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绿园诗文所及滍汝胜迹、文物、民俗之历史记忆考释潘民中李绿园的著作,除歧路灯外,尚有绿园诗抄、绿园文集。经栾星先生的调查研究,绿园诗抄四卷乃乾隆四十二年(1777),绿园七十一岁时,在老家新安亲手编定,后在新安、宝丰及豫中各地以抄本的形式传播,清亡之后,尚有全本可见,中州艺文录及新安志有记载,但今已难觅。绿园文集,杨淮国朝中州诗抄“李海观小传”有记载,但在道光年间湮失,民国河南学人汲县李敏修在北京成立“中州文献征集处”,广为搜求而不得。这里所依“李绿园诗文”乃栾星先生编著,中州书画社1982年7月出版之歧路灯研究资料中李绿园诗文辑佚所得诗文。历史记忆即一定人群对既往历史的记忆,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一个家族有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忆。一般说,历史记忆有三种方式,即物质遗存,主要是文物胜迹;代代口耳相传的口述记忆;文献记载,如国史、方志、家谱、个人诗文著述等。历史记忆构成文化传承的链条,是精神家园的主体。滍汝地区,即滍水、汝水流域,位于伏牛山东麓、中岳嵩山之阳,中原腹地。这里山水相间,山明水秀,气候条件优越,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代,先民就看中了这块地方,来此繁衍生息,五帝时代,居住过高阳、青阳二祖。夏商为应龙氏之国,西周武王第四子封于此为应侯,春秋战国称“方城之外”,为成周洛阳南部门户,战略地位重要。秦灭六国施行郡县制,这里分属颍川、南阳二郡。刘邦于此入武关道,抵咸阳亡暴秦;楚汉相争,刘邦又出武关,道此东进破项羽。从而奠定了伏牛山东麓在全国的军事战略枢纽地位。自此“得伏牛山东麓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历试不爽,成为定律。东汉时,此地处在帝都洛阳与帝乡南阳之间,皇家来往频繁,三国之曹、刘、吴均发迹于此。唐宋于此设汝州,为唐东都洛阳宋西都洛阳的都畿之区。明清时代,“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南北大道经此,富商巨贾、赶考举子、达官显贵络绎于途。文物胜迹丰富,民风民俗厚重而大气。李绿园家自祖父李玉琳从新安落籍于此,就对这里产生了深厚感情,在其诗文中对这里的胜迹文物、民风民俗多有记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一、关于胜迹1、鱼齿山李绿园诗中以“鱼齿山”入题共四首,鱼齿山头远望、鱼山看残雪、乙未三月登村右鱼齿山和立夏登村右鱼齿山。鱼齿山头远望是抒怀的,鱼山看残雪是状景的,内容均未触及鱼齿山的内涵。而乙未三月登村右鱼齿山和立夏登村右鱼齿山,就不同了,乙未三月登村右鱼齿山后四句称:“碑历两朝多藓迹,僧逾八袠尚童颜。擎茶笑说垂髫日,抱得书囊日往还。”不仅写了鱼齿山上的碑刻和寺僧,而且回忆了自己幼年在山上读书的情景。立夏登村右鱼齿山后四句:“今日山头方屐齿,客年江上正船唇。抱书此地童龄惯,坐数青山藉草茵。”再次忆及幼年在此读书的情景,他是从这里迈上了自己的人生旅途。鱼齿山,又叫鱼陵山。位于滍水南岸,李绿园故里宋寨村西,是一条呈南北走向的黄土岗,其北端抵滍水岸边,南端至犨城故城北,最高海拔为121米。原隶宝丰县,今属平顶山市湛河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起鱼齿山土烧砖瓦,中到南段已夷为平地,仅剩北段白龟山水库大坝内外一节。从鱼齿山土层及文献记载,此山非自然形成,系人工堆筑起来的。但堆筑起来的时间,因左传襄公十八年就有对此山的记载:“楚师伐郑,信于城下而还,涉于鱼齿之下。”西晋杜预注曰:“鱼齿山之下有滍水,孤言涉”。今人杨伯峻注曰:“鱼齿山在今平顶山市西南。滍水,今名沙河。”清道光宝丰县志称:“或以春秋筑堤,以防滍溢,为南有犨城故也”。