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地方志.doc_第1页
无为县地方志.doc_第2页
无为县地方志.doc_第3页
无为县地方志.doc_第4页
无为县地方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土资源入志资料第一章土地1988年4月,组建“无为县土地管理局”,内设人秘股、建设用地管理股、地籍股。1992年8月,成立“无为县土地利用服务站”。1995年4月,成立“无为县地产评估事务所”。1996年6月,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并入县土地管理局。11月,县土地管理局内设人秘股、财务股、地政地籍股(土地监察股、建设用地股、农业区划办)和二级机构县土地利用服务站、土地监察大队、地产评估事务所。1998年10月,成立“无为县土地监察大队”。2001年3月,成立“无为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8月,成立“无为县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代表政府垄断经营土地供应渠道,将处于分散状态的土地归集于政府的土地储备库,并有计划地组织分期开发工作。2002年10月,撤销土地管理局、地质矿产局,组建无为县国土资源局。到2005年,局内设办公室、耕地保护股、利用股、地政地籍股和法规监察股、矿产资源股、财务股。第一节土地规划与利用一、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4月,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上级部署,开始编制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1998年10月完成。2000年获省政府批准。规划将全县划分为7个土地利用分区:(一)农业用地区 发展粮、油、棉等农作物产区。总面积为2000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7%,其中耕地17729.8公顷。对农业用地转变用途,严格管制,严格审批,保持耕地总量平衡,并略有增加。采用撤并村庄、调整地块、复垦、开发荒草地、沙滩和低丘缓坡岗地等措施补充耕地。2001年至2010年,计划补充耕地2233.33公顷。到2010年,全县耕地面积调整为112237.4公顷,除去建设用地,比现状净增100公顷。(二)园地区 发展果、茶、桑及其它多年农作物产区。全县园地89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0%,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通过停垦坡度为25度以上耕地及大量山场,使水果发展到1900公顷。(三)林业用地区 发展林业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430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8%,主要分布于我县西部山区等地。以内涵改造为主,着力提高现有林地比重和质量,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到2010年,林地面积调整为2069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四)城镇及工矿建设用地区 面积为15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有计划地改造现有集镇,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建筑密度和高程,到2010年,用地调整为512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城镇化水平达到41.5%,人均用地110平方米。(五)村镇建设用地区 面积为1939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分布于各乡、镇、村。充分利用现有村镇居民点内空闲地和废地,改变布局分散状况,撤并村庄,建设新村;提高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超标准用地。到2010年,用地缩小到13504公顷,人均用地减少到135平方米,节约土地5884.4公顷。(六)水利水产用地区 面积1682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9%。通过开发荒水、荒滩、整治、挖潜现有水面,完善水利设施,控制盲目围湖,充分发挥养殖、防洪、蓄水、农业灌溉及航运功能。到2010年,水域面积调整为17065.4公顷。(七)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 属复合用地区,总面积为113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5%,其中景区面积达1133公顷。景区主要包括天景山国家森林公园。禁止在景区炸石、取土、修墓、乱砍滥伐和违规建筑。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安徽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技术规程的要求,1994年,全县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工作。2000年10月,对规划进行了一次修编。规划以1996年为基础年,2010年为目标年。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保护对象是:粮、油、棉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年亩产大于450公斤的高产稳产耕地;进行吨粮田示范的耕地;水利条件良好的耕地;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耕地。到2000年2月, 全县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全面完成, 设定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2006年,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927个,已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6002个,界牌873个,界桩5129根。