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念论.doc_第1页
柏拉图的理念论.doc_第2页
柏拉图的理念论.doc_第3页
柏拉图的理念论.doc_第4页
柏拉图的理念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大学毕业论文题 目: 柏拉图的理念论 指导教师: 崔增宝 职称: 讲师 学生姓名: 陈凌颖 学号: 20083310102 专 业: 哲学 院(系): 公共管理学院 完成时间: 2012年5月22日 目录中文摘要4Abstract4正文4一、 柏拉图与理念论4(一)理念的含义4(二)认识自己4(三)分有与摩仿5二、 柏拉图与认识论5(一)意见与知识5(二)获得知识“回忆”6三、柏拉图与美学论6(一)美的理念6(二)美的终极价值-善6四、柏拉图与乌托邦7(一)关于善和正义7(二)柏拉图的理想国7五、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和缺陷7(一)柏拉图对后世唯心主义的影响7(二)柏拉图理念论的缺陷8六、结语8参考文献9致谢10附件: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3.毕业论文评分表(指导教师用表)4.毕业论文评分表(评阅人用表)5.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分表(答辩小组用表)6.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7.毕业论文的评价意见 柏拉图的理念论摘要:柏拉图对政治抱有很高的热情,他勾勒出的理想国家的蓝图,指出一个正当的国家,应当以正义为原则,各个阶层遵守自己的德行,各司其职,不相僭越,从而达到至善。他提出了理念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分有了理念得来的,理念是绝对的永恒的,人们通过灵魂回忆来获得知识,认识理念,善是理念的终极价值。柏拉图的理念论包涵了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后世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影响深刻。关键词:柏拉图 理念论 功绩 Abstract :Plato has high enthusiasm politic. He outlines that he thinks reasonable ideal state of the blueprint, pointing to a legitimate state,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justice principle, so that each class to achieve perfection. He put forward the idealism, think that everything is a points have the idea of it, and the idea is absolutely eternal. A person through the soul memories to acquire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idea, good idea is the ultimate value. Platos idealism includes ontology, axiology, epistemology and other aspects, has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Transcendentalism and idealist impressed. Key word: Plato idealism merit一、柏拉图与理念论(一)理念的含义柏拉图把不可被人感觉到,但可以被人认识到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事物称为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本义为“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关于那主题,我并没有写过有关的书,将来也不会写。这个真理和我们所学到的其他东西不同,不能用文字加以形容,但是在长期的追求之后,或者与之一起生活时,灵魂之中会突然产生一线光明,如同为飞耀的火花所照亮,然后为自己能维持光明不灭”。 柏拉图:第七封信,汉密尔顿译本,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341C、D。从这段话中,柏拉图意在阐明理念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理念的这一特性,使它无法成为人类有限的认识的对象,人无法将理念变成确定的东西而加以把握。理念的这种难以确定性,不同于感性的不可确定性,表明理念是超越于感性,只向理智开放的无法对象化的对象。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理念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即理念是事物的普遍共相。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定义,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去实现它的本质。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事物为多,理念为一,事物生灭变化,是个别的、相对的、偶然的;而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是普遍、绝对、必然的存在。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题记中借用里尔克诗句表达了这样的含义:“如果你只是借助自己抛出的东西,这算不上什么,不过是雕虫小技;只有当你一把接住,永恒之神,以精确计算的摆动,以神奇的拱桥形弧线,朝着你抛来的东西,这才算得上一种本领,但不是你的本领,而是某个世界的力量”。 柏拉图:柏拉图的智慧,刘烨 曾纪军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第15页。这实际上也就是理念的力量。(二)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是镂刻在特尔斐神庙上的名言,它曾经赋予了苏格拉底一种深沉智慧的目光。苏格拉底向我们证明了一种智慧:许多时候,认识自己,或者认识真理,都是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开始的。“所谓回到认识自身,就是把认识当作认识的对象,不过这种反思性的认识只剩下了纯粹的认识形式、意识形式,因为它已经悬置了所有对象性的具体的内容。严格说来,形式也是要被悬置的。