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汤川秀树谈创造力唐晓敏日本的汤川秀树是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他的著作人类的创造有中译本,那日苏译,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汤川秀树作为诺贝尔奖得主,其创造性是无可置疑的。自然,他有充分的资格谈论“创造力”,但在这部著作中,他谈论“创造”时,首先讲的却是“记忆”、“模仿”的价值。他提出:人从一个孩童成长为一个成人,必须要学习许多的事情。学习在最初就是模仿。从小孩子长大为成人,大体上就是一边模仿年长者,一边逐渐成长起来的。在成长的初期即儿童时期,的确存在无批评地模仿,不独立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的阶段,但这确实是必要的。并且,他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这一点,他说道:我出生的家族在祖父那一代及以前都是医生或儒学者世家。所以,在我还没有入小学之前,就给我教授各种汉学书籍,如论语、孟子、及其他一些中国典籍。当然,这是没有入学前的五六岁的事情,所以,所读书籍的内容意义自然就是懂了。但是,还是将写有大个字体的汉学书籍在我面前打开,然后一个一个地字地边写读边地教我。对此,我也仅仅是随着朗读而全然是知其中的意思。我种情况持续了几年,我在这段期间已经学习过全部主要的汉学经典了。在当时,我自己并不知道这种教授方式到底有什么效果,有多大的意义,只不过是随便地跟着学习而已。就这一点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偶尔在读书时,眼泪也会扑籟扑籟地掉到书本上。但是,其后当我进入初中、进入高中、长大成人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才开始明白这种学习所产生的真正效果。尽管在幼年时代不可思议地大量地死记硬背,并且完全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但这确实是有效果的。汤川秀树为什么重视记忆?这是因为,记忆是创造的基础。所谓“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旧元素的新组合。从这一意义上说,旧的东西决不是“创造”的障碍,倒是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旧元素的东西掌握得越多,越是有利于创造。正因如此,汤川秀树才这样重视“记忆”。 但这也不是没有问题。创造新东西固然需要旧材料,但旧材料必须经过新的组合,否则就只是一堆旧材料而已。而新组合,需要的是建立新的联系。怎样才有助于建立新联系,或者说,“新联系”的建立,所需要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汤川秀树认为,这是一种“类推”的能力,也叫“譬喻类比式的思维”。汤川秀树提出:“任何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人类的各种智能、大脑的各种功能等。其中,被认为与创造性功能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类推功能。”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够“把各不相关的事物或观念之间的相同之处点明出来,这就开辟了新的思路,使人能对问题提出创新的解答。”也就是说,有了创造力。 那么,怎样才能够培养出这种“类推”或“譬喻类比式思维”的能力呢?汤川秀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中国古代典籍和古希腊经典中汲取智慧。因为古代典籍包含着丰富的“比喻、类推”,这对创造活动非常重要。他自己就清楚地说道:如果阅读古代的哲学典籍例如古希腊的中国的典籍的话,就会发现其中充斥着“比喻、寓言”之类的描述。古代的思想家实际上并不仅仅利用比喻或寓言来对人们教授深奥的哲理,我想他们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恐怕也是依靠这样的类推来得到独创性的思想吧。在中国古代经典和古希腊经典之间,汤川秀树更喜欢中国古代经典。他说:类推方法,自古以来,这一点就是中国人最为擅长之处,其最古老的形式是比喻。先秦思想家们的立论,许多都是建立在类推和比喻的基础之上的。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庄子最有想像力,书中充满了神奇的比喻、拟人、象征。在庄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因此也就打破了理性的、逻辑的界限,各种似乎是不全不相类的东西,瞬间就建立了联系。而汤川秀树最喜欢的也正是庄子。他说:“我非常喜欢庄子的思想,他在叙述中使用了许多比喻和反证法,他的思想为我打开宏大而且愉快的遐想世界,这正是其具有无穷魅力之所在。”自然,理性、逻辑不是没有用处。但是,“仅仅以此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它总在以直觉或者想像力的先导作为前提的。古希腊和古代中国都从这些能力中受益匪浅。”汤川秀树生活的年代,西化已经是一种潮流。对此,汤川秀树是非常清楚的。他懂得西方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理性、逻辑思维的价值,同时也明白它的局限,而想突破这一局限,就需要借助中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智慧。他说:“欧洲的科学和技术,对我国的知识阶层产生了压倒性优势的影响。