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最有效的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doc_第1页
2014届最有效的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doc_第2页
2014届最有效的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doc_第3页
2014届最有效的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doc_第4页
2014届最有效的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届最有效的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243班 谢梅香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然后拿起笔,进入到第一卷客观题的选择阶段: 【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字形辨析题】一般考查“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记忆字音字形时,切记要用联想图片记忆法,否则是白白浪费时间。 【词语运用题】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1、语素分析法,找出不同的语素,判断二者的范围不同,侧重点不同,轻重不同。如 :竖立与树立的区别,相同语素是“立”,无须考虑。关键看不同语素“竖”与“树”的区别。竖:支配的是具体的事物。而“树”支配的对象是抽象的。如竖立一块石碑。树立光辉形象。再如“才能”与“才华”,“能”侧重办事能力,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而“华”侧重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的智慧和特长。再如”诬蔑与诬陷”,“蔑”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让人看不起。程度轻。而“陷”妄加罪名,诬告陷害,陷入困境,甚至入狱。程度重。2、从词语搭配习惯不同看:语言运用时,词或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如交流与思想、经验、物资等搭配,而交换与意见、礼物、资料等。(物资交流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集市贸易。乡下的赶集,城里的农贸会,都是物资交流会)3、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壮大与强大。壮大声势。强大的动力。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形容词。再如阻碍是动词,障碍是名词。4、适用对象不同。如爱护与爱戴国。前者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而后者用如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5、从词语色彩方面。一是感情色彩,一是语体色彩。详见世纪金榜P10【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要正确理解熟语(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成语往往是对的。 详见世纪金榜P15【病句辨析题】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语法分析),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 附:辨析病句“七看”一、介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介词,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主语残缺 :当句首出现 “在、当、从、使、对于、为了、通过、经过” 等介词时,往往会使句子出现主语残缺。(2)搭配不当 :介词结构一般都有固定搭配,如果改变了这种固定搭配,就会使句子出现搭配不当。如从中”“在中”“对上”“在上”二、数量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数量词,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前后矛盾 数词可分为确数、概数,如果在同一个句子中两类词同时出现,就会出现前后矛盾 (2)误用倍数 句子出现了“减少、缩小、降低、下降或增加、增加了、增加到等词语时,就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运用与具体语境是否符合事理。增加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 (3)成分赘余 :数词表示约数时,如果在一个句子中“超过”“大于”等词与“以上”连用,或者“不过”“至少”等词与“左右”连用,往往就会产生成分赘余。(4)产生歧义 数量词作修饰成份时,容易出现歧义。三、关联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关联词,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语序不当 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两个分句主语不相同时,关联词语应放到主语前面。如果关联词的放错位置,就容易造成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 关联词一般都有固定搭配,如“虽然但是,不是而是,不但而且”等等,如果随意改变,就会出现搭配不当。(3)轻重倒置 当句子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时,应该注意分句之间的轻重关系,不能轻重倒置。四、并列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 “和、与、跟、同、及”等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时,或者出现多个顿号时,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并列不当 句子中的并列词之间如果不是同类并列,而是存在包含关系,或者没有领属关系,往往会产生并列不当现象。(2)语序不当 句子中的并列词之间的关系如果不符合逻辑顺序,就会造成语序不当。(3)搭配不当 当句子中的并列词较多时,往往会出现搭配不当现象。五、否定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防止”“阻止”“否认” “怀疑”“缺乏”等否定词,如果这类词后面再出现“不”这类否定词,表达的意思往往与原意相反,就容易产生否定不当现象,六、两面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能否”“是否”“好坏”“成败”“有没有”等两面性词语,容易产生搭配不当现象。七、代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代词,容易产生指代不明现象。 【排序题(语言连贯题)的考查】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如果出现了侓诗的的排序要看平仄。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之中,每句二四六八字的平仄相反。而两联之间,二四六八字的平仄相同。一三五七句末字一般为仄声,二四六八句末字一般为平声。平声:声调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仄声:三声四声为仄声。 二四六八句末字一定要压韵。颔联,颈联要对仗。 如何读懂科学类文章 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验证。 【科学文】总体解题技巧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文言文阅读】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用语法分析难懂句子。抓主旨,联系现实情况,翻译要、符合逻辑。【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辩明词性。