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1 综合说明51.1项目概述52 项目背景与编制依据62.1项目所在县简况62.2项目提出理由62.3 规划情况72.4 前期工作情况72.5 编制依据83 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94 建设区概况104.1自然和资源条件104.2 经济社会状况134.3 土地权属134.4 土地利用现状135建设条件分析155.1基础设施条件155.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165.3公众参与166新增耕地来源分析176.1 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176.2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186.2.1 土地利用限制分析186.2.2土地适宜性评价187水土资源平衡分析228 工程总体布置258.1土地利用布局258.2工程平面布置269工程设计349.1工程建设标准349.2土地平整工程359.3灌溉与排水工程379.4 道路工程429.5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4210 土地权属调整4210.1土地权属现状4210.2权属调整原则与程序426.3 权属调整方案4311 实施计划4511.1 总体计划4511.2年度建设计划4511.3 资金筹措方案与保障措施4711.4 年度投资计划4712 实施管理4912.1 组织机构4912.2 管理措施4912.3 控制措施5012.4 保障措施5513 后期管护5613.1 管护原则5713.2 管护内容与管护主体5713.3 管护经费5714投资估算5814.1 估算依据5814.2 编制方法5814.3 投资估算5815 效益分析6115.1社会效益分析6115.2 生态效益分析6215.3 经济效益分析6215.4 耕地质量等级变化分析6416附件6416.1 附表6416.2 附图64工程特性表名称单位数值一、项目概况 1.建设规模hm50.42 2.项目投资万元1194.30 3.新增耕地hm18.50 4.新增耕地率%36.68% 5.新增耕地亩均投资万元4.30 6.原有耕地亩均投资 7.项目性质开发整理 7.项目类型申报为市级重点投资项目 8.地貌类型低山丘陵 9.建设期月12 二.建设目标1.建成基本农田面积hm41.49 2.新增耕地面积hm18.50 3.新增粮食产能t308.55 4.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年15年以上三.工程建设内容(一)土地平整工程1.耕作田块修筑工程(1)推土机推土万m373.21 (2)拖式铲运机铲运土万m345.50 (4)田坎修筑万m330.21 (5)田埂修筑万m30.20 2.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1)土地培肥hm18.50 (2)土地翻耕hm18.50 (二)灌溉与排水工程1.水源工程(1)农用井眼2.00 2.输水工程(1)管道干管m0.00 支管m135.00 3泵站及输配电工程(1)输电线路m2500.00 (三)田间道路1.田间路km3.39 1.生产路km2.59 (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1.杨树100株23.05 四.设备购置水泵台6.00 配电箱台6.00 变压器台3.00 五、综合经济指标1.建设规模单位投资万元/hm23.69 2.年净效益万元118.90 3.静态回收期年11 31 项目概述1.1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1.1项目建设背景襄汾县近年来凭借其自身资源、区位、人文的特色优势,基础建设投资和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及工矿建设占地使耕地面积锐减,人地矛盾突出。根据国家制定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目标和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的政策要求,襄汾县国土局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以襄汾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并顺应当地群众对土地开发整治的强烈要求与迫切愿望,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当地实际,提出将襄汾县新城镇伯虞村和官滩村土地整治项目作为市级重点投资项目向襄汾县国土资源局申报立项。 襄汾县新城镇伯虞村和官滩村土地整治项目涉及襄汾县新城镇伯虞村和官滩村。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是对项目区内已有耕地(旱地)进行整治和对项目区未利用地进行开发,提高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稳定农业基础,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区所在的地区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进行开发整治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面临着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发展。可是项目所在地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甚至多数就没有基础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科技水平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通过项目实施,初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 科学灌溉及节水农业分需要随着国民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飞速发展,工业、旅游、环境生态及人民生活用水的总量急剧增长,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用水矛盾突出,农业用水被大量挤用,农业可用水量比重逐步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要保证项目区所在地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为了改善灌溉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节约用水,增产增效的目的,必须对项目区不配套或基础设施空白的农田进行彻底的改造优化和建设。