他看来,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因而语言不能用解说这样一个集合的规则解释,而是用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意义潜势来解释。其次尽管弗思是韩的导师,在把系统看作潜势还是具体化的问题上,韩礼德倾向于叶姆斯列夫的观点:结构是过程的底层关系,是从潜势中衍生的,而潜势可以更好地用整合关系来表达。这就是说,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尽管如此,韩礼德对语言是“系统的系统”的观点是承认地。这与他和弗思的语言多系统论的观点一致,也与他的系统网络的观点一致。系统存在于所有语言层次,诸如语义层、语法层和音系层,都有各自的系统表达本层次的语义潜势。3、层次的思想当代语言学的两大思潮中,语言是多层次的系统还是单层次的系统是分歧的一个重要标志。韩礼德和系统功能语法归属多层次的一方。他的多层次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是有层次的,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这得益于叶姆斯列夫的观点。叶姆斯列夫在解释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时,提出了这实际上包含内容、表达和实体三个层次,因而语言不完全是索绪尔所说的单个符号系统,而是在各个层次间具有相互关系的系统。(2)各个层次间存在“体现”的关系(realisation),即对“意义”的选择(语义层)体现于对“形式”(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形式”的选择又体现于对“实体”(音系层)的选择。用俗话说,“能干什么”体现于“能意味着什么”;“能意味着什么”体现于“能说什么”。可见,体现的观点不同于结构主义的单层次的组合观点不同于结构主义的单层次的组合观点,即语言是由小单位依次组成大单位。这里韩礼德对叶姆斯列夫的层次体现的方向性作了一些修正。叶姆斯列夫认为在上的层次是对下一层次的体现,如内容是表达的体现,表达是实质的体现,而韩礼德认为每个在下的层次是对上一层次的体现,因为从功能上来看,语义层应该居上。(3)根据体现的观点,我们又可把语言看作一个多重代码系统,即由一个系统代入另一个系统,而后又带入另一个系统。4 功能的思想对“功能”这个术语有不同的理解。在传统语法中,词汇和句法的区别有时可以“形式”和“功能”的区别表示。此的不同形式和类别属词法,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属句法,如“主语”“宾语”“补语”等所表达的都是句法功能。在这个基础上,又把功能的概念扩大到大于词的单位,如在“The old man met his former classmate in Beijing ”一句中“The old man ”和“his former classmate ”叫名词性短语,因此它们起“名词”的功能。弗里思(Fries,1962)等人在结构主义语法中,把功能与“结构意义”或“语法意义”相联系,因而表示语法或结构关系的词称为“功能词”。韩礼德的功能思想术语义分析的概念。与前面所讲的纯理功能不同,这里所说的功能是形式化的意义潜势的离散部分,即构成一个语义系统的起具体作用的语义成分;除及物性系统外,语气系统包含“语气”和“剩余成分”等功能成分;主位系统包含“主位”和“述位”两个功能成分;信息系统包含“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两个功能成分。语言“用途”不等同于语言“功能”。用途指在实际情景类型的语境中,从语言系统的选择项中进行选择,因而它是一个价值概念。但语言用途千变万化,难以一一描述,而语言的个个语义系统却可以由有限数量的语义功能成份组成。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 (often M.A.K. Halliday) (born 1925) is an Australian linguist who developed an internationally influential grammar model, the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which also goes by the nam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Halliday was born and raised in England. He took a BA Honours degree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ndarin)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He then lived for three years in China, where he studied under Luo Changpei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under Wang Li at Lingnan University, before returning to take a PhD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t Cambridge. Having taught Chinese for a number of years, he changed his field of specialisation to linguistics, and developed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elaborating on the foundations laid by his British teacher J. R. Firth and a group of European linguist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Prague School. His seminal paper on this model was published in 1961. He became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 1965. In 1976 he moved to Australia as Foundation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where he remained until he retired. The impact of his work extends beyond linguistics into the study of visual and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and he is considered to have founded the field of social semiotics. He has worked in various regions of language study, both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and has been especially concerned with apply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anguag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s of education. He received the status of emeritus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nd Macquarie University, Sydney, in 1987, and is currently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in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ith his seminal lecture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held at the AILA conference in Saloniki (1990), he became one of the pioneers of eco-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discipline of ecolinguistics).Halliday (1975) identifies seven functions that language has for children in their early years. Children are motivated to acquire language because it serves certain purposes or functions for them. The first four functions help the child to satisfy physical, emotional and social needs. Halliday calls them instrumental, regulatory, interactional, and personal functions.Instrumental: This is when the child uses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needs (e.g.Want juice) Regulatory: This is where language is used to tell others what to do (e.g. Go away) Interactional: Here language is used to make contact with others and form relationships (e.g Love you, mummy) Personal: This is the use of language to express feelings, opinions and individual identity (e.g Me good girl) The next three functions are heuristic, imaginative, and representational, all helping the child to come to terms with his or her environment.Heuristic: This is 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gain knowledge about the environment (e.g. Wh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