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doc_第1页
中医特色疗法.doc_第2页
中医特色疗法.doc_第3页
中医特色疗法.doc_第4页
中医特色疗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3 特色疗法(一)特色疗法总论针刺疗法简介【定义】又称刺法,是指采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运用各种方法激发经气,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意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拔火罐疗法简介【定义】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气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意义】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止痛、祛风散寒等功效,达到治疗疾病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艾灸疗法简介【定义】灸法是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意义】艾灸有六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刮痧疗法简介【定义】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牛角或玉石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调整阴阳、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之功效。【意义】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穴位帖敷疗法简介 【定义】穴位帖敷疗法是把所需的中药制成一定的剂型(粉、糊、膏等)敷贴于穴位上,利用药物对某组穴位的刺激和其药理作用而达到治病目的的方法。【意义】适用范围广,我科主要运用于胃脘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脂肪肝、高脂血症、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功能: 温经活血行气止痛调和阴阳健脾和胃健脾止泻中药熏蒸疗法简介【定义】中草药蒸汽疗法又叫中草药熏蒸疗法、中草药汽浴疗法。是利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药液蒸汽来熏蒸人体一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适应证:主要适用于痰湿体质的调养、胃脘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意义】功用及效应:由于蒸汽对身体的蒸腾作用,可使全身经络涌动,药力经皮肤腠达脏腑,无处不至,振奋气机,推血运行,故可起到调节营卫,滋养津液,濡润肌肤,健脾和胃,壮肾利水的作用。由于蒸熏时使用适当的中草药,又可有解表和中、消肿祛湿、散寒等功效。因此,蒸汽法可用来治疗风寒湿三邪所致病症,以及气虚下陷、气血瘀滞、湿阻脉络等病症,并可用于养生保健。穴位注射疗法简介 【定义】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它是在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使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意义】凡是适应于针灸治疗的疾病,基本上均可用穴位注射法。我科主要适用于胃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功用: 活血通经、行气止痛 调和胃肠、止泻降逆 激发经气、调和阴阳 温阳益气、升提补虚烫熨疗法简介 【定义】烫熨治疗是将配方好的中药炒热,装入药包中烫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意义】我科临床广泛运用于泄泻、胃脘痛、腹痛、痛经、术后胃肠动力减弱等病虚证、寒证,具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沐足疗法简介【定义】“沐足疗法”是用药液浸泡洗脚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可起到上病下治、平衡阴阳作用,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其原理包括药物作用、穴位刺激、温热疗法等。【意义】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其中有6条起于足部,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双脚分布有60多个穴位与内外环境相通。沐足刺激这些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舒通全身经络,从而达到祛病驱邪、益气化瘀、滋补元气的目的。主要适用于胃脘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也可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健康保健等。注入式埋线疗法简介【定义】注入式穴位埋线疗法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采用注入式操作方法将长约0.31CM的羊肠线埋入穴位内,通过羊肠线这种异种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意义】主要适用于慢性胃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作用及效应:针刺效应,埋针效应组织疗法效应穴位注射疗法简介【定义】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它是在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使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意义】凡是适应于针灸治疗的疾病,基本上均可用穴位注射法。我科主要适用于胃痛、泄泻、腹痛、呃逆、胁痛、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二)脾胃科常见病特色疗法详情腹 痛腹痛(bellyache)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症状而言。可见于多种脏腑疾患,其中痢疾、泄泻、肠痈、妇科经带病症等另说各篇,可参照施治。腹部内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体表为足阳明、足少阳、足三阴经、冲任带脉所过,若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以致上述经脉气血等受阻,或气血不足以温养均能导致腹痛。腹痛多见于内、妇、外科等疾病,而以消化系统和妇科病更为常见。 【病因病机】寒湿暑热之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若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寒邪内阻,气机窒滞,可以引起腹痛。若感受湿热之邪,恣食辛热厚味,湿热食滞交阻,导致传导失职,气机不和,腑气不通,亦可引起腹痛。或情志抑郁,肝气横逆,气机阻滞,或因腹部手术后、跌仆损伤,导致气滞血瘀,络脉阻塞而引起腹痛。若素体阳虚,脾阳不振,气血不足,脏腑经脉失于温养,腹痛而作。尤其是足太阴经、足阳明经别入腹里,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因此,腹痛与这四条经脉密切相关。【辨证】1 急性腹痛主症 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发病急骤,痛势剧烈,伴发症状明显,多为实证。