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岩梅:由“华大现象”反思科教体制改革来源:科技日报发表时间:02/12/2012阅读次数:22701999年,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短短十二年间,作为一家非“体制内”的科研机构,华大基因却持续在中国乃至国际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其发展过程却充满坎坷和艰辛。从国有到民营,无奈体制束缚,过去十多年间数次变更身份,至今仍因是“四不像”的机构而饱受争议。“华大现象”映射了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如何看待人才和教育?华大基因的用人原则是“英雄不问出处”,不论资排辈,不重“三唯”(唯职称、唯学历、唯论文)而重能力。华大基因通过实战选拔人才,一些辍学学生在经历重大科研项目后脱颖而出,却引来国内的众多质疑。王俊,36岁,华大基因执行副院长,拥有北大数学、计算机和生命科学三个学士学位,北大人工智能专业博士,1999年加入华大。他多次领军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已在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2篇。李英睿,25岁,华大基因科学内圈负责人。19岁在北大就读三年级时退学加入华大,24岁就率领800人的研究团队,迄今已在自然系列和科学上发表论文16篇。赵柏闻,20岁,在人大附中就读高二时退学加入华大。他仅用半天就解决了人类基因组项目中的数学难题。赵柏闻现为“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同国内外十几位数学、物理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从事人类智力差异如何产生以及与基因的关联研究。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带动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领域,而这些新知识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的。同时,分子生物学已进入了后基因组学时代(华大称之为“跨组学”),对于学科的高度交叉和融合提出了新要求。传统教育不仅没能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还禁锢了创造性思维。如何看待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生物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认识其规律是科学探索的必然,支撑科学探索和突破的核心是获取尽可能大的数据量,而这必然要求科学家利用大平台和大团队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和研究。华大基因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产业和应用,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挑战了传统的从基础研究到开发、然后技术转移、产业化的线性模式。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大大缩短了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化的距离,这既是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挑战,也是对传统高技术产业化的新挑战。怎样让中国涌现更多的“华大”?很多重大的创新往往最初得不到认可,甚至被排斥。如何对待这些“非共识”研究项目,以保护创新的“幼苗”不会被扼杀?如何加大对科研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如何改革科研体制才能更加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如何构建重大项目决策的问责制,让中国涌现更多的“华大”?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怎样让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一个勇于创新、甘冒风险、敢于担当的政府对于创新至关重要,深圳市政府在营造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的深圳聚集了华为、中兴、腾讯、招行、平安等一批优秀企业,绝非偶然。这是因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所特有的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环境和文化,灵活的机制,吸引并集聚了一群有创新思想和敢作敢为的人。如何用体制和机制保证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让这只“看得见的手”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同样值得思考。应在深圳建立“科教特区”先行先试除“华大现象”外,我们还能看到类似的状况,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光启研究院等等。科教界不能再沉默了。旧的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必须进行改革。科研和教育虽分属两个部门管理,却紧密相连。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宜从中央层面并举进行,否则事倍功半。同时,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大的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也宜由个别区域先行先试,探索改革的经验,然后推而广之。为此,建议选择羁绊较少、敢于突破的一些区域先行先试,深圳不失为合适的选择。“科教特区”先行先试。第一,给予体制的特许权。在特区内实行“非禁即入”,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先行先试。充分放权给特区,包括办学权、招生权、学位授予权、学术自治权等等。目前一些地区和高校正在开展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放权问题,恐怕改革很难到位。在设立科研机构、确定研究方向方面,给予科学家更充分的自主权。引入民营管理机制,鼓励各类公办的、民营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大胆创新,探索改革的路径和方法。第二,营造宽松的环境。加大对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改革过去大量经费只能用来购买设备而不能用于支持人的经费支持方式。要给科学家“松绑”,改变过去以工程管理的思路来管理人的办法。同时,对于创新型“非共识”研究项目的尝试、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要给予更大的空间。第三,改革学术评价机制。当前倚重SCI论文和奖励来评价人的机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加之各种国际认证的推波助澜,造成学术腐败和科学精神沦丧。必须强调在特区内改革学术评价机制,采用国际同行评议办法,客观公正地评价科研人员的成果和研究潜力。第四,构建科学文化,弱化学术权威。科学研究应是追求真理,而不是盲从权威。要大力鼓励学术争鸣,要坚决遏制以“行会”的方式来管理学术团体、以行政权力来打压不同学术观点的做法。