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纳入政府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奖惩制度。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村民委员会、农户层层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共签订责任书316457份。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95841公顷,保护率为86%。表1 1992年-2005年无为县各类用地分类及变化情况一览表 单位:公顷 年份农用地合计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1992年161931.2112137.4891.114305.534597.21996年161931.2112137.4891.114305.534597.21997年177915.81111448.75984.9914338.7151143.371998年177291.35110555.431011.9214355.5851368.411999年176145.81109876.431011.9214113.3751144.082000年176241.96110335.391018.0514126.7150761.812001年176338.90110440.461018.0514126.7150753.692002年176472.75110560.041018.0514126.7150767.952003年176484.88110572.171018.0514126.7150767.952005年176454.6110541.891018.0514126.7150767.95相对于1992年的变化数14523.4-1595.51126.95-178.7916170.75年均变化数1117.18-122.739.77-13.751243.90相对于1999年行政区划变动后的变化数308.79665.466.1313.34-376.13年均变化数51.47110.911.022.22-62.69续表1 1992年-2005年无为县各类用地分类及变化情况一览表 单位:公顷 年份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合计居民地用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合计1992年42892.923837.12227.116828.740097.51996年42892.923837.12227.116828.740097.51997年30389.8324077.93987.505324.4136616.001998年30751.9024265.511064.585421.8136878.391999年30586.4324164.21144.655277.5936516.062000年30602.3124180.681144.655276.9936404.032001年30611.0724195.041144.655271.3936298.332002年30604.3124186.681144.655272.9936171.242003年30678.9224261.291144.655272.9936084.502005年30830.2824412.641144.655272.9935963.42相对于1992年的变化数-12062.6575.54-1082.45-11555.7-4134.08年均变化数-927.8944.27-83.27-888.90-318.01相对于1999年行政区划变动后的变化数243.85248.440-4.6-552.64年均变化数40.6441.410.00-0.77-92.11说明:资料来源于无为县国土资源局1992年-2005年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表2 无为县现行规划指标表(1997-2010) 单位:公顷占用耕地退耕灾毁补充耕地净增减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67.21066.672039.5-594.3785.47%95841.0说明:指标数据来源于巢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10中的无为县部分,该规划在全市原1997-2010年的基础上作了调整,已通过安徽省人民政府审批。表3 1999、2005年土地利用结构与2010年目标对照 单位:公顷、%地 类1996年1999年2005年2010年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农用地178344.96 72.82 176145.80 72.41 176454.60 72.54 182231.44 74.92 耕地112137.37 45.78 109876.43 45.17 110541.89 45.44 111543.00 45.86 园地891.10 0.36 1011.92 0.42 1018.05 0.42 1658.26 0.68 林地14305.52 5.84 14113.37 5.80 14126.71 5.81 19018.32 7.82 牧草地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其他农用地51010.97 20.83 51144.08 21.03 50767.95 20.87 50011.86 20.56 建设用地29914.41 12.21 30586.54 12.57 30830.28 12.67 29154.56 11.99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3837.079.7324164.409.9324412.6410.0422567.199.28交通822.08 0.34 1144.65 0.47 1144.65 0.47 1145.42 0.47 水利5255.26 2.15 5277.49 2.17 5272.99 2.17 5441.95 2.24 未利用地36662.27 14.97 36515.96 15.01 35963.42 14.78 31862.29 13.10 未利用土地11532.35 4.71 11536.60 4.74 11234.15 4.62 8053.33 3.31 其他土地25129.92 10.26 24979.36 10.27 24729.27 10.17 23808.96 9.79 总 计244921.64 100.00 243248.30 100.00 243248.30 100.00 243248.30 100.00 注:表中各年土地地类均转换为新地类。第二节 用地管理一、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国有土地包括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的土地以及土改期间明确的国有土地、耕地、林地、祠堂、庙宇、学堂等和河湖、滩涂、荒山、荒地等未开发的土地。