兼见腹痛暴急,喜温怕冷,腹胀肠鸣,大便自可或溏薄,四肢欠温,口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紧者为寒邪内积;腹痛拒按,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汗出,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壅滞;脘腹胀闷或痛,攻窜演,痛引少腹,得嗳气或矢气则腹痛酌减,遇恼怒则加剧,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者为气滞血瘀。2 慢性腹痛主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病程较长,腹痛缠绵,多为虚证,或虚实兼夹。兼见腹痛缠绵,时作时止,饥饿劳累后加剧,痛时喜按,大便溏薄,神疲怯冷,苔淡,薄白,脉沉细者为脾阳不振。 【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通调腑气,缓急止痛。以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及任脉穴为主。主穴足三里 中脘天枢 三阴交 太冲配穴寒邪内积者,加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加配阴陵泉、内庭;气滞血瘀者,加曲泉、血海;脾阳不振者,加脾俞、胃俞、章门。操作太冲用泻法,其余主穴用平补平泻法。寒证可用艾灸。腹痛发作时,足三里用持续的强刺激13分钟。方义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中脘乃腑会、胃之募穴;天枢位于腹部;三穴可通调腑气。三阴交调理足三阴经之气血。肝经原穴太冲,疏肝而通调气机,通则不痛。2、其他治疗(1)耳针法 选胃、小肠、大肠、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每次以24穴,疼痛时用中强刺激捻转,亦可用揿针或王不留行籽按压。本法适用于急慢性肠炎引起的腹痛。(2)穴位注射法选天枢、足三里。用异丙嗪和阿托品各50毫克混合液,每穴注入0.5毫升药液,每日1次。 【按语】针灸治疗腹痛效果较好,如属急腹症,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凡适应手术的急腹症,应转外科治疗。胃 痛 胃痛(stomachache ) 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由于疼痛位近心窝部,古人又称“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等。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后世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胃痛病位在胃,而及于脾,与“真心痛”发生于心系等之病证有本质的不同,临床应加以区别。胃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病。【病因病机】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总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辨证】1 实证主症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兼见胃痛暴作,脘腹得温痛减,遇寒则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或伴恶寒,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犯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胃脘胀满,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者,为气滞血瘀。2 虚证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兼见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为胃阴不足。【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配穴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操作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内关、中脘均用泻法。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方义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选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每次选2穴,诸穴可交替使用。以黄芪、丹参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2)耳针法选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毫针刺用中等强度,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按语】1针灸对胃脘疼痛、上腹胀满不适、嗳气、恶心等症状效果较好。2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须注意鉴别。3溃疡病出血在穿孔等重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4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呕 吐呕吐(vomit )是临床常见病症,既可单独为患,亦可见于多种疾病。古代文献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因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称呕吐。呕吐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胰腺炎等。 【病因病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发为呕吐。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很多,如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呕吐;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而呕吐;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使胃失和降而呕吐;或因劳倦内伤,中气被耗,中阳不振,津液不能四布,酿生痰饮,积于胃中,饮邪上逆,也可发生呕吐。【辨证】1 实证主症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热。兼见呕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溏薄,头身疼痛,胸脘痞闷,喜暖畏寒,舌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食入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大便燥结,口干而渴,喜寒恶热,苔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纳差,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者,为痰饮内阻;呕吐多在食后精神受刺激时发作,吞酸,频频嗳气,平时多烦善怒,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2虚证主症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兼见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易发作,时作时止,纳差便溏,面色白,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配穴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操作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虚寒者,可加用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方义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乃胃之募穴,理气和胃止呕。