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南京市长城中学 徐连松师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读的写的大多数都是人,但是怎么把人写到我们的眼前来,进一步写到人的心里去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现在把之前发给大家的讲义拿出来,先看几个写老师的小片段,都是写我们数学老师的,下面我们就描写人物的效果上比较比较,做点圈画。下面谁先来谈谈读了三篇之后的感觉?生 我觉得王涛的动作描写很细致,大家看第四行:老师拿上第一本书,心中充满了怒火,吼道:“下次还敢不交,就是这下场!”说完,便奋力一撕,之后随后一扔,两半书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而另一面则是惨痛的教训。我觉得“两半书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这处描写能够反衬出老师的(学生语塞)师 讲义上上面那个片段是你的,也有跟刚才类似的情节,动作。我猜想你的意思可能是想说王涛这里美丽弧线的描写,比你的要美,可是老师撕书的动作又不合适用“美”来形容。对吧?(学生点头)那你觉得他的这个片段跟你的比较怎样?生 比我的好,他写得更细,更具体。师 王涛那描写,确实将老师撕书动作停留放大了,画面感很强。不过,我觉得你写的也很精彩,你看,你用了“咔嚓”“咔嚓”,非常形象可感嘛,这种效果是借助了什么样的词语啊?生 拟声词。师 其他同学呢,你们再比较看看。生 我觉得第一篇写老师大发雷霆,很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愤怒。师 老师的大发雷霆,后面两个片段有没有显现?生 有师 那你觉得是第一个还是后两个对老师愤怒的显现,更有画面感呢?生 第一个(其他同学说后面两个)师 哦,看来你比较喜欢用形容词来表现人物情绪,不过,我们刚才比较后发现,还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等方式,更能把人物写活,对吧?其实,要想把人物写活,我们已经学过的两个单元中,有很多非常非常好的例子,我们不妨回头看一看。(投影: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 慢地对我说)师 这里有些什么描写?生 语言,动作,神态师 对,但是,你们看啊,我要是丢掉一点:爸爸走了进来,慢慢地对我说感觉怎样了?生 没什么画面感了师 对,那再看我颠倒一下:爸爸走了进来,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慢慢地对我说感觉又如何呢?生 爸爸“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放到听完后,更能突出爸爸对这件事情的看重程度,如果放在一开始没感觉,就好像只是爸爸的一种习惯而已。师 所以说,对人物描写,既要讲究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还要跟上情节的变化,让所有的描写都能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再根据这些来看看三个同学的片段,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的,或者说可以用这些方式改进的。生 从“咔嚓”这个词可以看出王老师撕书的果断。师 果断?你觉得是果断?这个词合适吗?生 从当时情况来看,我觉得更能体现王老师的愤怒师 这好像更合理吧?这一声“咔嚓”更像是撕在我们的心上,对吧?可见,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经常考虑动作、语言和拟声词等的配合使用,画面感更强,更能表现人物形象吧?师 我们再看这段文字,我们太熟悉了,写谁的?生 王几何师 像一尊笑面佛一样,什么特点?生 胖师 仅仅是胖吗?那干脆把他比成相扑运动员,更胖。生 和蔼,像弥勒佛一样,亲切。师 对嘛,一个亲切和蔼的胖子。“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什么手法?生 夸张师 现在看我们的片段,我觉得有一个地方特别适合借鉴这种手法,你们看看。这个地方是写王几何幽默的,引人发笑的,我们的片段呢?看看你们的火眼金睛。生 第一个片段中写“数学老师大发雷霆”。师 你能借助刚才王几何中的片段,为这里做点加工吗?生 老师站在讲台上,死死地盯着我们,似乎每一根头发都要燃烧起来了。师 这样是不是也形象多了?我们第一个片段为什么难以让人留下印象呢?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借助夸张、比喻、拟人等想象性质的修辞,这些景象就更能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师 好,我们继续看。这里要表现的人物毫无疑问是王几何,可是我这蓝色部分在写谁啊?这是什么手段呢?生 学生,侧面烘托师 对啊,我们为什么不用用侧面烘托呢?比如说,我们要表现老师的威严,就连一向喜欢做点小动作的徐振,这时候也正襟危坐呢(生笑)。大家之后完全可以好好用用这种方法。