1990年以前,国有土地使用权都以无偿方式划拨给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全民集体企业使用。1992年,根据国务院55号令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启动土地有偿使用机制,开始推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变土地“无限期、无流动使用”为“有偿、有限期、可流动使用”。二、清理整顿土地市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和国土资源部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专项工作,实际操作分2003、2004两个年度进行。1、抓各类工业园区清理,确保不留死角。全县原有工业园区8个,经整顿,撤消5个,经整合后保留2个。2、抓耕地占补平衡,守住“口粮田”。新增耕地130.8374公顷,经省政府验收全部合格。3、抓经营性用地招、拍、挂,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全县共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5宗,面积6.1万平方米,价款1465万元,超过底价495万元,经营性用地步入规范化轨道。4、抓征用农民集体土地补偿费专项检查,保障失地群众的合法权益。5、抓土地违法案件的处理,保障治理整顿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全县未批先用、征而未用、乱占滥用、改变用途等违法用地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4起,没收违法所得2万元。6、抓土地信访案件的查处,保社会稳定。三、规范土地市场2001年7月5日,县政府公布实施关于建立无为县土地储备机制的通知(无政2001121号),2003年5月16日,县政府颁布无为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暂行办法(无政200359号),规定凡商业、旅游、娱乐和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其它用途的土地供应计划公布后,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由县以上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出让权,县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出让的具体事务,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对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终止进行监督检查和土地权属管理。出让的土地,特别是城镇规划区、开发区、商贸区土地,一律实行规划、征用、开发、出让、管理“五统一”,强化一级土地市场垄断。 到2005年底,全县先后对县齿轮厂、电机厂、原县委党校等20宗经营性土地进行出让,成交资金总额11297.7万元。表4 历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统计表 单位:平方米,万元年份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有偿划拨宗数面积征收出让金宗数面积有偿使用费198836122000183113001.8198954135000202.5199086251748377.622125407.62199150135421203.1315199288261584392.3762630010.121993401333319.9995114003.32199460122502183.75331240020.2519957966669.999126804.22199665710010.65256607.9819971065429.81341260018.95199831350020.12199912001.12200012000031.52001110024104.44814988878.57362002123084856441.6662003183815044008.56373239837377.743282004338551435842.96737503672793.28342005263588675910.7205263780100.4535合计90191402322308.366148771771381.5538四、用地审批(一)国家建设用地审批 1987年1月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对建设用地实行分级审批,征用耕地3亩以下、非耕地10亩以下,由县政府审批。1999年1月1日起,按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县级用地审批权全部上收。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一律由省政府及国务院审批。(二)集体建设用地审批 1987年开始,乡(镇)、村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报县政府审批。1999年1月起,使用非农用地的集体建设用地报县、市政府审批;使用农用地的,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可由县、市政府审批。(三)居民建房用地审批 1987年1月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农民建房占用耕地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山区和丘陵区,利用荒山、荒地建房每户不得超过300平方米。农民建房占用耕地的报县政府审批,占用非耕地的由乡(镇)政府审批。1999年新修订颁布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政府批准;同时取消乡(镇)政府对农民建房占用非耕地的审批权。