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补虚药 1 含义 凡以补益人体正气 增强体质 提高肌体抗病能力为主要作用 用于治疗虚证的药物 称为补虚药 补虚药对人体有补益 补养作用 故又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2 功效与主治补气气虚证补血血虚证补益虚证补阴阴虚证补阳阳虚证 3 分类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 4 使用注意 1 补药不可滥用 2 正虚而邪盛或邪未尽者 不宜过早或单用补法 以免 闭门留寇 3 须明辨虚实真假 对于 大实有羸状 的假虚之证 慎用补法 而对 致虚有盛候 的假实之证 则必须用补法 4 对久虚之证 非暂补可以挽回 须循序渐进 方可获效 可作丸 膏剂服用 对沉疴初有起色 胃气初复不受补者 当以开胃和中为先 兼以清淡平补之品缓缓调理 忌投大量峻补之品 否则欲速不达 反生不测 5 不论何种虚证 都应顾护脾胃 第一节补气药 1 含义 凡以补气为主要作用 用于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称为补气药 2 药性特点性味 多甘温或甘平归经 多归肺脾经3 功效与主治补气 气虚证 尤其是脾气虚证和肺气虚证 也适合于心气不足 元气亡脱或衰脱之证 肺气虚证 少气懒言 语声低微 甚则喘促 自汗 平素易感冒 脾气虚证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脾腹虚胀 大便溏泄 内脏下垂 心气虚证 心悸怔忡 失眠健忘 胸闷 人参 1 1 药用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主产于东三省 朝鲜半岛 野生或栽培 须生长6 7年后方可采用 野生 山参生晒参 晒干或烘干后栽培 圆参红参 蒸制后糖参 白参 2 释名 人参 根如人形 6 7年逐渐长成 故名 3 性味归经 甘 微苦 微温 归心 肺 脾经 4 功效与主治 1 大补元气 气虚欲脱 脉微欲绝 虚脱之证 多因于大失血 大吐泻或久病大病 人参甘而微温 能大补元气 复脉固脱 独参汤参附汤 参附注射液 参脉散 参脉注射液 2 补脾益肺 脾气不足之倦怠乏力 食少便溏 内脏下垂 人参为补脾要药 常配白术 茯苓 甘草 如四君子 肺气不足之短气喘促 懒言声微 人参为补肺要药 凡肺气不足 或喘促日久 肺肾两虚者 均可用之 肺气不足 黄芪 五味子 肺肾不足 胡桃肉 蛤蚧 3 生津止渴 津伤口渴 消渴证 人参大补元气 气足则津液充盈而口不渴 故能生津止渴 可用于津亏证和消渴证 热病气津两伤 身热而渴 汗多 脉大乏力 石膏 知母 如白虎加人参汤 消渴证 生地 天花粉 玄参 4 安神益智 气血亏虚的心悸 失眠 健忘等 人参大补元气 元气充则心气得养 心神得宁 心智得聪 而有安神益智之功效 故可用于心气不足 心血亏虚之心悸 失眠 健忘等 可单用 或配伍生地 丹参 酸枣仁 茯苓 远志 龙眼肉等同用 如天王补心丹 此外 补气生血 血虚证补气摄血 出血证补气助阳 阳虚证补气祛邪 邪实正虚证 气虚外感 紫苏 参苏饮 气虚便秘 大黄 芒硝 黄龙汤 气虚痞块 别甲 桃仁 别甲煎丸 5 处方用名野山人参 野山参 山参 野生 价贵力佳 用于急救 移山参 生晒参 移值而生 种植6年以上方可采集 适用于气阴不足者 红参 石柱参 性偏温 适用于气弱阳虚者 糖参 白参 功同生晒参 但较弱 别直参 朝鲜参 产于朝鲜 形似红参而枝大 性温 功同红参 作用较强 6 用量用法 5 10克 宜文火另煎 将参汁兑入其他药汤内饮服 研末吞服 每次1 5 2克 挽救虚脱 当用大量15 30煎汁分数次频服 7 使用注意反藜芦 实证 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煨五灵脂 恶皂荚 不宜喝茶和吃萝卜 党参 1 1 药用 为桔梗科植物党参 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根 