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课件 22章 viii副族.ppt_第1页
无机化学教学课件 22章 viii副族.ppt_第2页
无机化学教学课件 22章 viii副族.ppt_第3页
无机化学教学课件 22章 viii副族.ppt_第4页
无机化学教学课件 22章 viii副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章铁系和铂系元素 Chapter22FerrousandPlatinumElements VIII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本章教学要求 1 了解8 9 10列元素的特点 2 了解重点元素Fe Co Ni Pt的存在 分离 性质和用途 3 掌握重点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 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 22 0元素概述Instructiontotheelements22 1铁系元素的单质TheFerrousSimpleSubstances22 2铁系元素的化合物TheFerrousCompounds22 3铁系元素的配合物TheFerrousCoordinateCompounds22 4铂系元素ThePlatinumElements 22 0概述InstructiontotheVIIIElements 22 0 1通性General 第8 9 10族元素包括铁 钴 镍 钌 铑 钯 锇 铱 铂九种元素 第一过渡系的第8 9 10族元素的性质相似 称为铁系元素 第二过渡系和第三过渡系的第8 9 10族元素钌 铑 锇 铱 铂统称为铂系元素 它们最外层ns原子轨道上有0 2个电子 只是次外层的 n 1 d轨道上的电子数分别为6 10 说明它们的 n 1 d和ns原子轨道之间的能级间隔小 气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随意性增大 铁 钴 镍原子半径又十分相近 所以它们的性质很相似 铁系元素的基本性质 Fe Co Ni元素的价电子组态分别是3d64s2 3d74s2 3d84s2 它们的原子半径十分接近 在最外层的4s轨道上都有两个电子 只是次外层的3d电子不同 所以它们的性质很相似 第一过渡系元素原子的电子填充过渡到第8 10族时 3d电子已超过5个 在一般情况下价电子全部参加成键的可能性减小 已不再呈现与族数相当的最高氧化值 Fe元素的最高氧化值为 6 常见氧化值是 2和 3 与很强的氧化剂作用 Fe可以生成不稳定的 6氧化值的化合物 Co Ni元素的最高氧化值为 3 常见氧化值都是 2 22 1铁系元素的单质TheFerrousSimpleSubstances 1 物理性质 1 铁系元素的熔 沸点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降低 这可能是因为3d轨道中成单电子数依次减少 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数减少 金属键减弱的缘故 2 它们都具有金属光泽 都是铁磁性物质 ferromagnetism 3 密度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 这是由于铁系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变小的缘故 2 化学性质 1 它们是中等活泼的金属 它们的标准电位为E Fe2 Fe 0 44V E Co2 Co 0 28V E Ni2 Ni 0 23V 在通常条件下 无水存在时 与非金属反应不显著 但在高温下 与非金属反应激烈 2 Fe Co Ni与稀酸反应 放出H2 在浓硫酸 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M 2H M2 H2 M Fe Co Ni 3 浓碱缓慢腐蚀Fe 而Co Ni在浓碱中比较稳定 所以可以用镍坩埚来熔融碱性物质的样品 在常温下 铁因 钝化 而不与浓硝酸 浓硫酸反应 所以可用铁制品盛装和运输浓硝酸和浓硫酸 稀硝酸能溶解铁 若铁过量 则生成Fe NO3 2 若HNO3过量 则生成Fe NO3 3 铁能从非氧化性酸中置换出氢气 也能被浓碱溶液所侵蚀 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铁锈 钴和镍在大多数无机酸中缓慢溶解 但在碱性溶液中稳定性较高 22 2铁系元素的化合物TheFerrousCompounds 22 2 1化合物的溶解性TheSolubilityofCompounds 双聚分子Fe2Cl6的结构 二价强酸盐几乎可溶 如硫酸盐 硝酸盐和氯化物二价弱酸盐 如碳酸盐 磷酸盐 硫化物难溶氧化物 氢氧化物不溶或难溶Co OH 2 Ni OH 2溶于氨水 在NH4Cl中溶解度增大 22 2 2化合物的颜色TheColorofCompounds 1 oxidesMO