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润滑手册.doc_第1页
设备润滑手册.doc_第2页
设备润滑手册.doc_第3页
设备润滑手册.doc_第4页
设备润滑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章 润滑油知识一、润滑的定义二、润滑剂的主要作用三、润滑油的主要理化指标四、润滑脂的主要理化指标五、润 滑 油 的 组 成六、润 滑 脂 的 组 成七、润滑油的分类和规格八、润滑油行业组织简介九、润滑油脂选用原则十、润滑油的管理附表一、ISO粘度等级划分标准附表二、常用润滑油质量分类附表三、美国润滑脂学会(NLGI)润滑脂分类第二章 常用油品换油指标第一章 设备润滑知识一、润滑的定义用润滑剂减少(或控制)两摩擦面间的摩擦与磨损或其他形式的表面破坏的方法叫润滑。二、润滑剂的主要作用1、降低摩擦在摩擦面之间加入润滑剂,形成润滑油膜,避免金属直接接触造成摩擦,从而降低摩擦系数,减少摩擦阻力,减少功率损失。2、减少磨损摩擦面间具有一定强度的润滑膜,能够支撑负荷,避免或减少金属表面的直接接触,从而可减轻接触表面的塑性变形、熔化焊接、剪断再粘接等各种程度的粘着磨损。3、冷却降温润滑剂能够降低摩擦系数,减少摩擦热产生,而且能够带走产生的摩擦热。4、密封隔离 润滑剂特别是润滑脂,覆盖于摩擦表面或其他金属表面,可隔离空气、湿气或其他有害介质,保护摩擦面。 5、阻尼减震 润滑剂能将冲击振动的机械能转变为液压能,起到减缓冲击,吸收噪音的作用。 6、冲洗清净 润滑剂在润滑过程中不断流动,可及时冲刷走摩擦表面上的磨屑及污物,防止发生磨粒磨损。 三、 润滑油的主要理化指标 (一) 润滑油的流动性能:粘度、粘度指数、倾点和凝点1、 粘度Viscosity:当润滑油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相对移动,在油分子之间产生阻力,使润滑油无法进行顺利流动,其阻力的大小称为粘度。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粘度的度量方法分为绝对粘度和相对粘度两大类。绝对粘度分为动力粘度、运动粘度两种;相对粘度有恩氏粘度、赛氏粘度和雷氏粘度等几种表示方法。表1 粘度分类粘度名称粘度符号单位定义动力粘度(Dynamic viscosity)帕斯卡秒(Pas)。过去用泊p,厘泊cp动力粘度表示液体在一定剪切应力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其值为所加于流动液体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之比。1Pas=103cp运动粘度(Kinematic viscosity)斯(m2/s),厘斯(cSt)(mm2/s)运动粘度是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其值为相同温度下液体的动力粘度与其密度之比。1cst=1mm2/s恩氏粘度Et条件度(或度)oE又叫思格勒(Engler)粘度。在规定条件下,一定体积的试样从恩格勒粘度计的小孔流出200mL试剂所需要的时间(s)与该粘度计测定水的值之比。雷氏粘度雷氏1号(Rt表示)和雷氏2号(用RAt表示)秒S又叫雷德乌德(Redwood)粘度。在规定条件下,一定体积的试样从雷德乌德粘度计流出50mL试样所需要量的时间,以s为单位。赛氏粘度赛氏通用粘度(SUV)和赛氏重油粘度(SFV)秒S又叫赛波特(sagbolt)粘度。在规定条件下,一定体积的试样从赛波特粘度计流出所需要的时间,以s为单位。上述三种条件粘度(恩氏粘度、雷氏粘度、赛氏粘度)测定法,在欧美各国常用,我国除采用恩氏粘度计测定深色润滑油及残渣油外,其余两种粘度计很少使用。三种条件粘度表示方法和单位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图表进行换算,同时恩氏粘度与运动粘度也可换算,这样就方便灵活得多了。具体的换算方法见图一。2、粘度指数(Viscosity index) 粘度指数是表示油品随温度变化这个特性的一个约定量值。粘度指数越高,表示油品的粘度随温度变化越小。一般以VI表示。3、倾点和凝点(Pour point and Solidification point) 倾点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被冷却的试样能流动时的最低温度,以表示。 凝点是试样在规定的条件下冷却至停止移动时的最高温度,以表示。 倾点或凝点是一个条件试验值,并不等于实际使用的流动极限。但是,倾点或凝点越低,油品的低温性越好。(二)、安全性能1、氧化安定性(Oxidation stability) 润滑油在加热和金属的催化作用下,抵抗氧化变质的能力,称为润滑油的抗氧化安定性。它是润滑油在实际使用,储存和运输中氧化变质或老化倾向的质量指标。对于汽轮机油、压缩机油和变压器油的氧化安定性是一项必须测定的质量指标。2、酸值(Acid number) 中和l g油品中的酸性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称为酸值,以mgKOH/g表示。酸值用来反映油品中所含有机酸的总量,如环烷酸和油品氧化而生成的有机酸性产物。