似有不确,因为若防滍水溢岸,当顺滍水南岸东西向筑堤,而不应该南北向筑堤。我认为此山的堆筑还要早。据考古发现,鱼齿山北端有战国古墓葬,南段有东汉桓帝年时任中常侍长乐太仆封吉成侯的大太监州辅墓,这些墓葬都是按自然山陵选定的。据水经注记载,州辅墓规制甚隆,“冢前有碑,基西枕岗,城开四门,门有两石兽”。州府墓碑的本文为历代金石学家所关注,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王寀汝帖都有著录。明清鱼齿山上有佛寺名鱼齿山寺,因寺内供奉伽蓝菩萨关公,所以又称关帝庙。诗中所写碑刻当指鱼齿山汉墓碑刻,寺僧即鱼齿山寺老僧。据清宝丰县志记载,宝丰七里义学就设在鱼齿山寺。他的祖父李玉琳就在这座鱼齿山寺教过书。李绿园幼年也是在设在鱼齿山寺的义学读书开蒙的。鱼齿山是滍水沿岸重要名胜,也是李绿园幼年读书和玩耍的地方,在其精神家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故而在其诗中作了反复吟咏。2、宋村牛皋祠李绿园诗有宋村牛伯远祠一首:“背峞兵捷朱仙镇,仙人关与和尚原。有开必先古权舆,宝丰东南古宋村。为想康王南渡初,金人乘胜方破竹,长驱直抵江淮上,迩者被祸避之福。龙山脚下滍水旁,到处只用靴尖蹴。宋家统制牛伯远,横截中断肆杀戮。立马吴山方张鸱,讵料垂翅北归时。自此胆缩颇怀惧,遇创辄议速班师。张韩吴刘蒇肤功,先声大概肇于斯。所以战场人多吊,惟有宋村快凭眺。地当通衢每过此,下车来揖伯远庙。”伯远是牛皋的字,牛伯远祠俗称牛皋庙。这首诗满怀深情的歌颂牛皋在宋村伏击南侵北返之金军,取得大捷之功。李绿园文有宝丰宋村宋统制牛伯远祠碑记:“宋史载:建炎四年统制牛皋败金人于宝丰之宋村。呜呼!金当天会之际,猖狂太甚,掳两宫,蹂躏汴都,而且长驱直抵,横行襄楚间。自荆门归,牛统制要而击之,恶氛少挫。伯远诚伟人哉!伯远鲁山人,宋村适桑梓近地。犹忆幼时,从乡前辈携酒北岗,指顾形势,咸曰:宋村宋名将牛伯远战捷之旧区也,宜俎豆以为邑里光。越癸未,宋统制祠落成,属余记之。”此文高度评价牛皋宋村之战有功于国,乡人念念不忘,建祠以祭。宋村坐落滍水北岸,与李绿园家居之宋寨隔河相望,宋村北三里乃应都滍阳。宛洛古道中段捷径由此经过,从南阳出发东北行,经方城,走方城塞左侧之拐河常村凹口,过古犨城,由鱼齿山北端渡过滍水,抵宋村、滍阳,然后北偏西行,经宝丰、汝州,达洛阳。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的军队侵扰江南,转道荆门,走襄阳、南阳、方城,欲由鱼齿山渡滍水北归。牛皋获得情报,设伏于宋村,一举大败金军,斩首获生两万多人,沉重的打击了金兀术的嚣张气焰,史称“宋村之战”,在抗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据宋史牛皋传记载,牛皋,字伯远,汝州鲁山人(其故里在今鲁山县熊背乡石碑沟村)。初任县中射士,精通武术,擅长骑射。金兵入侵中原,牛皋聚众抗击,有功,被提拔为荥州刺史、中军统领。金人再攻京西(今豫西地区),牛皋十余战皆捷,加京西南路提点刑狱、留守司统制。续资治通鉴载:“建炎四年夏四月,金人攻江西者,自荆门北归。留守司统制牛皋潜军于宝丰之宋村,击败之。京西捉杀副使王俊,以皋为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充五军都统制。”其后所部划归岳飞指挥,牛皋成为岳家军副统帅。到了明代,宋村、滍阳一带百姓为纪念牛皋在此抗击金军侵略的义举,遂在滍阳东花山之上隆起牛皋衣冠冢,在宋村建起了牛皋祠。牛皋祠于明末清初战乱年代毁圯,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乡人捐资重修。李绿园撰写了这篇宝丰宋村宋统制牛伯远祠碑记,同时写下宋村牛伯远祠这首诗。可惜的是宋村及牛皋祠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白龟山水库淹没,难寻其迹了。幸亏李绿园的诗文给我们保留下这宗胜迹的历史记忆。