表5 无为县历年审批用地表 单位:公顷上报年度批准面积土地类别农用地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198812.212.212.2198913.513.513.5199025.174825.174825.1748199113.542113.542113.5421199226.158426.158426.158419931.33331.33331.3333199412.250212.250212.250219950.66660.66660.666619960.710.710.7119970.65420.65420.65421998133.3333133.3333133.3333199966.666666.666666.666620002220020015.74055.74055.740500200213.717613.717613.7176002003179.5837139.6374137.559826.613113.3332200468.530362.411353.727106.119200581.156740.482423.65150.783739.8906五、征地补偿从1985年到2008年,县政府先后5次颁布征迁安置管理办法,对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房屋拆迁补偿均做出具体规定。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1994年):把土地补偿与劳动力的安置补助分开,对国家建设用地采取“统征包干,多渠道安置” 的办法,安置被征地农民;第二阶段(1995-1999年):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第三阶段(2000-2008年):规范制度。土地补偿费 征用水田(含水塘)、旱地、菜地、果园、桑园,按其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补偿;征用林地、荒山,按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5倍补偿。安置补助费 水田、旱地、茶园、菜地、水塘按每一个需要安置农业人口前三年该耕地平均产值的46倍补偿。青苗补偿 作物接近成熟期的,按当年产值补偿;苗期和生长期,按当200600元/亩补偿;无苗的不补偿。2005年6月,县政府又重新规定了征地补偿费和征地拆迁补助标准。表6 各类农用地补偿标准 单位:元/亩土 地 类 别三年平均年产值(元)执 行 标 准(元/亩)一 类二 类三 类耕 地1100176001650015400其 他农用地鱼 苗 塘1500180001500013500鱼 塘600720060005400藕 塘700840070006300果园、桑园、茶园、苗圃9001080090008100有 林 地800960080007200注:无城镇为一类;高沟镇、二坝镇为二类;其他乡镇为三类表7 青苗和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类 别品 种补偿标准元/亩蔬 菜 类一 般 蔬 菜600800水 生 蔬 菜500-700粮油作物类水 稻500600小麦、大麦、山芋400500豆类、芝麻、花生400600油 菜300400经济作物类甘蔗、棉花、麻类、瓜类、草莓、药材类、香料500800鱼 类鱼 苗 塘 鱼 苗7001000鱼 塘400500园 类果 园、菜 园500700桑 园、竹 园400600表8 零星树木补偿标准种 类围 经(离地面一米处量取)(厘米)补偿金额(元/株)一 般 树 木10以下(不含10)0.5110201220302330403540以上57果 树10以下(不含10)1.531020362030610304010154050152050以上2025注:树高1米以下每株补偿0.5元征地拆迁补偿针对拆迁工作的情况,县政府根据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实际并参照合肥、巢湖等地的经验进行细化,1992年县政府以政办199287号文件下发关于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的有关规定,2003年县政府又以政办200312号文件下发关于无城地区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无城地区有关房屋拆迁管理,严格按国务院2001年发布的第305号令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执行,有关房屋拆迁安置办法和补偿标准,按下列规定执行:(一)、拆迁补偿安置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产权调换。1、货币补偿:按照结构、成新、区位等因素,一环路以内住宅房按450-650元/平方米补偿,一环路以外住宅房按400-600元/平方米补偿。2、产权调换:按所拆合法房屋建筑面积拆一还一,找补产权调换的差价。其中,钢筋混凝土房屋找补差价款40-70元/平方米,砖混结构房屋找补差价款70-90元/平方米,砖瓦结构房屋找补差价款90-100元/平方米,简易结构房屋找补差价款110-140元/平方米。(二)、在过渡期限内,原则上采取由被拆迁人自行安排住处的办法,由拆迁人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标准为:50平方米以下的部分按2元/平方米支付,5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按1元/平方米支付。(三)、拆迁安置采取先搬先安,按搬迁顺序号自选房号的安置办法。(四)经规划部门认定的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一律不作补偿;未经规划部门同意,未取得规划建设许可证和房屋产权证书,擅自将住宅房改建为生产经营房的,一律按住宅房处理。六、土地定级估价2005年2月,县国土资源局对无城城区土地进行分等定级和基准地价的测算,2005年5月底完成,县政府以无政200574号文件下发公布无为县城区土地基准地价。此次定级估价范围:东至王福渡大桥,西至平安桥,南至江西桥,北至新力大道。土地总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此范围内土地共分一、二、三个等级分别确定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的基准地价。一级:东起东门大桥内沿礼拜寺巷,前新街内;西沿临湖路大陶巷内;北沿北大街铁山路口下;南起南门小十字街,沿澄云街礼拜寺巷门。二级:环城河内除一级地外的其他地区。三级:环城河外的无城规划区。表9 无为县城区土地基准地价表土地级别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元/平方米万元/亩元/平方米万元/亩元/平方米万元/亩一级上限250516713509087658基准地价150010010006760040下限975656404348032二级上限23851595203522215基准地价500344002715010下限32021280191208三级上限52835386261168基准地价32021280191107下限18512196131027第三节地籍管理一、土地登记发证1987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制订的土地登记规则和安徽省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暂行办法,县土地局从1988年底开始进行土地登记工作。