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浅析《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_第1页
【课外阅读】浅析《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_第2页
【课外阅读】浅析《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_第3页
【课外阅读】浅析《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_第4页
【课外阅读】浅析《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浅析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 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一顶瑰丽的皇冠,而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正是这顶皇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跨越时间长河保持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个艺术高峰演义描写了许多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又如赵子龙单骑救主、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智摆空城计等等,都以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了。其次,演义开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如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心胸狭窄,赵云的赤胆忠心等等都在中国民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成了某种道德品质的代名词。这些都说明了演义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演艺并非是正史,无论是罗冠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是毛氏父子修订的三国演义,都是在一定时时以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和艺术的加工改编而成的,在这过程中许多人物的面貌和事件的原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使演艺的虚实问题变得十分复杂、突出。大事时尚,大部分读者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再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的同时,也把它当成一部正史来理解,是书中一些夸张、虚构,乃至与事实相悖之处也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之中。这就是人们无法正确掌握、对待三国的历史,因此,更新人们印象中的三国、还三国的本来的真实面目也就刻不容缓了。这也正是我们此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那么,历史上的三国与小说中的有哪些区别呢?三国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将具体进行对照和介绍。 (1)关于华容道(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合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三国演义的上述描写,并非全是凭空之笔。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 其实,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所以,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军。可是,在通向华容的道路上,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 三国演义写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个英雄,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诸葛亮与关羽二人的演义之笔,并非史实。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公(指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其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2)关于借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此事不见于史传。源出于元三国志平话赤壁鏖兵篇,内称赤壁决战前夕,周瑜会集诸文武策划破曹之计,命他们各写己意于掌心,众人皆书火字,唯诸葛亮写风字,谓火攻曹军,须靠东南风助威,因此愿借助此风。尔后就在江岸筑坛,仗剑作法,果得东南大风,火借风势使曹军因火攻而大乱。元杂剧七星坛诸葛祭风即此说。按,赤壁之战有借东风。但当时曹操大军在赤壁西北乌林地带,两军夹长江南北对峙,东风最烈也难助火势。要有南风,而且最好是要有东南风。陈寅恪据三国志周瑜传所引江表传有时东南风急五字说,昔人赋咏中社涉及方位地望者,以文字声律字句之关系,往往省略一字。因此如杜牧七绝诗,就被省东南风为东风。其实,东字可省,而南字不可略。今俚俗借东风之语已成口头禅,殊不知若只借东风,则何能烧走曹军(柳如是别传)。由此,借东南风,东风可省,而南风不可去。又,借东风,其实是久在长江中下游活动的周瑜等人,熟悉本地隆冬之际自有东南风生之故,与诸葛亮无关。 (3)关于孙刘联军的兵力(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赤壁前线,东吴列兵三万,此说见三国志周瑜传,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所引江表传也称,孙权说,五万人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后孙权率军十万屯柴桑,为围合肥张本。刘备有关羽水军一万,还有少量步骑。据刘表传,刘备在鄂县樊口,会见周瑜军,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是刘备仅以二千人随周瑜作战。鲁肃传引吴书称,在益阳单刀会上,关羽说,乌林之役,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可见刘备等也参加乌林战役。尔后,刘备也一度参加围攻江陵。吴录称:备谓瑜云:(曹)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是参加赤壁战役主力为东吴军,刘备仅几千人。(4)关于蒋干(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蒋干,在三国演义里,是曹操帐下幕宾。人物不大,在赤壁之战中却举足轻重。战前两次自告奋勇过江去游说周瑜和打探虚实,两次被周瑜巧妙利用:第一次要去说降周瑜,周瑜设计,故意让蒋干发现伪造的蔡瑁、张允私通东吴的书信,使蒋干将书盗回向曹操报功,曹操气急之下,中了周瑜的离间之计,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第二次蒋干又主动要求过江去探听甘宁、黄盖欲降之真假,周瑜再次设计,使蒋干与庞统不期而遇,蒋干将庞统邀至曹营,使曹操接受了庞统献上的致命的连环计。所以,曹操才赤壁大败,蒋干实脱不了干系。三国时确有蒋干其人,也确有蒋干见周瑜之事;然历史上的蒋干其人其事,却与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其人其事相去甚远。蒋干见周瑜事,载于江表传。江表传叙此事未记确切时间,查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于建安十四年。就是说,蒋干见周瑜的时间不是在赤壁之战爆发之前,而是在赤壁战后的第二年。而且,蒋干去见周瑜只有一次,而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两次。江表传说,赤壁之战周瑜大败曹军,使曹操对周瑜十分佩服,说:孤不羞走。意即败在周瑜手下不觉耻辱。第二年,周瑜又战败曹仁,夺取江陵,使曹操对周瑜更加刮目相看,忌惮有加。于是,曹操以为周瑜年少,易于用言辞打动,乃密派人下扬州,请蒋干出马,去游说周瑜归降。蒋干,字子翼,九江人,仪表出众,尤以口才见称,江淮一带无能与之抗衡者。蒋干受命,即着布衣葛巾,假托私行去见周瑜。周瑜闻蒋干来访,已猜出其来意,出帐迎接,先发制人道:子翼好辛苦啊!远涉江湖,是为曹氏做说客的吧?蒋干见被周瑜说破,忙矢口否认:我与足下同乡,久未见面,听说您业绩辉煌,故特来叙旧,并观军容。怎么疑我做说客呢?周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于是,周瑜领蒋干遍视军营、仓库、军资器仗等,尔后设宴招待蒋干。席间,周瑜将孙权赐予的侍者、服饰、珍玩等物一一向蒋干展示,然后说道:大丈夫为人处世,若遇知己之主,当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与共。假使苏秦、张仪更生,郦食其再世,我犹要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能够移我意乎?蒋干只是微笑,终未为曹操发一言。蒋干回报曹操,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打动。曹操及中原士人,因此更高看周瑜。后曹操见说降周瑜无望,转而给孙权写信,贬低周瑜,这是后话。曹操出此下策,实属无奈。历史上的蒋干虽有负曹操之托,但未失名士之风。三国演义叙蒋干见周瑜事,将独步江淮之士说成曹操帐下幕宾,由受曹操之托改为自告奋勇,将时间由赤壁战后提至战前,把一次演义成两次,均无大碍;但诬蒋干盗书,且将其刻划为一被人捉弄的小丑形象,虽增加了文学效果,却使斯文扫地,实在是开蒋干的玩笑。 (5)关于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此处演义称乘雾草船借箭故事不见于史传。按,借箭故事,始处于孙权。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攻濡须坞(安徽无为东)要塞。孙权自架大船,侦察曹军动止。权乘大军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引).元将此事移植于五年前的赤壁大战,说周瑜用帐幕遮住行船,曹军乱箭齐发,获得数百万只箭,与诸葛亮无关。但此中亦未涉及草人事。盖草人诱敌与借箭之事见于五代史之梁名将刘,以及唐书张巡和宋史毕再遇,均以孤城守卫分别利用稻草人的,演义或由此凑合而构建为草船借箭?(摘自三国演义补正本) (6)赤壁 位于长江中游古战场。因江边山体为红砂岩构成,崖壁呈赭红色,故名。位于湖北省蒲圻市西北40千米,长江南岸,隔江与洪湖市乌林矶相望。元代以前属蒲圻县,明代改属嘉鱼县,故明、清有赤壁位于嘉鱼县西南之说。赤壁由西北-东南走向的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组成。主峰望江峰海拔73米。赤壁山临江而立,海拔54米,山势陡峭,伸入水面。长江北岸湖泊密布。江面宽阔约1200米,水流平缓。沿江可东至夏口(今武汉),西达江陵。赤壁与乌林共锁长江航道,为水陆用兵之地。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夺取荆州重镇江陵后,顺长江水陆并进。孙权、刘备联军阻曹军于赤壁。曹军初战失利,被迫驻守乌林,与联军隔江对峙。孙权部将周瑜利用曹操轻敌自负,指挥失误,巧用火攻大败曹军,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史称赤壁之战,赤壁由此闻名。赤壁古战场遗址,历来存有争议,一说在今武昌西南35里的赤矶山。 下面是关于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人物的评论: 曹操 一曹操首先是一个军事人物。