3、 改善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保证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该项目区所在地地形整体较为复杂,由于现状地形和水利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土地利用率不高,近年来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当地农民对该项目的建设积极性非常高。对项目区采取有效的土地开发和整治,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规划设计,就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项目区的和谐发展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完善田间道路系统,配置边坡林网,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带来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还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1.1.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水土资源有保障项目区荒坡土层厚,取土有保障,且集水面大,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丰富的水资源为项目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2、增效潜力明显 项目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综合整治建设,使项目区全部实现遇旱能浇、遇涝能排,可有效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及在市场上的价格,曾效潜力明显。3、 项目区气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项目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中有机质和适宜所栽植品种的微量元素含量高,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和作物生长。4、交通便利 项目区外有一条农村道路在村村通期间已铺筑为混凝土路面,对外交通较为便利,为施工机械进入施工现场5、新增耕地1.1.2 项目性质该项目为土地开发、整治项目。1.1.3 项目类型该项目为市级重点投资项目。1.1.4项目区权属项目区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襄汾县新城镇伯玉村(南庄自然村)的伯玉村(南庄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集体所有,权属合法,界限清晰,无争议。项目受益主体为当地农民群众,符合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268号)和襄汾县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项目受益主体的规定。1.1.5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区位于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伯玉村(南庄自然村)。项目区内呈长方形梁峁地段。项目区范围坐标如表1-1,具体拐点坐标见附表。表1-1 范围坐标(1980西安坐标) 单位:m区片点号XY伯玉村(南庄自然村)13964054.25539283.1223963666.26538779.4333963626.06538978.7843963490.25539187.5653963566.62540528.1763964143.84540324.031.1.6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区总面积64.03hm,项目建设规模50.42hm。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18.50hm。1.1.7项目建设工期项目实施拟分一期进行,总工期10个月,2016年4月开工,2017年2月竣工。2 项目背景与编制依据2.1项目所在县简况襄汾县位于临汾盆地南端,县境内西有吕梁山,东有塔儿山,东西两山平地拔起,高耸对峙,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县境而过,经柴庄隆起,形成深切的黄土沟谷。柴庄隆起,南贾垣和汾阳岭为县境南部的黄土台地和丘陵地区,全县地形总的趋势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区内最高海拔为塔儿山主峰,海拔标高为1493.40m,最低处位于永固乡西吉村南三县分界处的汾河中心海拔标高为396.0m,相对高差为1097.40m。襄汾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气侯,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少雪,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水高度集中,秋季雨水正常略偏少。根据1974年2004年襄汾县气象资料统计可知:年平均气温12.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6,极端最高气温为41.2(2005年6月23日)。无霜期约205天。襄汾县境内主要植被有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灌木等自然植物及人工林、经济林。林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吕梁山区,全县实有林地面积1万公倾,森林覆盖率8.5%。主要树种有:松树、柏树、槐树等。经济林木主要有:苹果、梨、桃、柿子、枣、核桃等。襄汾县南同蒲铁路、汾河、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全境,霍侯、临夏线等国、省道与县、乡公路衔接交织。