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邺下文人集团汉献帝建安年间,实际执政者曹氏父子同时又是诗文领袖,他们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作家七子,蔡琰形成了一个邺下文人集团(艰难时世,内容充实,慷慨悲歌,以风骨著称),作品反映社会动乱与民生疾苦,悲天悯人,表现乱世英雄建功立业,收拾金瓯的使命感。曹操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邺北城),这里聚集了大量名流学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的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为“建安七子”。而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二十四友指晋惠帝时以文才而屈节出入于秘书监贾谧之门的石崇 、欧阳建 、陆机 、陆云 、刘琨 、左思 、 潘岳 等二十四人。亦称“金谷友”。“二十四友”成份复杂,文学成就和影响也不相同。潘岳为“二十四友”之首。陆机、左思和刘琨是西晋的著名诗人,欧阳建、陆云、石崇、杜育、挚虞等也较有文名,其它诸人或不以文学见长,或传世诗文较少,影响不大。贾谧后因事被诛,许多人受牵连,“二十四友”亦自星散。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太康诗风西晋的代表诗风。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自魏晋以后,社会动荡不安,士大夫托意玄虚以求全身远祸。到了西晋后期,这种风气,逐步影响到诗歌创作。尤其是东晋时代,更因佛教的盛行,使玄学与佛教逐步结合,许多诗人都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玄理的领悟。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俗易懂的诗风。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王融三人。沈约的诗数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明体”的主张,但实际创作成就不如谢朓。谢朓的诗风上承曹植,善于以警句发端,在写景抒情方面,兼取谢灵运、鲍照两家之长,而避免了艰涩之弊。宫体诗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是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元嘉三大家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偏安一隅,钟山风雨起苍莽。西晋灭亡,北方士族大举南迁,导致南北士族矛盾加剧,王导和谢安以国家为重,协调关系,稳定了东晋的政局。一旦稳定下来,帝王又与士族产生了矛盾。在地方上,士族与庶族的矛盾斗争还在继续,不过,士族已经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像陶渊明这样的庶族,只好退出历史的舞台,啸傲田园。谢灵运虽然出身显赫的士族阶层,在东晋安定的时候,游哉优哉;刘裕篡夺政权建立宋,重点打击和压抑原先政权的两大支柱:谢家和王家。谢灵运虽然因袭康乐公,但爵位已降至侯。原先的儒家思想退居二线,佛道思想开始上升。一次病中,登池上楼,抒发低沉的情怀,久病在床,不觉恍惚间已是一派春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迷失了方向,飘然走向山水。对山水的依恋,不外两种原因:躲避祸患和对现实无声的抗议。写景状物,借以抒情,谢灵运成一圣手。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魏晋志怪小说中,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作者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是两晋之际的史学名家,著有晋纪,时称良史。又好阴阳术数、神仙鬼怪。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志人小说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苏武传通假字1.驰召毉 毉:通“医”2.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3.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4.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收藏。5.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6.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7.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8.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9.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10. 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11.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12. 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13.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to),叩,轻轻敲打。14.女为人臣子 女:通“汝”,你。15.头县北阙 县:通“悬”,挂古今异义1. 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2. 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3. 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4. 幸蒙其赏赐。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5. 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6. 独有女弟二人。女弟: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7. 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8. 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9. 稍迁至栘中厩监。稍: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10.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11.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2. 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3. 会论虞常。论: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14. 以货物与常。货物: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5. 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义:临时充任 今义:虚假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后一年。19.兄弟亲近。亲近:古义:名词,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名词活用(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落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育。(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状语,用车子。(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一词多义使(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第二个“使”:使节(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语(1)以状语武 语:告诉。(2)如惠语以让单于 语:说的话。引(1)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引,指供出。(2)引佩刀自刺 引:拔。食(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3)廪食不至 食:粮食。(4)给其衣食 食:食物。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派遣。(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3)恐前语发 发:泄露。(4)须发尽白 发:头发乃 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以(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介词 因为(2)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来 表承接(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把(4)以状语武 以:把(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以:凭借(6)蹈其背以出血 以:来 表顺承特殊句式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8)何谓相坐?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谓何相坐”判断句(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2)非汉所望也。(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省略句(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3)使牧羝(4)会缑(g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互见法“互见法”,本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史记三家注史记,原名太史公记,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迄今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之说。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索引解释原文时,除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正义除了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了音注。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刻石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文共有七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这些刻石文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其中除琅邪台刻石文为两句一韵外,其余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琅琅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其气魄宏伟,文字典雅,以浑朴为体,堪称碑铭之祖。乐府汉族民歌音乐,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7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其文体校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新体赋新体赋,即散体大赋,是汉初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用韵散文新体赋,即散体大赋,是汉初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用韵散文。新体赋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了楚辞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专事铺叙。其根本特征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新体赋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