2 释名 因其出山西上党 而根形如参 故名 3 性味归经 甘 平 归脾 肺经 川党参 管花党参 4 功效与主治 1 补中益气 中气不足 食少便溏 四肢倦怠 内脏下垂 多与茯苓 白术 甘草同用 肺气虚证 咳喘气短 语声低微 常与黄芪 五味子 防风等药同用 如补肺汤 2 生津 热病伤津 气短口渴与熟地 天麦冬 芍药等配伍 3 养血 血虚萎黄 头晕心慌 常与当归 熟地 枣仁同用 此外 本品能扶正祛邪 用于气虚外感及正虚邪实之证 5 处方用名 党参 潞党参 6 用量用法 10 30克 煎服 挽救虚脱时不能代替人参 黄芪 1 1 药用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2 释名 纲目 耆 长也 黄耆色黄 为补养之长 故名 今俗作黄芪 3 性味归经 甘 微温 归脾 肺经 4 功效主治 1 补气升阳 补益脾气 脾胃气虚证 气短乏力 食少便溏 升阳举陷 中气下陷证 补气摄血 气不摄血证 补气除热 气虚发热 脾胃气虚 黄芪为补益脾气之要药 配伍党参 白术 甘草 中气下陷 黄芪甘温 既善于补气 又长于补阳 治疗中气下陷之证最宜 常与人参 白术 升麻 柴胡同用 气不摄血 黄芪甘温 补气力强 又能升提 故可治因气虚而不摄血 血溢于外之出血证 配伍人参 白术 当归等 气虚发热 脾气虚损 清阳下陷 内郁而不能外达 下陷而不能上升 阳气郁结而发热 黄芪甘温入脾 长于补气升阳 甘温除热 与人参 白术 柴胡配伍 2 益卫固表 肺气虚咳喘 气喘 紫菀 五味子等 肺气不足卫外不固 自汗 多汗等 麻黄根 浮小麦 牡蛎同用 气虚外感 防风 白术同用 3 利水消肿 气虚水停之水肿 小便不利 黄芪入肺脾经 补肺益脾 益气利水 故可用于气虚湿停之水肿 小便不利 配伍防己 白术 4 托疮生肌 疮痈中期 脓成不溃 补气透脓托毒 当归 皂刺 白芷 穿山甲等 如透脓散 疮疡后期 气血不足 溃疡久不收口 补气升阳 敛疮生肌 当归 肉桂 人参等 此外 补气生血 气虚血亏证 当归 如当归补血汤补气活血 气虚血瘀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补气摄血 气不摄血的便血 崩漏 人参 当归等 如归脾丸补气生津 气虚津亏消渴 山药 知母 五味子 补气行滞通痹 气虚血滞的痹证 半身不遂等 5 处方用名生黄芪 北口芪 生用 固表 托疮 利水炒黄芪补气炙黄芪补气健脾6 用量用法 10 15克 大剂量30 60克 煎服 7 使用注意表实邪盛 气滞湿阻 食积内停 阴虚阳亢 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均不宜用 白术 1 1 药用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2 释名 3 性味归经 苦 甘 温 归脾 胃经 4 功效主治 1 补气健脾 脾气虚证食少神疲 便溏 补益脾气 如四君子汤脘腹冷痛 温中健脾 人参 干姜 如理中丸脾虚积滞 健脾行滞 枳实 如枳术丸 2 燥湿利水 脾虚水停水肿 小便不利 3 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 4 安胎 脾虚气弱 胎动不安 砂仁 杜仲等 5 处方用名生白术燥湿 利水 炒白术 焦白术功偏补脾 于白术 于术产于浙江于潜6 用量用法 3 10 煎服 7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或津液亏耗燥渴者慎用 气滞胀闷者忌用 白术与苍术共同点 燥湿 健脾不同点 白术燥性小 健脾而燥湿 偏于补脾 又固表止汗 益气安胎 利水 苍术燥性大 燥湿而健脾 偏于运脾 又祛风湿 解表 明目 黄芪与白术共同点 补气止汗利水不同点 黄芪功偏补气 又能升阳举陷 托毒敛疮 白术功偏健脾 又能燥湿 安胎 山药 本经 1 药用 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 主产于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等地 