3、滍阳孔孝子祠李绿园文宝丰宋村宋统制牛伯远祠碑记言:“犹忆幼时,从乡前辈携酒北岗,指顾形势,咸曰:滍阳至圣裔孙孔宁极先生之所流寓也;宋村宋名将牛伯远战捷之旧区也。忠孝芳躅,宜俎豆以为邑里光。乾隆丁丑滍阳孔孝子祠建于应滨。越癸未,宋统制祠落成,属余记之。亦可见忠孝根于人心,虽历千载而不能磨澌有如是也。”滍阳古城北依岗阜,南滨滍水。应水自西北而来,经其西南汇入滍水。这里夏商为应龙氏所都,周武王灭商,封第四子于应。姬姓应国历西周一代,诗经大雅有“应侯顺德,永言孝思”之语。春秋初期为郑国兼并,应都成为郑国的一个邑聚。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北出方城,“封畛域汝”,应邑为楚国据有。战国中期为魏国所有,公元前329年和公元前308年,秦国与魏国两次会盟于此。战国末期,秦国占此,先为太后食邑,后封范睢为应侯。大汉开国,于此置应乡,属父城县。东汉之初,父城人冯异佐刘秀定河北,刘秀封冯异应乡侯。应乡历魏晋南北朝一直存在。公元554年,西魏于应都故城置县,取其位于滍水之阳,而名滍阳县,唐因之。贞观八年(634)唐太宗降滍阳为镇。此后滍阳以商业市镇的形式绵延1330年,直到公元1964年为白龟山水库所淹没。城分两重,外城方二里周八里。内城在外城西南隅,为一高台地,高约三米,面积约四万平米,后人将之称谓“老寨”,实为三代应侯宫殿区之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古城西北南北向的黄土岗上发掘西周至春秋应国贵族乃至秦汉官贵墓葬百余座,出土金玉、青铜器甚多,可以相见从西周至隋唐千余年间滍阳古城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兴旺和发达。宋元明清直到民国,这里得天地之利,是豫西地区的水陆要冲,商业辐辏,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孔孝子者,名旼,字宁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旼曾祖孔询从曲阜到淮南桐庐任县尉,遂落籍淮南,其父孔昭亮尚书都官员外郎致仕。宋史孔旼传载:孔旼奉父“隐居汝州龙兴县龙山之滍阳城。性孤洁,喜读书。有田数百亩,赋税常为乡里先。遇岁饥,分所余赒不足者,未尝计有无。闻人之善,若出于己,动止必依礼法。环所居百余里,人皆爱慕之。见旼于路,辄敛衽以避。”“盗尝入旼家,发其廪粟,旼避之,纵其所取。尝逢羸溺者,为盗掠其资,旼追盗与语,责之以义,解金畀之,使归所掠。”“州以义行闻,赐粟帛,又给复其家。近臣列荐,授秘书省校书郎,致仕。居数年,召为国子监直讲,辞不赴,即迁光禄寺丞。顷之,起知龙兴县,复辞。”嘉祐六年(1061)卒,享年六十七,葬鲁山西北小尧山其父墓下。王安石为其撰写了墓志铭。称其为“孝子”者,是因为他“事父母至孝,居丧如礼”,“葬其父,庐墓三年,卧破棺中,日食米一溢,壁间生紫芝数十本。”据道光宝丰县志记载,滍阳古城内有孔孝子宅,城西应水之滨有孔旼隐居园。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滍阳绅民集资在城西门外应水之滨建孔孝子祠,以昌孝亲之风。滍阳孔孝子祠,随着滍阳古城的被淹没,今已不存。4、商酒务春风亭李绿园诗有商酒务春风亭一首:“中州伊洛会,圣域二难同。邹鲁渊源接,关闽统绪通。一时门外雪,千古座间风。友谊敦朝右,诗传司马公。”对程颢及其圣迹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给予高度评价。商酒务在宝丰城西北二十五里,为北宋宛洛道上唯一的榷酒之场,汝州酒监衙门所在地。据伊川集载,元丰六年(1083)程颢“以亲老,求近乡监职,得监汝州酒税”。司马光有送程子监汝州酒务诗“惟知负米乐,不觉抱关卑。出处两得意,是非皆自知。”李绿园诗中末两句“友谊敦朝右,诗传司马公”,即指此。程颢在汝州酒监任上,理政勤谨,使长期累积的问题得到解决,“弊窦一清”,酒业发展兴旺,市场繁荣。政暇精研儒家经典,发扬孔孟“仁义”学说,把儒学推进到理学阶段。