2其他治疗(1)耳针法 选胃、贲门、食道、交感、神门、脾、肝。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2)穴位注射法 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穴位,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0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按语】1针灸治疗呕吐效果良好,因妊娠或药物反应引起的呕吐,亦可参照本节治疗。但上消化道严重梗阻、癌肿引起的呕吐以及脑源性呕吐,有时只能作对症处理,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2注意饮食调节和情绪稳定。胆 绞 痛胆绞痛(biliary colic)常见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症。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系指细菌感染、高度浓缩的胆汁或反流入胆囊的胰液的化学刺激所致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区,伴有恶心、呕吐,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和高热,或摸到肿大的胆囊。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决定于结石的部位、动态和并发症,主要为胆绞痛,其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并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和高热。胆绞痛发作一般时间短暂,也有延及数小时的。胆囊炎、结石症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俞募穴为主。主穴 胆囊穴 阳陵泉 胆俞 肝俞 日月 期门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黄疸者,加至阳;发热者,加曲池、大椎。操作 毫针泻法。方义 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肝利胆而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以利肝胆之腑。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2其他治疗耳针法 选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急性发作时用毫针刺,强刺激,持续捻针;剧痛缓解后再行耳穴压丸法,两耳交替进行。(二)吐血吐血(hematemesis)又称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其血色鲜红或呈褐色,常混有食物残渣;呕血量大时鲜血夺口而出,若不急救,常危及生命。吐血常并发黑便。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和肝硬化并发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及肿瘤等。【治疗】治法 和胃止血。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足三里 公孙 膈俞 内关 配穴 胃热者,加内庭;肝火者,加行间;久病体虚者,加关元、气海,灸隐白。操作 足三里、公孙用补法;膈俞、内关用泻法。方义 足三里、内关和胃止呕。脾统血,公孙为脾经穴,又通冲脉,冲为血海,故可健脾止血。膈俞为血之会穴,取之理血宁血。(四)便血便血(hematochezia)是血从大便而下,或便前便后,或便与血相混杂,甚至单纯下血者,统称为便血。便血量多少不一,血色鲜红或暗红。本证常见于消化道出血、痔疮、脱肛、肛裂、直肠息肉、肿瘤等。【治疗】治法 清热化湿,化瘀止血。以督脉、足太阳经穴为主。主穴 长强 承山 大肠俞 脾俞 次髎 配穴 劳倦内伤者,加百会、命门、关元;湿热下注者,加太白、阴陵泉。 操作 脾俞用平补平泻法,余穴用泻法。方义 长强为治疗脱肛和肠风下血之要穴。承山、大肠俞、次髎为足太阳经穴,膀胱经别入肛中,故可疏导肠道气机,同为治疗后阴病的主穴;脾俞健脾化湿。积 滞积滞(indigestion)是指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胃肠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积滞与伤食、疳证等有密切关系。若伤于乳食,经久不愈,可发展为积;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可转化为疳。三者名异而源一,而病情有轻重深浅不同,故治疗应相互参考。【病因病机】多由喂养不当,乳食过度,或过食生冷肥甘及难以消化食物,脾胃受损,致使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常,而成积滞;或因小儿脾胃素弱,或病后体弱,一旦饮食稍有不当,则停滞不消,而成虚中夹实的积滞。【辨证】主症食欲不振,胃脘胀满或疼痛,呕吐酸馊乳食,大便酸臭,或溏薄或便结,舌苔腻。兼见腹痛胀满拒按,烦躁多啼,夜卧不安,纳呆,小便短黄如米泔,低热,手足心热,舌红,苔白厚或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者,为乳食内积;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乏力,夜卧不安,不思饮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溏,夹有乳食残渣,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者,为脾胃虚弱。【治疗】1 基本治疗治法健脾和胃,化积消滞。以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天枢足三里配穴乳食内积者,加中脘;脾胃虚弱者,加胃俞、脾俞;腹胀痛者,加气海;呕吐者,加内关;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烦躁不安者,加神门、三阴交。操作天枢用毫针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用补法。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足三里为胃之合穴,能通调肠道,健脾和胃,以消积滞。2 其他治疗皮肤针法选脾俞、胃俞、华佗夹脊(第717椎)。轻轻叩打,每日1次,每次叩打20分钟。【按语】注意饮食定时定量,不宜过食油腻、生冷。疳 证疳证(infantile malnutrition)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精神痿靡为特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常见于小儿喂养不良、病后失调、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者。【病因病机】本病多由乳食无度,饮食不节,壅滞中焦,损伤脾胃,不能消磨水谷而形成积滞,导致乳食精微无从运化,脏腑肢体失养,身体日渐羸瘦,气阴耗损而成疳证。饮食不洁,感染虫疾而耗夺乳食精微,气血受戢,不能濡养脏腑筋肉,日久成疳。本病病理变化主要在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本证形成后,日久不愈,又可变生他症。本病的病位在脾胃,病性有虚有实。【辨证】主症精神疲惫,形体羸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干枯。 兼见便溏、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唇舌色淡,脉细无力者,为脾胃虚弱;嗜食无度或喜食异物,脘腹胀大,时有腹痛,睡中磨牙,舌淡,脉细弦者,属虫毒为患。【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健脾益胃,化滞消疳。以足阳明经、胃之募穴及奇穴为主。