为四大怀药之一 2 释名 本草从新 原名薯蓣 因唐代宗名豫 避讳改为薯药 又因宋英宗讳曙 改为山药 3 性味归经 甘 平 归脾 肺 肾经 4 功效与主治 1 益气养阴 补肺脾肾 山药上能补肺气 益肺阴 中能补脾气 益脾阴 下能补肾气 益肾阴 故为平补肺 脾 肾三脏之要药 肺气不足 黄芪 白术等肺阴虚损 熟地 五味子等肺肾两虚 久咳虚喘 人参 麦冬 五味子等脾虚食积便溏 人参 白术 茯苓等 如参苓白术散脾虚带下 扁豆 芡实 白术 海螵蛸等消渴证 生黄芪 知母 葛根 天花粉等 2 固精止带 肾虚遗精 遗尿 带下等本品入肾经 既补肾气 又益肾阴 还兼有收涩之性 故可用于肾虚不固之遗精 遗尿 带下等证 肾虚遗精 熟地黄 山萸肉等遗尿尿频 益智仁 桑螵蛸等带下清稀 熟地黄 山萸肉 五味子等 5 处方用名山药 怀山药生用 养肺益肾炒山药补脾止泻止带6 用量用法 10 30克 大量60 250克 煎服 研末吞服 每次6 10克 补阴生津宜生用 健脾止泻宜炒用 甘草 1 1 药用 为豆科植物甘草 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2 释名 3 性味归经 甘 平 归心 肺 脾 胃经 光果甘草别名 欧甘草 胀果甘草 4 功效与主治 1 益气补中 心气不足的心动悸 脉结代 味甘入心 能益气养心 振奋心阳 以炙用为主 重用炙甘草配伍人参 生地 阿胶 桂枝以益气复脉 滋阴养血 如炙甘草汤 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 食少便溏 人参 白术 茯苓 四君子 2 祛痰止咳 咳嗽气喘痰多 本品甘平入肺 既能祛痰止咳 又能益气润肺 且性平而药力和缓 治疗咳喘多痰证 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选用 风寒咳嗽 麻黄 杏仁 如三汤风热咳嗽 桑叶 菊花 杏仁 如桑菊饮热痰咳喘 麻黄 杏仁 石膏 如麻杏石甘汤寒痰咳嗽 干姜 细章 五味子 如小青龙汤湿痰咳嗽 半夏 茯苓等 如二陈汤 3 清热解毒 生甘草性平而偏凉 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既能消痈肿 又善利咽喉 并能解药毒和食毒 解热毒 热毒疮疡 金银花 连翘 地丁利咽喉 咽喉肿痛 桔梗 玄参 牛蒡子解食毒 食物中毒 单用或与绿豆 大黄同用 解药毒 药物中毒附子 与金银花 生姜配伍 马钱子 蜂蜜 绿豆 天南星 生姜 防风 甘遂 绿豆 荷叶 鱼腥草 4 缓急止痛 脘腹及肢体挛急疼痛 甘能缓急 本品有明显的缓急止痛作用 阴血不足 筋失所养 挛急疼痛 芍药 如芍药甘草汤中焦虚寒 脘腹挛急疼痛 桂枝 芍药 饴糖 如小建中汤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甘草粉配乌贼骨 瓦楞子等 5 缓和药性 调和百药 本品甘缓 通行十二经 可升可降 能调和百药 如 大黄 芒硝 甘遂 缓和攻下之力 附子干姜 缓和燥热之性 石膏 知母 缓和寒性 党参 白术 当归 增补药力 缓慢持久 干姜 黄连 协调寒热 总之 甘草一药 作用广泛 药性缓和 其药用特点可概括为 能补 补气 脾气 心气 肺气 能解 解毒 热毒 药毒 食毒能缓 缓急 腹痛 肢痛 挛急疼痛能和 调和百药 多作佐使 5 处方用名生甘草 甘草 生草 粉甘草 清热解毒 缓急止痛 炙甘草 炙草 补中益气6 用量用法 3 10 煎服 7 使用注意反大戟 芜花 甘遂 海澡 湿盛胀满 浮肿者忌用 长期较大剂量服用生甘草 可引起浮肿 钠储留 血压升高 痉挛麻木 头晕 头痛 第二节补阳药 1 含义 凡以补益人体阳气为主要作用 用于治疗阳虚证的药物 称为补阳药 又叫助阳药 壮阳药 心阳虚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助心阳 温脾阳的药物在温里药 解表药等章节已介绍过 故本章重点介绍温补肾阳的药物 因此 本节的药物以温补肾阳 改善或消除肾阳虚证为主要作用 2 药性特点性味 多甘温 或咸温 或辛热 归经 主归肾经 3 功效与主治 温补肾阳 