油 图一 粘度换算表品氧化越严重,其酸值增值越大,因此,它是油品变质的主要指标。3、中和值(Neutralization value) 中和值是油品酸碱性的量度,也是油品的酸值或碱值的习惯统称,是以中和一定重量的油品所需的碱或酸的相当量来表示的数值。4、腐蚀试验(Corrosion test) 腐蚀试验是在规定条件下测试油品对金属的腐蚀作用的试验,以定性地判断油品中含酸性物质的多少。5、抗乳化性(Demulsibility) 抗乳化性是油品和水分离的能力。6、闪点(Flash point) 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润滑油,当油温达到某温度时润滑油的蒸汽和周围空气的混合气一旦与火焰接触,即发生闪火现象,最低的闪火温度,称为润滑油的闪点。测定闪点的方法有两种:开口闪点(用规定的开口闪点测定器所测得的闪点,以表示)和闭口闪点。一般说,闪点越高,油品的使用温度也越高。但是,闪点不等于高温使用极限。(三)纯洁性能1、水分(Water content) 水分是指油品中的含水量。油品中一般不允许含水。2、灰分(Ash) 灰分表示在规定条件下,油品完全燃烧后的残留物(不燃物)。以质量分数表示。油品中的灰分会增加发动机内的积炭,加大机件的磨损。 3、机械杂质(Mechanical impurities) 机械杂质是存在于油品中所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机械杂质在使用上的意义: 1)机械杂质是润滑油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存在会破坏油膜,加速运动副的磨损,甚至直接研损机件,造成抱轴,它的存在还会堵塞油路及过滤器、造成设备润滑故障。 2)变压器油中含有机械杂质会降低绝缘性能。 3)油品的机械杂质超过一定量时,就应立即更换新油。(四)其他: 1、抗泡性(Foaming characteristics) 润滑油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受到振荡、搅动等作用,使空气进入润滑油中,以致形成气泡。抗泡性是评定油品生成泡沫倾向性及泡沫稳定性,可判断其中混入空气后油气的分离能力。 2、防锈性(Rust preventing characteristics) 防锈性是油品阻止与其相接触的金属生锈的能力。3、硫含量(Sulfur content):硫含量是存在于油品中的硫及其衍生物(硫化氢、硫醇、二硫化物等)的含量,以质量%表示。它主要反映油品的精制深度和所加工原油的组成特性。 4、馏程(Distillation range) 馏程是油品在规定条件下蒸馏所得到的、以初馏点和终馏点表示其特征的温度范围。 5、蒸发损失(Evaporation loss) 蒸发损失是油品在规定条件下蒸发后其损失量所占的重量百分数。润滑油在使用中蒸发,造成油量减少,需要补充。 6、密度和相对密度(Density and Relative density) 密度是指在规定温度下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以g/cm3或kg/m3表示。 相对密度亦称比重,是指物质在给定温度下的密度与标准温度下纯水的密度之比值,没有量纲,因而也就没有单位。 7、 色度(Colourity) 色度是在规定条件下,油品的颜色最接近某一号标准色板的颜色时所测得的结果。色度是用来初步鉴别油品精制深度和使用过程中氧化变质程度的标志。四、 润滑脂的主要理化指标润滑脂是由一种(或多种)稠化剂和一种(或几种)润滑液体所组成的一种具有塑性的润滑剂。(一) 润滑脂的物理性能包括外观、滴点、针入度、胶体安定性、水份、机械杂质和蒸发性等.1、外观:包括颜色、光亮、透明度、纤维数、均匀性、气味、乳化性、光滑感和软硬度等情况。外观在使用上的意义: 1)通过外观可以概括地推测润滑脂的质量情况。如均匀性、软硬度、有无皂块、有无机械杂质等。 2)初步鉴定润滑脂品种。如钙基、锂基润滑脂是细纤维膏状,钠基润滑脂是长纤维结构。 3)可以了解润滑脂的粘附性和防护性。如凡士林和烃基润滑脂,具有较强粘稠性、拉丝性和附着力。 4)还可以了解润滑脂机械安定性,即通过用手指捻压,是否容易变稀。 2、滴点:又叫滴落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润滑脂随温度升高而变软,从脂杯中滴下第一滴的温度称滴点。滴点在使用上的意义: 1)滴点可以确定润滑脂使用时允许的最高温度。一般来讲,润滑脂应在低于滴点20-30温度下工作。 2)根据测定的滴点再配合外观指标鉴别,大致可以判断润滑脂的品种。如钙基润滑脂的滴点大约为70-100;钙钠基润滑脂的滴点大约为120-150;钠基润滑脂的滴点大约为130-160;滴点高于200,大多为合成润滑脂。3、锥入度:锥入度是衡量润滑脂的稠度(即软硬程度)的指标。其测定方法是将润滑脂保持在一定温度,以规定重量的标准圆锥体,在5s内沉入润滑脂的深度来表示。单位为1/10mm。锥入度在使用上的意义: 1)表示润滑脂的稠度。锥入度大,则稠度小。锥入度小,则稠度大。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润滑脂使用时,所承受负荷的大小,锥入度小的润滑脂承受负荷较大。 2)表示流动性能。锥入度大的润滑脂软,反之则硬。