hydroxidesM OH 2FeO 黑色 CoO 灰绿色 NiO 暗绿色 Fe OH 2 白色 Co OH 2 粉红色 Ni OH 2 苹果绿色 2 saltsa CoCl2 6H2OCoCl2 2H2OCoCl2 H2OCo CoCl4 粉红色紫红色蓝紫色蓝色b MS M Fe Co Ni M2 S2 MS 黑色 1 氧化数为 2 2 氧化数为 3 1 oxides hydroxidesFe2O3 砖红 Co2O3 黑 Ni2O3 黑 Fe2O3 nH2O 红棕色 Co2O3 nH2O 棕褐色 Ni2O3 nH2O 黑色 2 saltsFe III 盐一般为红棕色 FeCl3 6H2O 黄棕色 Co III Ni III 氧化性强难以制得盐类 其颜色与颜色相同 3 氧化数为 6 22 2 3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TheOxidation reductionofCompounds 1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Fe OH 2 白色 Co OH 2 粉红色 Ni OH 2 苹果绿色 微弱两性两性碱性 O2 迅速 O2 缓慢 NaOCl 强氧化剂 Fe2O3 nH2O 红棕色 Co2O3 nH2O 棕色 Ni2O3 nH2O 黑色 Fe2O3 砖红 Co2O3 黑 Ni2O3 黑 中等氧化剂强氧化剂强氧化剂 2盐类 Fe2 具有还原性被空气氧化 Co2 和Ni2 还原性差Fe3 中等氧化剂 Co3 强氧化剂 Ni3 更强氧化剂 在酸性介质中 是很强氧化剂 其电极电势介于和O3之间E Fe3 2 20V M 盐溶液易水解 特别是Fe3 可生成如图21 3的二聚体 最后脱水为Fe2O3 nH2O胶状沉淀 简写为Fe OH 3M 盐溶液水解程度小 22 2 3化合物的水解性TheHydrolyzationofCompounds 22 3铁系元素的配合物TheFerrousCoordinateCompounds 22 3 1铁的配合物TheFerrousCoordinateCompounds 1 氨配合物Fe2 很难形成稳定的氨配合物 在无水状态下 FeCl2与NH3形成 Fe NH3 6 Cl2 但遇水即按下式分解 Fe3 由于发生水解 在其水溶液中加入氨水时不会形成氨配合物 而是生成Fe OH 3沉淀 2 硫氰配合物在Fe3 的溶液中加入SCN 溶液 立即出现血红色 3 氰配合物在Fe2 溶液中加入KCN溶液 先生成Fe CN 2白色沉淀 KCN过量则沉淀溶解 从溶液中析出的黄色晶体是K4 Fe CN 6 3H2O 称为六氰合铁 酸钾 俗称黄血盐 在黄血盐溶液中通入氯气 生成六氰合铁 酸钾 六氰合铁 酸钾晶体为深红色 俗称赤血盐 在Fe3 溶液中加入K4 Fe CN 6 溶液 生成蓝色沉淀 称为普鲁士蓝 在Fe2 溶液中加入K3 Fe CN 6 溶液 也生成一种蓝色沉淀 称为滕氏蓝 研究表明 普鲁士蓝和滕氏蓝的结构和组成均相同 经x 射线衍射证明 滕氏蓝和普鲁士蓝具有相同的结构 Fe II 离子位于立方体的一组四个互不相邻的顶点 Fe III 离子位于立方体的另一组四个互不相邻的顶点 CN 离子位于立方体的十二条棱上 K 占有立方体体心 一个晶胞有四个K 占有四个互不相邻的小立方体的体心 4 卤离子配合物Fe3 与卤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从配体F 到Br 显著减小 Fe3 与F 能形成 FeF 2 FeF6 3 的一系列配合物 这些配合物都非常稳定 Fe3 与Cl 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明显地减小 而且经常生成四面体配合物 FeCl4 Fe3 与I 不能形成配合物 5 羰基配合物铁与一氧化碳作用生成羰基配合物 Fe2 能与烯烃 炔烃等不饱和烃生成配合物 如Fe2 与溴化环戊二烯镁在有机溶剂中反应生成二茂铁 C5H5 2Fe 6 二茂铁 C5H5 2Fe FeCl2 2C5H5MgBr C5H5 2Fe环戊二烯基铁 二茂铁 橙黄 遮蔽式交错式 22 3 2钴和镍的配合物TheCoordinateCompoundsofCobaltandNickel Co2 盐 Ni2 盐形成配合物的能力大于铁盐 Co2 和Ni2 都能与NH3生成配位个体 在Co2 或Ni2 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分别生成 Co NH3 6 2 或 Ni NH3 6 2 Co NH3 6 2 不稳定 在空气中被氧化为 Co NH3 6 3 在Co2 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KCN溶液 生成 Co CN 6 4 Co CN 6 4 不稳定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将其溶液稍加热 可以把水还原为氢气 在Ni2 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KCN溶液 则生成 Ni CN 