肾阳不足之证 症见 命门火衰 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或冷痛等 肾阳虚精衰 性欲淡漠 阳萎早泄 精冷不育 宫寒不孕等 阳精气虚衰 眩晕耳鸣 须发早白 筋骨痿软 小儿五迟等 不肾气不固 遗尿 尿频 遗精滑精 崩漏 带下清稀等足肾不纳气 短气喘促 呼多吸少阳虚水停 水肿 痰饮脾肾阳虚 五更泻 腹中冷痛 带下清稀 4 使用注意补阳药性多温燥 易助火伤阴 故阴虚火旺 体实无病之人不宜使用 鹿茸 1 1 药用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头上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2 性味归经 甘 咸 温 归肾 肝经 梅花鹿别名 花鹿 马鹿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肾 鹿筋 鹿血 3 功效主治 1 壮肾阳 益精血 肾阳不足 精血亏虚之阳痿 早泄 宫冷不孕 尿频 遗尿 遗精 虚寒泄泻 早衰等 可单用 亦可配伍它药同用 2 强筋骨 肝肾精血不足之筋骨萎软 小儿发育不良 骨软行迟 囟门不合等五迟 常与熟地 牛夕 山茉萸 枸杞等药同用 3 调冲任 固带脉 妇女冲任虚寒 带脉不固之崩漏不止 带下过多 崩漏不止 当归 乌贼骨 蒲黄等 带下 狗脊 白蔹等 4 托疮毒 疮疡久溃不敛 脓出清稀 或阴疽内陷不起 配伍黄芪 当归 肉桂等 4 处方用名 鹿茸 鹿茸片 5 用量用法 1 3克 研细末 一日三次分服 或入丸 散剂 不入汤剂 6 使用注意宜从小剂量开始 缓缓增量 不宜一次骤用大量 阴虚阳亢 血分有热 胃火盛或肺有痰热 以及外感热病者 均应忌用 7 附药鹿血 补虚损 益精血 虚损腰痛 心悸失眠 带下 鹿髓 补阴壮阳 生精益髓 润燥泽肌 虚劳赢弱 阳萎等 鹿肾 壮肾气 治肾虚腰痛 耳鸣 阳萎 宫冷不孕 鹿胎 补下元 调经种子 治血虚精亏 崩漏带下等 鹿角 为鹿已骨化的花角 味咸 性温 归肝 肾经 补肾助阳 但药力薄弱 长于活血散瘀消肿 常用于疮疡肿毒 乳痈 瘀血作痛及腰脊肋骨疼痛 内服或外敷均可 5 10克 阴虚火旺者忌用 鹿角胶 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状物 甘 咸 温 补肝肾 益精血 并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适用于肾阳不足 精血亏虚 虚劳羸瘦 吐血崩漏 尿血等属于虚寒者 以及阴疽内陷等 5 10鹿角霜 为鹿角熬制鹿角胶及去胶质余下的骨渣 咸 涩 温 归肝肾经 功能温肾助阳 收敛止血 但补力弱 其特点是不甚滋腻而又兼能收敛止血 治肾阳不足 血虚精少之腰膝酸痛 亦治脾胃虚寒之呕吐 食少 便溏 子宫虚冷 崩漏带下 外用治创伤出血 疮疡多黄水或久不愈合 10 15g 水煎服 巴戟天 2 1 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2 性味归经 辛 甘 微温 归肝 肾经 3 功效主治 1 补肾阳 益精血 肾阳不足之阳萎 遗精 尿频 不孕 少腹冷痛等 本品味甘入肾 性微温 能温补肾阳 为 补肾要剂 其特点是 性质柔润 温而不燥 补而不滞 故凡肾阳不足之证皆可用之 2 祛风湿 强筋骨 肝肾不足之筋骨痿软 腰膝疼痛 软弱无力或风湿久痹 4 处方用名 巴戟天 巴戟肉 5 用量用法 煎服 10 15g 肉苁蓉 2 1 药用 为肉苁蓉的带鳞叶的肉质茎 2 释名 李时珍 此物补而不峻 故有从蓉之名 3 功效主治 1 补肾阳 益精血 肾阳不足 精血亏虚之阳萎 不孕 腰膝冷痛 筋骨无力等 补而不峻 温而不燥 滋而不腻 从容和缓 乃平补之剂 常用治肾阳不足之证 常配伍熟地 菟丝子 杜仲等 2 润肠通便 肠燥津亏之大便秘结 常配伍当归 枳壳等 4 处方用名 甜苁蓉 甜大芸 咸苁蓉 淡苁蓉 淡大芸 5 用量用法 10 15g 煎服 淫羊藿 1 1 为淫羊藿 箭叶淫羊藿等的地上部分 2 性味归经 辛 甘 温 归肝 肾经 朝鲜淫羊藿别名三枝九叶草 