2010年,襄汾县完成临时汽车客运站5000平米的场地硬化任务,完成投资35万元;完成临襄线小郭村段0.6公里的路面翻修工程,完成投资107万元;完成临襄线共青团桥下翻修工程,完成投资45万元;完成了17条61.2公里的村通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540万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0公里。2.2项目提出理由根据国家制定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保持辖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目标和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的政策要求,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山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的通知(晋国土资发201225号)的精神,为保证辖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襄汾县国土资源局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并顺应当地群众对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的强烈要求与迫切愿望,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当地实际,决定对襄汾县新城镇伯玉村(南庄自然村)进行土地开发整理。2.3 规划情况项目区的整体规划情况是:一是在项目区内修整田间道路形成网格形布局,做到四通八达,便于施工,有利生产。二是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分片进行土地平整,达到田块整齐规则,地面平整,实现增加有效耕地的目的。三是根据项目区的水资源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修建机井,铺设灌溉管道,将项目区的旱地通过整治成为水浇地。2.3.1土地平整通过田间路和生产路把项目区分成田块,耕作田块本着因地制宜便于机械化作业。土地平整主要以规划田块为平整单元,采用局部平整的方案。共需平整土方118.71万m3,田坎修筑土方30.21万m3。田埂修筑土方0.20万m3。2.3.2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利用项目区现有大口井一眼,新打机井1眼,蓄水池1座,铺设PVC灌溉管道长14142米。2.3.3田间道路规划整修田间道路1条,长 2220.6米,新建4米宽砂砾石田间路 1 条,长 1170米;整修生产路 4 条,长760.10 米,新建2米生产路11条,长1832米。2.3.4防护林工程布局在道路两侧布置防护林,株距3米,总共2305株,在梯田中间设有马道的地段种植护沟林,总共245株。2.4 前期工作情况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土地整治工作中项目提出、论证、评价和决策的基础,是整个项目建设的重要阶段,对项目建设顺利与否和建成后的效益性、合理性和可靠性都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襄汾县新城镇伯玉村(南庄自然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过程遵循有关规程和规范,在调查、勘测、土地清查和公众参与农民满意满意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论证后,确定项目区范围、建设规模,规划方案和工程布局,工程建设标准、工程结构类型和建设位置,估算工程量和投资额,初步制定权属调整方案和主体工程施工方案。并将设计成果告知于村民,让村民清楚自家地整治后的利用方向和所有配套设施位置,设计成果征得村民和当地政府的同意,以切实保证项目可行。2.5 编制依据2.5.1国家相关法规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颁布);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27日颁布);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12月27日颁布)。2.5.2相关政策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第282号);3)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财(200141号);4)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5)关于加大补充耕地工作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3号)。2.5.3相关规划襄汾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5.4技术标准1)土地整治理项目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规程(TD/T1037-2013);2)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TD/T10382013);3)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TD/T10392013);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综2011128号)5)土地整治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13;6)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TD/T1041-2013;7)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5028899);8)机井技术规范(ST256-2000);9)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 72-1994)10)土地整治项目制图规范(TD/T10401013-2013)。2.5.5相关基础资料1)襄汾县新城镇伯玉村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1:10000);2)襄汾县新城镇伯玉村土地整理项目地形图(1:2000);襄汾县新城镇伯玉村相关的自然、地理、气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些基础资料。3 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该项目建设内容有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工程等工程内容。