4 2 Ni CN 4 2 很稳定 不易被氧化 Co2 与SCN 生成蓝色的 Co NCS 4 2 常用于Co2 的鉴定 由于 Co NCS 4 2 在水溶液中易发生解离 而在丙酮或乙醚中比较稳定 因此在鉴定时常加入丙酮或乙醚 把配离子萃取到有机相中 Ni2 与SCN 形成的配位个体很不稳定 在Co2 溶液中加入过量NaNO2溶液 并加入少量醋酸酸化 加热后生成Na3 Co NO2 6 把Na3 Co NO2 6 溶液加入K 溶液中 生成难溶于水的黄色沉淀 此反应常用于鉴定K 在Ni2 溶液中加入丁二酮肟 镍试剂 生成一种鲜红色的螯合物 这是鉴别Ni2 的特征反应 Co可以形成双核 两个中心原子 或多核 多个中心原子 的配合物 如 Co2 CO 8详见P 686 Ni也可生成羰基配合物 22 3 3铁系元素的生物配合物TheFerrousBiologicalCoordinateCompounds 略 22 4铂系元素ThePlatinumElements 1 成员铂系元素包括第8 9 10族的钌 铑 钯 锇 铱 铂六种元素 钌 铑 钯称为轻铂系金属 锇 铱 铂称为重铂系金属 铂系元素的基本性质 2 ElectronconfigurationRu Kr 4d75s1Rh Kr 4d85s1Pd Kr 4d10Os Xe 4f145d66s2Ir Xe 4f145d9Pt Xe 4f145d96s1从它们的电子构型来看 除了Os的ns轨道上有两个电子外 其余元素的ns轨道上都只有1或0个电子 这种情况说明铂系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有从ns轨道移到 n 1 d轨道的强烈趋势 也说明它们的 n 1 d和ns原子轨道之间的能级间隔小 气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随意性增大 这种特殊排布并不影响金属与化合物的化学性 因为对于化合物而言 其金属离子的电子构型中已不存在ns上的电子 3 Oxidationstates RuRhPd 4 8 3 2OsIrPt 8 3 4 2 4高氧化态稳定性减弱 高氧化态稳定性增强 铂系元素单质中 除锇为蓝灰色晶体外 其他都是银白色晶体 它们都是难熔的金属 在每一个三元素组中 金属的熔点从左到右逐渐降低 其中锇的熔点最高 钯的熔点最低 这两个三元素组成的第一个元素钌和锇的单质的硬度高而脆 不能承受机械加工 第二个元素铱和铑的单质虽然可承受机械加工 但很困难 而最后一对元素钯和铂的单质 尤其是铂却极易承受机械加工 纯净的铂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将铂冷轧可以制得厚度为2 5mm的箔片 两组金属元素中的处于上下位置的一对元素性质上有一定相似性 22 4 1铂系元素的单质ThePlatinumSimpleSubstances 1 物理性质 大多数铂系金属能吸收氢气 其中钯吸收氢气的能力特别大 在标准状况下 1体积海绵状的钯能吸收约900体积氢气 但铂吸收氧气的能力却比钯强 1体积的钯只能吸收0 07体积的氧气 而1体积的铂却能吸收70体积的氧气 催化活性高也是铂系金属的一个特性 特别是金属粉末的催化活性更大 2 化学性质 铂系元素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特别是钌和锇及铑和铱 它们的单质不仅不溶于一般强酸溶液 甚至也不溶于王水 钯和铂溶于王水 钯还溶于浓硝酸和热硫酸中 它是铂系元素中化学性质最活泼的 在有氧化剂存在时 铂系金属与碱熔融 可转变为可溶性化合物 铂系金属在常温下与氧气 硫 氟气 氯气等非金属单质都不起作用 只有粉末状的锇在室温下暴露于空气中会缓慢氧化 在高温下 铂系金属都可以与上述非金属单质作用 此外 铂系金属离子都容易形成配合物 22 4 2铂系元素的化合物ThePlatinumCompounds 1 含氧化合物 RuO2 蓝 黑 RuO4 黄色 剧毒 Rh2O3 暗灰色 RhO2 PdO 黑色 OsO2 OsO4 黄色 剧毒 IrO2 黑色 PtO2 近黑色 高氧化态物质为共价性 氧化性强 2 其他化合物 1 4 O S H2PtCl6 M2PtCl6 preparation propertiesa 的盐都是黄色八面体晶体 难溶b NH4 2PtCl6的热分解 NH4 2PtCl6NH4Cl Pt Cl2c K2 PtCl6 与水作用生成碱式盐K2PtCl6 H2OK2Pt OH Cl5 HCld 与还原剂反应 生成Pt II 的盐K2PtCl6 K2C2O4K2PtCl4 2KCl 2CO2e PtCl6 2 在水中非常稳定 但当黄色的K2 PtCl6 与KBr或KI加热反应时 分别转化为K2 PtBr6 深红色 和K2 PtI6 黑色 所以 PtX6 2 的稳定性顺序是 PtCl6 2 PtBr6 2 PtI6 2 这也是因为Pt IV 是软酸的缘故 2 2 O S AZeise盐K Pt C2H4 Cl3 是第一个 配合物 PtCl4 2 C2H4 Pt C2H4 Cl3 Cl Pt C2H4 Cl3 发生双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