(一)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 1989年4月县政府召开全县土地申报登记工作动员大会,成立了城镇土地申请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开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6月,全县申报工作正式开展,到1991年12月,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累计达8644宗、1564.2万平方米,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6123宗。1992年2004年,全县共发证24826宗。(二)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登记发证 1999年8月,根据国务院、省、市的部署,县政府发出无政(1999)90号关于开展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县土地局下发了关于农民宅基地申报登记发证实施细则,确定了登记发证范围:农村居民住房、仓库、附属房等用地(包括院落用地)。9月,各乡镇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展开。经过申报、核算、定界、勘测、审核、张榜公布后,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核发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1999-2001年,共颁发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95254宗,约15321.75万平方米。(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 全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从1997年元月开始,到1997年9月底结束,共颁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证766份。二、土地资源详查根据国务院和省、地的统一部署,自1992年初开始,遵照全国、全省统一的土地资源详查技术规程,由县土地局组织了40多人的专业队伍,历时一年多时间,通过外业调查,内业制作,检查验收,成果鉴定,到1993年11月,完成了全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详查工作,具体详查成果有:(一)图件完成1:7.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共2000幅;县1:5万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一套13幅;乡镇1:1万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蓝晒图和薄膜图各1套,56幅;1:1万标准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1套,119幅;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1套,117幅;1:20万全县行政区划图及1:20万全县土地利用分区图各1套,1500幅。(二)数据成果:(1)县、乡级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及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各1套;(2)县、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1套;(3)国有土地按部门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1套;(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1套;(5)飞入地分类面积汇总表1套;(6)境界争议地分类面积汇总表1套;(7)土地详查面积与统计面积对比表1套;(8)人均各类用地面积统计分析表1套。(三)划定行政、权属界线成果:签订土地权属协议书1793份,争议缘由书7份,完成了无为县与周边市、县接边任务,无为县与6县2市相邻,共接边图幅61幅。(四)文字成果:(1)无为县土地资源;(2)无为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报告;(3)无为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报告;(4)关于土地资源详查成果应用情况的报告;(5)无为县土地资源详查外业调绘补充规定;(6)无为县土地资源详查内业实施细则;(7)无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8)长坝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三、土地利用变更调查1999年,开展了土地变更调查,调查建设项目占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等情况。调查结果是:从1998年11月1日至1999年10月31日全县土地变更总规模为7139.4亩,涉及7项一级地类和24项二级分类,总体规模比上年度增加56.7亩。主要原因是耕地占补平衡占变化量的53.6%;其次是未利用土地,占变化量的34.7%;第三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7%。2000年,为了及时了解、准确掌握生态退耕、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复垦等情况。9月对土地利用变更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总体变化是增大于减。其中农用地减少量最大为203.1亩,耕地减少151.2亩,未利用地减少47.3亩;耕地增加1191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161.4亩,两比耕地增加946.7亩,未利用地减少47.3亩,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开发、复垦、整理。