再看这里:月亮出来了,冷冷的。这是什么描写?生 环境师 这里的环境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生 心情师 我们一看就明白,那为什么想不起来用一用呢?比如说,我们片段中,除了写老师发怒时的动作神态等多种反应,还可以侧面写写同学们的反应,也可以写写教室里的气氛嘛,比如说,随风摆动的窗帘似乎也在这一瞬间僵住了。现在,我们简单地归结一下,大家在讲义旁边简要地记一记(投影:写人活起来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可感)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师 我们不必把这些手段都用上去,但是可以多想想怎么让场景鲜活起来,多想想平常阅读中这些经典的例子,只要有意识地用一点点,就一定会慢慢改变像第一个小片段那比较枯燥的写作习惯。写人,我们讲究要让人物活起来,不过,所有的文章也都讲究精炼,而我们又偏偏发现不少文章会花不少笔墨在一些好像没有多大作用的人、事上面,看这个片段,哪一课的?生 我的老师师 这是写什么事件的?生 老师帮助我排除小纠纷师 大家看这些红色部分,要是删了会怎样?(母亲对父亲的思念部分)生 就不能侧面烘托老师对我的爱了。师 我没听明白,这里怎么就是侧面烘托了呢?(学生语塞)师 不急,你慢慢来,你先看看这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生 写的是我的母亲对父亲的思念。师 母亲为什么那么牵挂?生 因为父亲生死未卜。师 对,正因为父亲生死未卜,母亲和我如此牵挂,伙伴的嘲笑才会让我特别悲伤,愤怒,这件事情也才会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吧?这就是必要的铺垫。再看这里,写谁的?生 莎莉文老师。师 怎么不干脆一上来就写莎莉文老师呢?生 为下文做铺垫。师 大家的感觉很好,不过要讲清楚,怎么就做铺垫了呢?生 这部分更能看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师 好,你跟刚才许先乐是一个情况,我们要看它的作用,首先要明确什么?生 写了什么内容。师 对,写谁?突出什么?生 写我,突出我对生活的绝望、愤怒。师 正因为我对生活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这个时候才更能突出谁的价值?如果说本来我就是一个乐天派,那老师对我似乎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吧?所以,这些看似没有直接关联的交代,其实是很有必要的铺垫。我们再看这个熟悉的内容,羚羊木雕,这跟刚才的铺垫好像不太一样了吧?生 插叙。师 这里的插叙有什么作用?结合我们刚才分析铺垫作用的方式看看,我们第一步先要明确什么?生 内容,这部分写了什么?师 对,接下来可以考虑:如果把这些内容拿掉的话,对前后文有什么影响?生 假如没有这里对我和万芳友情的插叙,我可以直接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些内容这就为后文父母逼我要我木雕让我为难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师 可见,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做些必要的补充,既丰富文章的内容,又为故事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好,我们再看一个片段,这也是哪一课的?生 羚羊木雕师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很喜欢这个结尾,要是没了它,总觉得文章少了点什么。我们这三个片段的结尾,我们现在也可以来看看,比较一下,跟羚羊木雕这种结尾比较接近的是哪个?第一个结尾突出什么?生 狠师 第二个呢?能不能包含前一个的意思?(生意见不一)师 不但包含了第一个“狠”的意思,而且还突出了这次事件的直接影响吧?你看,我们刚开学的时候,不少同学作业拖拉,但是,老师那次发飙以后,情况立马改观了吧?所以,在做一些必要补充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在结尾点一点这记叙内容的价值。我们可以再回看一遍王几何的结尾,要是删掉了,似乎这篇文章也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幽默风趣,特别搞笑的老师。如果一个课堂上老师只追求幽默风趣,那完蛋了,天天带大家玩就是了。所以,他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绝不仅仅在于他的幽默风趣,正如结尾所说:在那些做什么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么?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少年永远记住了他们的中学时代,有一位业务水平极高、人人都盼望他上课的幽默风趣的老师。所以,我们要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写人?