箭叶淫羊藿 3 功效主治 1 温肾壮阳 肾阳不足之阳痿 不育 不孕 遗尿 尿频等阳痿 单用浸酒服 或配伍熟地 枸杞子等不孕 配鹿茸 当归等遗尿 尿频 巴戟天 桑螵蛸等 2 祛风湿 强筋骨 肝肾不足之筋骨痿软 风湿痹痛 肢体麻木拘挛等肝肾不足之筋骨痿软 配杜仲 巴戟天 桑寄生等风湿痹痛 肢体麻木拘挛 单用 或配威灵仙 桂心等 4 用法用量 煎服 5 10g 亦可浸酒 熬膏或入丸散 5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用 补骨脂 2 1 药用 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 2 性味归经 辛 苦 温 归肾 脾经 3 功效主治 1 补肾助阳 固精缩尿 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之腰膝冷痛 阳痿 遗精 尿频等 2 温脾止泻 脾肾阳虚 五更泄泻常与五味子 肉豆蔻 吴茱萸等同用 如四神丸 3 纳气平喘 肾不纳气之虚喘 配沉香 胡桃肉等 4 用法用量 煎服 6 15g 入丸散 每次1 5 3g 外用适量 内服宜炒用 外治多生用 5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及大便秘结者忌服 杜仲 1 1 药用 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2 性味归经 甘 温 归肝 肾经 功效与主治补肝肾 强筋骨 肝肾不足的腰膝酸痛 下肢痿软及阳萎 尿频等证 安胎 肝肾亏虚的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煎服 10 15g 续断 2 川续断别名 山萝卜根 续断 2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疗伤续折安胎 冬虫夏草 2 来源 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娥科昆虫虫草蝙蝠峨幼虫上的子座及虫体的复合体 藏语名压扎梗布 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 与野山人参 鹿茸并称三大补品 冬虫体长 厘米 有 个环节 腹足 对 隶属鳞翅目蝙蝠蛾科 夏草形如棒球棍状 长 厘米 表面深褐色 折断白色 属肉座菌目麦角菌科 功效与主治补肾壮阳 肾虚腰痛 阳萎遗精 补肺平喘 止血化痰 肺虚或肺肾两虚之久咳虚喘 劳嗽痰血 用法用量 煎汤或炖服 5 10克 益智仁 2 1 药用 为姜科植物益智的成熟种子 2 性味归经 辛 温 归肾 脾经 功效与主治温肾助阳 固精缩尿 肾气虚寒之遗精滑精 遗尿尿频 温脾止泻 开胃摄唾 脾寒泄泻 腹中冷痛 口多涎唾 用法用量 煎服 3 10克 菟丝子 2 1 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成熟种子 2 性味归经 甘 温 归肝 肾 脾经 功效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用量用法 煎服 10 15克 第三节补血药 1 含义 凡以滋生血液为主要作用 用于治疗血虚病证的药物称为补血药 2 药性特点 药性多甘温或甘平 质地滋润 多归心 肝 脾经 3 功效与主治补血 血虚病证 症见面色萎黄 唇爪苍白 眩晕耳鸣 心悸怔忡 失眠健忘 月经愆期 量少色淡 甚至经闭 脉细弱等 4 配伍 血虚常伴阴虚 补血药与补阴药同用 气旺生血 补血药与补气药同用 脾为后天之本 补血药与健脾药同用 5 使用注意 补血药大多滋腻粘滞 妨碍运化 故凡湿浊中阻 脘腹胀满 食少便溏者慎用 必要时配伍健脾消食药 当归 1 1 药用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栽培一般需培育三年才可采收 秋末采挖 2 性味归经 甘 辛 温 归肝 心 脾经 3 功效主治 1 补血 心肝血虚 面色萎黄 