学人朱光庭亲至商酒务,向程颢讨教学问,归来友人问其有什么感受,光庭感叹说:“如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于是“酒务春风”与“程门立雪”一起成为学坛佳话。李绿园诗之五、六两句,写此。程颢去世后,商酒务绅商为纪念其功德,建祠纪念。程颢祠在商酒务西北角,占地十余亩,由前门、春风亭、诚敬门、东西厢房和大殿组成。大殿前分列巨碑数通。春风亭位于前院正中高台之上,八角飞檐,正面额悬“春风亭”匾。“登斯亭也,北望汝坟,烟波浩渺,若远若近;东瞻凤岭龙溪,磅礴郁积,荟蔚缤纷;南眺露峰,高耸入云,青翠欲滴;西俯五龙泉,喷激万状。”为宝丰八景之一,文人雅士题咏甚多。可惜半毁于清末民初战乱,1948年刘邓大军驻扎商酒务,刘伯承曾亲临春风亭凭吊。商酒务春风亭,今虽不存,但其遗址和断碑残碣仍在。5、庵罗台李绿园庵罗台诗云:“万仞庵罗峙,顶平似辗匀。田耕碁子罫,石裂画家皴。范土罗陶器,穴煤走矿人。讲坛今已杳,偏尔说西秦。”描绘了庵罗台的奇特山势和周边烧制陶瓷、开矿采煤的繁盛场面,感慨金代程天益隐此讲学已成为历史,民间传说则风马牛不相及。庵罗台位于宝丰县张八桥乡河湾村近旁,东距县城12公里。是一座拔高220米,长1.5公里,宽1公里的平顶小山。山体多为裸露青石,四壁立陡,远观形似高台。其北壁下有一佛寺,名庵罗寺,山以寺名,故称庵罗台,为宝丰八景之一。金时学者程天益曾隐此讲学,弋唐佐尝从程天益问学于此,元好问诗送弋唐佐还平阳有句:“我从商余之山过庵罗,闻君六经百家富研摩。”自注曰:“宝丰山中有庵罗寺,唐佐尝从程内翰天益问学于此。”民间将音读转,于是成了“甘罗台”,进一步演绎出“秦甘罗与楚盟于此”,于史无据,故李绿园诗末句有“偏尔说西秦”的感叹。庵罗台今仍巍然矗立。6、汝州望嵩楼李绿园诗有汝州望嵩楼一首,曰:“北门独上望嵩楼,高挹长空纵远眸。左右河淮奔大海,东西华岱拱中州。地含噫气风吹穴,天作琪花石簇洲。千古遗踪巢许肇,潺潺洗耳水南流。”将伫立汝州望嵩楼上远览所思河淮、华岱形胜;近观所历风穴、汝石、巢父亭、洗耳河写出,既烘托出作者舟车海内二十年包揽宇内的广阔胸怀,又抒发了对故乡故土厚重人文的一往情深。汝州望嵩楼,又名汝州郡楼,为唐宋时期可与黄鹤楼、岳阳楼媲美的天下名楼。知嵩山者,无不知汝州望嵩楼;游嵩山者,无不登汝州望嵩楼。望嵩楼又名汝州郡楼,建于州衙后园之中。名列唐“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人李益,有上汝州郡楼名作,“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任过汝州刺史的刘禹锡,有诗送廖参谋东游:“望嵩楼上忽相见,看过花开花落时。”晚唐诗人许棠汝州郡楼望嵩山诗云:“九层高鸟外,万仞一楼中”。到了宋代,苏辙任汝州知州留下了望嵩楼诗一首,“西山为我低,少室现诸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登汝州望嵩楼诗,称:“临汝城中春雪消,望嵩楼上对岧嶤”。徽宗大观年间,王寀知汝州,刻制汝帖,镶于望嵩楼内,使望嵩楼锦上添花。元朝大学者、集贤侍讲学士尚野至元二十二年(1285)出任汝州判官,作望嵩楼记。只可惜,元末战乱,望嵩楼遭毁。其后,明清两代遂以额镶“望嵩”二字的汝州北城门楼当之,李绿园诗首句言之甚明,“北门独上望嵩楼”,此“望嵩楼”今天尚存。二、关于文物1、鱼齿山汉墓州辅墓碑、石兽辟邪李绿园诗有辟邪歌,曰:“滍水南岸犨城北,巨冢突兀列三四。蒙茸青草供牧刍,墓门那觅碑版字。桑经郦注说吉苞,大长秋官汉阉寺。书画谱传州辅吉,吉成难辨爵与谥。碑阴曾勒延叔坚,题名共说四十二。若云碑出蔡中郎,茫茫千古谁睹记?总之东汉一椓人,奚必龂龂频置议。余有三冢概无闻,土呼将军昧所自。四冢各蹲辟邪一,风雨剥蚀野火燹。吁嗟呼!辟邪之兽产何宇?称者每与天禄伍。麐首驼项狻猊尾,前伏双翼后两股。村人不识奇兽状,翼者称鸡股称虎。金马铜驼尚无存,赖石兮有此土。我昔十龄惯摩挲,我今七袠犹拍拊。辟邪辟邪尔无恙,我自髫龄已佝偻。”