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先师孔子文字资料素材 岳麓版选修4.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先师孔子文字资料素材 岳麓版选修4.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先师孔子文字资料素材 岳麓版选修4.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先师孔子文字资料素材 岳麓版选修4.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先师孔子文字资料素材 岳麓版选修4【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书。全书20篇,498章。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关于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的中心思想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原则。他强调,道德与刑政不同,单纯依靠刑罚和行政手段,百姓慑于刑罚,不敢做坏事,却不会有知耻之心;只有实行德治,才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不做坏事。他提出了正人先正己、先富后教、取信于民等重要原则。在仁学中,他一方面倡导爱人、匹夫不可夺志,提倡独立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仁以为己任,见利思义,见义勇为,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一种把个人人格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相统一的人生现在人我关系上,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原则;提出了孝、悌、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还特别强调“为仁由己”,启发每个人的自觉道德精神,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养方法;论证了道德思想与礼仪规范的关系,要求人们仁礼兼备,文质彬彬。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许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后世【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他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 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 教育的对象:可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来概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表明了孔子的极大勇气与魄力。 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由于“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智育,因此可以说,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孔子关于教学方法方面更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行之有效等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改编出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中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以后被苟子尊称“六经”,除“乐”经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孔子像】孔子像被称为“先师孔子行教像”,传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原像早已丢失,今仅存的是石刻及拓本。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历代为孔子作像者不乏其人。但是,由于年代太久远,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孔子形象,是东汉时山东嘉祥武梁祠中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先师孔子行教像”的刻石保存在山东曲阜孔庙圣迹殿中,画面上孔子头戴巾子,身穿袍服,腰佩长剑,身略前躬,双手叉于胸前。这幅画像表现了孔子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的可敬形象。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春秋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国的史记材料著成的一部编年史。春秋记春秋时候列国的重大史事,以鲁国为主体,用鲁国的纪年。开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结束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计242年。春秋完成以后不久,孔子就去世了(死于前479)。春秋文辞简约,据说一字一句都经过孔子的深思熟虑,寄寓他对历史事件的褒贬,号称“春秋笔法”。例如,孔子主张尊崇周室,他写春秋对吴、越的君主不称王,只称呼他们原来受封的爵名子。 北京孔庙 北京孔庙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20000平方米,院内有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土题名碑,院内还有14座明、清两代碑亭。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前檐装修为菱花格扇门窗,砖石台基四周出石护栏。殿前月台三出陛,正中丹陛长7米,宽2米,高浮雕双龙戏珠、云水波涛纹饰。殿内木龛中供奉“大成至圣文宣王”以及配享的“十二哲 牌位。正面悬挂民初大总统黎元洪书“道洽大同”木匾;案前摆放祭器,两旁陈设古乐器。殿两厢各有转角配庑19间,放置历代先哲从祀牌位。 【曲阜】曲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故乡,主要的旅游景点有孔府、孔庙和孔林,简称“三孔”。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央,是历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孔子死后一年(前478)。历代封建帝王对孔子及其学说倍加尊崇,不断给其加封追谥,并对孔庙一次又一次地重修、扩建,由当初的三间,逐渐扩建成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大成殿位于孔庙中央,此殿九间,顶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八角,九脊分翅,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宏伟壮丽。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它始建于宋代仁宗年间(1038),为中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著名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孔府收藏大批历史文物,最著名的是“商周十器”。另有历代名人字画,其中元代七梁冠为国内仅有。孔府并存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至1948年的档案,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孔府档案是世界上持续年代最久、范围最广、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档案。