我这个年龄层的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已经从我们祖先传承过来的古典东方的教理中脱离开来。但是,我的祖父和父亲却逆时代潮流而动,从我5岁时就开始为我讲授孔子的弟子们编集的读物等中国古代著作。到我十三四岁时,从父亲的藏书中发现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书籍,而且,从那些著作中深刻地领会到他们关于自然和人生哲学的深奥思想。他非常感谢“祖父和父亲”的“逆时代潮流而动”,“从我5岁时就开始为我讲授孔子的弟子们编集的读物等中国古代著作”。这让他能够从中国古代经典中汲取智慧,形成自己完善的知识结构,发挥出非凡的创造力,终成物理学的巨匠。忽然想到之六鲁迅杂文集(1925年)六 外国的考古学者们联翩而至了。 久矣夫,中国的学者们也早已口口声声的叫着“保古!保古!保古!” 但是不能革新的人种,也不能保古的。 所以,外国的考古学者们便联翩而至了。 长城久成废物,弱水也似乎不过是理想上的东西。老大的国民尽钻在僵硬的传统里,不肯变革,衰朽到毫无精力了,还要自相残杀。于是外面的生力军很容易地进来了,真是“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至于他们的历史,那自然都没我们的那么古。 可是我们的古也就难保,因为土地先已危险而不安全。土地给了别人,则“国宝”虽多,我觉得实在也无处陈列。 但保古家还在痛骂革新,力保旧物地干:用玻璃板印些宋版书,每部定价几十几百元;“涅槃!涅槃!涅槃!”佛自汉时已入中国,其古色古香为何如哉!买集些旧书和金石,是劬古爱国之士,略作考证,赶印目录,就升为学者或高人。而外国人所得的古董,却每从高人的高尚的袖底里共清风一同流出。即不然,归安陆氏的皕宋,潍县陈氏的十钟,其子孙尚能世守否? 现在,外国的考古学者们便联翩而至了。 他们活有余力,则以考古,但考古尚可,帮同保古就更可怕了。有些外人,很希望中国永是一个大古董以供他们的赏鉴,这虽然可恶,却还不奇,因为他们究竟是外人。而中国竟也有自己还不够,并且要率领了少年,赤子,共成一个大古董以供他们的赏鉴者,则真不知是生着怎样的心肝。中国废止读经了,教会学校不是还请腐儒做先生,教学生读“四书”么?民国废去跪拜了,犹太学校11不是偏请遗老做先生,要学生磕头拜寿么?外国人办给中国人看的报纸,不是最反对五四以来的小改革么?而外国总主笔治下的中国小主笔,则倒是崇拜道学,保存国粹的! 但是,无论如何,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而况保古。现状就是铁证,比保古家的万言书有力得多。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12,百宋千元13,天球河图14,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保古家大概总读过古书,“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15,该不能说是禽兽行为罢。那么,弃赤子而抱千金之璧的是什么? 四月十八日汤川秀树对老庄思想的现代诠释王海军老庄思想深邃浑融,彻悟洞见,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它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做出现代诠释,其中不乏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汤川秀树(1907-1981)是日本著名物理学家,因提出“介子场理论”,对现代物理学作杰出贡献,而荣膺194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在老庄思想的启发下,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构建他的理论体系的。“老庄哲学是汤川形成自己独特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源泉。” 自 然 观 “道”是老庄思想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道”虽然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兮惚兮”,却浑然一体,“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同时也是宇宙万物普遍遵循的规律自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之“道”,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末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应帝王)“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它自然无为,不能用感官把握。“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大宗师)老庄崇尚自然,崇尚整体和谐,顺应自然。“道”是自然界最本质的规律,也是最具有普遍性的东西。老庄的自然观对汤川秀树是一种主要吸引力。汤川秀树说:“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是自然主义的,是宿命论的,然而它们却有一种彻底的合理的观点,这想必就是吸引了我的那些方面之一。”汤川秀树认为老庄思想“是一种类型的宿命论的自然主义,它和关于大自然的科学观点最终可能导致的那种自然主义非常相像。”他接着指出在19世纪,自然科学曾经企图借助因果关系来概括一切自然现象,由于科学家受因果律的限制,自由意志的想法又不能,唯一的途径只能在一种理性主义的宿命论中安下心,这适用于老庄的想法“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5章).