此诗记载了鱼齿山汉墓两种五件地表文物州辅墓碑和四尊辟邪。作于李绿园七十岁时,细述鱼齿山汉墓四冢的情况,有碑者乃州辅墓,无碑者三百姓俗呼将军墓。四冢前都有一尊石兽辟邪。感慨石兽无恙,而人生易老。鱼齿山汉墓州辅墓碑。鱼齿山州辅墓在李绿园所居宋寨村西,鱼齿山东麓,墓前树巨碑,即州辅墓碑。今本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一滍水注载:“滍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侯苞冢。冢前有碑,基西枕岗其碑云:六帝四后,是谘是诹。盖仕自安帝,殁于桓后。”但今本水经注与宋以前本水经注相比较,有脱漏。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在金石录中著录此碑时称“州辅墓碑”而不称“吉苞墓碑”。金石录卷一目录一载:第七十四“汉吉成侯州辅碑,永寿二年十二月。”卷十五跋尾五载:“右汉吉成侯州辅碑,名字已残缺,其额题云: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君之铭。辅名姓见于范晔后汉书宦者传,以定策立桓帝,与曹腾等七人同时封为亭侯。今此碑载当时诏书,有云:其封辅为吉成侯。以此知其名辅。而郦道元注水经云:犨县滍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侯苞冢。冢前有碑,其词云:六帝四后,是谘是诹。今验其铭文,实有此语,独以辅为苞,盖水经之误,当取汉书及此碑为正。”赵明诚所读水经注已将“辅”字误为“苞”字,而今本水经注更脱漏了“成”和“州”字。清康熙佩文斋书画谱依金石录称“汉吉成侯州辅碑”,而栾星先生编著歧路灯研究资料时仍依今本水经注,将此碑谓“吉苞墓碑”。州辅是犨城人,故葬于此。州辅墓碑碑阴刻有参与立碑之事的四十二人姓名,其中有延笃,延笃犨城人,字叔坚,东汉末年学问家,官至侍中、京兆尹。李绿园对文化人延笃竟名列宦官州辅葬仪参与者中,甚为不屑。北宋徽宗大观年间,汝州知州王寀刻制汝帖,将该碑残字收入其中,称蔡邕书,帖学界多有异议。鱼齿山汉墓石兽辟邪。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鱼齿山汉墓时称:“冢前有碑,基西枕岗,城开四门,门有两石兽,坟倾墓毁,碑兽沦移。人有掘出一兽,犹全不破,甚高壮,头去地丈许,作制甚工,左膊上刻作辟邪二字。”赵明诚金石录卷十五跋尾五载:“右汉州辅墓石兽膊字。余初得州君墓碑,又览水经所载,意此字犹存。会故人董之明守官汝颍间,因托访求之。逾年,持以见寄,其一辟邪,道元所见也;其一乃天禄,字差大。皆完好可喜。之明又云:天禄近岁为村民所毁,辟邪虽存,然字画已残缺难辨。此盖十年前邑人所藏,今不可复得矣!”天禄、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种兽,似鹿而长尾,一角者为天禄,二角者为辟邪,可攘除灾难,永安百禄。古人把它们对置于墓前,既有祈护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为升仙之座骑。北宋以后,尽管石兽犹存,但石兽膊上刻字却已漫漶无迹了。李绿园将鱼齿山汉墓石兽通称谓“辟邪”,是代代口耳相传的叫法,因为水经注就是这样写的。但他也知道按常规,辟邪是与天禄配伍的。鱼齿山汉墓石兽辟邪、天禄从永寿二年(156)置于此,到李绿园写辟邪歌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历时1620年仍在。但从李绿园写辟邪歌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到今天,虽仅短短238年,却渺然无踪了。毁于何时?很可能在“大跃进”的年代随着鱼齿山的铲平,而被砸毁垫墙基或烧成石灰了。2、昆阳光和砖、街弹碑李绿园诗有光和砖一首,“舞水郭倩老,赠我灵帝砖。何由知为东汉物?上模光和之六年。横书保子宜孙字,四行八颗肩相骈。借问得自何处所?云是昆阳庙堧边。