主穴中脘 足三里 四缝 配穴食积者,加下脘、璇玑、腹结;虫积者,加天枢、百虫窠;重症疳积者,加灸神阙、气海、肺俞、膏肓、肾俞。 操作中脘用毫针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四缝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针后轻轻挤出液体,并用消毒干棉球擦干。对婴幼儿可采取速刺不留针。方义脾胃乃后天之本,若脾胃功能旺盛,则生化之源可复。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中脘,可和胃理肠。足三里扶土而补中气。四缝为奇穴,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穴。2其他治疗(1)皮肤针法选夹脊穴(717椎)、脾俞、胃俞。从上而下轻轻叩刺,每次叩打1020分钟,隔日治疗1次。 (2)捏脊法部位为脊柱及其两侧,使患儿俯卧,裸露背部。从长强穴向上,用手指捏起皮肤,一捏一放,交替向上,一般至大椎穴为1遍。3遍后再从白环俞沿脊柱两侧1.5寸处捏起,自下向上,随捏随放,至大杼穴,反复3遍,每日1次。 (3)割脂法选鱼际,作局部麻醉后,作纵切口约4厘米长,用止血钳插入切口,作局部按摩,如出现得气感则疗效较好,然后取少量脂肪,用酒精棉球压迫防止出血,然后作外科包扎。 (4)穴位敷贴法选内关、神阙。用桃仁、杏仁、山栀等分研成粉末,加冰片、樟脑少许,研末拌匀备用。取药末1520克,用鸡蛋清调匀敷于穴位上,24小时去除。【按语】1针灸治疗小儿疳证有一定疗效,因其他慢性疾病所致者,如肠寄生虫、结核病等,应根治其原发病。2提倡母乳喂养,注意饮食定时定量,婴儿断乳时给予补充营养。便 秘便秘(constipation )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患者粪质干燥、坚硬,排便坚涩难下,常常数日一行,甚至非用泻药、栓剂或灌肠不能排便。便秘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 【病因病机】便秘主要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液被吸收,以致便质干燥难解。本证的发生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便秘,多由素体阳盛,嗜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邪热内燔,津液受灼,肠道燥热,大便干结;或因情志不畅,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肺气不降,肠道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便秘。虚证便秘,多由病后、产后,气血两伤未复,或年迈体弱,气血亏耗所致,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肠失滋润;或下焦阳气不充,阴寒凝结,腑气受阻,糟粕不行,凝结肠道而成便秘。【辨证】主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兼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身热,口干口臭,喜冷饮,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者,为热邪壅盛(热秘);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者,为气机郁滞(气秘);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细者,为气虚(虚秘);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唇舌色淡,脉细者,为血虚(虚秘);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面色白,四肢不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阳虚阴寒内盛(冷秘)。【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调理肠胃,行滞通便。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处方天枢支沟水道 归来 丰隆配穴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气秘者,加太冲、中脘;气虚者,加脾俞、气海;血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阳虚者,加神阙、关元。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方义天枢乃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肠腑通调。水道、归来、丰隆,可调理脾胃,行滞通腑。2其他治疗(1)耳针法选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毫针刺,中等强度或弱刺激,或用揿针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2)穴位注射法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穴位。用生理盐水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0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按语】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如经治疗多次而无效者须查明原因。2平时应坚持体育锻炼,多食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痢 疾 痢疾(dysentery)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症。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噤口痢、休息痢五种类型。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均可参照本节论治。 【病因病机】痢疾多由饮食生冷、不洁之物,或感受暑湿疫毒所致。外邪与食滞阻碍肠腑,气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湿热相搏,气血阻滞,肠络受损,而致下痢脓血,形成湿热痢;脾胃素虚,脏腑气弱,而贪凉受寒,湿浊乘虚而入,以致寒湿不化,形成寒湿痢;感受疫毒之邪,毒邪熏灼肠道,热毒内盛,引动内风,蒙蔽清窍,而成疫毒痢;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功能失其升降功能,以致呕恶不能食,为噤口痢;若痢疾迁延日久,中焦虚弱,命门火衰,正虚邪恋,常因受凉或饮食不当而反复发作,成为休息痢。【辨证】主症 大便次数增多,粪中带有粘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兼见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恶寒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湿热痢;痢下赤白粘冻,或纯为白冻,胃脘痞闷,喜暖畏寒,头身困重,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痢;发病急骤,腹痛剧烈,痢下脓血,里急后重甚,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神昏、痉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疫毒痢;痢下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则下痢脓血或粘液,临厕腹痛里急,饮食减少,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者,为休息痢。【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清热化湿,通肠导滞。