是名词还是动词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成语比较推导词义,成语都来自古汉语。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符合逻辑。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辨析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意义指翻译成的现代汉语。用法指词性,或特殊用法,如被动,前置后置标志等。辨语性是快速找到答案的好办法。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这要求对教材中的虚词很熟悉。借助语句语法结构分析,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巧用语法解文言题实词:名动形数量代. 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虚词:副介连助叹拟。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下:(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不同的成份,词性不同。主语一般是名、代 ; 谓语一般动、形 ;宾语一般是名、代 定语一般是形 、数、量、代、名;状语一般是副、介宾短语。此知识点对于分辨虚词很有帮助。文言词类活用特点:名词活用:1、名词处于谓语位置活用为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捕鱼打柴)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使动:名词带了宾语且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 之。(使为王); 舍相如广成传舍(让住宿)3、名词意动:名词带宾语,且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译为“把看做”“把当做”吾从而师之。(把当做老师);粪土当年万户侯。(把看做粪土)4、名词处于状语位置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吾得兄事之。(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动词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为刎颈之交。(交:朋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的人)2、动词使动: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动词谓语和宾语的关系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3、动词为动用法:主语为宾语发出谓语的动作行为,即“主语为宾语怎么样”。如: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为哀叹)形容词活用1、形容活用为名词: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译时要补出中心词。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圣人。第一个愚:愚人。)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若带了宾语,本身又处于谓语的位置,这时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如: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敬);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宽:宽待);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3、形容词使动:形容词处于谓语位置,又带宾语,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大王必欲急臣。(使急,逼迫);足以荣汝身。(使荣耀)4、形容词意动:形容词带上宾语,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如:单于壮其节。(以为壮);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而耻学于师。(认为耻辱。此处“学于师”是个句子。此句子作耻的宾语)数词活用:1、数词活用为动词:处于谓语位置。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动宾结构作“为”的主语,而“一死生”中,“一”为“死生”的谓语动词。“一”译为“把看作一样”。“齐”与”一”意思一样)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处于谓语位置。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蚓用心一也。(一:专一,专注)3、数词活用为副词:处于状语位置。如: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一:全,都) 附虚词几种词性或关系的判断: 以“而”为例 连词1)表并列: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承接),今译为:就、才、接着。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相连。连接两个动作时注意与“表修饰”的用法相区别:例如“拔剑撞而破之”“跂而望矣”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动作有先后,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连接起来,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即表承接;动作没有先后,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注:和并列的区别:两侧的词语不可以调换,一般后者程度更重)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注:信:“诚信、信用”)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注:这个“而”很容易理解成转折,是因为对全文不了解。)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7)表修饰,译为:着、地或不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9)表时间、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怎们分辨介词和连词。以“与”为例作具体分析。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在此句中,主语是赵王。“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有主次之分,不能说“大将军廉颇诸大臣与赵王”。 “与”因在句中跟”大将军廉颇诸大臣”构成介宾短语,处于状语位置,所以是介词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 谋。这样划分是错的。在此句中,主语是“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与”联接两个名词性短语,变成了连词。而结合课文,不符合文意。连词可以是连接两个名词性短语或两个句子。象关联词,全是连词,就是连接两个单句。况吾与子 渔樵 于江渚之上。此句中,主语“吾与子”可以换位置,无主次之分,是连词。况吾与子 渔樵 于江渚之上。这样划分是错的。在这里,与就成了介词。但“吾与子”可以换成“子与吾”,无主次。勾践 载 稻与脂于舟以 行。换成“脂与稻”意思不变。注:作介词用的“与”,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而作连词用的“与”,常常连接两个名词或两个代词,所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如例句中的“吾与子”作主语,而“稻与脂”作“载”的宾语文言文定语后置问题:一.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2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3尝遗余核舟一。