当年城中衛弹碑,到今剥泐沟壑填。街衛互易未由辨,过者凭吊付村烟。偏是匠人遗瓴甋,瓦砾抛掷字完全。有心幸如无心得,百里远携肯舍旃。雷焕丰城狱中剑,一留自佩一茂先。黝色粗质顽于石,棱锷廉刿铁比坚。珍之案头人多笑,贵珉贻诮奚取焉。毫非大令保母瓦,直等来旄桂旗怜。总为程邈李斯后,晋索唐韩此其前。延熹光和建安际,著名碑版相蝉联。苦县西岳太学经,一时规摹相续缘。若云此非大手笔,胡能瘦硬古而妍?纵不中郎定虎贲,爱礼正赖饩一牵。曾无姓字何至赝,不贵人间枣木传。”论辩朋友所赠“光和砖”古朴不赝,值得珍藏。昆阳光和砖,乃李绿园的好友舞阳郭裕字倩饶得自“昆阳庙堧边”。郭裕为乾隆丙辰(乾隆元年、1736年)科举人,己未(乾隆四年、1739年)科进士,任河南府教授。因砖上有两行横书模字:“光和六年,保子宜孙”,故称“光和砖”。砖共两块,郭氏自留其一,另一赠予李绿园。“昆阳”指昆阳故城,即今叶县县城。“昆阳庙”者何?据清同治叶县志记载,叶县县城之内,有文庙、关帝庙、龙神庙、火神庙、城隍庙、八腊庙,不见“昆阳庙”。庙以城池之名为名者,窃以为当指城隍庙。“城隍”之文,出于易经。“城隍神祠”见之文献者,乃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的芜湖城隍神祠。三国之时既已有芜湖城隍神祠之建置,那么说城隍神祠的规制,应该在三国以前的东汉就有了。据叶县志载:叶县城隍庙在西街路南,西临试院,东靠阴阳学。创建年月失考,明洪武元年(1368),主簿蔼文昭重葺。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二年(1523),耆民慕俊、刘升两次改修。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纪黄中创建寝宫。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县蔡文甲修正殿廊房,建钟鼓楼。众所周知,昆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初发迹之地,昆阳大战,刘秀守城出城,以区区三千人的兵力,内外夹击,大败王莽主力四十二万,奠定了摧毁王莽新朝建立东汉的基础。东汉一代皇家对昆阳这处发迹之地特别重视,在昆阳首先建起城隍神祠以示纪念以便祭祀,可想而知。“光和砖”作为祈福载体,就像商周之青铜礼器一样,或为光和六年(183)灵帝为遣钦差至昆阳城隍神祠祭祀御制,或为民间为祈求城隍神保佑子孙吉祥敬制,举行祭祀祈福仪式之后埋于地下,历经1500年后,为郭裕所得。“昆阳庙堧边”的“堧”指内墙与外墙之间的空地,说不定这样的空地就是专供人们埋藏“光和砖”这样礼器的。郭裕赠予李绿园的这块“光和砖”,从模字上看“四行八颗肩相骈”,系汉隶书体;从质地看“黝色粗质顽于石,棱锷廉刿铁比坚”,泥盘得好,烧制火候掌握得好,成品非常坚瓷,耐于久藏。据道光宝丰县志艺文志金石记载:“汉砖文,在李观察(指李蘧)家”。可知李绿园是将这块“光和砖”作为传家古董,遗留给嗣子李蘧珍藏的。但不知李绿园十分珍视的这块“光和砖”,李蘧之后弄哪里去了?昆阳街弹碑,李绿园在光和砖诗中联想言及。金石录卷一目录一载:“第一百八十汉都乡正街弹碑”。卷十八跋尾八载:“汉都乡正街弹碑在汝州界故昆阳城中,文字摩灭,不可考究。其岁月略可见,盖中平二年正月。而其额题都乡正街弹碑,莫知其为何碑也”。该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比“光和砖”的制作晚二年;竖立在汝州故昆阳城中,即今平顶山市叶县县城老城内。洪适隶释将“街”作“衛”,并云:“水经鲁阳县有南阳都乡正卫为碑,平氏县有南阳都乡正卫弹功碑。此则其一也。赵氏误认衛为街,遂云莫晓其为何碑。”细考之周礼地官里宰云:“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行其秩序,以待有司之政令。”郑玄注云:“锄者,里宰治处也,若今街弹之室,检弹一里之民。”逸周书大聚云:“合闾立教,以威为长;合旅同亲,以敬为长。饮食相约,兴弹相庸。”