孔林,亦称至圣林。在曲阜市区北15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史载:“孔子死,葬鲁城北泗上。”最初,墓地不过一顷,历代帝王不断赐给祭田、墓田,面积逐渐扩大,至清代达3000亩,四周围墙长达7公里,乔干巨本,古木参天,中以柏树为多。史称孔子弟子各持其乡异种来植,故树种繁多。林内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林中共有殿、亭、门、坊数十间,碑碣四五千块。【鲜为人知的另一个孔子】“孔子何许人也”?这个看起来多余的问题却引发了当代国人的诸多回答。虽然翻阅史记春秋便可略知孔子生平事迹,然而,今人了解孔子其人,特别是他的思想论述,却主要通过论语这部旷世之书。由此,如何解读论语,自然就成为当今国人认识孔子的重要途径。 国内当下“国学热”中的“重读论 语”浪潮,表面上看是国人回归传统心态的集体无意识表现,但在思想深处,却反映出我们对历史理解的浅薄和对经典文献阅读的匮乏:以“戏说历史”的方式解释孔子生活的时代,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无知和亵渎;而以“六经注我”的方式诠释经典文献,也终将失去我们对这些经典意义的任何可能的还原。 在时下流传的各种重读论语的著作中,伍晓明的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可谓独树一帜,阅后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在他的重读中,我们看到了鲜为人知的另一个孔子的形象。该书写作于2001年,在时间上远早于时下盛行的其他解读版本。不仅如此,该书的写作本身完全不是为了满足当今普通国人的心理需求,也不是为了寻求对历史的考证说明,而是为了探究,在世界文化逐渐进入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获得自己在思想文化上的认同。在作者看来,要获得这样的认同,我们既不能完全回到历史,从博物馆文化中寻求自我满足的快乐,更不能彻底抛弃历史,把自身文化融入虚无缥缈的世界大同之中;相反,我们只有把孔子作为一个我们熟悉的他者,在思想上欢迎这样一个他者的到来,认真聆听这个他者的教诲,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论语的微言大义。用作者的话说,这是我们对自身历史传统的一种“无可推卸的伦理责任”。 全书从解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著名表述入手,认为其中那个暧昧的连词“而”字向我们透露了孔子内心的思想情结,即“推人及己”,而不是“推己及人”。因为“推己及人”仅仅是一个单向的运动,但孔子这里所用的“而”字则既非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也非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单纯条件关系,而是己与人的某种相互依存或者互为因果的共时发生。这就是说,己与人正是通过这个无法准确翻译的“而”字而作为自己同时站立,面对对方,成为真正的伦理存在。“推人及己”不是先人后己,而是自己因他人的存在而存在;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是同时的,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却是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才得以实现的,或者说,只有认识了他人,我们才能认识自己。作者把“己”与“人”的这种关系解释为“间性”,这种“间性”就是“仁”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仁”的出现和存在是以他者的存在为前提的,而无论是中庸中的“成己,仁也”,还是孟子中的“仁者,人也”,都表达的是孔子对他者首要性的肯定。 从对“仁”的这种理解出发,作者在书中分别探讨了与“仁”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克己复礼为仁”中的“礼”;“孝悌为仁之本”中的“孝”;“忠恕之道”中的“忠”;“仁者爱人”中的“爱”等等。透过这些解读,我们看到了许多来自论语的但却习以为常的说法,但作者对它们都给出了与我们通常的理解相当不同的诠释。 在时下众多的论语解读中,虽然我们很难而且也无法判定何种解读能够完全切中孔子的真实思想,但我们都清楚,与出于励志爱国目的对论语的随意发挥相比,或者是与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对论语的顶礼膜拜相比,对论语文本的结构分析和义理分疏,对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论语向我们传达的思想,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学理价值。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给我们带来的正是这样一种解读方式。由此,我们才可以看到另一个孔子的形象,一个更为真实的孔子形象。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从东汉郑玄注解论语之后,论语的注解基本定型,一直到宋朝之前没有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孔子是朝庭尊崇的文化圣人,一般人即使研究论语,也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宋朝开国以后,论语研究的寂寞局面被赵普打破。赵普,字则平。是宋朝的开国丞相,也是宋太祖赵匡胤宠爱的大臣。他年轻时便跟随宋太祖征战四方,没读过多少书,等到他作了丞相,太祖经常劝他作学问。他每次回到家里,便关起门来读书,第二天处理政务便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读的主要书籍便是论语二十篇,“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他的名言。由于赵普一生非常成功,既得到皇帝的重用,又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所以说,论语成为宋朝官员和学者研究的热点。宋朝儒学继承的是汉朝董仲舒的传统,继续用阴阳五行理论研究论语和儒家经典。周敦颐将阴阳理论模型化,创立太极图,他的学说被学生程颢和程颐兄弟发扬光大,建立了一门新儒学,称为理学,也称为道学。理学认为,万物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理一而分殊。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是为心,实则只是一个道理。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不变的成功规律,一件事物的成功规律便能体现出万事万物的成功规律。天下的真理只有一个,但真理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真理在大自然(天)表现为不可改变的(命)自然规律。真理在人类中表现为永恒的求好之心(性)。无论应用自然规律走向成功,还是满足人们的求好之心,主要依靠人们的思想、言语和行为(心)共同作用,这是不变的真理,也是理学的标志。应该说理学的理论也能自圆其说,但理学家的目的并不是发扬光大这些大理论,而是以这些大理论为工具,象董仲舒一样为封建统治服务。他们把董仲舒的神学体系照搬过来,认为天授皇权便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为帝王服务便是天理,为自己服务便是人欲,人生的目的便是“存天理,灭人欲”。一不怕穷,二不怕死,无条件的为帝王献身,这便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否则便会人欲横流,天理灭尽,走向堕落。南宋朱熹用理学家的这套理论注解四书,即论语、中庸、孟子、大学,使儒家学术完全堕落为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理学理论的反动性使论语研究与生活和生产脱节,使大家读论语不是为生活和生产服务,而是愚化大家的思想,使大家无条件地为皇帝效忠。宋朝的岳飞和明朝的方孝儒便是这种愚腐理论的执行者和牺牲品。由于朱熹所注的四书章句集注愚腐透顶,反动到家,所以在明清两朝,很快被开国帝王看中,成为封建政府培养奴才和愚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