锥入度过大易流失,过小流动性差。锥入度过小的润滑脂,不适宜用于高转速的运动副,也不适宜用于管道压力送脂润滑装置。 3)锥入度可以表示润滑脂的塑性强度,从而初步了解它的抗挤压、抗剪切的能力,便于合理使用。 4)润滑脂的牌号,是根据锥入度的大小来划分的,所以知其牌号则可知其锥入度的范围,知其锥入度则可知其牌号。4、分油:润滑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有产生分油的倾向,质量好的润滑脂分油较少。润滑油的分油倾向大小(又称胶体安定性好坏),对其使用有很大影响。5、水分:水分是指润滑脂含水的质量分数。即在产品规格上是用来控制含水分的百分率。水分在使用上的意义: 1)水分在润滑脂中存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结构水,形成水合物结晶,这种水是润滑脂的稳定剂,是不可缺少的成分,是在润滑脂中允许存在的。另一种是游离水,被吸附或夹杂在润滑脂中,对润滑脂是有害的,会降低润滑脂的润滑性、机械安定性和化学安定性。如游离水过多,会对机件产生腐蚀作用。 2)钙基润滑脂含有结构水质量分数为1.5%-3%。这种含结构水的润滑脂,一般使用温度不超过70-80。否则会失去水分,破坏脂的结构,引起油皂分离,失去润滑作用。6、机械杂质:润滑脂中的机械杂质系指稠化剂和固体添加剂以外的固体物质(例如沙粒、尘土、铁锈、金属屑等)。机械杂质在使用上的意义: 1)机械杂质,对润滑脂的使用极为重要。因为这些硬性杂质极易引起机件的磨损,要除去润滑脂中的杂质,一般都很困难,它不像液体油,只要经过沉淀、过滤就可以除尽杂质。为此,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注意外入杂质侵入润滑脂内。 2)润滑脂中机械杂质超过一定量时,润滑脂应立即报废。7、蒸发性:是衡量润滑脂在使用和贮存中由于基础油的蒸发导致润滑脂变干的倾向。(二)润滑脂的化学性能主要包括氧化安定性、游离酸和游离碱、腐蚀性等1、氧化安定性:润滑脂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抵抗氧化的能力。氧化安定性是影响润滑脂使用寿命的重要性能之一,尤其对长期高温下使用的润滑脂。2、游离酸和游离碱:游离酸和游离碱是指润滑脂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充分皂化后的有机酸和过剩的碱量。游离碱含量用含KOH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游离有机酸和游离碱在使用上的意义: 1)极少量的游离碱对润滑脂质量影响不大,允许甚至必须含有少量的游离碱。润滑脂在长期贮存中,因受氧化作用,某些烃类物质变质后,成为有机酸,这会使游离碱含量减少、中和。所以一定量的游离碱的存在是必要的,能抑制润滑脂的氧化变质。但润滑脂中含有游离碱量过大时,润滑脂的胶体安定性和机械安全性都会受到影响,会产生分层、析油、损失润滑性能。 2)润滑脂不允许有游离酸的存在,特别是低分子有机酸,会对金属产生腐蚀作用。润滑脂呈酸性时,会使脂骨架失效,脂发软变稀。3、腐蚀性:润滑脂对金属是否有腐蚀作用。润滑脂对金属产生腐蚀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本身含有腐蚀性物质,如水、游离酸、碱和活性硫化物等;另一原因是由于氧化产生的有机酸所致。(三)实用性能主要包括:机械安定性、润滑性。1、 机械安定性:指润滑脂受到机械力作用后其结构被破坏,稠度发生变化的性能。用其受剪切前后锥入度变化值来表示。2、 润滑性:润滑脂的润滑性能对其使用关系非常密切,对重载设备,特别是链条和齿轮,要求其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磨损值和烧结负荷,防止性能达不到要求而使设备磨损。评定润滑脂的抗磨和极压性能最常用的方法是四球机法和梯姆肯试验机法。五、 润 滑 油 的 组 成 润滑油的主要组分是基础油和添加剂。 (一)、 基 础 油 基础油分为矿物油和合成油两大类。 矿物油是指通过润滑油加工工艺从石油中得到的润滑油高、低粘度组分,中国的行业标准按粘度指数(VI)分为五类:(1)低粘度指数基础油(代号:LVI,VI40)(2)中粘度指数基础油(代号:MVI,VI4080)(3)高粘度指数基础油(代号:HVI,VI95)(4)很高粘度指数的基础油(代号:VHVI,VI120)(5)超高粘度指数的基础油(代号:VHVI,VI140)基础油粘度等级采用赛氏通用粘度(秒)划分:(1)低粘度组分称为中性油(Neutral),以100(37.8)赛氏通用粘度(秒)表示,如150N等。(2)高粘度组分称为光亮油(Bright Stock),以210(98.9)赛氏通用粘度(秒)表示,如150BS等。合成油是指采用有机合成方法制得的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基础油。目前已广泛采用的合成基础油主要有以下几类:(1)合成烃:采用乙烯聚合和以石蜡裂化所得的低分子烯烃聚合而得的合成烃油。合成烃具有液体温度范围宽、粘温性能好、粘度指数极高(可达135145)、氧化安定性好(240)、热安定性好(可达340)、润滑性能好、挥发度好和抗剪切安定性好等优点。