(魏学洢核舟记)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4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在前,又用十二头牛犒赏秦军。乘shng韦:四张熟牛。古代称四为乘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我持一双白璧,想要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要赠与亚父6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统计整个小船,有无个人,有八个小窗7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六一居士转)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一壶好酒二.楚辞句式定语后置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崔嵬cu wi:高大,高耸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孰又能以身之察察(洁净)受物之汶汶mn者乎?汶汶:玷辱 (屈原列传)颠倒过来,依次是陆离(言长)的长铗崔巍(言高)的切云(指帽子),高的庙堂远的江湖,洁白的身子肮脏的外物.三.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种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有时,在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插上“之”(或“而”,或“有”)字。如: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勖x:.古同勉励:并且用它对读这本书的国人(进行)勉励。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楚人有涉江者。(察今)有个渡江的楚国人。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句子定语被中心词切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前置,一部分后置。如: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前往自己的封国(楚国)召来曾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青年人,把他封为楚国中尉。说明:这第三种类型的定语后置,就是现代汉语中,也有定语后置的句式。如:“党员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标准,经多次教育帮助仍无转变的,劝其退党,不予登记。”(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式,有突出中心词的作用。四.“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如: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翻译时前置。)注意与“所”字结构作定语前置的区别。如: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人。(“所得”的对象是“表众”,作“表众”的定语,前置与例不同。)关于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彼且恶乎待哉?-恶为何之意。沛公安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靠“之”置宾语:唯陈言之务去。介词宾语前置:夜以继日 一以当十 秋以为期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或伪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为了卷面的整洁。(第I卷答卷用时约40分钟) 【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留、删、换、调、补、猜。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符合逻辑。(“达”) 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使动用法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1.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郑”,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臣”。秦朝当政的时候,项伯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所以现在有急事,他就过来告诉我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 “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fnhu 愤怒 庄公寤w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惊:使惊吓。(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阙:使(土地)亏损。 (使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2.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n。(晋侯让赵盾饮酒) 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鸿门宴选修一 从:zng使跟随。(第二天一早,沛公使百余骑跟从着自己到鸿门见项羽。) 杀鸡为黍sh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荷蓧dio丈人 食:s使吃。 见:xin使现。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上一个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器具。子路问他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着)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锄地。子路拱着手站在那里。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走了,(赶上孔子,)把上面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呀!”(便)叫子路转回去看他。子路到达他家时,他已经出门去了。 子路(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洁(而隐居不仕),却破坏了君臣关系的准则。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至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推行,(那是)早就知道了。”(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尊贵。(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选自战国策赵策。触龙,人名。说,劝说。赵太后,赵慧文王的妻子赵威后。媪,o对老年妇女的敬称。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使稳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使受苦、受累、受饿(动词的使动用法)、受贫困之苦。 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劳:使劳累。 富国强兵;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三)名词的使动用法1.