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练习5_第1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练习5_第2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练习5_第3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练习5_第4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练习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练习5班级 姓名 评价九、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曾巩书魏郑公传后)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 然:样子B.夫以谏诤为当掩 掩:掩饰C.而其事至迫 迫:紧迫D.然则焚稿者非欤 非:不对6. 以下全表明作者曾巩直接对“谏诤”所表明的态度一项是(3分) (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 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 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 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A. B. C. D.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肯定了谏诤书存在的重要意义,赞扬魏郑公以诚信待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B.文章写伊尹、周公和魏郑公都因敢于谏诤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唐太宗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而生追思魏征之忆。C.文章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谏诤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D.文章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全文浑然一体。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3分)(2)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3分)(3)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4分)十、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灵帝末为讲部吏。献帝迁都长安,遂逃入蜀,刘焉父子待以客礼。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 先主定益州,拜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后主践阼,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延熙九年秋,大赦,光于众中责大将军费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又鹰隼始击,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时,下违人理。老夫耄朽,不迭治体,窃谓斯法难以经久,岂具瞻之高美所望于明德哉!”祎但顾谢踧踖(dj,恭敬而不安的样子)而已。光之指摘痛瘁,多如是类。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所嫌。太常广汉镡承、光禄勋河东裴俊等,年资皆在光后,而登据上列,处光之右,盖以此也。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正太子所习读并其性情好尚,正答曰:“奉亲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光日:“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欲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正日:“世子之道,在于承志竭欢,既不得妄有所施为,且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光解正慎宜,不为放谈,乃日:“吾好直言,无所回避,每弹射利病,为世人所讥嫌;省君意亦不甚好吾言,然语有次。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邪!当务其急者。”正深谓光言为然。后光坐事免官,年九十余卒。 三国志孟光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主践阼 即位 B祎但顾谢踧踖而已 感谢C又鹰隼始击,而更原宥有罪 宽恕 D焉可豫设也? 通“预”,预先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盂光“直言无所回避”特点的一项是(3分) 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 光于众中责大将军费祎 老夫耄朽,不达治体,窃谓斯法难以经久,岂具瞻之高美所望于明德哉! 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 省君意亦不甚好吾言,然语有次。 光解正慎宜,不为放谈 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光博识多知,对历史非常了解,尤其专心于三史。在对待“春秋三传”上,喜好公羊春秋而对左氏春秋却颇多讥讽。 B延熙九年的秋天,颁布大赦令,孟光却认为:大赦天下,好比半边枯萎的物体,不是盛明之世所应该运用的。 C孟光“好直言,无所回避”,所以一些执政大臣,像费祎、郤正等人,心里都不高兴,以致他的官位还不如一些年轻人高。 D盂光认为太子应该学习智谋,智谋才是太子最需要的东西。而侍候双亲虔诚恭敬,接待百官显示出仁慈宽厚等,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品质。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主定益州,拜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3分) (2)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3分) (3)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所嫌。(4分)文言文阅读 练习5答案九、5. A(应该是“这样”,指示代词。)6. B(曾巩看到的事实;曾巩提出的议题;分析原因的,并非直接指出的。)7. B(“因拒绝纳谏”不合文意,从文本“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来看,是无人进谏。)8. (1)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其”,指代魏郑公;“以”,因为;“书”奏章、书稿;各1分) (2)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之”主谓间不译;“使”,任用; “者”,的(原则);各1分)(3)用真实诚信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后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诚信”, 真实诚信;“持”,要求、约束;“事”,侍奉;“不欺乎万世”;各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也不是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唐太宗晚年,许多大臣明知这层意思但不谏言,致使他越来越不明白治理天下的失误,后来出现辽东之败的情况,才遗憾魏征不在了,仍不知道他后悔的念头是因无人进谏而引发的。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的谏议切中君主的弊病,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辞保存在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来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桀、纣、幽、厉、始皇这些国君的灭亡,原来是他们的臣下的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不是史官的遗漏,而是当时的大臣不敢进谏才这样的。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后世的原因。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良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良行为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而让后世去传颂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必然认定过错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归结到焚稿者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君主呢?”唉!用真实诚信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后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十、5B(谢:道歉) 6C(是孟光直言带来的后果,不是直言 是说郤正谨慎不乱说话)7C(说郤正不高兴与原文意思相悖。)8(1)刘备(先主)平定益州后,任命他为议郎,(他)和许慈等人一起掌管法令礼俗。(“拜”“掌”各1分,语意流畅1分) (2)衰败困厄到极点,一定是万不得已,(只有)这样才可以暂且用一下罢了。(“穷极”“权”各1分,语意流畅1分)(3)所以执掌政事的重臣心里都很不高兴,(他的)爵位得不到升迁;每当直言极谏时无所顾忌,被当时的人所忌恨。(补充“他的”爵位1分;“嫌”1分,语意流畅2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朝太尉孟郁的同族。汉灵帝末年官为讲部吏。汉献帝迁都长安,他便逃到蜀,刘焉父子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他博识多知,对历史非常了解,无书不读。尤其专心于三史。特别善长于汉朝的典章制度。喜欢公羊春秋而非难左传。每次与来敏争论此二传的深微大义,孟光常常大声吵嚷。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他为议郎,和许慈等人一起掌管法令礼俗。刘禅即位,孟光做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升为大司农。延熙九年的秋天,颁布大赦令,孟光当着众人的面责问大将军费祎说:“大赦天下,好比半边枯萎的物体,不是盛明之世所应该运用的。衰败困厄到极点,一定是万不得已,这样之后才可以暂且用一下罢了。现在皇上仁爱贤明,百官都很称职,有什么即将来临的危险和困厄的处境,非要多次施予特殊的恩惠,给那些为非作歹的人呢?何况现在强盗猖狂,却宽恕那些有罪的人,这样上冒犯天时,下违反人心。我已老朽,不了解治国的根本,我以为这种方法不能维持长久。难道你这位处在宰相高位的人,期望这样来显示仁德吗!”费祎只是毕恭毕敬道歉而已。孟光的指摘时弊往往都是这样一针见血。所以执掌政事的重臣很不喜欢他,(他的)爵位得不到升迁;每当直言极谏时无所顾忌,被当时的人所忌恨。太常广汉人镡承、光禄勋河东人裴俊等,年岁资历都在光之后,却登上高位,官位在孟光的前面,其原因就在孟光的直言。 后辈文士秘书郎郤正多次咨询孟光,孟光问郤正太子学什么、读什么、性情怎样、喜欢什么;郤正回答说:“侍候双亲很虔诚恭敬,早晚都不马虎,有古代世子的风范;接待百官,一举一动显示出仁慈宽厚。”孟光说:“像你所说的(太子的好处),是普通家庭都具备的;我现在要问的是他的权变谋略、智慧和气度如何。”郤正说:“做世子的原则,在于继承君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