(2)脂肪酸酯:是有机酸和醇的反应产物。依醇或酸分子的大小或元素的不同,可生成各种各样的脂肪酸酯。用做合成油的主要有:二元酸酯(双酯)、新戊基多元醇酯(三羟甲基烷酯和季戊四酯)和复酯(二元酸与乙二醇的反应产物)。脂肪酸酯具有优良的粘-温性、高温性和优异的低温性,以及较好的抗磨性、氧化安定性等。 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包括带或不带烷基的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醚。这些化合物不仅具有优良的润滑行,而且具有凝点低、粘-温性和氧化安定性好等优点。 (二)、添 加 剂 添加剂一般为各种极性化合物、高分子聚合物和含有硫、磷、氯等活性元素的化合物。在基础油中加入少量的这些化合物,能改善油品的一种或多种性质,甚至赋予润滑油以崭新的特性,得到更为满意的油品。 添加剂可分为两大类:(1)影响润滑油物理性质的添加剂,如降凝剂、粘度指数改进剂或增粘剂、抗泡剂等; (2)在化学方面起作用的添加剂,如清净剂、分散剂、抗氧剂、防锈剂、极压抗磨剂、防腐剂、摩擦改进剂、乳化剂和抗乳化剂等。降凝剂(Pour depressants)可使油品中的蜡晶细化,降低油品的凝点,改善油品的低温流动性。粘度指数改进剂(Viscosity index improvers)能显著地改善油品的粘-温性能,主要用于多级内燃机油。抗泡剂(Antifoam additive)可降低油品泡.A.的表面张力,阻止泡.A.的形成。清静剂(Detergent)可防止内燃机内形成烟灰、漆状物沉积,中和酸性物质,减少腐蚀磨损。无灰分散剂(Ashless dispersing agent)与清净剂复合有等同效应,能防止生成低温油泥。抗氧剂(Antioxidant)能延缓油品的氧化,延长油品的使用期。极压抗磨剂(EP Antiwear agent)可改善油品在高温、重负荷下的抗擦伤和抗磨损性能。防锈剂(Rust inhibitor)可提高油品阻止水份与氧离子对金属的锈蚀作用,保护金属表面,延缓锈蚀。摩擦改进剂(Friction modifier)可提高油品的润滑性,降低摩擦,减少磨损。乳化剂和抗乳化剂(Emulsifuing agent and demulsifying agent)是一类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可防止乳化粒子结合,使乳化液稳定。抗乳化剂可以加速油水分离,防止乳化液形成。防腐剂(Anticorrision additive)是为防止或延缓金属发生腐蚀而加入的添加剂。六、 润 滑 脂 的 组 成 润滑脂的主要组成是基础油、稠化剂和添加剂(添加剂和填料)。一般选用矿物油作基础油,在有特殊要求的条件下,也可选用合成油作基础油。 稠化剂是润滑脂中重要的特征组成部分。它是被相对均匀地分散在基础油中而形成润滑脂结构的固体颗粒,作用主要是将流动的液体润滑油增稠成不流动的半固体状况。稠化剂的种类不同,将对润滑脂的一系列性能起重要影响。稠化剂可分为皂基和非皂基(烃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皂基分单金属皂(钙基、钠基、锂基、铝基、钡基等);复合皂(复合钙皂、复合锂皂、复合铝皂等)混合金属皂(钙钠基、锂钙基)。非皂基稠化剂的烃基主要是地蜡、石蜡以及石油脂;有机稠化剂包括酰胺、脲基、氟碳等;无机稠化剂包括膨润土、硅胶、氮化硼。根据使用性能要求,也可加入胶溶剂、抗氧剂、极压抗磨剂、防锈剂、防水剂和丝性增强剂等添加剂。七、 润滑油的分类和规格 1、润滑油的分类 润滑油是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的液体润滑剂。润滑油在金属表面上不仅能够减少摩擦、降低磨损,而且还能够不断地从摩擦表面上吸取热量,降低摩擦表面的温度,起到冷却作用,从而保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故障和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表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标GB润滑剂分类标准对照表制组别应用场合已发布的分组标准我国A全损耗系统 Total loss systemsISO 6743/1-1981GB/T 7631.1395B脱模 Mould releaseC齿轮 GearsISO 6743/6-1990GB/T 7631.789D压缩机(包括冷冻机和真空泵) Compressors (including refrigeration and vacuum pumps)ISO 6743/3A-1987 ISO 6743/3B-1987GB/T 7631.992E内燃机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GB/T 7631.389F主轴、轴承和离合器 Spindle bearings, bearings and associated clutchesISO 6743/2-1981GB/T 7631.489G导轨 SlidewaysISO 6743/13-1989GB/T 7631.1194H液压系统 Hydraulic systemsISO 