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在东汉末年那个群雄争霸、战乱频繁的年代,他南征北战,荡灭群雄,统一了北方;他首先采取屯田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中原得到了安宁,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但作为一个封时代的政治家,曹操也有不少恶德、恶行,最突出的就是具有奸诈、残暴的性格特点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举,因而在信奉实录精神的古代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就已出现了分裂。 在最早记载曹操事迹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陈寿对曹操作了这样的评价: 汉末,天下大乱,群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周,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幼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奸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基本特点,奸与雄的矛盾统一也是曹操形象复杂性的具体表现。从全书总的倾向来看,作者对曹操的态度是有褒有贬,但贬多于褒,作者着力突出的是他的奸。作品中的曹操形象,带有千余年来各种文化的印迹,又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美学理想,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观念、历史观念和爱憎态度,因而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对于曹操的态度,在封建时代的不同阶层有极大的差异。上层统治者对曹操的态度,在晋以后是随着汉民族统治地位的变化而不断更迭交替的。西晋司马氏取代魏,而魏是受禅于汉而成为正统的,所以帝魏寇蜀;东晋偏安将左,其形势类似蜀汉,因而尊刘贬曹;唐王朝以魏为正统,唐太宗李世民称曹操是哲人;北宋仍以曹魏为正统,宋真宗曾下令重修毫州祭祀曹操的庙宇,并让著名学者穆修撰毫州魏五帝庙帐纪,称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光显盛大之夜于来世;但到了南宋,尊刘抑曹只风复炽,南宋诗人王十朋在昭烈墓一文中竟公然宣称我虽有酒,不祀曹操;陆游则写出了邦命中兴汉,人心大讨曹的千古名句。总之,历代统治者对曹操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对曹操的否定是愈来愈加重了。周瑜 一说到周瑜,人们便会想到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这类字眼,这多半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里的周瑜,英武、潇洒、才干非凡,但气量非常狭小。赤壁大战时,大敌当前,周瑜一方面指挥与曹操作战,另一方面还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地谋害见识胜吾十倍的诸葛亮,当然他的计谋全被诸葛亮识破,无一得逞。 直到最后诸葛亮借来东风,大决战就要开始,周瑜要做的第一件事却是急唤丁奉、徐盛,命二人分走水路旱路,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未调各路破曹之兵,先调两路人马去杀诸葛亮,不过诸葛亮早料到他这一手,预先让赵云来及时接应,安然离去。 历史中的周瑜决非气量狭隘之辈,恰恰相反,历史中说他性度恢廓也就是胸襟广阔。 他处理和程普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程普早年就追随孙坚,攻城野战,立过功,受过伤,年纪又最大,是东吴一员老资格的战将,武将中他差不多是头号元老,当时人们都尊称他为程公。他见周瑜年纪轻轻,职位却比他高,心里既看不上,又有几分不服,于是经常凌辱凌辱周瑜。但周瑜折节容下,始终不与他计较。最后程普终于也折服于周瑜的才能与气量,对人夸赞说:和周公谨交往,就好象饮了美酒,不知不觉间就会陶醉。就是根据这一历史事实,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周瑜总领江东军马破曹,程普不服,周瑜升帐时,自己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代往。程咨回来描述了一下周瑜调兵情况,程普大惊:吾数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于是亲自到行营谢罪。但这一情节似乎更强调周瑜用兵才能,而不是突出他的气量,而且他只是赤壁大战前的一个小插曲,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历史上蒋干游说江东,未能说动周瑜,回来向曹操复命,大赞周瑜有雅量高致。 刘备到京口来借荆州,曾对孙权谈起周瑜,说周瑜气量广大。 又据三国志吴书周瑜引注吴录刘备曾向周瑜要求借兵两千,一同攻打驻江陵的曹仁,周瑜果真借兵两千给刘备,这也不是心胸狭窄的人能够做到的。 可以肯定的是,宋代人还十分敬仰周瑜。比如北宋大文豪苏轼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热情歌颂了周瑜这位指挥如意,儒雅倜傥的英雄。再有南宋的洪迈的容斋随笔,说到自古以来统兵将帅,很少有不自是甚高、嫉妒超过自己的人的,但孙吴四英将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不是这样的人,周瑜极力推荐鲁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但在三国演义里所写的周瑜经过出色的艺术加工,才大量小的周瑜作为一种艺术典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清代一些学富五车、熟读经史的大学者、大诗人也会不自觉地受他的影响。 诸葛亮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诸葛亮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