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2.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2. 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音频朗读文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二、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三、读准字音箪dn 蹴c 苟得gu 不屑 xi 恶 w 乡xing 羹 gng 妾qi四、朗读指导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五、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六、学习第一部分(一)疏通文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重点字词理解。欲:能愿动词,喜爱 得兼: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兼”是副词状语置后。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生:生命 义:大义 舍:舍弃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3、整体感知。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论证,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二)疏通文意: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1、重点字词理解。甚:动词,超过、胜过 于:比 为:读wi,动词,做,干苟得:苟且偷生 恶:读w,动词,厌恶。与“欲”相反患:名词,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3、整体感知。以上两句是如何论证“舍生取义”的?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舍生取义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小结:作者通过辩证分析,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三)疏通文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1、重点字词理解。如使:假如,假使 则:那么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莫:没有 为:动词,干 做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3、整体感知。以上两句是如何论证“舍义取生”的?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 舍义取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为(不择手段躲祸)小结:作者通过假设分析,从反面论证了“舍义取生”。(四)疏通文意: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重点字词理解。由是:通过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3、整体感知。以上两句是如何论证“舍生取义”的?由是则生:不用(结果) 有甚于生者 (原因)由是避患:不为(结果) 有甚于死者 (原因)小结:作者通过因果分析,论证了“舍生取义”。(五)疏通文意: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重点字词理解。非独:不仅仅 是心:这种思想 勿丧:不丧失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3、整体感知。(1)“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2)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在论证上有什么作用?在论证上层层递进,在内容上升华主题。七、小结第一部分本段首先由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性善论),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八、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学习第二部分(一)疏通文意: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重点字词理解。呼尔:吆喝。尔,助词。 与:给 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人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整体感知。以上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一箪食 得生 舍死 “呼尔”、“蹴尔”-弗受、不屑一豆羹 为羞恶之心而舍生取义(正面举例)。 (二)疏通文意: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重点字词理解。万钟:高位厚禄 辩:通“辨”,辨别 何加:什么好处奉:侍奉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3、整体感知。以上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不辨礼义接受万钟,见利忘义,从反面举例。(三)疏通文意: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重点字词理解。向:通“向”,从前。 为:为了,介词 wi 为:做,动词 wi得:通“德”,感激 已:停止 本心:天性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3、整体感知。(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2)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三、小结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四、写作特点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3、善用对比。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五、总结全文。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六、板书设计(见课件)七、文言积累(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吗。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二)一词多义为为宫室之美 介词,为了。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动词,做。得故不为苟得也 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吗。呼尔而与之 给予(三)古今异义1、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 益处 今义:增加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 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 是3、则凡可以得生者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愿动词(四)虚词1、之:助词行道之人弗受 助词,的此之谓失其本心 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呼尔而与之 代词,它,指别人人皆有之 指示代词,这,指羞恶之心今为宫室之美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专业农产品集市摊位租赁经营合同
- 2025年度汽车抵押融资平台服务协议
- 2025版国际贸易保险合同范本下载
- 分布式光伏与建筑一体化2025年市场推广挑战与技术突破创新路径研究报告
- 2025版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碧桂园物业用房施工与物业服务质量保证合同
- 2025年农业循环经济菜园大棚承包与资源利用合同
- 2025年度婚纱摄影作品居间代理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租赁合同样本(含特殊条款定制服务)
- 2025电梯品牌代理商授权与区域市场管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广省中考作文《走到田野去》写作指导及范文
- 产品经理绩效管理制度
- 2025年山东省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慢阻肺非肺部手术麻醉管理策略
- 一例ICD置入患者的护理查房
- 2025至2030年中国露点传感器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
- 护理术中配合操作规范
- 孩子改姓改名协议书
- 膜结构车棚安装合同协议
- 建筑垃圾清运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5河南航空港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