科学界、教育界不应忘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深刻教训,唯有反思才能前行!(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相关链接华大基因做了什么?1999年,为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次年,“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被评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首。2002年,华大基因与袁隆平院士、中科院遗传所共同完成“水稻(籼稻)基因组测序”,被美国科学列为“ 2002年度全球十大科技成就”第三项,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一位。2005年,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自然上。被科学评为2005年全球十大科学进展第一位。华大基因牵头中华协作组,承担其中约10%的工作。2007年,华大基因绘制完成“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为“人类基因组个体差异”领域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次年,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炎黄一号”)成为自然杂志封面文章。2011年,国家发改委同意依托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国家基因库”,成为继美国、日本和欧洲之后全球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从SARS病毒的破译、印度洋海啸遇难人员的DNA鉴定,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欧洲大肠杆菌疫情,华大基因都自发的冲在第一线,为中国科学界赢得了尊重和荣誉。截至2011年底,华大基因的科研成果8次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在科学和自然及其系列上发表论文共计130篇,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国崛起的代表之一,为世界所瞩目。据自然出版指数2010中国报告评估,华大基因在中国前10位科研机构中排名第四。此外,华大基因以大量高水平、高引用率的学术论文快速崛起的同时,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以产养研、以研促产,产业发展方面也是成绩赫然。(朱岩梅)(下面是科技日报最后一次发来的修改稿)由“华大现象”反思科教体制改革朱岩梅1999年,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短短十二年间,作为一家非“体制内”的科研机构,华大基因却持续在中国乃至国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其发展过程却充满坎坷和艰辛。从国有到民营,无奈体制束缚,过去十多年间数次变更身份,至今仍因是“四不像”的机构而饱受争议。“华大现象”映射了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小标)如何看待人才和教育?华大基因的用人原则是“英雄不问出处”,不论资排辈,不重“三唯”(唯职称、唯学历、唯论文)而重能力。华大基因通过实战选拔人才,一些辍学学生在经历重大科研项目后脱颖而出,却引来国内的众多质疑。王俊,36岁,华大基因执行副院长,拥有北大数学、计算机和生命科学三个学士学位,北大人工智能专业博士,1999年放弃北大人工智能专业博士学位加入华大。多次领军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已在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2篇。李英睿,25岁,华大基因科学内圈负责人。19岁在北大就读三年级时退学加入华大,24岁就率领800人的研究团队,如今迄今已在自然系列和科学上发表论文16篇。赵柏闻,20岁,在人大附中就读高二时退学加入华大。他仅用半天就解决了人类基因组项目中的数学难题。赵柏闻现为“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同国内外十几位数学、物理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从事人类智力差异如何产生以及与基因的关联研究。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带动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领域,而这些新知识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的。同时,分子生物学已进入了后基因组学时代(华大称之为“跨组学”),对于学科的高度交叉和融合提出了新要求。传统教育不仅没能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还禁锢了创造性思维。(小标)如何看待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生物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认识其规律是科学探索的必然,支撑科学探索和突破的核心是获取尽可能大的数据量,而这必然要求科学家利用大平台和大团队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和研究。华大基因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产业和应用,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挑战了传统的从基础研究到开发、然后技术转移、产业化的线性模式。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大大缩短了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化的距离,这既是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挑战,也是对传统高技术产业化的新挑战。(小标)怎样让中国涌现更多的“华大”?很多重大的创新往往最初得不到认可,甚至被排斥。如何对待这些“非共识”研究项目,以保护创新的“幼苗”不会被扼杀?如何加大对科研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如何改革科研体制才能更加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如何构建重大项目决策的问责制,让中国涌现更多的“华大”?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小标)怎样让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一个勇于创新、甘冒风险、敢于担当的政府对于创新至关重要,深圳市政府在营造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的深圳聚集了华为、中兴、腾讯、招行、平安等一批优秀企业,绝非偶然。这是因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所特有的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环境和文化,灵活的机制,吸引并集聚了一群有创新思想和敢作敢为的人。