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基站工程建设规范解释说明(GC-GF002-2.doc_第1页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基站工程建设规范解释说明(GC-GF002-2.doc_第2页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基站工程建设规范解释说明(GC-GF002-2.doc_第3页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基站工程建设规范解释说明(GC-GF002-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基站工程建设规范解释说明一、规范条例解释1) 1.2.13当基站需要设置在高速公路附近时,基站位置与高速公路距离应符合浙江省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办法(参考建议:1、在高速公路大中型桥梁和渡口周围200米、隧道上方和洞口外100米范围内,以及在高速公路两侧一定距离内,进行挖砂、采石、取土、倾倒废弃物、爆破、钻井等作业;2、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高速公路两侧隔离栅(无隔离栅的,从两侧外缘起算)起不少于50米、匝道外缘起100米以内的范围)。解释:该条内容虽然由“强制要求”改为“站址标准”,但在高速公路旁选址时必须注意站址的合理性。2) 1.3.1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随意在租用机房内摆放设备。解释:指租用机房摆放设备应由专业设计院作机房承重方面的评估。3) 2.1.1自建机房的设计和施工前必须进行地质勘探,并按要求提供勘探报告。解释:国家建筑规范中规定房屋必须要有地质钻探报告,省公司讨论时明确保留,并将“钻探”改“勘探”,实际操作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勘探。4)2.2.1机房面积应充分考虑设备排列及维护空间,其面积建议为:对于标准站,自建机房面积为2030平方米,租用机房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对于边际站,面积在1220平方米左右。解释:由于目前没有边际站的提法,故删除边际站的相关内容。5) 3.1.1自建基站交流供电线路宜采用套钢管直埋地的方式引入机房,其埋设长度不宜小于50米,如实际工程难以做到,则其埋地长度应不小于30米。对于环绕机房敷设的直埋钢管,其钢管两端应与基站接地系统就近焊连;对于其他方式进入机房的直埋钢管,靠近机房的一端钢管应与基站接地系统就近焊连,远离机房的一端钢管应就近设置简易地网,其接地体宜设计成辐射形或环形,并相互可靠焊连;有困难的基站,也可以采用铠装电缆埋地引入方式,电缆两端钢带应就近接地,接地方法同上。解释:实际工程实施中,应综合考虑基站的雷击概率,对于雷击概率较高的基站,必须严格执行防雷接地规范;否则可以现场灵活考虑。另外,从防盗的角度考虑,在电缆埋地时,要求多增加电缆转弯,埋设时,在电缆周围适当灌注混凝土。简易地网可根据地形设置边长1.5米左右的“田”字型或 “井”字型,考虑节约成本,材料可采用基站地网建设中多于的工程余料。6)3.4.1电力电缆按要求埋地50m进入基站机房后,可不再使用浪涌保护器,对雷暴特别严重的区域或埋地长度不足50m时,可按实际需求在交流配电箱输入端加装浪涌保护器。解释:在全面执行基站防雷与接地系统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基站仍然遭受雷击的,可考虑安装浪涌保护器。考虑基站可能会安装或加装浪涌保护器,建议在自建机房内设置专用的浪涌保护器接地扁钢。7) 4.1.1移动通信自立塔(高度大于20米)的塔基设计前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解释:地面上自建的20米左右的自立塔、拉线塔,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岩土工程勘察。8)4.1.2在已有建筑物上加建移动通信工程塔桅结构时,8米以上塔桅结构物必须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解释:再次明确8米以上塔桅结构物必须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9)4.3.11单管塔不再单独设置避雷针引下线,但二节塔体之间应用95mm2以上铜导线进行二处以上的可靠连接。单管塔的接地铜排孔洞数不得少于18个,且该铜排应竖直安装,其铜排底部必须与单管塔可靠连接。导线宜采用黄绿色铜导线。解释:根据国家及中国移动的企业规范,当塔身金属构件电气连续性可靠时,可使用塔身作避雷针雷电引下线的接地导体。10)增加:4.3.12角钢落地塔、楼顶塔的避雷针雷电引下线可使用塔身作接地导体,通信杆、拉线塔、三角塔、桅杆架等应使用40mm4mm的热镀锌扁钢设置专门的避雷针雷电引下线,雷电引下线应与避雷针及铁塔地网相互焊接连通。