6743/4-1982GB/T 7631.287M金属加工 Metal workingISO 6743/7-1986GB/T 7631.589N电器绝缘 Electrical insulationP风动工具 Pneumatic toolsISO 6743/11-1990Q热传导 Heat transferISO 6743/12-1989GB/T 7631.1294R暂时保护防腐蚀 Temporary protection against corrosionISO 6743/8-1987GB/T 7631.689T汽轮机 TurbinesISO 6743/5-1988GB/T 7631.1092U热处理 Heat treatmentX用润滑脂的场合 Applications requiring greaseISO 6743/9-1987GB/T 7631.890Y其他应用场合 Other applicationsISO 6743/10-1989Z蒸汽气缸 Steam cylindersS特殊润滑剂应用场合 Applications of particular lubricants注:ISO 6743/6GB 7631.7。 ISO6743/6-1990为工业齿轮油,而GB/T 7631.789为车辆齿轮油的分类。2、润滑脂的分类 ISO 6743/9(X组)为润滑脂国际标准,中国相应地颁布了GB 7631.8(X组)润滑脂国家标准。这个分类标准适用于润滑各种设备、机械部件、车辆等所有种类的润滑脂;不适用于特殊用途的润滑脂,例如接触食品、辐射、高真空等。也就是说,对只起润滑作用的润滑脂适用,对起密封、防护等作用的润滑脂均不适用。这个分类标准是按照润滑脂应用时的操作条件,如温度、负荷和水污染等进行分类。3、润滑油脂规格标准润滑油脂的规格标准在国内一般分为三类:国家标准:GB(强制性)和GB/T(非强制性);石化行业标准:SH/T(非强制性);石化企业标准Q/SH XXX一般来说,企业标准应该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为严格,以便于企业控制的技术指标更容易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由于石化企业标准和石化行业标准较多,因此只能列出以下有关润滑油脂的国家标准供参考。汽油机油GB 11121-1995柴油机油GB11122-1997车辆齿轮油GB13895-1992工业齿轮油GB5903-1995液压油GB11118.1-1994内燃机车柴油机油GB17038-1997全损耗系统用油GB443-1989汽轮机油GB11120-1989空气压缩机油GB12691-1991冷冻机油GB/T16630-1996蒸汽气缸油GB/T447-1994变压器油GB2536-1990电容器油GB4624-1988合成制动液GB12981-1991钙基润滑脂GB491-1987通用锂基润滑脂GB7324-1994汽车通用锂基润滑脂GB/T5671-1995极压锂基润滑脂GB7323-1994八、润滑油行业组织简介1.美国的三联体:美国石油学会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美国材料及试验学会ASTM(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是美国润滑油体系的三方组织,简称美国三联体。2.欧洲的三联体: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欧洲润滑油工业技术协会(ATIEL)、欧洲石油添加剂制造商技术委员会(ATC)是欧洲的三联体,如果在加上欧洲协调委员会(CEC)则称为四联体。九、润滑油脂选用原则1、润滑油脂选用通则各种机械设备由于设计及工况不同,对润滑油脂提出不同的要求。选用润滑油脂的基本要求如下,供参考。1.1质量要求润滑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摩擦、降低磨损。润滑油润滑还可以带走摩擦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摩擦表面的温度,起到冷却作用。因此,必须根据机械设备的操作条件来选用不同质量要求的润滑油脂。例如,对于不同压缩比的汽油发动机,就应该选用相应质量等级的汽油机油。正是由于汽油发动机的变化,才带动了汽油机油的升级换代。在选择机械零部件的润滑油时,需要同时考虑润滑系统。循环式润滑系统特别要求选用氧化安定性和抗乳化性优良的润滑油,以保证其使用寿命,并且容易分离水分和清除机械杂质。1.2润滑要求汽车发动机运转时,由于在摩擦部件容易产生油泥、结焦和积炭,必须要求在发动机中添加清净分散剂等添加剂,而且以清净分散剂为主。工业机械设备的循环润滑系统由于要求能很快分离水分子和沉降杂质,所以不宜在工业润滑油中加入清净分散剂。对于复合高的润滑部位,经常可能出现边界摩擦状态,要求选用添加抗磨剂和极压剂的润滑油。1.3润滑油或润滑脂的选用润滑油一般能形成流体润滑,使摩擦副的两个表面被油膜完全隔开,减少摩擦表面的摩擦,降低磨损,同时具有冷却降温作用,因此,润滑油是机械设备润滑之首选。润滑脂能很好地粘附在机械设备摩擦部件的表面上,不容易流失和滑落,特别是当热或机械作用逐渐变小,乃至消失时,润滑脂逐渐变稠,并恢复到一定的稠度,因此选用润滑脂润滑不需经常添加,且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可以适用于一些工况。