卢文弨校注云:“功作则互相劝,是兴;游堕则互相纠,是为弹”。汉酸枣令刘熊碑云:“憫念蒸民,劳苦不均,为作正弹,造设门更,富者不都逸乐,贫者能顺四时,积和感畅,岁为丰穰”。综合这些资料可证,水经注所载和隶释所云,认“街”为“衛”是错的,金石录不误。顾蔼吉隶辨曰:“此碑虽残缺,其文义犹可寻考,乃县令宁陵君承昆阳丧乱之余,憫徭役之害,结单言府,班董科例,收其旧直,临时募顾,不烦居民。太守东郡王瑰、丞济阴华林,忧恤民隐,为之立约。自是之后,吏无苛扰之烦,野无愁痛之声,其大略如此。”可知,当时设“都乡正街弹”室,立此碑以为民约,非“都乡正姓衛名弹”也。至于金石录所称“莫知其为何碑也”,是未考周礼之注,没弄清“都乡正街弹”含义的缘故。此碑额题“都乡正街弹碑”为汉隶体,分两行;文十一行;颂四行;张芑、杜则数人题两行。今已佚。3、宝丰县署喜雨亭龙安大石李绿园有两首诗写到明清两代宝丰县署喜雨亭龙安大石。一首直题邑署喜雨亭看龙安大石:“争传巨石辇龙安,犹带郁林一片寒。透露奇乖真具笏,亭前直得夏云看。”另一首虽单题喜雨亭,但也写到龙安大石:“名亭讵是袭扶风,潇洒依然一亩宫。移石颇奇堪拜丈,种松尚稚未称翁。政简无忧案牍积,宦贫常虑酒杯空。间俯药栏饶逸兴,为将灌溉课奚童。”宝丰县署喜雨亭龙安大石。宝丰县署有喜雨亭,在县署后园。考之县志,当为为成化十九年(1483)县丞张贵主持政务时所建。张贵,北直隶宁晋县(今河北宁晋县)监生,成化十六年(1480)年来任宝丰县丞,因知县一职暂缺,由县丞主持政务。张贵尽职尽责,颇有政声。不料,成化十八年(1482)遭遇伏旱,月余滴雨未下,秋禾奄奄待毙,百姓心急如焚。张贵看在眼里,坐卧不安,遂斋戒沐浴到城隍庙祷告自责,求城隍爷上奏天庭,快降甘霖,救助此方百姓。三日后,天落一场透雨,秋禾复苏。全县绅民一致是老天被张县丞至诚所感,才降此喜雨,遂捐钱捐物,依苏轼签判凤翔建“喜雨亭”之典,而建宝丰县署喜雨亭。到了万历末年,宝丰杜齐白由举人而进士,初仕吏部主事,后外放四川龙安府知府。龙安府在川北与甘肃接壤处,府治在平武,东为广元,西为松潘。卸任时带回一块极具观赏价值的巨大玉质奇石,献置于喜雨亭前。李绿园邑署喜雨亭看龙安大石诗题下自注言:“乡前辈杜齐白为龙安太守,载来宝丰者。”从诗所刻画龙安大石形象看,此石形如朝笏,具有“透露奇乖”的奇石气质,在暑日观之,犹如一朵夏云,能透给人一丝凉意。到了清末民国,喜雨亭毁,龙安大石也不知去向。三、关于风俗1、滍汝清明扫墓之俗李绿园有清明诗一首:“郊原墓累累,清明各拜扫。日夕儿女去,风吹墓头草。”清明节祭扫祖墓,是炎黄子孙的通俗,是祖宗崇拜的礼俗载体。早在西周时对逝去的宗亲故旧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提及一个为人所不齿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前乞食祭品的事,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已盛行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祭扫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重要的社会重要风俗。滍汝流域地处中华文明核心发源区之内,自古风俗淳厚,一年之中“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祭扫祖墓最被士民看重,地方志书多设有“风俗”一目,予以记载。清同治叶县志卷一舆地志中“风俗祭礼”称:“春寒食,冬十月朔,酹酒焚纸,拜扫墓前,男女皆至。”清同治郏县志卷三舆地志中“风俗”曰:“清明,半月前即拜扫先墓。”“十月朔日,以纸为衣,长尺许,焚祖墓前,谓之献寒衣。”民间规矩之家还遵循“早清明,晚十月一”的说法。清明节扫墓,从“二月二”就可以开始了,但最迟不能晚于清明节午时之前。“十月一”上坟,则在下午至傍晚时分。且清明节扫墓,除上供品,燃纸,上香之外,还要在墓顶压一方烧纸,在墓冢草木上系满小纸条。