就是说,当认识告别外在的世界回到自身时,对象性就消失无踪,而纯净的意识就赤裸裸地显现出来,回到开始”。 柏拉图:柏拉图的智慧,刘烨 曾纪军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第21页。苏格拉底认为,“认识你自己”就是回到认识的起点,也就是回到人的世界的起点,回到人的起点。“你自己”,实际上是关于人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也就是你之中的人之为人的本质。认识自己的一个终点是“灵魂”,同时也是开始了一个新的认识旅程,这也是“善”的最终指向。(三)分有与摹仿关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作了明确的论述:“一个人可以认识许多美的东西,但不能认识美本身,别人引导他去认识美本身,他还总是跟不上我当然要说,他的一生如在梦中。相反,另有一种人,既能认识美本身,也能分辨美本身以及分有它的许多具体的东西,又不把美本身与各具体的分有着彼此混淆,这个人的一生是完全清醒的。” 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76C、D。对“美本身”的探究正是对“理念”的探究,一个东西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这“美本身”是存在于一切美的事物中的那同一个美。所谓“美本身”,也就是指美的理念。作为唯一的、不变的、绝对的美的理念,怎么能为无数美的事物所“分有” 呢?如果美本身被分而有之,那也只能是被那些美的事物所完整的分有,像“月印万川”一样,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完整的月亮,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分有”表示了理念内在于事物之中的特征。但是,既然每一个个别事物是完整的分有了理念,那么它们和理念又有什么区别了,除了多些质料和具体。所以,我认为,在柏拉图那里,理念与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盘子的形状不是圆本身,而是“努力地像”圆本身。圆的理念超然存在于另外一个不同于物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只能通过回忆,借助理智去理解和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分有”就是一种“努力地像”的近似,事物通过对独立实在的理念的参与和分有这个理念,通过分有获得具体的实在性,借此使事物和理念联系起来。另外,理念还可以通过摹仿派生事物,摹仿与分有的区别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造就具体事物的。比如说,我们通常所说的桌子,它可以有很多个,但是桌子的理念或形式只能有一个。就像映射到镜子里的现象一样,它们都不是实在,是对桌子理念本身的分有和模仿,唯一实在的只有桌子的理念本身,是神所创造的。二、柏拉图与认识论(一)意见与知识哲学家是爱智慧,洞见真理的人。柏拉图把人分为两类,一种是普通人,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不相信美本身,但是个别事物是变动不居的,那么他们只能从这个事物中获得意见;而另一种人,也就是哲学家,对真理有着绝对的不可遏制的爱,他们可以战胜肉体和欲望的束缚,获得美自身的、实在的、理念的知识。意见和知识有所区别,意见就是关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见,知识是关于绝对的,永恒的,不变的东西的知识。柏拉图和赫拉克利特一样,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灭变化之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在柏拉图那里,“存在”是事物的一种极致状态,即“理念”地存在,可感事物诚然不是“不存在”,而是与这种极致状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另外,柏拉图也和巴门尼德一样,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暂时的事物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依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也就是柏拉图所划分的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知识是对可知世界的认识,意见是对可感世界的认识。就像我们所说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一样,意见和知识分别代表了普遍和必然,意见相当于一般性的表象性认识,而知识则是绝对的必然的认识。(二)获得知识“回忆”苏格拉底提出要“认识你自己”,主要是一种意向,一种努斯返回自身、提升自身的冲动。至于如何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在他那里还在摸索之中。柏拉图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他把灵魂转世说引入了认识论,建立了自己带有心理学和宗教的双重色彩的反思理论。这种反思理论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称得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学说。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理念呢?在柏拉图那里,人们对理念的认识是先天具有的,不受感觉经验所决定。凭感觉经验不可能认识理念,但是又不可缺少感觉经验,感觉经验在对理念的认识过程中起了诱导的作用,在前世人们若仅仅对它有一点认识,那么在投生后,受到邪恶的东西的污浊,就会渐渐消融或消失,而只有少数人能够回忆起对理念的认识。人们就是由灵魂通过回忆而逐渐捡起对理念的认识的。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从一个更高的世界、即“理念世界”投生到人世间来的,在此之前,灵魂在理念世界中已认识到了一切永恒不变的真理,即各种理念,但在投生为人时,由于受到人的感性肉体的遮蔽,便将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全部忘记了;不过,现实中的人通过某种启发,可以逐步地将那些知识回忆起来。所以,一切理念其实都早已潜藏于人的内心,人对它们的认识并不是认识那些外在于他们的对象,而是向自身内部的追寻,即“回忆”。“因为一切研究,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91页。这个回忆的过程是一个从“意见”到“真理”、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三、柏拉图与美学论(一)美的理念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也称为美自身、绝对的美等,实际上也就是美的理念。