例如较高温或较低温、重负荷和震动负荷、中速或低速、经常间歇或往复运动的轴承,特别是处于垂直位置的机械设备。同时,由于润滑脂膜比润滑油膜厚,可以防护空气、水分、尘土和碎屑进入摩擦部件的表面。1.4粘度的选择润滑油的粘度是形成润滑油膜的基本因素。在中转速、中负荷和温度不太高的工况下,选用中粘度的润滑油。在重负荷、低转速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选用高粘度润滑油或添加极压抗磨剂的润滑油。在低负荷、高转速和低温等工况下,选用低粘度润滑油。在使用温度范围宽、轻负荷和高转速,以及有其它特殊要求的工况下,选用合成润滑油。以内燃机油为例,选用合适的粘度和高粘度指数,使油品既具有足够的高温粘度来保证发动机在运转时的润滑和密封,又能在低温下有足够小的粘度来保证低温启动性能。粘度的选择通常是按气温条件,同时还要考虑负荷高低、转速大小或发动机的磨损程度等因素。以下列出推荐选用发动机油粘度的原则,供参考。气候地区气温范围SAE粘度等级严寒东北、西北302530305W5W20或5W30寒冷华北、中西部及黄河以北地区3020253020152020203010W10W3015W15W2015W30寒温黄河以南,长江以北155153020W20W30温长江以南,长岭以北10300302030温热南方1050401.5润滑方式采用飞溅润滑、油浴润滑、润滑润滑和油环润滑等润滑方式,润滑油在系统中反复使用,而且经常是分散成极小的油滴,与空气接触多,溶剂氧化变质,应该选择高质量等级的润滑油,并添加抗氧剂、防锈剂、防腐剂和抗乳化剂。使用油壶、油芯、油杯、油绳、油链等润滑方式,可选用质量等级较低、粘度较高的全损耗系统油。1.6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温度直接影响选用润滑油脂。一般说,使用温度低于60时,氧化反应不明显;但是超过60时,每提高10,氧化速度成倍增长,润滑油的寿命也可能减半。为降低润滑部位或润滑系统内的润滑油温度,可以考虑加装冷却器或散热片,以延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大气中的湿度对选用润滑油也有一定影响。在大气中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容易引起机械部件金属表面生锈,应该选用添加防锈剂的润滑油。大气中含盐分较高时,应该选用对还有具有防锈能力的润滑油。1.7制造商的规定对于进口或国产的机械设备,应当遵照制造商说明书规定使用润滑油。若说明书同时列出国内外供应商的润滑油品牌、品种、质量等级等,油浴对于同一润滑部位各品牌油品质量大致相近或相当,应该详细研究不同品牌的说明书及规格,由厂方和供应商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决定,更为妥当。十、润滑油的管理润滑油是石油化工产品中品种牌号最多,使用范围很广泛的一类。同时润滑油又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品。只有搞好润滑油管理,正确使用润滑油,才能发挥润滑油的技术性能,对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延长设备寿命,节约润滑油料,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润滑油的运输和储存管理1.1润滑油在可能的范围内应储存于仓库中,以免受气候影响,已开桶的润滑油必须储存于仓库内。油桶以卧放为宜,桶的两侧均需用木楔楔紧,以防滚动。如必须将桶直放时,宜将桶倒置,使桶盖向下,或桶略微倾斜,以免雨水聚集于桶面而掩盖桶栓。水对任何润滑油均有不良影响。1.2表面上看来,水分不易渗透完整的桶盖而进入油桶内,然而储存于温差较大环境中,如在户外,日间爆晒于烈日之下,夜间则天气较凉,这种热胀冷缩会影响桶内压力:日间略高于大气压,夜间则接近于真空。这种日夜间压力的转变会产生“呼吸”效应,日间部分空气被“呼出”桶外,夜间空气又被“吸入”桶中,如果桶盖浸于水中,那么夜间水分难免会随空气进入桶中,日积月累,混积于油中的水相当可观。1.3温度对润滑脂的影响较大,长期暴露于高温下,可使润滑脂中的油成份分离,故润滑脂桶应优先储存于仓库内,桶口向上竖放为宜。盛放润滑脂的桶口较大,污物与水更易渗入,取出后应立即将桶盖盖紧。1.4太低或太高的温度皆对润滑油有不良影响,因而不宜将润滑油长久储存于过冷或过热的地方。1.5除必须注意润滑油的各项储存要点外,对润滑油的谨慎处理,也不应忽略。假如润滑油在由储存到使用设备的途中遭受污染,储存期间即使再小心,也将前功尽弃。储存少量润滑油和补给用的容器,必须有盖并保持清洁,按时清洗并用布擦干后使用。漏斗及其它润滑用器皿均需作同样处理。用布擦拭较好,一定不能使用易于脱落纤维的废棉纱或毛布,因为它们的纤维会由器皿转入机器的润滑系统,阻塞润滑油的流动。1.6每种润滑油应有专用的容器,且需在容器上注明所盛装的润滑油的名称,以防混杂。废油或污物应贴有标签的容器盛载,直到弃置为止。一定要小心谨慎,确保废油与新油分开放置,以免新油被污染。