在今天,由于近年人们对传统节庆文化的逐渐自觉和慎终追远意识的增强,加上政府在假日制度上的改革为人们扫墓提供了方便,清明节祭扫祖墓的风俗,得到了比较好的继承和弘扬。2、风穴寺寄名之俗李绿园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暮春作于贵州印江衙署的诗宦途有感寄风穴上人二首,其第二首曰:“自在庵中自在身,法名妙海忆前因(自注:余生弥月,先貤赠公抱之寺,师冷公和尚赐名妙海,实菩萨座下法派也)。菜根咬断疏荤酒,藤蔓芟除绝喜嗔。向日繁华皆长物,此时聋瞶亦陈人。福田但得便宜讨,僧腊还能度几春。”回忆自己在襁褓中就由父亲寄名在风穴寺冷公和尚门下的。风穴寺的寄名之俗。民国以前的佛寺多有寄名之俗。所谓“寄名”,是指得子不易的民家,为了祈望儿子安安全全长大成人,在小孩刚刚满月的时候抱到某寺院,寄养于住持和尚名下,住持和尚为其取个法号,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庇护了。鲁迅的故乡绍兴就有这样的习俗。鲁迅还在襁褓时,就被抱到长庆寺,寄为住持和尚龙祖的弟子。龙师傅便给他取个法名,叫“长根”,并赐予一块铸有“三宝弟子,法名长根”字样的“银八卦”和一件“百衲衣”。现在,这两件东西的复制品还放在绍兴鲁迅纪念馆里。从李绿园自注可知,在其满月时,其父是将之抱到风穴寺,寄名给住持和尚冷公的。风穴寺在汝州城北,建于北魏,唐宋时代为中岳地区名刹。据李绿园歧路灯言,在明清两代,河南风穴寺与北京潭柘寺同列全国十大钟版寺之内。冷公和尚给李绿园取法名“妙海”,为什么取名妙海?从李绿园成年之后自认是“观音菩萨座下”弟子来看,冷公和尚是将之寄托给汝州风穴寺后坳大慈泉旁观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应急安全培训咨询课件
- 2025年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三期)考核招聘编外专业技术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3山东省蓬莱市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黑钻押题附参考答案详解(巩固)
- 2024年自考专业(国贸)高分题库【名师系列】附答案详解
- 承兑汇票购销合同(标准版)
- 设立分公司合同(标准版)
- 2025年度生态环境部松辽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公务员考试《常识》检测卷附参考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文化产业园产业集聚与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报告
- 福建台湾海峡大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完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题库(含答案)
-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与写法总结27 自知与知人作文审题指导及素材积累
- 电子政务概论-形考任务5(在线测试权重20%)-国开-参考资料
- 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生物地理合卷试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DNDC模型使用手册
- 起重机械生产单位质量安全总监-特种设备考试题库
- JBT 9189-2016 水基材料防锈试验方法 铸铁屑试验
- JJF 1064-2024 坐标测量机校准规范
- 《春江花月夜》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