眩晕心悸等 本品甘温质润 为补血要药 血虚 熟地 川芎 白芍 如四物汤 气血两虚 黄芪 人参等 如当归补血汤 人参养营汤等 2 活血 调经 血虚或血虚而兼有淤滞的月经不调 经闭 痛经 崩漏等 本品既能补血 活血 又能调经 补中有行 行中有补 调摄冲任带脉 对子宫有明显的选择性 能调整子宫的功能状态 故本品是调经要药 无论寒热虚实 月经量多量少 提前错后 经闭痛经 崩漏等证 均可选用 基本方 当归 川芎 熟地 白芍 气滞血瘀 配香附 桃仁 红花 寒凝血脉 配桂枝 艾叶 阿胶 血热 配赤芍 丹皮 3 止痛 血虚 血滞而兼有寒凝 以及疮痈 跌打损伤 风湿痹阻的疼痛 虚寒腹痛 生姜 桂枝 白芍 羊肉 如当归健中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肢体瘀痛 丹参 没药 乳香 如活络效灵丹跌打损伤 大黄 桃仁 红花 如复元活血汤痹痛麻木 独活 桂枝 秦艽 如蠲痹汤血虚兼寒的头痛 白芷 川芎等气血淤滞的胸胁疼痛 郁金 香附等 4 润肠通便 血虚肠燥便秘 配伍火麻仁 肉苁蓉等 5 止咳 久咳气喘 配伍人参 米壳 甘草等 早在 神农本草经 中就明确记载了当归的止咳平喘作用 临床证明 本品对慢性久咳有较好的作用 4 处方用名当归 西当归 补血活血酒当归 加强活血当归身 归身功偏补血当归尾 归尾功偏活血祛瘀全当归和血 补血活血 5 用量用法 5 15g 煎服 熟地 1 1 药用 为生地黄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 油润 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 相对于生地黄而言 称为熟地 2 性味归经 甘 微温 归肝 肾经 3 功效主治 1 补血 血虚萎黄 眩晕 心悸失眠 月经不调 崩漏 2 滋阴 肾阴不足之潮热 盗汗 遗精 消渴 六味 3 益精填髓 肝肾精血 腰膝酸软 眩晕耳鸣 须发早白 发脱齿摇 常配何首乌 枸杞子 菟丝子等同用 4 处方用名 熟地 大熟地熟地炭 主要用于止血 5 用量用法 10 30g 煎服 6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 痰盛中满 腹满便溏者慎用 白芍 1 1 药用 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根 2 释名 本草经集注 其花纯白 大而美丽 根亦白色 故名 3 性味归经 苦 酸 甘 微寒 归肝 脾经 4 功效主治 1 养血调经 血虚或阴虚有热之月经不调 经行腹痛 崩漏等 血虚月经不调 当归 熟地等阴虚有热月经不调 地骨皮 阿胶等 2 平肝止痛 肝阴不足 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 眩晕 胁肋疼痛 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本品能养肝阴 平肝阳 调肝气 缓急止痛 肝阳偏亢的头痛 石决明 生地 牛膝等肝郁胁痛 柴胡 当归等 如逍遥散脘腹四肢拘挛作痛 甘草等 如芍药甘草汤肝脾不调 腹痛泄泻 防风 白术等 如痛泻要方 3 敛阴止汗 阴虚盗汗 表虚自汗 阴虚盗汗 生地黄 牡蛎 浮小麦等表虚自汗 常配桂枝 如桂枝汤总之 白芍乃肝经 血分要药 既补血 又敛阴 抑肝阳 尚能柔肝缓急 是治疗肝之病证的要药 5 处方用名 炒白芍 养血 调经 生白芍 杭白芍 白芍药 生用平肝 敛阴 酒白芍 减其寒性 缓其酸性 稍能活血 白芍炭 止血 6 用量用法 10 15g 大量15 30g 煎服 7 使用注意 反藜芦 何首乌 1 1 药用 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 生用或制用 2 释名 源于人名 3 性味归经 制首乌甘 涩 微温 归肝 肾经 生首乌甘 苦 平 归心 肝 大肠经 何首乌别名 铁称陀 4 功效主治血虚之头晕目眩 心悸失眠 面色萎黄等 1 补益精血 固肾乌须 制首乌 肝肾精血亏虚之证 如 须发早白 早衰 脱发 眩晕 耳鸣 腰膝酸软 