如何用体制和机制保证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让这只“看得见的手”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同样值得思考。(小标)在深圳建立“科教特区”先行先试除“华大现象”外,我们还能看到类似的状况,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光启研究院等等。科教界不能再沉默了。旧的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必须进行改革。科研和教育虽分属两个部门管理,却紧密相连。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宜从中央层面并举进行,否则事倍功半。同时,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大的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也宜由个别区域先行先试,探索改革的经验,然后推而广之。为此,建议选择羁绊较少、敢于突破的一些区域先行先试,深圳不失为合适的选择。“科教特区”先行先试。第一,给予体制的特许权。在特区内实行“非禁即入”,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先行先试。充分放权给特区,包括办学权、招生权、学位授予权、学术自治权等等。目前一些地区和高效正在开展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放权问题,恐怕改革很难到位。在设立科研机构、确定研究方向方面,给予科学家更充分的自主权。引入民营管理机制,鼓励各类公办的、民营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大胆创新,探索改革的路径和方法。第二,营造宽松的环境。加大对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改革过去大量经费只能用来购买设备而不能用于支持人的经费支持方式。要给科学家“松绑”,改变过去以工程管理的思路来管理人的办法。同时,对于创新型“非共识”研究项目的尝试、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要给予更大的空间。第三,改革学术评价机制。当前倚重SCI论文和奖励来评价人的机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加之各种国际各种认证的推波助澜,造成学术腐败和科学精神沦丧。必须强调在特区内改革学术评价机制,采用国际同行评议办法,客观公正地评价科研人员的成果和研究潜力。第四,构建科学文化,弱化学术权威。科学研究应是追求真理,而不是盲从权威。要大力鼓励学术争鸣,要坚决遏制以“行会”的方式来管理学术团体、以行政权力来打压不同学术观点的做法。科学界、教育界不应忘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深刻教训,唯有反思才能前行!(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相关链接华大基因做了什么?1999年,为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使得大陆抢在台湾省之前代表中国加入该计划。次年,“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被评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首。2002年,华大基因与袁隆平院士、中科院遗传所共同完成“水稻(籼稻)基因组测序”,被美国科学列为“ 2002年度全球十大科技成就”第三项,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一位。2005年,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发表在自然上。被科学评为2005年全球十大科学进展第一位。华大基因牵头中华协作组,承担其中约10%的工作。2007 年,华大基因绘制完成“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为“人类基因组个体差异”领域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次年,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炎黄一号”)成为自然杂志封面文章。2011年,国家发改委同意依托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国家基因库”,成为继美国、日本和欧洲之后全球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从SARS病毒的破译、印度洋海啸遇难人员的DNA鉴定,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欧洲大肠杆菌疫情,华大基因都自发的冲在第一线,为中国科学界赢得了尊重和荣誉。截止2011年底,华大的科研成果8次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在科学和自然及其系列上发表论文共计130篇,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国崛起的代表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区块链技术金融领域应用与监管挑战报告
- 2025-2030中国助听器市场消费升级与渠道变革研究报告
- 一次性工伤和解协议书9篇
- 2025年智能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智能化
- 2025年台州市黄岩区卫健系统公开招聘卫技人员2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安康市市本级就业见习岗位(45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昭通市彝良县医共体总医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真题2024
- 2025年河北邢台威县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3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赣州市属事业单位考试试卷
- 2025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招聘1名劳动合同制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 2.1力(第2课时)课件
- 中国外卖大战报告(中英)-高盛-202507
- 咖啡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 DB32∕T 4569-2023 发泡陶瓷保温板 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2025-2030年中国生猪养殖屠宰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究报告
- 2025年肌电图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地坪研磨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3艾伏(Afore)光伏逆变器使用手册
- 2024车用清洁燃料
- 2025年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长江出版传媒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病区环境的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