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使定居)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毛遂自荐,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节选部分记叙毛遂在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危急时刻,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去楚国谈判合纵抗秦获得成功的事迹。当时的情况是: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6年),秦昭王派将军白起在长年(在今山东省高平县西北)大破赵军,活埋赵国降卒40万人。前258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分别向魏、楚等国求救。最后终于打退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wng)天下,(且: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再说”。汤:成汤,商朝的建立者。以:用,凭借。七十里:方圆七十里,指面积。下句的“百里”,也是这个意思。王:称王;建立王业,名词用作动词。)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文王:周文王姬昌,商代的诸侯,受到其他诸侯的拥护,为西方诸侯之长。他的儿子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王朝。壤:土地。臣诸侯:使诸侯臣服。臣,使臣服;使称臣,名词的使动用法。而:连词,可译为“就”。“闻”的宾语由两个句子充当。提出所闻的历史事例。)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其:他们的,指代汤、文王。士卒:士,甲士;卒,步卒,泛指兵士。岂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诚:实在。据:掌握;抓住。其:那。势:形势。奋:发扬。其:他们的,指代汤、文王。威:威力。对所闻的历史事例从定与不定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汤、文王成功的原因。以上引古,所以喻今。)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选修一),“王wng”,使动用法,“使称王”。2. 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西汉刘向新序节士)“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3. 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第九“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乾:“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在于以数量为比喻或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变化。例如: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二三”以数量为比喻的,“使反反复复”。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朝三暮四,经常改变,凭什么让诸侯长时间臣服呢?)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何有后世繁文饰礼之政乎。章炳麟秦政记“四”“六”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变化。(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怎么会有后代的文明繁复修饰礼节的政治呢? )章炳麟(公元18691936年)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学者。曾创办宣传反清革命的苏报,发起组织光复会,并一度主持民报。他在不少论文中肯定了法家,肯定了秦始皇。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章炳麟的思想也明显地倒退了,最后走上了“尊儒读经”的道路。 这篇文章论述了秦代政治,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批判了儒家和历代反动派攻击秦始皇的雇论。章炳麟强调指出:秦始皇继承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法治”的传统,废除发奴隶主阶级“裂土封侯”、“世卿世禄”的制度,代之以地主阶级的“用人唯贤”、“贵擅于一人”的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制度,这是三皇五帝也不能和他相比的。秦始皇“刑罚依科”,“庆赏不遗匹夫,诛罚不避肺府”,从而使他高出于汉武帝、汉文帝之上。作者还认为,秦朝的迅速灭亡,不是由于实行了“法治”,而是由于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复辟。 从文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曾经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章炳麟,在当时是主张尊法反儒的。但是,由于作者的资产阶级立场观点的局限,使他不能认识秦始皇“焚书坑儒”是镇压奴隶主复辟的一场革命,更不可能认识农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推翻秦国统治的主要力量。而且在汉武帝等法家人物的评价上,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凡能译为“使怎么样”的词语,就是这个词语具有了使动的功能,视为使动用法。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形容词和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就是意动用法。“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列传“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滕公认为韩信出众不凡,其貌壮美,释放了而没有斩他。)淮阴侯列传出自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作者司马迁。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这里讲的是韩信去投靠刘邦,在刘邦的部下做手下,但没得到才华施展,干事时犯了法,将要被斩时喊出:“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意思是我是个人才呀!有用!你杀了可就浪费了!他这一喊还真管用,加上这家伙长得不错。于是“滕公奇其言,状其貌,释而不杀。与语,大说之。”不但不杀,而且很赏识他,并且推荐给了刘邦。梁以此奇籍。史记项羽本纪“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项梁忙捂着他的嘴说“快别乱讲,要不会被灭族的!”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项梁(?前208年),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后代,项羽的叔父。生性豪放、骁勇善战。在反秦起义的战争中,因轻敌,在定陶被章邯打败,战死。西楚霸王项羽(前232前202)芈姓,项氏,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原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荣光必照焉。流水值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选修四)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我应当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发火了,不吃饭,说:“现在我还活着,别人竟敢都作践我的弟弟,假若我死了以后,都会像宰割鱼肉那样宰割他了。藉,蹈也。以言蹂藉之。本传是窦婴、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传。窦婴和田蚡都是汉初权重一时的外戚,灌夫因军功封为将军,他们之间的倾轧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典型事例。