1.7一般而言,有害杂质混入润滑脂较混入润滑油中更为严重,因油中的杂质可沉淀于容器底后经人工排出,混入机械润滑系统的机会较小。但当杂质混入润滑脂中时,因杂质不会沉淀,迟早会进入机械的润滑系统中。1.8水分对润滑油的危害较润滑脂严重,因脂一般为半固体状态,水分不易快速汇入其中,只要及时清除,对润滑脂的使用性能影响较小。而水一旦进入油中,很快与油混合。对于特别具有优异抗水性的润滑油通过静止水分能够逐渐沉积于容器底部,如果能及时排除,将减免润滑油的乳化变质。1.9润滑油仓库中应存有所有润滑油分配数量记录,而每台(套)机械也应有记录表,以便核查所有润滑油的消耗量是否正常,如发觉有显著变化时,应立即进行检查。消耗量的增加通常是润滑系统失灵而需要检查调整的征兆,相反也可能因使用了过量的润滑油,而导致了消耗量的增加。2、润滑油使用过程的管理2.1润滑油的选用润滑油选用是润滑油使用的首要环节,是保证设备合理润滑和充分发挥润滑油性能的关键。2.1.1选用润滑油应综合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a、机械设备实际使用时的工作条件(即工况);b、机械设备制造厂商说明书的指定或推荐;c、润滑油制造厂商的规定或推荐。2.1.2润滑油性能指标的选定a、粘度粘度是各种润滑油分类分级的指标,对质量鉴别和确定有决定性意义。设备用润滑油粘度选定依设计或计算数据查有关图表来确定。b、倾点倾点是间接表示润滑油储存和使用时低温流动性的指标。经验证明一般润滑油的使用温度必须比倾点高510。c、闪点闪点主要是润滑油储运及使用是安全的指标,同时也作为生产时控制润滑油馏分和挥发性的指标。润滑油闪点指标规定的原则是按安全规定留1/2安全系数,即比实际使用温度高1/2。如内燃机油底壳油温最高不超过120,因而规定内燃机油闪点最低为180。2.2润滑油的代用2.2.1不同种类的润滑油各有其使用性能的特殊性或差别。因此,要求正确合理选用润滑油,避免代用,更不允许乱代用。2.2.2润滑油的代用原则a、尽量用同一类油品或性能相近、添加剂类型相似的油品代用。b、黏度要相当,代用油品的黏度以不超过原用油黏度25%为宜。一般情况,应优先考虑黏度稍大的油品进行代用。c、质量以高代低,即选用质量高一档的油品代用,这样对设备润滑比较可靠。同时,还可延长使用期,经济上也合算。d、选用代用油时还应注意考虑设备的环境与工作温度。对工作温度变化大的机械设备,代用油的黏温性要好一些;对于低温工作的机械,选择代用油的凝点要低于工作温度10以下;而对于高温工作的机械,则要考虑代用油的闪点要高一些,氧化安定性也要满足使用要求。2.3润滑油的混用2.3.1不同种类牌号、不同生产厂家、新旧油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混用。2.3.2在下列情况下,油品可混用: a、同一厂家同类质量基本相近产品,或高质量油混入低质量油仍用于原使用的机器设备;b、同一厂家同种不同牌号产品在需要调整油品的黏度等理化性能时可以混用;c、不同类的油品,如果知道两种对混的油品都是不加添加剂的,或其中一个是不加添加剂,或两油都加添加剂但相互不起反应的,一般可以混用,但对质量高的油品来说质量会有所降低。2.3.3在下列情况下,油品不得混用: a、军用特种油、专用油料不能与别的油品相混; b、有抗乳化性能要求的油品不得与无抗乳化要求的油品相混;c、抗氨汽轮机油不得与其他汽轮机油相混; d、抗磨液压油不要与一般液压油等相混,含锌抗磨、抗银液压油等不能相混;e、齿轮油不能与蜗轮蜗杆油相混。2.3.4内燃机油加入添加剂种类较多,性能不一,混用问题必须慎重,以避免因不同内燃机油混合后产生沉淀而引发事故。2.3.5不同生产厂家的同类油品要混用时,应先做混用试验,观察有无异味或浑浊沉淀等,如无异常现象及明显性能改变时方可混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使用代用油品或混用油品时应注意经常检查机件润滑油的工作情况,以确保不致因润滑不当而引发事故。2.4润滑油污染的控制润滑事故除因润滑油选用或使用不当外,主要由于污染所致。2.4.1污染润滑油的物质有尘埃、杂质和水份。2.4.2污染度的控制对液压油、汽轮机油、静压油膜轴承油和高速轴承油的抗磨损性能十分重要。2.4.3控制污染的措施2.4.3.1储运润滑油品的容器必须清洁、密闭,且不与铜、锡等易于促进润滑油氧化变质的金属接触。2.4.3.2油品加入设备前要进行沉降过滤处理,保证清洁度。2.4.3.3加油容器不可露置在大气中,油气装油容器不可无盖。2.4.3.4储存润滑油的油罐要定期清洗,及时排污。2.4.3.5油罐或油箱上设空气过滤呼吸器,在加油口设100目以上的滤器和防尘帽,搞好各部密封,在润滑系统适当部位设滤器及排污阀。2.4.4变压器油等电器用油对水份要求高,应尽量在天气干爽时换油,且开盖后油品要立即加入设备。2.5润滑油的使用状态监控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步老化变质这是必然规律。老化变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老化变质;另一种为因受水污染等异常因素的异常变质。进行润滑油使用状态监控,可及时掌握油品的技术状态,预防设备润滑事故发生,延长油品使用寿命。2.5.1监控的方法2.5.1.1抽查操作人员执行设备润滑“五定”规范标志。2.5.1.2采样观察油品的外观情况,检查油品的颜色、透明度、气味等情况。