随着物理学在20世纪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量子物理学的出现,“规律”不一定是指狭义的因果性,从一个原因可能产生数目不同有结果,且无法预言这些结果将会实现,但仍然可表述出一种定律。这就是老庄说的“自然之道”:自然界最本质的规律也是最具普遍性的东西,听不到,看不见,没有固定有形体,但它是实有的存在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汤川秀树转译为:真正的道自然法则不是惯常的道,不是公认的事物秩序。真正的名称真正的概念不是惯常的名称,不是公认的名称。汤川秀树认为这种诠释与传统上的解释实际上不一定是互相矛盾的,而且会获得一种非凡的新义自然科学是在不断淘汰旧概念、旧理论、创造新理论、新理论的过程中发展的。他说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曾是公认的概念,当牛顿力学建立起来并被承认为是正确的“道”时,它又成为公认有概念,20世纪物理学是超越“惯常的道”并发现新的“道”开始的。汤川秀树认为老庄关于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是深刻的、合理的和富有人性的:“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和“道”无所不在,甚至“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明确地认识到“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Nature)之中的、无处不有的大道(universal)、自然规律(natural law)”。天地万物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不能无视规律而主观妄为,而只能尊重和顺应“道”这一根本规律。“在老子和庄子那儿,自然界却一直占据着他们思维的中心,脱离了自然界的人不可能是幸福的;而且人对自然界的抵抗力是小得可怜。”大自然既是应该精心呵护的对象,同时也是应该敬畏的对象。但是科学文明从大自然索取了过于苛刻的东西,而且介入现代人类和自然之间,使他们产生了距离和隔阂,人类会沉没到科学文明这种人类自造的第二个自然界。对此,汤川秀树认为从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第5章)可获得了新的和威胁性的意义。接着他引用一个隐喻: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庄子渔夫)汤川秀树说这种看法是宿命论的,但决不是荒唐无稽的,“包含着一种令人不舒服的严厉真理的”。人与自然应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试图将人类置于自然界的主宰地位,无竭止地向大自然索取,一旦超过大自然自身承受能力,人类必将受到惩罚。 类 比 汤川秀树在论述创造性思维问题时,说到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方法作为理解困难事物的一种辅助手段,那就是与更容易理解的事物进行比较。他称之为类比,利用类比,可以很好地理解一方,但却不能理解另一方。假设存在一种什么事物是一个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偶尔注意到了这一某物和他理解得很清楚的另一事物的相似性。他通过将两者比较就可以理解他在此刻之前尚不能理解的那一事物。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擅长的。表现类比的最古老形式就是比喻,“正如我在前面说过的,我特别喜欢庄子;他的作品充满了比喻和佯谬,而且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这些比喻和佯谬揭示在我面前的那个充满幻想的广阔世界。”汤川秀树在物理学中,采取了用模型来进行思维的形式,他把物理学定律说成“看不见的模子,”他认为自然界是由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基本粒子构成的,但属于某一类型的任何一个粒子和同一类型的其他粒子毫无区别。这是自然界流行法则在其根本形式下的一种表现。“自然界在它的内部包含着一种不可见的机构,能产生无数个相同的东西,而且我最近比喻式地称为看不见的模子的正是这种机构。” 他发现和他的比喻惊人相似的比喻: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庄子大宗师)它寓有自然规律决定一切天地造化,在“浑沌”世界中找到某一种关于永恒的规律,让它告诉我们事物之所以会存在的理由。他说庄子企图借助于这一种隐喻说明生与死的区别不重要而克服关于生死的想法,从存在和非存在的区分还不存在的地方出发,认为“浑沌”比有形物体更加基本,达到心神宁静的方式是把所以的存在物看成回到非存在物中去。而自己不那么关心人类的生死,却关心基本粒子的生死。老庄的思想是辨证的、整体和谐的,同时强调具体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道”,“道”作为事物存在的内在根据。汤川秀树研究发现了三十多种不同的基本粒子,每种基本粒子都带来某种谜一样的问题,在深入一步考虑在这些粒子背后到底有什么东西时,他想起了庄子的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鲦,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鲦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鲦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末分化,但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汤川秀树称之为“浑沌”。