2001年土地变更调查显示耕地减少211.4亩,减少幅度为0.002%;园地、林地没有发生变化;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215.4亩,增加幅度为0.006%;交通用地增加14.5亩,增加幅度为0.004%;水域用地减少1532.9亩,减少幅度为0.01%;未利用地减少294亩,减少幅度为0.006%。2002200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农用地增加1262.9亩,建设用地增加1119.1亩,未利用地减少1212亩.四、土地开发整理全县土地整理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对全县田、水、路、林、村进行全面、有序的综合整治;使宜农未利用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新增工矿废弃地得到有效复垦,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逐步提高废弃土地复垦率。确保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建设占用、退耕和灾害损毁的耕地,努力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备目标,进一步促进全县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为:规划期内,全县土地整理开发总面积10309.48公顷,增加耕地3684.71公顷,确保全县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2000年末,全县人均农用地0.1282公顷,人均耕地0.0824公顷。人口多,农用地少,特别是耕地少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全县各乡镇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工作。2001年,通过土地开发,2001年整理新增耕地面积57.13公顷,2002年新增耕地面积139.46公顷,2003年新增耕地面积181.10公顷,2004年新增耕地面积134.72公顷,2005年新增耕地面积116.01公顷,2006年新增耕地面积185.88公顷。五、国土测绘1992年11月成立无为县土地开发利用服务站,隶属无为县国土资源局管辖,主要承担地籍测绘、工程测量、控制测量等工作,装备有全站仪、经伟仪、大幅面彩色绘图仪等先进测绘仪器。2006年2月经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取得丁级测绘资质。第四节土地监察1988年,县土地管理局成立后,内设“监察股”。分管土地管理局的副县长、县局在册人员及各区、乡、镇土地管理员,均由省、市土地管理局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监察证,是行政执法人员。1998年,县局成立“无为县土地监察大队”,工作职能是巡查发现并制止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和接待来信来访。截止1996年12月,全县共清理各类违法用地890件,处理完结882件,拆除非法建筑29000平方米,罚没款67万元。1997年至2004年违法用地113宗,违法占地面积共计607.69公顷。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1日,监察局和国土局共同开展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清理行动,156宗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被发现,占地162.96公顷,其中耕地51.87公顷。对非法占用耕地建设的,分别采取拆除、没收、罚款、补办用地手续等办法处理。1987年1990年,全县共发生越权批地190件,面积2.3公顷,其中耕地1.7公顷。按用地单位性质分:国家和集体用地16件,占耕地0.9公顷,非耕地1.8公顷;个人用地建设174件,占耕地0.8公顷,非耕地0.5公顷。越权批准有乡镇、村、组,对此,通过调查,都依法作了相应的处理。1997年至2004年土地违法案件的违法主体大都是道路建设用地、无为大堤加固建设用地和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2005年以后的违法用地单位以企业为多。第二章矿产资源管理1984年11月成立无为县煤炭局,与无为县矿山管理处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归县经贸委管理,负责全县矿产资源管理以及采矿登记、审批发证工作。1992年4月28日撤销县矿山管理处,成立无为县矿产资源管理局。1996年5月4日县矿产资源管理局更名为无为县地质矿产局,县煤炭局更名为无为县煤炭工业局。2002年6月24日撤销无为县煤炭工业局和无为县地质矿产局,组建无为县国土资源局,设置无为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无为县的地质调查工作位居全省中等水平。1:20万和1:5万基岩区区域地质调查巳全部完成;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重力测量已全部完成,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除无为东部冲积层区外也已完成;1:5万长江沿岸航空磁测覆盖全县。此外,东经1l 7以东、北纬3 0以南地区的l:2 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正在进行,还开展了无为盆地石油地质调查的部分工作。在矿产勘查中达勘探程度的有1处煤矿,1处明矾石矿;达详查程度的有1处石膏矿,达普查程度的1 2处,其余均为简测;勘探、详查及普查的矿区占矿区总数的9.56。第一节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无为县矿产资源较丰富,有着千年开采史。方舆纪要载:无为州昆山,有“东西二山,皆产矾”。今无为昆山乡,庐江矾山镇、砖桥乡一带,宋代属无为军,是宋史.食货志记载的全国5处白矾产地之一。元丰六年(1088年),无为入官白矾为150万斤,当时首屈一指。当时盐、茶、酒、矾由官府专卖,严禁私售。商人贩运白矾,须向榷货务纳款,领取矾引,小引 30斤,中引50斤大引100斤,凭此证书,去矾场进货贩售。昆山矾场允许“民间自煮”,由官办矾场“买纳”,一年可“收息钱四万 有奇。”乾隆、嘉庆时所修无为州志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县内有民众多处开采煤矿。清初,为防止流民聚啸山林造反,官府数次禁采,并勒石立碑。