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_教案1_第1页
踏莎行_教案1_第2页
踏莎行_教案1_第3页
踏莎行_教案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踏莎行(秦观)教案1一、教材分析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前此,由于新旧党派之争,秦观被贬。后又接二连三的遭贬,心情之苦可见一般。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背景。2虚实结合的写法。3感悟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三、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幽微丰美的意蕴,体会以情韵取胜的写法。2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鉴赏本词委婉曲折的笔法。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已经有些基本的知识储备,只要把握了联想和想象这一表达方式,本首诗歌不难理解。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探究体悟 合作学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诗歌,熟读成诵。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秦观的情况。教师补充: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种很敏锐的感觉。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找出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和形容词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2词的上阕中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词上片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哪些是实些,哪些是虚写?虚: 楼台 津渡 桃源实 : 孤馆斜阳由此看,词的上片除了借景抒情,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确:虚实相生。3关键句分析: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找学生自由说话,发表自己对这个句子的评论。解析:抓住客舍这个环境和杜鹃鸟这个意象。抓住作者的实际情况,做到知人论世。就可以品出作者孤单寂寞苦的心境来。b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提问学生后明确:分析抓住“楼台”高大的特征,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这其实是诗人追求理想的写照。“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可惜津渡迷失找不到了。这里的雾和月及桃源,分明用了一种象征的手法。c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里面的“砌”字怎么理解?“砌”字赏析:属于炼字,一个砌字可以见出作者功力。有力感,有份量感。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d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句怎么理解?解析: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应该成就美好的志愿。为什么样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问的无理,却是至情。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4课外拓展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请问柳永雨霖铃里面怎样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分小组探究:教师点评:实景实情:对“烟波”“暮霭”“楚天”的实在景物,分别用“千里”“沉沉”“阔”来加以形容,使之越出极目远眺的范围之外,并由“念去去”三字领起,实景虚写,既表现出“留恋”之深,“催发”之急,“无语凝噎”之痛,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的逐层推想,带出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千古名句来。虚景实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它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俊语”(贺裳皱水轩词筌),固然在于它能抓住具有特征性的典型事物,以少胜多,寓情于景,逼真地刻画出离人落寞孤凄的心理状态,达到情貌无遗;同时更在于这种设想的描写本身,反映了词人有着多次“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痛苦经历,因而以既别之后醒来但见柳岸月残的怅然若失,加重表现出临别之际兰舟催发时醉不成欢的“留恋”难舍。这里景是虚景,情是实情。词人运用了生动的艺术联想,既有依情揣拟的瞻望,又有意在不言中的回顾,充分写出清秋离别的复杂内心。虚景虚情。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里“良辰好景”是虚景,“千种风情”是虚情,词人以虚景、虚情收结全篇,写出“清秋节”之实景可以随时令之推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之实情却是随时令之推移与日俱增,转换得极为有力而看去又似极不费力。九、板书设计虚: 楼台 津渡 桃源实: 孤馆 斜阳思想:孤苦 沉痛十、作业布置。完成本课基础训练背过全诗。十一、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课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