解释:针对国家及中国移动企业规范中“避雷针可使用塔身作接地导体”的规定,结合浙江移动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部分塔型必须设置专门的避雷针雷电引下线。11)5.1.3焊接要求:扁钢与扁钢(包括角钢)搭接长度为扁钢宽度的2倍,焊接时要做到三面焊接。圆钢与扁钢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10倍,焊接时要做到双面焊接。圆钢与建筑物螺纹主钢筋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10倍,焊接时要做到双面焊接。地网施工中焊接部位,以及从室外联合地网引入室内的接地扁钢应作三层防腐处理,具体操作方式为先涂沥青,然后绕一层麻布,再涂一层沥青。解释:原规范对焊接要求不够具体,增加的规范中具体说明不同类型的焊接方法及防腐方法。12)5.2.2敷设辐射形水平接地体时,可根据周围的地形环境确定接地体的走向、埋深、长度和根数。解释:基站建设情况多种多样,对于电阻率较高的基站,如果有围墙,可将围墙的基础接地体作为基站地网的最外一圈,条件允许时,宜同时设置辐射型接地体,辐射型接地体的长度宜2030m,其走向为联合地网向外辐射方向,它也可在铁塔地网上敷设,在辐射型接地体终端附加垂直接地体。对于山上的拉线塔,可将辐射体连接至拉线塔的四个拉线基础中,并将四个基础联通。具体的地网设置可参照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网络部200767号印发的QB-W-011-2007 基站防雷与接地技术规范。13) 5.3.7租赁民房或其他建筑(下通称商品房)作基站机房时,若商品房无防雷设施,应在商品房的屋顶四周设避雷带,并设专用引下线,避雷带与专用引下线焊接连通。同时围绕商品房在不同方向上设置两个地网,若商品房有基础接地体时,则地网应与基础接地体焊接连通,并将雷电引下线与地网相连。若商品房有防雷设施,可从建筑物避雷带上分别以两点以上焊接引到基站的室外和室内接地排,作为基站的接地系统。解释:对于早期建设的民房,可能无防雷设施,楼顶设置塔桅容易引雷,且雷击大多击中房屋四角,因此规范中要求在无防雷设施的屋顶四周设避雷带,并设专用引下线,同时围绕商品房在不同方向上设置两个地网,如工程无法实施,应根据周围的环境及地理位置,坚决进行取舍,防止雷击对人员及房屋的伤害。14)5.3.8室外开挖地沟应保证地沟深度不小于0.9m,其上部宽度不小于0.5m,下部宽度不小于0.4m,并且开挖时应尽量避开污水排放和土壤腐蚀性强的地段。解释:增加室外地沟的开挖深度及宽度的具体要求,对于基站地网中接地扁钢的设置,必须严格遵照该条例执行,否则高电阻率地区的基站电阻很难达到要求。15)5.3.9垂直接地体在地沟内的打入深度应不小于2.5m,若地质较硬导致角钢无法打入到要求的深度,可以将角钢的多余部分去除。为了便于焊接,打入角钢的侧面应与垂直布放的扁钢相平行。解释:明确水平及垂直接地体的具体设置方法,根据该条例,水平接地体应垂直布防,16)5.5.1 接地汇集线一般设计成环形或排状,材料为铜材,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0mm4mm的铜条。解释:规范中对走线架上的接地铜条是否必须作二端接地作明确要求,考虑前期自建机房的特点,建议仍然采用二端接地的方式,但对于租用机房,接地铜条可作单端接地。在这里特别提醒:走线架、金属槽道两端应与接地汇集线作可靠连接,所以对于自建机房,室内走线架仍然采用二端接地的方式,对于租用机房,可根据实际情况,室内走线架采用单端或双端接地的方式。17) 6.6.3设备机架或金属外壳保护接地导线必须是不小于16mm2多股铜导线,导线颜色应为黄绿线。解释:导线直径由35mm2改为16mm2,但目前主要设备的接地导线普遍采用35mm2 。18) 对自建机房的保护接地铜条不再作双端接地的强制性要求。19)8.1馈线避雷器要求8.1.1馈线进入机房后与通信设备连接处一般无需安装馈线避雷器。当基站收发信机射频接口(含馈线)的雷电防护性不能满足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YD5098-2005)中的要求,即小于15KA(8/20us)的雷电流防护能力,应敦促相关设备厂家进行完善、整改,或加装相同防护等级的馈线避SPD。安装SPD时,带有接地端子的馈线避雷器,其接地端子应就近引接到馈线孔处的室外接地排上,选择馈线避雷器时应考虑阻抗、衰耗、工作频段等指标与通信设备相适应。解释:原8.1为强制要求,现根据国家及企业的规范改为8.1馈线避雷器要求。20)11.1.4监控终端宜安装到综合柜内,或安装在距地面1.51.8米的墙面上(一般选择靠近走线架和门的位置)。解释:原规范要求监控终端安装在靠门的位置,现要求安装在综合柜内,主要原因是尽量减少及防止雷击产生的电磁感应对监控终端的冲击,建议在综合柜内增加一托盘,用于放置监控终端。二、其他解释说明1)基站模拟量监控系统各相关设备的安装应严格遵循模拟量监控的防雷与接地规范条款的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