以足阳明、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天枢 下脘 关元 上巨虚 合谷 配穴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放血;噤口痢者,加内关、中脘;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操作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泻法。急性痢疾者,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合谷为大肠原穴,二穴可通调大肠的气血,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合治内腑,可清化肠道湿热。下脘为任脉与足太阴经交会穴,关元为小肠之募穴,二穴可疏调肠腑之气机,理气化滞。2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每次34穴,急性痢疾用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慢性痢疾用轻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2)穴位注射法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射0.51.0毫升,每日1次。【按语】1针灸治疗急性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均有显著疗效。但中毒性菌痢,病情急暴险恶,应采取综合治疗和抢救措施.2病人应进行隔离,注意饮食。泄 泻泄泻(diarrhea)亦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可概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因病机】 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湿暑热之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慢性泄泻,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谷滞内停,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辨证】1 急性泄泻主症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便稀有粘液,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感受湿热之邪;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2 慢性泄泻主症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便泻次数较少。兼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脾虚;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伴有胸胁胀闷,舌淡红,脉弦者,为肝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虚。【治疗】1 基本治疗(1)急性泄泻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配穴寒湿者,加神阙,可配合用灸法;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操作毫针泻法。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2)慢性泄泻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方义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2 其他治疗(1)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0毫升, 每日或隔日1次。(2)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按语】 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黄 疸黄疸(jaundice)是以目黄、肤黄、尿黄为主要症状,尤以目睛黄染为其主要特征。历来对黄疸的分类较为繁复,一般分为阳黄和阴黄两类,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本病与西医学论述的黄疸含义相同,包括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 【病因病机】黄疸的发病原因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致病因素主要是湿邪为患,而病变的脏腑多在肝胆脾胃,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若外感湿热之邪,郁而不达,外湿化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肤而引起黄疸;脾主运化而恶湿,如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脾胃受损,健运失职,湿邪阻滞中焦,肝胆之气疏泄失常,胆汁浸入血液,溢于肌肤,因而发黄。临床有阳黄、阴黄之别,阳黄则为阳盛热重,湿从热化,湿郁热蒸,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所致。如火热极盛,热毒壅盛,邪入营血,内陷心包,可发为急黄。阴黄则由于阴盛寒重,湿从寒化,或素有脾阳不足,或阳黄日久,损伤脾阳,湿从寒化,亦可转为阴黄。如因砂石、虫体阻滞胆道,使胆汁外溢而发黄者,除肝胆症状外,临床表现常以热证为主,亦属阳黄范围。【辨证】1阳黄主症 起病速,病程短,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腹部胀满,呕恶欲吐,大便秘结,发热口渴,心中懊,小便短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发病急骤,热毒内陷,则黄疸迅速加深,黄色如金,高热烦渴,腹满胁痛,神昏谵语,或肌肤发斑,衄血便血,舌绛,苔黄燥,脉滑数或细数,为急黄。2阴黄主症 起病缓,病程长,身目黄色晦暗,脘痞腹胀,食少便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腻,脉濡缓或迟沉。胁下癥积胀痛,腹胀形瘦,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为瘀血内阻。 【治疗】1基本治疗(1)阳黄治法清化湿热,疏泄肝胆。以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背俞穴为主。主穴阳陵泉 阴陵泉 太冲 胆俞 内庭 配穴胸闷呕恶者,加内关、公孙;腹胀便秘者,加天枢、大肠俞;热重者,加大椎;神昏者,加水沟、中冲、少冲(放血)。操作毫针泻法。方义黄疸的发生,主要以湿邪为患,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能化湿健脾。胆之背俞穴胆俞,清热利湿除黄。阳陵泉配太冲,疏泄肝胆。足阳明荥穴内庭,清泻脾胃湿热之邪。诸穴相配,热退湿除,肝疏胆利,胆汁循于常道,黄疸可退。(2)阴黄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利胆。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及背俞穴为主。主穴阴陵泉胆俞脾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腹胀便秘或便溏者,加天枢、大肠俞;瘀血内阻者,加血海、膈俞;神疲畏寒者,加命门、气海。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或用温针灸。 方义阴黄治以健脾湿运为主,胆俞乃胆之背俞穴,通利胆腑。脾俞为脾之背俞穴,配合脾经合穴阴陵泉以温化脾湿。中脘为六腑之会,配合胃经合穴足三里,健脾胃而化湿邪。三阴交导湿下行,以促运化。2、其他治疗(1)穴位注射法选胆俞、肝俞、期门、阳陵泉。每次以23穴,用板蓝根注射液,或用田基黄、丹参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0.51毫升。(2)耳针法选肝、胆、脾、胃。毫针刺,用中等强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