在早期对话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对希庇阿斯说:“我问的是美自身,这种美自身把它的理念加到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 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古希腊罗马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第 225页 。由此可见,柏拉图此时已把美本身同美的理念相关联起来。现在,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者们大多看到了柏拉图美学的本体论意义,而忽略了柏拉图美学的价值论意义,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我们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要么就“发现的太多”,要么就“发现得太少”。在这里本体论意义是说,我们只看到了“美”是一切感性事物(美的事物)的绝对存在即共相。其美学价值论意义在于,美本身作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必然意味着美的极致,意味着美的价值取向在极致状态下所可能达到的终极的理想境地。美本身(绝对的美)不单是一种逻辑上的从特殊经验归纳出来的一般共相,而成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有了美本身这一先验价值标准的设定,就可以依此判定和评价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与不美的事物。反过来说,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也从美本身这里获得了其存在的价值依据。“我要简洁明了地,或者简直是愚蠢地坚持这样一种解释:某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绝对的美出现在它之上或者该事物与绝对的美有某种联系,而无论这种联系方式是什么。依靠美本身,美的事物才成为美的。”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109-110页。(二)美的终极价值善柏拉图把美本身看作是绝对自足与自我同一的价值实体,实际上是把美本身提升到了本体论的层次上,也就是对美本身这一绝对的先验价值标准与终极的价值理想给予了本体论上的承诺,把美本身提升为一种本体性的价值。作为本体性价值的美本身把先验价值的绝对性、终极价值的理想性与价值实体的自足性囊括于一身,在遥远的非现实的彼岸世界向凡尘的芸芸众生与纷繁物象投射出辉煌灿烂的价值之光,使世间万物相形见绌,从而激励着人类不满足于现实的生存状况,力图超拔于现世,追求灵魂的不朽与人生意义的永恒。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承认:“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或美的理念、善的理念、大的理念之说所诲示于人的是一种运思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教化,它从人的切己处说起,把心灵的关切引向终极。” 黄克剑: 祈向虚灵的真实西方价值形而上学窥略,福州:东南学术,2002,第5061页。四、柏拉图与乌托邦(一)关于善和正义正义这一理念萌生于善。在柏拉图那里,“善”创造了万物,甚至神本身,它是一切之源,善是一切至上的最高本质。善是人类能够认识的最终理念,其他理念:欲望、理性、激情、节制、勇敢、智慧、正义等,都是从善的理念萌生出来的。在统治过程中,善的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善”是治国者行使最高权威的主导力量,国家的统治权应该交由智慧和政治力量的结合体哲学王,他们是一切“智慧和善行为的热爱者”。柏拉图的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即理性,激情和欲望,这三者与正义密切相关。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当人的肉体欲望膨胀时,行为必然趋向利己主义,当人的理性占据了上风时,灵魂就会渗透智慧,窥见理念世界的光芒。至于激情,他处于理性和欲望之间,人的激情能够使人更加追求欲望,也能增进理性,克制欲望。“正义”就像是这三者之间的砝码,当主观欲望膨胀的时候,他发挥效力,使人的激情产生作用,不管出于什么境地,也要努力克服困苦,这也是生产者恪守本职、坚持工作的原因。当城邦受到威胁时,激情会点燃烈火,促使战士勇敢地保卫国家,奋力作战。正义用在统治者身上,就会使国家的监管机会运行起来。每个人都必然有他的职责,只要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这三个阶层都遵守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就是不正义。正义是城邦的基石,它依靠不同等级的美德而存在。(二)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国出自柏拉图对话国家篇,它是最早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描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乌托邦。“正义”城邦描绘之后,柏拉图描写了哲学王城邦,提出许多理想的“可行性建议”,包括阶级建设、教育制度、经济措施、国家机关、人种繁殖、神学宗教等等。但是他只是为了哲学王这一治国者阶级所编制的策略,而把其他公民排除在外,这说明,在柏拉图构想的理想国中,城邦带有极强的集权主义色彩,“个人意识”在城邦中没有生存的空间。因而他的理想国设想在实施起来,首先就不被公民所认可,是无法实施的,因而只是空想而已,也对后世的乌托邦主义者走向集权统治和独裁产生了引诱。 五、理念论的影响和功绩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物,都是有理念的,理念是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所在,柏拉图提出理念论,正是解决了这个物是什么,以及它与其他物的区别是什么的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创了强调共相,追求普遍性和形而上者的哲学道路。自从柏拉图及其以前的哲学家提出追求普遍性和共相问题以后,共相问题一直流传至今,同时也是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所追求问题的实质。(一)柏拉图对后世唯心主义的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影响了后世的唯心主义的诞生,可以说他是唯心主义的开山鼻祖,也是唯心主义的首领和导师。