这篇文章通过对他们三人生平和相互斗争的描述,展现了汉初宫廷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当时那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畸形关系,暴露了统治阶级奸诈残暴的丑恶本质。司马迁曾亲身经历和体验过官场的残酷,所以写得入木三分。他能把旧戚和新贵之间的矛盾斗争写得如此惊心动魄,淋漓尽致,也充分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强烈批判精神。 况吾与子渔樵qio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鹿。苏轼前赤壁赋(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选修一。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幕天席地;鱼肉百姓;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指任意残害人命。 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师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 有时候数量词也可用作意动,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wng作。(王羲之兰亭集序选修三)。“一”,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句意: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齐:等量齐观。 彭:指传说中的长寿者彭祖。 殇:夭亡(未成年便死亡)。 如何判定这个形容词或名词是否用作意动?一看是否带宾语;二看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表达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看下面四句话: 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人主自智而愚人。(吕氏春秋勿躬)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和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注释】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发:发挥。【译文】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从不提反对意贝和疑问, 就像一个愚笨的人。可是,我注意观察他课后的情况、却发现他很能发挥我所讲的内容,颜回并不愚笨啊。 一个主观上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其实是个愚人(因为这样的人缺乏自知之明);认为自己很巧妙的人,其实是个笨拙的人(因为这样的人被自满一叶障目,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三、比较练习例1: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孟尝君客我。(战国策 齐策)乍一看,这两句含“客”的句子,都是主谓宾型的,“客”字都处于谓语的位置,都带上了宾语,但若不注意细细推究,都理解为“把当作客人”,就会产生误解。句意为“使成为宾客”“客之”是用客礼接待扁鹊,使扁鹊成为宾客。扁鹊本不是齐桓公的宾客,路过齐国,齐桓公客礼接待他,他才成了齐国的宾客。“客”说的是宾客扁鹊的实际变化,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全句可译为:扁鹊路过齐国,齐桓公用客礼接待他。句“客”是孟尝君主观意念上的变化,而不是宾语“我”客观上有什么变化,所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全句可译为孟尝君把我看成门客了。例2: 石闻坚在寿阳,惧甚,欲不战以老秦师。(淝水之战)句意:谢石听说苻坚在寿阳,很害怕,企图坚持不战,消磨秦军的锐气。“老”是宾语“秦军”的实际变化,“使秦军疲弊”,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国充传)句意:当时赵国充已经七十多岁,皇帝认为他年纪大了。“老之”是汉宣帝认为赵国充老。赵国充七十多岁了,本来就老了,汉宣帝过去不认为他老,现在嫌他老了,是汉宣帝主观意念上的变化,宾语赵充国本身没有变化,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四、主要翻译方式(一) 使动用法的主要翻译形式:以“秦王恐其破璧”为例1主语+使+宾语+原来的动词 秦王恐怕 他 +使+璧+ 破 。 2主语+把+宾语+原来的动词 秦王恐怕 他+ 把+璧+ 打破 。 3主语+双音节动词(多为补充式合成词) 秦王恐怕 他 打破 璧 。 (二) 意动用法主要翻译形式:以“(邻居)稍稍宾客其父”为例 1主语+认为+宾语+原来动词 ( 邻居 )渐渐 认为 他的父亲 是宾客。 2主语+把+宾语+当作+动词(变作名词) ( 邻居 )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3主语+以+宾语+为+动词(变作名词) (邻居)渐渐以他的父亲为宾客。 总之,使动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型式上基本相同,都处于谓语的位置,都带宾语。但它们和宾语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即它们陈述的是宾语而不是主语使动用法说的是宾语的实际行动变化,意动用法说的是主语主观意念上的变化,而宾语本身没有变化。区别使动和意动用法,要辨别上下文之间的制约,看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内容搭配,当然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必须的,这有助于你更好地辨别使动和意动用法。【凡谓语有使宾语如何,以“使为”的形式对译的,属于使动用法;谓语有认为宾语如何,以“以为”形式对译的叫做意动用法;谓语有为了宾语怎么样,以“为”形式对译的叫做为动用法。如“闻寡人之耳者”要译为“让我的耳朵听到的”,这是使动用法;“固以怪之矣”要译为“本来就认为这件事是很奇怪的”,这是意动用法;“死国可乎”要译为“为国而死可以吗,这是为动用法。】五、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一种少见的动宾关系,指谓语动词“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龚自珍病梅馆记(为哭泣)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他们。龚自珍(1792年1841年)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为而死) 【诗歌鉴赏题】 怎样写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答案一、诗歌阅读步骤:泡-好-主泡:诗歌贵在形象思维,连缀整合意象,运用联想想象,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一篇散文,这样才能读懂一首诗。好:找出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主:根据泡开的散文,结合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等,快速抓住主旨。二、快速落实题目(答题)要求的几个要点(步骤):答题时,请同学们按先总述,后分述的步骤,从“字词句”入手,结合“手法”,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或意境或基调或画面),快速落实题目要求(据题精答)。这不是教条,根据实际表况定。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表达技巧: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关于衬托,要注意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哀情。正衬(绿叶衬红花)和反衬(黑白)。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关于语言炼字类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