该项目总预算总投资1194.30万元,全部由临汾市财政投资。其中,工程施工费990.52万元,占总投资的82.94%;设备购置费 16.88万元,占总投资的 1.41 %;其它费用共计 152.11万元,占总投资的12.74%,不可预见费 34.79 万元,占总投资的 2.91%。工程施工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 751.82万元,占75.90%;灌溉与排水工程189.20万元,占19.10%;田间道路工程38.52万元,占3.89%;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10.98万元,占1.11%。其他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62.59 万元,占41.15 %;工程监理费22.13万元,占14.55 %;竣工验收费37.29万元, 占总投资的24.51 %;业主管理费30.11万元, 占总投资的19.79 %。4 建设区概况4.1自然和资源条件4.1.1 地形地貌项目区属丘陵区,整个区域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整理区地势较为平坦,项目区内开发区地形为缓坡地段。片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一条原有田间路贯彻整个项目区,片区东西长1.75公里,南北长0.68公里,部分大于25度的坡(此部分不进行开发),经实地测量海拔高程在447-557米之间,相对高差为110米。4.1.2 气候项目区所在地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区,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燥。年平均气温12.5,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3.3。年平均无霜期205天。日照;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319.6KJ/m2,其中,6月为最大值为684 KJ/m2,12月份最小,为257.4 KJ/m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37.2小时,最大值6月,为250.8小时,最小值2月,为160.0小时。全年日照时数2419小时左右,有效积温4700。无霜期为205天,平均初霜日10月20日,终霜日4月1日,最早初霜日为10月8日,最晚终霜日为4月18日。4.1.3 水文与水文地质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28.8mm,降水量最多年份874.1mm,干旱年份只有329.1mm,年际之间幅差较大。全年降水约57.57%,集中在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春季节降水量偏少,年内分配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时段需求。项目区属吕梁山前断裂带,该断层北起邓庄乡寺头村,经范村、新城镇沙女沟村到伯玉村,全长23 km,属隐伏正断层。含水层由堆积深厚的砂砾石组成,含水层时代为第四系全新统。由于地势平坦和地质结构松散,为大气降水直接入渗和储存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项目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一般为2060m,井深为60m,地面至动水位为15m,静水位为5m,单井出水量为70m3/h,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小于1g/L。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的要求,适宜于农作物灌溉。 4.1.4 工程地质项目区地质构造属吕梁山前断裂带地带。该断层北起邓庄乡寺头村,经范村、新城镇沙女沟村到伯玉村,全长23 km,工程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能够满足项目施工过程中机械施工安全的要求。4.1.5土壤项目区海拔高度为482516米。中间高,两边低,自然坡度在5%以内,项目区内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熟化耕作层大于30厘米,多为壤土,土壤容重1.21.4克/立方厘米,PH值7.07.7,田间最大持水率7080%,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1.23%,全氮含量平均0.177%,全磷含量平均0.063%,速效磷含量平均16.3ppm,速效钾含量平均151.35 pm,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13%之间,土壤宜耕作。4.1.6 植被项目区植被主要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棉花、玉米、豆类、苹果、瓜类和蔬菜等。项目区内人工栽植的树种主要是杨树等。4.1.7 自然灾害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和干热风。其中,干旱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春旱、夏旱、卡脖旱、秋旱都有出现,对农业生产形成很大威胁。霜冻会造成果花和早春作物冻伤甚至冻死,秋季把晚秋作物冻坏,偶尔还会把未成熟的大秋作物冻伤,造成减产。风灾危害大时会刮断树木,吹落果树的花、果,吹倒成片庄稼,磨掉谷物颗粒。正当小麦灌浆成熟的关键时期,常伴有干热风,迫使小麦“青干旱熟”,造成减产。由于项目区林木稀少,抵御抗风灾能力较弱,春秋季节时有沙尘暴袭击,严重年份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干热风对小麦生产危害较大,容易造成未成熟小麦青干。小麦病虫害主要为红蜘蛛、吸浆虫,玉米主要求玉米瞑等病虫害。4.2 经济社会状况本项目涉及新城镇伯玉村(南庄自然村),以农业为支柱产业,以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表 3-1 社会经济情况表所在地人口农业生产状况社会经济情况总人口(人)城镇人口(人)农业人口(人)农业劳动力(人)粮食播种面积(hm2)粮食作物总产量(t)单位面积产量(t/hm2)农民人均耕地(hm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年)伯玉村128042000118060026710003.750.2150004.3 土地权属新增项目区内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新城镇伯玉村(南庄自然村)集体所有,权属合法,无争议。