就像我们的片段,我们为什么要写老师?究竟要突出她的什么特点?难道我们仅仅是为了突出她的“狠”吗?老师又是吃饱了撑的?老师为什么要对我们“狠”啊?生 因为我们有坏习惯师 对啊,你这样一想,既明白了老师的用心,更让你笔下老师的形象更清楚更有意义了吧?现在,我们来做个小结:作文之前,先想清楚,究竟要写这个人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写这特点?也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中心确定后,就应该考虑怎么写了吧?怎样让他活起来呢?在让人物活起来的基础上,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事件发展得就会比较自然了。最后试着写一点引人思考的话,突出文章的价值。(提醒学生简要记录)师 好,看到这里,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谢子豪同学的这篇大作了:风波。我为什么选这篇呢?因为我们36个同学,有十几个跟他写的方式差不多,很有代表性。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做个分工,前三组同学试着在人物描写上能不能再精细些,比如说在人物语言描写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组合一些动作神态描写进去,让画面感更强一些。后三组呢,难度稍微高一点,看看能不能做点必要的补充,或者做些铺垫,或者就文章的收尾来设计设计。插叙这要求可能高一点,试试看。(师巡视点拨)师 要努力动笔,哪怕就就做一点小小的改动,有了这个意识这个习惯,对你以后的作文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谁可以主动地将自己的修改跟大家分享一下?生 在之前可以写外公平时比较节俭。师 很好,有了这铺垫,后面的买家电风波就更自然了吧?他的铺垫意识很好,只是,要是用具体的描写取代简单叙述,效果会更好,比如买什么东西时反复掂量比较,画面感也会更强了。还有么?生 冰箱买得太快了,可以增加点悬念,比如家里人买时的分歧,担忧等。师 很好的创意,避免平铺直叙,让故事有起伏感。还有么?生 可以在前面写几句家人的“交涉”,然后外公无可奈何地答应换冰箱,但是反复叮嘱要买便宜点的。师 很好,既呼应了第一个同学的修改,突出了外公的节俭习性,又为后文因买贵而产生的风波做出了很合理的铺垫。我刚才还看到了徐婉婷的结尾,你给大家念念看。生 一件小事有必要这要吗?师 你想说些什么呢?能不能说得让我们能听懂?比如,面对这件风波,你有什么建议?生 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多做一些交流,互相宽容一些。师 好的,时间关系,课后大家可以再互相参看参看,今天我们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学习如何把人写活,而写活人的前提就是读人,读懂你所要写的人的性格特点,读懂那些范文中写人的经典例子。今天的作业就是:修改讲义中的片段或全文(根据自己能力自行选择),让人物更鲜活。运用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简评:初一学生在写作上较为普遍的三个问题是:1、急于流水账似地“讲”完故事,缺少必要的铺垫、补充,致使情节突兀,不够自然,缺少感染力。2、枯燥叙述明显多于生动情景的再现。3、收尾无力,眼光局限于事件表面。如何贴着学生贴着教材贴着生活,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将教材中相关写作技巧自然运用到学生的日常写作中来,也即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就是呼吁从教材中汲取写作养分,将“作文”和“阅读”无缝链接,真正实现“读”“写”的有机融合,这话题至少有以下意义:1、 这些技巧来自学生身边熟悉的例文,亲切自然,利于有效迁移。这极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尤其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初一学生。2、 这也正彰显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的特性。阅读教学,在解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之后,一个更有意义的着力点就应该放在“怎么写”上面了。否则,语文课的特质就很难与思想品德、社会实践等课程相区别了。这里,凸显的正是“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本节课,关注的是记叙文中“如何将人物写活”这个基本话题。引导学生回顾阅读教学中人物描写手段的综合运用,力求将人物立体呈现在读者眼前。“我的老师”“沙利文”“王几何”羚羊木雕中的“我”,这一系列熟悉的人物,与几个学生写数学老师的片段不断比对,学生兴致高涨,那些描写的技巧自然得以吸收。在此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