他对后世唯心主义有影响,这并不是说柏拉图把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完全地对立起来了。我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确切说来,他所说的理念和事物,并不是相互分离而互不联系的。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相互联系,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的共相,也是事物摹仿的模型。在柏拉图那里,只不过是认为理念是先于事物(或者是物质)的,但并不否认理念与事物的联系。所以说,后世一些哲学家称柏拉图是二元论者,我认为是不确切的。只不过,柏拉图的后继者们,把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之间的矛盾加深了。例如,柏拉图的弟子中有一个以麦加拉城邦为活动中心的学派,即麦加拉学派,他们坚决鼓吹理念与事物是相互分离和对立的,他们使得客观物质世界在理念世界面前黯然失色并完全消失,并认为物质世界只不过是每个人心中理念的产物。这是一种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事物世界的诞生完全归结为人的意志的反映,取决于人的内在自我(或者是人的“理念”)。(二)柏拉图理念论的缺陷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也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首先,关于理念的分有和摹仿,柏拉图的理念论只规定了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分有或摹仿理念,并没有规定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分有或摹仿理念。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分有或摹仿的理念只存在于部分可感个别事物之中,而全部可感个体事物的理念存在于全部可感个体事物之中,全部可感个体事物的理念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可感个体事物中。例如,生命是部分可感个体事物的理念,但是在自然事物中,我们根据事物有无生命特征,把世界万物划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命仅仅是作为世界万物一部分的生物中的理念,那另外的一部分非生物就不能分有或摹仿生命这一理念了。再如,时间和空间这一理念,它们是普遍存在于全部可感个体事物中的,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的联系而单独存在的可感个体事物。其次,柏拉图的理念论片面强调了现象与理念的区别,而忽略了两者的联系,并把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把可知世界看作是元体,把可感世界看作是摹本,这在实际中是错误的。笔者认为,世界是由可感个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由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所有事物组成,不可被人感知但却可以被人知道的一般事物或理念,是可感个体事物的组成元素,同时可感个体事物也是一般事物或理念的载体。任何事物都与其他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脱离时间、空间、运动、质量等规定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世界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世界的元体。六、结语柏拉图一生对政治抱有极大的热情,他的理想的国家蓝图是不切实际的,太过美好,而无法实现。柏拉图建立理想国家的目的,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冲突,解决社会矛盾,通过确立国家的政治准则正义,使各个阶级各司其职,各安其命,其最终目的,是使社会秩序稳定,从而达到至善,。细想之,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他勾画的蓝图带有浓重的集权主义色彩,其结局可想而知。柏拉图哲学思想中包涵的本体论、价值论、先验主义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为哲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决不可因为他的理念论的缺陷而被抹灭的。笔者认为,不管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孟提出的“仁”,还是西方柏拉图的“善的理念”,他们都是为社会开具了不同内涵,不同名称的药方,针对的问题都是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所有的药方,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当下的社会秩序,也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稳定的向往。参考文献 1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柏拉图:第七封信,汉密尔顿译本,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 4 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 赵广明:理念与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6 汪子嵩、陈村富、包利民等:希腊哲学史,2010。 7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 柏拉图:柏拉图的智慧,刘烨 曾纪军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9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0 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古希腊罗马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11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 黄克剑: 祈向虚灵的真实西方价值形而上学窥略,福州:东南学术,2002。 致谢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四年的大学求学生涯即将结束。