4.4 土地利用现状4.4.1 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面积为64.03hm,旱地22.99hm,农村道路1.62hm,内陆滩涂0.22hm,其他草地35.88hm,田坎2.39 hm,村庄0.93 hm,详细情况见土地利用现状表4-2。68表4-2 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hm2一级地类二级地类新城镇合计名称编号伯玉村项目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耕地旱地01322.9922.9922.99小计22.9922.99草地其它草地04335.88小计35.8835.88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0720.93小计0.930.93交通运输用地农村道路1041.62小计1.621.62水域及水利设内陆滩涂1160.22小计0.220.22其它土地田坎1232.39小计2.392.39合计64.0322.9964.0322.994.4.2 耕地质量现状项目区土地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地块形状不规则,地面坡度在0.2以上。由于农田设施建设滞后,农田生态环境不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农业生产仍为粗放式经营。土壤贫瘠,肥力不高,使得作物产量一直徘徊不前。项目区没有灌溉设施,耕地中排水系统紊乱,因此耕地质量和农田设施亟待提高。4.4.3 耕地利用状况项目区总面积64.03hm2,现有耕地22.99hm2,土地垦殖率为35.90%,由于项目区内无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耕地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由于缺乏耕地补偿机制,不合理的过多使用化肥,造成耕地有机质下降,土地养分失衡,加剧了地力下降趋势。项目区具有非常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适合多种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种植生长的光热、土壤条件,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有效地增加基本农田面积,并将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提高作物单产、稳产。5建设条件分析5.1基础设施条件5.1.1道路交通条件项目区现有一条砂砾石田间道路贯穿于项目区东西,由于多年失修,路面坑坑洼洼,农用机械很难通行,不便于机械化作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5.1.2 灌溉排水设施项目区没有灌排水利设施,现有一眼大口井,是当地开采煤矿时用于排泄矿井内的废水,可以利用,但满足不了项目区农业用水需求。5.1.3 电力设施项目区外围有10kV高压输电线路,项目区周围村庄有380V、220V输电线路。项目区所涉及的村庄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电网,经实地勘查项目区内电力无法满足机井用电需求。经询问当地村委会,项目区内机井用电需要配套3台变压器。5.1.4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状况项目区内有居民点,村庄距项目区较远,项目区的土地整治不涉及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5.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5.2.1自然限制因素1)干旱项目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蒸发量较大,气候干燥,造成的干旱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本次规划采取的措施为取浅层地下水对农作物进行充分灌溉,保证农作物的需水要求。2)风沙项目区大风天气较多,出现在46月份,年平均风速为3.1m/s,最大风速可达18 m/s。风沙天气造成农作物机械损伤或污染农作物,加剧蒸腾失水,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本次规划采取的措施为营造农田防护林,并且利用原有防护林,能够减弱风沙天气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5.2.2农业设施限制因素项目区内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得不到有效的集约利用,广种薄收,现有耕地的利用程度很低,经济效益低下。5.2.3其他限制因素项目区涉及各村的经济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时投入较少,受资金短缺等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项目区土地以前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上规模、高起点、有意义的土地整理,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程度的小范围治理。5.3公众参与本项目关系到项目区内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项目的确定、规划必须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损害群众的利益。同时,项目的实施、管理也离不开群众的配合、支持和参与。在项目的确定、论证和规划过程中,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农民群众给予了大力配合和支持,项目区所在乡村的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踊跃提出土地整理的建议和想法,并表示愿意配合项目工程做好地块重划等工作。当然,他们也急切盼望政府多投资,改善农田设施,提高土地产品产量和质量。