近现代,开发利用的矿种有14种,实际开发利用的矿产有煤、铜矿、铁矿、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筑用石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砖瓦用粘土及饰面用花岗岩、方解石、建筑用白云岩、矿泉水等12种。1990年全县采矿行业共有81个单位,其中煤矿27座,铁矿l座,铜矿3座,窑厂3 5座,砂石矿1 5座。1 9 94年矿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八五”期间共生产原煤1 37. 4万吨,铜矿石6 .06万吨,铁矿石1 .9万吨,砂石1l 94万吨,陶瓷砖瓦粘土200万吨,红砖8亿多块。建成铜矿选厂4座,日选能力600吨;采石石料加工能力年产百万吨以上。1 99 5年全县共有在册矿山 企业1 89个,其中煤矿2 7个,铜矿33个,铁矿1个,采石厂50个,陶瓷粘土矿1个, 砖瓦窑厂77个。1 99 9每-全县矿山企业和采矿井(点)总数约3 5 4处,领取采矿许 可证依法开采的1 5 3处,无证开采的2 01处(多属小矿点、小矿井和马蹄窑、小立窑等)。“九五”期间全面整顿矿业秩序,2001年全县有矿山企业1 71个,从业人员41 88人,年产矿石量1 6 6 .7 5万吨,工业总产值7 84 2.2 9万元,工业销售产值7 8 6 2 .2万元,利润总额3 3 7万元,税金总额51 3 .9万元。2 004年全县共有各类矿山130个,实际生产矿山119个,多数矿山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方式落后,管理粗放,产品单一,加工粗浅;以私营为主,少数为集体。全年矿石产量442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其中煤炭产量2 0万吨,实现产值4400万元;砖瓦粘土采掘制砖50万吨,实现产值3 5 0 0万元;水泥生产2 0万吨,实现产值4480万元,石灰石采掘加工3 5 0万吨,实现产值4 02 0万元;铜矿开采2 .1万吨,实现产值1 05万元,矿山从业人员5 82 4人。到2005年,全县有各类矿山1 02个,矿业职工总数4000人,以私营、集体为主,生产矿石487万吨,实现产值1.788亿元。其中,有小型煤矿山11个,2005年原煤产量2 3.5万吨,从业人员1 4 05人,产值52 09万元,煤矿在无为县矿业经济中占较重要位置。有小型铜矿矿山6个,2 005年从业人员1 6 7人,年产矿石总量17 8万吨,产值2 3 3 .9万元。有非金属矿山86个,占矿山总数的8 269。2 00 5年实际生产矿山71个,从业人员2 9 0 6人年产矿石31 0. 6 8万吨占全县固体矿产产量的9 2. 4 8。其中砖瓦用粘土和建筑用石料占非金属矿产产量总和的8 82 5。全县石灰石资源丰富,但仅开发利用了水泥用、制灰用石灰岩和普通建筑用石料,其中以水泥用灰岩为主要开采对象。全县有水泥用灰岩小型矿山3个,从业人员21 9人。年产矿石1 6万吨,产值11 74 .4万元,占全县采矿业总产值的9 .8。有制灰用灰岩私营小型矿山2个,年产矿石1 9万吨。有建筑石料矿山(建筑石料用灰岩、花岗岩)34个,年产矿石22 35万吨。有砖瓦用粘土小型矿山4 7个,2005年从业人员1 91 5人,年产矿石5 2. 1 8万吨,产值2725.5万元,占全县矿业总产值的2 2. 71。有高岭土小型矿山1个,2003年年产矿石0.1万吨,2 004年停止开采。表10 1990年-2005年无为县矿山企业数量一览表 单位:个年份合计煤矿铁矿铜矿窑厂砂石粘土矿陶瓷粘土矿高林土矿水泥用灰岩小型矿1990年81271335151995年18927133775012005年102116473413相对于1990年的变化数21-16-131219 13表11 1990年-2005年无为县矿产量一览表 单位:万吨年份合计煤矿铁矿铜矿砖瓦用粘土矿砂石粘土矿陶瓷粘土矿高林土矿水泥用灰岩小型矿1990年415.612.31.22.1503501995年498.518.71.85350.2420.32.22005年317.0623.51.7852.18223.50.116相对于1990年的变化数-98.5411.2-1.2-0.322.18-126.5 0.1162003年以来,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龙头招商,吸引皖江高速公路公司在太平乡开采石灰石,江苏、上海投资商在牛埠、昆山开采花岗岩,上海投资商在百胜开采建筑石料,江苏无锡、浙江湖洲投资商在太平开采石料等。到2004年底,招商引资开采矿石11处,引进在建项目投资1 .2亿元,合同价款1 000多万元。通过省地勘局3 2 7地质队引进蚌埠市华地深井净水工程有限公司,申请办理无为县南皂冲铜矿勘查许可证,省国土资源厅选中汤沟石膏矿探矿权挂牌进入市场。能源矿产:仅利用了煤。“六五”初期,全县煤炭产量仅4万吨左右:“七五”期间实行行业管理,技术装备明显提高,1 9 86年有2 6座煤矿,其中地方国营l座,乡镇煤矿8座,村办及联户等煤矿1 7座,1 9 9 0年生产量达到2 4 .37 5万吨。“八五”期间重点抓煤矿技术改造,矿山初步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矿井抗灾能力得到提高,产量也稳定在每年2 5万吨左右,共计生产原煤1 3 7. 4万吨。“九五”初期开展依法办矿、全面整顿煤炭生产秩序,1 9 9 7年全县生产原煤388万吨,其后随着关井压产工作力度的逐步加大,先后3次关闭非法矿井68处。到2004年有生产矿山I 2个,开采规模平均为1 .36万吨,原煤产量20万吨,从业人员146 4人,产值4400万元,居本县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开采矿种的第三位,利润总额213万元。2 00 5年生产矿山11个,原煤产量20 万吨,从业人员98 0人,产值5000万元。金属矿产:无为县金属矿产的开发程度和规模均很小,零星开发利用的仅有铜矿。“八五”期问生产铜矿石6.06万吨,“九五期小铜矿一哄而上。经多年整顿,到200 3年,有小型矿山6个,其中生产矿山3个,2个停产,1个在建,从业人员95人,年产矿石总量0. 41 3万吨,产值64 .34万元;2004年,生产矿山4个,矿石产量2.1万吨,从业人员1 8 5人,实现产值1 0 5 万元。2 0 0 5年,有生产矿山6个,矿石产量2万吨,从业人员l 6 0人,产值8 0万元。非金属矿产:先后开发利用的矿种有1 2种,是全县矿业经济的支柱和基础。全县有非金属矿山11 3个,占矿山总数的86 .92。开采规模均为小型矿山。2 003年,实际生产矿山9 3个,从业人员32 5 2人,生产矿石32 2.01万吨,占全县固体矿产矿石产量的94.67。其中砖瓦用粘土和建筑用石料占非金属石厂产产量总和的85. 84。2 004年,生产矿山1 0 3个,从业人员4 71 5人,生产矿石4 2 0万吨,产值1 2 00 0万元。2 005年,生产企业8 5个,从业人员2 8 60人,生产矿石4 65万吨,产值1 .2 8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