遗精 崩漏 带下 目前本品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 动脉硬化 高血压 冠心病等病 尤其是老年人 2 截疟 生首乌 体虚久疟 3 解毒 痈疽 瘰疬等 常与夏枯草 玄参 连翘 天花粉同用 4 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当归 火麻仁 5 止痒 血燥生风 皮肤瘙痒 疮疹 生用 荆芥 防风 苦参 5 处方用名何首乌 制首乌 益精血 补肝肾 生首乌润肠 解毒 截疟 6 用量用法 10 30g 煎服 7 使用注意 大便溏泻及湿痰较重者慎用 阿胶 1 1 药用 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 以山东东阿县所产者最为著名 2 释名 以地得名 以山东东阿县所产最佳 故名阿胶 3 性味归经 甘 平 归肺 肝 肾经 4 功效主治 1 补血 血虚萎黄 眩晕 心悸等 阿胶为补血的专药 成无己 阴不足者 补之以味 阿胶之甘 以补阴血 由于本品甘平 胶性滋腻粘滞 为血肉有情之品 对于血虚诸证 历代均作为主药使用 单用即效 也可配伍熟地 当归 人参 党参 黄芪 2 止血 多种出血证 如吐血 衄血 便血 崩漏等 本品为血分专药 既能补血 也能止血 是止血的常用药 应用范围较广 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应用 但最适合于出血而阴虚血虚者 尤宜于虚劳咯血 便血 崩漏等 吐血 蒲黄 生地 咯血 百部 白芨 沙参 崩漏 艾叶 当归 芍药 便血 赤芍 当归 甘草 尿血 生地 白茅根 大小蓟 3 滋阴润燥 阴虚证及燥证 热病伤阴 虚烦不眠 黄连 白芍 鸡子黄 如黄连阿胶汤 阴血亏损 虚风内动 龟板 牡蛎 白芍 如大定风珠 阴虚燥咳 麦冬 杏仁 如清燥救肺汤 5 处方用名阿胶 驴皮胶 补血止血阿胶珠 蛤粉炒阿胶 润肺化痰 止咳止血 蒲黄炒阿胶 止血 6 用量用法 入汤剂 5 15g 烊化后冲入药汁内服 止血常用阿胶珠 可以同煎 7 使用注意 内有瘀滞 脾胃虚弱 消化不良者慎用 第四节补阴药 1 含义 凡具有滋养阴液 生津润燥等功效 用于治疗阴液亏虚证的药物 称为补阴药 根据其作用强度的不同 可有不同的称呼 滋阴 药性滋腻 滋补力强 如熟地 养阴 作用较弱 滋腻之性无或较小 育阴 既有补养阴液作用 又有平降潜阳之功 2 药性特点性味 多为甘寒质润之品 归经 多样化 有心 肺 胃 肝 肾之不同 3 功效与主治补阴 阴虚证 肺阴虚 干咳少痰 咯血或痰中带血 口舌干燥 虚热缠绵 脾胃阴虚 咽干 口渴 舌红少津或胃中嘈杂 干呕或大便秘结 肝肾阴虚 两目干涩昏花 眩晕或腰膝酸痛 手足心热 心烦失眠 遗精 潮热盗汗 心阴虚 心悸怔忡 失眠多梦 健忘 虚烦 北沙参 1 1 药用 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 2 性味归经 甘 微苦 微寒 归肺 胃经 3 功效主治 1 养阴清肺 肺阴不足之证 如燥咳 干咳少痰 劳嗽咯血 咽干音哑 常与麦冬 花粉 玉竹 知母 2 益胃生津 胃阴虚或热伤胃阴 口渴咽干 胃脘隐痛 嘈杂 干呕 舌质红绛 胃阴不足 麦冬 生地 玉竹 热伤胃阴 鲜生地 鲜石斛 4 处方用名北沙参 北条参 银条参 细条参 5 用量用法10 15g 鲜品20 30g 煎服 6 使用注意反藜芦 虚寒证忌服 南沙参 2 1 药用 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杏叶沙参的根 2 性味归经 甘 微寒 归肺 胃经 沙参 杏叶沙参 3 功效主治 1 养阴清肺 化痰 肺阴不足 干咳少痰或痰粘不易咯出 常配麦冬 桑叶 知母等同用 2 益气生津 热病后期气津不足或脾胃虚弱 咽干口燥 舌红少津 食少不饥 常配石斛 麦冬 山药 谷芽等 4 处方用名南沙参 大沙参 空沙参 5 用量用法10 15g 煎服 鲜者用量加倍 麦冬 2 1 药用 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 