项目方案制订后即得了当乡政府和广大村民的普遍赞成与支持,社会各界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始终遵循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为确定整理类型和范围,曾广泛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把握长子县社会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确保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在该项目调整位置、规划过程中,广泛进行实地调查,根据群众的经验积累和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项目片区,与相关单位和实体进行交流,使相关控制性土地利用方式相互衔接或协调,保障项目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减少事后的矛盾与冲突。6新增耕地来源分析6.1 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对项目区内现状的荒草地进行开发,得到新增耕地;二、对现状耕地进行整理,通过土地平整工程,规整凌乱田地坎,小田变大田,减少地坎占地。规划前耕地22.99hm,农村道路1.62hm,内陆滩涂0.22hm,其他草地35.88hm,田坎2.39 hm,村庄0.93 hm。扣除现有耕地、不参与开发荒草地、田间道路占地及林地,开发后新增耕地面积为18.50hm2,新增耕地率达到36.68%,新增耕地的增加促进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项目区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建设规模=18.50/50.42=36.68%新增耕地来源表见表6-1。表6-1 新增耕地来源表 单位:亩名称地类面积(亩)耕地增加来源及面积其他草地538.21 小计538.21 耕地增加去向及面积其他草地-186.94 农村道路-5.04 田坎-68.80 小计-260.78 合 计277.43 6.2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6.2.1 土地利用限制分析项目区内限制土地利用的自然因素主要为:没有灌排设施,现有排水沟大都为自然形成,排水沟布置杂乱,排水不通畅。区内无灌溉设施,灌溉全靠自然降雨,造成耕地水源保证率不高,耕地产量不高,灌排没有保障造成了区内作物种植的单调性,不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区内交通不畅,除主干道为砂砾石路面外,其余均为土路、小路,一遇下雨,人和车辆均难以通行,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格田田面高差大,荒草地比例占地较大,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针对上述限制因素,该项目规划设计采取如下措施:(1)布置相应的农田灌排水利设施,对现有排水沟进行整个提高提高排水沟利用系数;(2)改善区内交通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3)充分利用土地,小田并大田,开发整治荒草地,提高土地利用率。6.2.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的适宜性是指一定土地类型对一定土地用途的合适水平,它可以按土地的现状或按改良后的状况加以考虑。土地适宜性分析是通过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鉴定,分析土地对一定用途的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程度。土地开发整理的土地适宜性分析就是对开发整理后的土地用于农用地的适宜水平进行分析。 该项目土地开发整治主要以提高耕地使用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建设目标。因此,对项目区土地适宜性分析,主要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目的,重点分析新增耕地的适宜性。6.2.2.1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a)综合分析原则:根据生产建设的工艺、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水土保持要求、综合分析开发后土地的质量和利用价值。b)主导因子原则:对各种可能影响土地质量的因子进行筛选,选择主导因子,特别是选择原则性因子,分析评价土地适宜性。c)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原则:整治后的土地生产力提高需经过一个稳定的过程,土地生产力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可在不同时段内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初期土地质量差,可种植一些保水固氮的豆类作物;随着土地质量的提高,可改种植效益较高的农作物。d)优先恢复为耕地或林草地的原则:在人口多、耕地少的地区,应优先恢复为耕地,对原来坡度较大的耕地或草地不能恢复为耕地的边坡等,宜恢复为林草地或保留原有现状。e)效益优先原则:即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佳原则。6.6.2.2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本项目土地适宜性定量评价体系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因素则根据襄汾县实际情况选择,参考项目区当地实际情况,对项目区内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a)评价因子选择影响土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植被状况、水文和水文地质状况与环境质量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和区位条件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与作用,共同影响和决定土地对所考虑用途的适宜性及其程度。土地适宜性参评价因素选取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影响性原则,即选取的参评价因素对土地生产力有比较大的影响;2)空间变异性原则,即选取的参评价因素的性状指标在评价区范围内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3)稳定性和可取性原则,即选取的参评价因素的性状指标在时间上相对稳定,指标数据能够获取得到。