他说:“我通过把鲦和忽看成某种类似基本粒子的东西而自得其乐。只要它们还在自由地到处乱窜,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直至他们从南到北相遇于浑沌之地,这时就会发生像基本粒子碰撞那样的一个事件。按照这一蕴含着某种二元论的方式来看,就可以把浑沌的无序状态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来的时间和空间。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诠释是可能的。”他说在这个寓言中我们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我们通过物理学研究而最后获致的那个微观世界。汤川秀树认为当两个事物之间的不同性与相似形都被认识得很清楚时,类比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富有成果。于是他淡了自己的经验:“当我在三十多年前试图理解核力时,我得到了充分利用核力和电磁力类比的想法。然而,我也很了解核力和电磁力之间的不相似性。因此,我所得出的理论注定与电磁场的量子理论虽有某中相似之处,而在许多方面又与它不同。” 直 觉长期以来,人们曾普遍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西文科学思想的成果,东方传统的方法论思想则似乎是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精神相悖。事实上,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宝库中的中国古代思想,正在以特定的思维方式影响着现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这正反映了古代思想与现代科学的某种契合。老庄思想重视直觉,追求用看似简易实则高明的方法处理人类的最深刻复杂问题的老庄哲学,正可以用来补救注重抽象和逻辑的西方科学传统的不足。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汤川秀树认为庄子和惠子的问答则可以看作是对科学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一问题的间接评注,惠子不承认任何象“鱼之乐”那样的既无明确定义又无法证实的事物,接近于传统的科学态度。不过,自己更倾向于庄子所要暗示的东西直觉和含糊一些的想法。当时物理学家最感困惑的是所谓基本粒子的真正本性和结构,逻辑证明和实验方法在基本粒子研究中有一定的局限,很难用实验手段来直接识别这样的细节,我们要把握住基本粒子的结构,虽不会像庄子知道鱼的内心那样简单,但为了做到这一点,也许必须采取冲破现有知识框框的奇妙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方法,它可以弥补逻辑和实验方法的不足。 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向着两极化的方向快速推进,试图揭示自然界更深、更广、更久远、更复杂的层次和各种极限状态下的运动规律,其研究的对象愈来愈是一些带有根本性的宇宙之“道”。汤川秀树认为抽象不可能单独起作用,在任何富有成果的科学思维中直觉和抽象完全和谐的和处于相互平衡的,人类必须从直觉开始,然后借助抽象能力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学移民管理专业题库- 移民社会发展与交流
- 2025年大学劳动教育专业题库- 劳动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案例研究
- 2025年大学科学教育专业题库- 科学思维培养在大学生活中的应用
- 2025年大学人文教育专业题库-明志机午心之职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财务报表分析难点模拟试题库
- 2025年大学人文教育专业题库- 人文教育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 2025年大学劳动教育专业题库- 劳动教育专业的高中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实验探究模拟试题册-地理实验报告评价
- 2025年大学华文教育专业题库- 大学华文教育与跨学科研究
- 2025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二》练习题库包附答案详解【研优卷】
- 黄冈市2025年高三年级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 二年级乘法算式练习(口诀练习)每日一练模板
- 售后沟通技巧课件
- 进制转换课件-2025-2026学年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
- 店员绩效考核制度
- 电厂电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国际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 遥控车辆模型课件
- 羽毛球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押题试卷
- 中国南方航空数字化和双中台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