2 性味归经 甘 微苦 微寒 归心 肺 胃经 3 功效主治 1 养阴润肺 肺阴不足 燥热干咳痰粘 劳热咳嗽 燥咳痰粘 咽干鼻燥 桑叶 杏仁 阿胶 如清燥救肺汤劳热咳嗽 天冬 百合 知母 2 益胃生津 胃阴不足 舌干口渴 大便秘结等 常配伍沙参 生地 玉竹 治便秘配玄参 生地等 3 清心除烦 虚烦失眠 养心安神 麦冬入心经 既能滋阴养心 又能清心除烦 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神不安之证 尤其长于治疗虚烦失眠之证 阴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 生地 玄参 枣仁 热扰心营 身热烦躁失眠 黄连 生地 竹叶心 4 处方用名麦冬 麦门冬 寸麦冬 寸冬 5 用量用法 10 15g 煎服 天冬 2 1 药用 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块根 2 性味归经 甘 苦 寒 归肺 肾经 4 功效与主治养阴润燥 清火 生津 上能养肺阴 润肺燥 清肺火 下能滋肾阴 清虚火 肺阴不足之燥咳 阴虚肺热之劳嗽咯血 肾阴不足 潮热 遗精 盗汗 阴虚火旺 内热消渴 肠燥便秘 4 处方用名天门冬 旺天冬 天冬 5 用量用法 3 10g 煎服 6 使用注意 虚寒泄泻 外感风寒咳嗽者忌用 古有服天门冬时忌食鲤鱼之说 麦冬与天冬共同点 养阴清肺 润肠通便不同点 长于养肺阴 且益胃生津 又入心经而清心除烦 入肺肾经 长于滋肾阴 清虚火 且清肺润燥 生津 百合 2 1 药用 肉质鳞叶 2 性味归经 甘 微寒 归肺 心经 3 功效养阴清肺止咳清心安神 百合 山丹 石斛 1 1 药用 为兰科植物环草石斛 马鞭石斛 黄草石斛 铁皮石斛或金钗石斛的茎 2 性味归经 甘 微寒 归胃 肾经 金钗石斛 粉花石斛 束花石斛 铁皮石斛 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全意识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草坪园艺技术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 2025年物流行业高级经理的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初中学科竞赛颁奖词模板
- 2025年机械安全员安全培训教材题库
- 2025年品质管理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课件中文字的加强
- 2025年计算机信息系统师资格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环境保护设备工程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水泥路施工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秋季学期(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 2025年福建省厦门市【辅警协警】笔试真题(含答案)
- (2025年标准)委托他人要账协议书
- 2025-2030中国青少年无人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2025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考试题与答案
- 中学2025年秋季第一学期开学工作方案
- 《跨越百年的美丽》课件 中职语文上册
- GB 11122-2025柴油机油
- 2025年河南开封产城融合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大便常规检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