回首在郑州大学的四年生活,虽布满荆棘,但无比欣慰。我能在大学里取得优异的成绩,并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取得学位,除了自己的努力,与各位老师、同学与朋友的帮助也是分不开的。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崔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才得以完成这篇论文。崔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我在论文的不断修改过程中更是耳濡目染,深受感动。非常感谢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崔老师所给予的多方面的帮助,包括搜集资料过程中推荐的书目和杂志,论文修改过程中,对文章结构内容等多方面的指正和修改,甚至语言、标点等细节问题的指正等等。通过老师的不断指导,使我对自己的选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崔老师的治学态度于我也是一笔财富,我会好好珍惜这次收获的。 然后,感谢我们公共管理学院的全体老师和教职工,尤其是哲学系的各位老师,感谢他们四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教诲,感谢他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还要感谢08级哲学班的全体同学,感谢他们对我的学习上的支持和帮助,生活上的细心和体贴,工作上的配合和默契。另外,还要感谢魏老师惟我提供的各方面的资源的支持。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陈凌颖2012年5月22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名称 柏拉图的理念论学生姓名陈凌颖学 号20083310102专业班级哲学1班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崔增宝 讲师论文大纲:一、 柏拉图与理念论(一)理念的含义(二)认识自己(三)分有与摩仿二、 柏拉图与认识论(一)意见与知识(二)获得知识“回忆”三、柏拉图与美学论(一)善的理念(二)美的终极价值善四、柏拉图与乌托邦(一)关于善和正义(二)柏拉图的理想国五、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和缺陷(一)柏拉图对后世唯心主义的影响(二)柏拉图理念论的缺陷国内外研究现状:(1)在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中,杨寿堪和吴圣正,作解读柏拉图的理念论疑问,指出柏拉图理念论开创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 ,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的理念论直接继承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是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创立的。理念论的建立中遇到了一系列矛盾与疑难 ,它们是紧紧围绕其伦理意义上的问题而展开的。理念论的价值取向是最终实现“善”的王国 ,达到真善美的最高统一。(2)张志伟在西方哲学智慧一书第四讲中,系统地讲述了柏拉图理念论的提出,所包含内容,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等。 (3)自20世纪50年代中起,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和古典语文系的一批青年学者,独树一帜,开始提出一种新的诠释柏拉图哲学的范式。图宾根学派从“历史的-批判的”原则出发,认为只有以这些学说为基础,并与柏拉图的对话录结合起来,才能在根本上充分、正确地理解柏拉图的哲学。代表作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论德性、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柏拉图的哲学概念等。研究目的及意义: 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之先河,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以往人们把这一学说往往简单的归结为唯心主义先验论并予以否定,而对于其积极方面或者轻描淡写,或者根本不予承认。实际上,它除了有先验论、神秘主义等消极成分外,又有很多的合理因素,这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柏拉图理念论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重大转变:所谓的本体不再是一个只合客观的事实实体,而是一个还要合目的的价值实体,同时也意味着古希腊人实现了对自身的生存根基的理性重建。理念世界召唤着人们不断走出自身、超越自身、走向神圣、走向那永恒的至善至美!柏拉图的“善的理念”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参考文献 1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柏拉图:第七封信,汉密尔顿译本,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 4 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 赵广明:理念与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6 汪子嵩、陈村富、包利民等:希腊哲学史,2010。 7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 柏拉图:柏拉图的智慧,刘烨 曾纪军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9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0 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古希腊罗马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11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 黄克剑: 祈向虚灵的真实西方价值形而上学窥略,福州:东南学术,2002。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题目名称 柏拉图的理念论学生姓名陈凌颖学号2008331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