2.5.1.3定期进行粘度、闪点、水份、机杂、酸值(或碱值)等能反应油品质量变化的关键理化指标。2.5.1.4没有实验室的可以进行水份爆音实验和斑迹实验等。2.5.1.5用现代化仪器分析。如用红外光谱仪测定油中添加剂变化的情况,用铁 谱仪或ICP发射光谱测定油中金属磨粒或元素变化。仪器分析快捷准确,对发电机组等大型关键设备的润滑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2.6润滑油的更换 润滑油使用一段时间(几个月、几年以至几十年)后,由于本身的氧化以及使用过程中外来因素影响会逐渐变质,性能下降或改变,必须适时更换。2.6.1换油时间的确定(1)根据检验评定的结果确定换油时间;但目前困难的是还比较缺乏各种油品的报废标准。(2)根据润滑油制造商和设备制造厂家的推荐结合实际使用经验定期更换。2.6.2换油注意事项(1)不要轻易作出换油决定,要设法延长油品的使用期。(2)尽量结合检修期进行换油。(3)换油时不要轻易报废,如油质尚好,可以稍加处理(如沉降过滤,去除水份杂质)后再用或用于次要设备。废油要收集好,以利于今后再处理和防止污染环境。2.6.3防止润滑油危害健康许多石油产品对人体都有害,接触皮肤如不及时清洗干净,则可能轻者引起皮炎、疙瘩,重者发生皮疹或皮瘤。误入口内或吸入体内,轻者发生肠胃病或肺炎,重者可能导致癌症,因而极应注意不要把石油弄到食品上。不要弄进呼吸道里,也不要弄到满身是油或满地是油,这不但给国家造成浪费,而且有碍个人卫生。动物试验证明,精制矿油润滑油的毒性较低,但加添加剂的润滑油的危害性增加而必须注意防护。即使新油无毒,在使用过程中变质和污染也会增加其危害性,因此要注意切勿沾染皮肤,尤其不可吸入或吃下。如不小心弄到身上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2.6.4废油的处理 换出来的润滑油已经变质,只能作为废油处理,这些废油应妥善处理,以免造成环境污染。(1)这些废油应收集起来统一处理,盛装润滑油的桶或瓶子不要随地乱丢也应统一妥善处理,防止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使用后的润滑油废油尤其含添加剂较多的润滑油品难以再生利用。但一般可以做为燃料油烧掉。2.7润滑油使用须知2.7.1油品安全(1)油品独立窨存放,周围不得放置可燃品。(2)严禁烟火,不得携带火种进人油库。(3)配备不少于二个灭火器。(4)擦试机械后的油布或清除的油污不得堆积,以免助燃。(5)易燃的特种油品或化学溶剂分离储存并放置易燃品标志。2.7.2使用注意:(1)向润滑专家咨询,用适当规格的润滑剂,尽量减少用油种类。(2)每种机械以简单图样示出需要加油的部位,油品名称、加油周期等并由专人负责,避免用错油品。(3)每次加油前须清洁擦拭油抽、油壶等容器和工具。(4)每种用油专用的容器,且在容器上注明盛载油品的名称,以防污染。(5)换油前须将机械用溶剂冲洗干净,切不可用水溶性清洗剂。(6)每次添加或更换润滑油后,做好机械保养记录。(7)发现油品异常或已到换油周期,应抽样交由专业公司化验决定。附表一、ISO粘度等级划分标准(ISO 3448/ASTM D2422)ISO粘度牌号运动粘度中心值(40)(mm2/S)运动粘度范围(40)(mm2/S)SATM赛氏牌号100赛氏粘度秒不低于不大于最小最大ISO VG 22.21.982.423234.035.5ISO VG 33.22.883.523636.538.2ISO VG 54.64.145.064039.942.7ISO VG 76.86.127.485045.750.3ISO VG 10109.0011.06055.562.8ISO VG 151513.516.5757283ISO VG 222219.824.210596115ISO VG 323228.835.2150135164ISO VG 464641.450.6215191234ISO VG 686861.274.8315280345ISO VG 10010090.0110465410500ISO VG 150150135165700615750ISO VG 22022019824210009001110ISO VG 320320288352150013101600ISO VG 460460414506215018802300ISO VG 680680612748315028003400ISO VG 100010009001100465041005000ISO VG 1500150013501650700061007500备注:我国工业用润滑油过去一般是按50的运动粘度来分类的,如10号、20号30号等机械油,也有的是按100的运动粘度分类的,如13号、19号压缩机油等。新标准中的100号真空泵油相当于原标准的1号真空泵油。对于全损耗系统用油,22号和32号油相当于旧的20号机械油,46号相当于旧的30号机械油,68号相当于旧的40号机械油,150号相当于旧的90号机械油。为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现采用ISO344875工业液体润滑剂ISO粘度分类标准制定了国家标准GB314182工业润滑油粘度分类,该粘度分类以40时运动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