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业工程手册2:土地利用工程等资料,综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在征询当地土地、农业、水利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选择如下因子作为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地面坡度、土壤质量、灌溉条件、交通条件。b)评价因子权重确定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作物耕作制度,在征询当地农业、水利、土地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见表6-2所示。 表6-2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权重值因子地面坡度土壤质量灌溉条件交通条件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权重0.250.150.150.150.120.18参考农用地的参评标准,以及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级,将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5个等级。单个评价因子适宜程度分级情况如表6-2所示。表6-2 土壤适宜性评价参评因子标准表适宜程度适宜较适宜中等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赋分值54321地面坡度()55-10101515-2525灌溉条件有保证基本保证尚能保证较困难无水源土层厚度(cm)100100606040402020土壤质地重壤、中壤、轻壤、轻粘土轻壤、沙壤沙壤、粉砂壤砂土、重粘土有机质含量25g/kg2025g/kg1520g/kg1015g/kg10g/kg交通条件优越较好一般差很差c)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评价1)评价模型本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多因素权重和评价模型评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其模型为:式中:Si评价单元适宜性分值,i=1、2,n,n为评价因子的个数;Pij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得分值,j=1、2,m,m为评价因子的个数;Wij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2)评价标准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的分级情况,土地适宜性等级按表下表标准划分。表4-3 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等级划分标准单元分值ii适宜性等级不适宜临界适宜较适宜适宜将评价单元适宜性分值代入计算,形成评价单元的土地适宜性分值。6.2.2.3 评价方法的确定 本方案采用指数和法来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a)指数法和评价方法根据确定的各因素,因子不同级别的得分值A与权重B建立土地质量评价综合分值的数学模型:式中,C为待开发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综合得分值;Ai为某单元第i参评价因子分值;Bi为第i参评价因子权重;n为评价因子因素的个数。b)评价标准的建立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的分级情况,土地适宜性等级按表4-4标准划分。将评价单元适宜性分值代入计算,形成评价单元的土地适宜性分值。此外,地形坡度和土层厚度属于限制性因素,具有一票否决权,即坡度过大,土层过薄且没有土源的评价单元不宜开发。 6.2.2.4评价过程及结果通过对项目区实际情况的评价分析,项目区内新增耕地18.50hm2 ,土地的地面坡度在15-25度,土壤质地以轻壤土为主,土层较厚,通过平整土地,土壤培肥,优化田间路系统及防护林体系等措施可建设为宜耕地,适合种植玉米和小麦等经济作物。表6-3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表参评因子单位开发(复垦)评价区权重适宜度得分地形坡度0.115252降水量mm10782.8844毫米5灌排条件0.19基本保证4排水保证程度0.09有保证3土层厚度cm0.11 30cm2土壤质地0.12壤土4土壤PH值0.067.5 8.5 4土壤养分%0.121520g/kg3交通条件0.08一般3评价结果适宜7水土资源平衡分析7.1水资源分析7. 1.1需水量分析需水量主要是农业灌溉。a)本工程设计主要依据项目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水资源实际以及作物种植情况等基本资料进行。(1)设计灌溉保证率根据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20203-2006、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以及项目区水资源条件、灌水方式等,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50%。低压管道灌水方式的管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95,田间水利用系数达到0.90,则管灌灌溉水利用系数0.85。(2)作物组成及种植比例项目区农作物种植主要包括玉米、麦子。(3)灌水方式本工程为农业灌溉工程,水源包括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类。为了提高供水保证率,采用机井提取地下水,通过低压管道输配水进入田间的方式灌溉。(4)作物的灌溉定额作物的灌溉定额包括生长期灌水定额和播前灌水定额两部分,对主要作物长期的灌水定额采用山西省主要农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总结(19781989)中提供的需水量,扣除作物生长期有效降雨后进行平衡计算。根据作物需水量和有效降雨量确定的各种作物净灌溉定额详见表7-1。表7-1 净灌溉定额计算成果表(P=50%)种植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灌溉定额(m3/亩)玉米343238105小麦453253135(5)设计灌水周期本项目区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需水高峰时期的需水强度E为4mm/d,灌水周期可由下式计算:T=m/E=35.3/(4667/1000)=11.23(d)取灌水周期为15天左右。