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s_service_让民俗文化在我们心中开花.doc_第1页
dfs_service_让民俗文化在我们心中开花.doc_第2页
dfs_service_让民俗文化在我们心中开花.doc_第3页
dfs_service_让民俗文化在我们心中开花.doc_第4页
dfs_service_让民俗文化在我们心中开花.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民俗文化在我们心中开花长兴县实验小学 张红萍 钱露萍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一个问题引发的讨论12月21日早上,学生在教室里叽叽喳喳,非常热闹。仔细一听,原来他们在互相询问早上是否吃了汤圆。看见我来了,学生就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你早晨吃汤圆了吗?”“老师,为什么冬至要吃汤圆?”“老师,冬至节有什么来历?”我突然记起,是啊,今天冬至,早上要吃汤圆。可我也不明白冬至为何吃汤圆。于是,我问:“你没问你们家长吗?你爷爷、奶奶呢?”学生抢着说:“问了,问了,可他们都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到底什么原因他们也说不清楚。”看着学生那疑惑不解的神情,我沉思了一下,说:“你们的心中是不是都有疑问,冬至节有什么来历?为什么冬至要吃汤圆?”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呀!“那我们怎么才能解开心中的疑问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可以自己想出办法解决。话音刚落,学生们便分成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谓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于是,班委会立即召开讨论回,制定了以下调查问卷,决定向全班征求意见。l 你愿意参加这次活动吗?l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l 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l 请你为这次活动起一个你喜欢的名字。第二天,收回问卷,据统计,同意上网调查的同学有70%,同意上图书馆查书的有25%,还有个别同学决定查访村里或社区里岁数很大的老人。而且全班同学一致表示,自己分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此事。最后,学生设计了以下方案:l 成立小记者队。由我班几个湖州晚报的小记者组成阳光记者队,从社区或村里寻找八、九十岁的老人进行采访、询问。l 70%上网的同学以家的远近来划分区域,组成博士小队,以便联系、交流方便。l 居住离图书馆较近的25%的同学利用双休日到图书馆里去查阅书籍。他们还为这次活动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让民俗文化在你我心中飞扬无限疑问化行动在系列活动中寻求答案 说干就干,学生设计的行动很快就展开了。他们三人一组,五人一群,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动脑筋,想办法,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获得了许多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归结起来就是爱民俗文化之心与责任心。1小调查 大合作 调查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以纪律委员李浩洋为首的调查队,进行了他们的第一步行动。他集合了他们金陵小区的7个同学,一起设计了调查小组的专用纸,以便记录、汇总。通过百度、搜狐等途径查询所需的资料。然后将所查询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接下来,他们就办起了“冬至习俗”小报,内容丰富,有冬至的来历、冬至的节令食文化、冬至的传说等。组织委员殷翊文也不甘示弱,她利用自己的优势,带领几个好朋友利用收集的信息,办了一张报纸。这张报纸可比小报内容丰富多了,增加了冬至养生、冬至诗歌等内容,他们还请家长写寄语。同时还为内容增添相应的图片。当同学们看到如此精彩的小报、报纸,都激动地又蹦又跳。我想,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他们就能创造广阔的天地。而学习委员李佩延带领的同学来到了图书馆,在图书管理员的带领下,找到了相关的书籍,并借回来阅读、记录。2巧动手 做出汤圆一碗碗以中队长钦炎洁为首,展开他们阳光记者队的采访活动。他们很精心地设计了采访稿,做好一切准备,带着记者证的他们走访了村里、社区里年长的老人,用方言和他们进行交流,做好记录。这像模像样的采访吸引了周围的人,大家都争着将自己知道的告知。小记者们忙着记录、录音,并一起进行整理。村里的老人很热情,不仅将自己知道的告知小记者,还将冬至做汤圆剩下的面粉拿出来,和小记者们一起包汤圆。从来没有包过汤圆的小记者既兴奋,又有些笨拙。老人们非常有耐心,手把手地教,聪明的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包汤圆。尝着亲手包的汤圆,小记者们心里乐开了花。当然,他们也没忘记带一些给自己的同学品尝。同学们看着这些汤圆,各个都羡慕不已。很快地,那些汤圆就被一扫而空。3新发现 换来一片新天地同学们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有了许多新的发现。(1)地域不同,冬至的食文化不同。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例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福建:冬至吃“冬至暝”搓丸(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 冬至吃馄饨;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2)冬至由来历史悠久: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传说较多: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传说之二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3)中国的传统习俗精彩纷呈。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在调查中,同学们发现我们的民俗文化真的多姿多彩,于是产生了去探询其它有趣的民俗文化。蓄势待发献计策让我们将民俗文化传递实小三次活动完成后,同学们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而我们现在对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所知甚少,民俗文化已经在慢慢消失。这样的现象让同学们很担忧。经过商议后,中队委员会发出倡议,号召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写了一封建议书,交给了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徐苏萍老师。信中这样写道:敬爱的大队辅导员徐老师您好!我班开展了“让民俗文化在我心中开花”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我们发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而我们现在对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所知甚少,民俗文化已经在慢慢消失。这样的现象让我们很担忧。为了使我们实小的银杏少年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古朴的民风民俗,激发队员的民族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精神。我们殷切盼望大队辅导员能精心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不断探索队员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增强队员们过传统节日的意识,将我们的民俗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祝快乐每一天! 509中队 全体队员历尽辛酸话甘霖沟通“三心”,成长快乐活动结束了,同学们久久不能平静。在最后依次总结班会上,同学们交流了事后的感受。有的同学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从中了解了许多民俗文化。以前遇到传统节日我们总是无动于衷,可是这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发现民俗文化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还有的同学说:“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不仅懂得要有民族认同感,还通过这些活动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做人。从中既动了手,又动了脑,收获很大。”家长们在这次活动汇总也对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评价。他们说孩子们在活动中改造了自我,实现了超越,他们自始至终考虑的是如何做,他们的创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在大队集会中称赞了同学们热爱民俗文化之心,并建议每个队员向他们学习,努力去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在每个传统节日中以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