(6)灌溉制度依据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等相关规程规范、项目区水资源条件和经济适用原则,对灌水定额进行调整,调整后项目区玉米灌水定额35m3,灌水3次,分别为播前、抽穗和灌浆各灌水一次。灌溉制度见表7-2。表7-2 项目区灌溉制度表(P=50%) 单位:m3/亩作物名称种植比例灌溉定额灌水次数生长期灌水时间灌水天数灌水定额起迄玉米100%1051播前4/14/1515352抽穗7/17/1515353灌浆7/308/131535小麦100%1351播前9/119/1515352越冬11/111/1515303拔节3/63/2015354抽穗4/164/11535b)总需水量农作物灌溉需水量计算项目区农业灌溉需水总量可用下式计算:式中:农业生产总需水量,立方米; 综合毛灌溉定额,立方米/亩; 灌溉面积,亩;项目区片灌溉面积622.23亩,按项目种植比例,计算出项目区需水量为8.32万m3。7.1. 2可供水量分析项目区所在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充足,地下水可开采量采用可开采模数法进行估算后为17.6万m3/年。通过规划,合理布置机井和利用现有采煤排水用的大口井进行灌溉,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区开发整治后的农田灌溉用水。7. 1.3水资源平衡分析项目区除灌溉用水外,没有其他用水。项目区内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年灌溉用水总量为8.32万m3,生活需水量为0.23万m3,每年总需水量为8.55万m3。项目区设计灌溉保证率达到50%时,可供水量、需水量见表4-5。表4-5 水资源供需平衡表 单位:万m3项目片区需水量可供水量供需差额(+/-)农业灌溉需水量生活用水量小计可利用地表水源可开采地下水源小计南庄片区8.320.238.55017.617.69.05由此可见,项目区需水量大于可供水量,因此各项目区供水量可满足灌溉面积的需要。8 工程总体布置该项目土地土利用布局根据项目区内和自然条件,区域内的土地主要以土地整治和进行水利配套工程为主,对项目区的荒草地进行开发整理使其成为水浇地,并对项目区内的现有旱地进行水利配套,整治成为水浇地。本项目主要包括四大项工程,即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土地平整按照适合当地农田耕作的标准、对现有耕地和荒草地地进行开发整理,灌溉与排水工程按照项目区及其外围的水文地质和水资源条件,结合水利程设施情况,确定水源工程、输水工程、输配电工程工程设施的建设数量,等级和布设位置,田间道路工程按照系统原则进行布局,项目区域以内以布置生产路为主,并配合少量的田间道,使每一田块都有生产路通过,并与项目区周边的道路联通,以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主要包括农田防护林工程,防护林布局按照项目田间道路系统进行布局。8.1土地利用布局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伯玉村(南庄自然村)土地开发整治项目,根据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其工程建设合理性。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局是:一是在项目区内,修整原有田间道路、新建田间道路,形成网格形布局,做到经济适用,四通八达,便于施工,有利生产。二是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分片进行土地平整,达到田块整齐规则,地面平整,实现增加有效耕地的目的。三是根据项目区的水资源情况,修建机井,铺设灌溉管道,做到项目区内旱能灌,涝能排。四是在项目区内新建田间道两旁种植农田防护林,起到保护道路、保护环境的作用。项目规划后各类土地利用面积计算见表8-1。表8-1 开发前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单位:hm2一级地类二级地类整治前整治后合计名称编号面积hm2比例(%)面积hm3比例(%)面积增减(+/-)基本农田基本农田耕地水浇地0120.00 0.00%41.49 64.79%-41.49 旱地01322.99 35.91%0.00 0.00%22.99 草地其它草地04335.88 56.04%12.46 19.46%23.42 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0720.93 1.45%0.93 1.45%0.00 交通运输用地农村道路1041.62 2.53%1.96 3.06%-0.34 水域及水利设内陆滩涂1160.22 0.34%0.22 0.34%0.00 其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种蛇购销合同5篇
- 2025黑龙江大庆市萨尔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
- 2025年智能眼镜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 2025国家卫生健康委机关服务局面向社会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海洋能发电技术产业政策支持与实施效果评估报告
- 2025年河北中兴冀能实业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第三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上半年资中县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社区工作者的(71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贵州黔东南州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5年西夏区自治区级公益性岗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练习含答案
- 信息科技风险安全
- 中建幕墙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诊所中药饮片清单汇编
- 果树技术员(高级)考试题及答案(新版)
- 红木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广西大学
- 招标代理机构遴选投标方案(技术标)
- 吊车施工专项方案
- 肺栓塞患者护理查房课件
-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缅怀先烈功绩弘扬先烈精神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