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新药研究的设计与统计.ppt_第1页
临床新药研究的设计与统计.ppt_第2页
临床新药研究的设计与统计.ppt_第3页
临床新药研究的设计与统计.ppt_第4页
临床新药研究的设计与统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新药研究的设计与统计 临床研究的设计 一 专业原则 统计前提 1医学伦理学起步 发展 重视 一票 人否决 SOP2研究基础研究者手册 文献资料 毒性 疗效 ADR3目的明确方案合理 疗效提高 提前 ADR减少4一致性检验统一检验 量表评分 同一SOP5专业标准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是 排除标准 否 退出标准 剔除标准 中止标准 疗效标准中途退出 dropout 中辍 脱落 要统计医师 依从差 转科 夹杂症 泄盲 重症不良反应病人 疗效不佳 难以耐受 经济 失访 其他剔除 误诊 误纳 一次药也未服 无记录 无法统计试验中止出现严重ADR 无效 申办人中止 SFDA中止 二 统计原则1重复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重复例数的规定1 例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 0 05 0 2 非劣性试验 N 12 365XP 1 P 2 计数 N 12 365X S 2 计量 等效性试验 N 17 127XP 1 P 2 计数 N 17 127X S 2 计量 2 同时不得少于规定的最低例数例数应足以 90 概率 发现1 及0 1 的不良反应每中心试验组例数符合统计学分析要求 2对照1 对照组的选择同类 同型 同用法 理由 咨询同时 同地 同条件 注意可比性安慰剂为对照有利于更好的判定药效 减少心理干扰可用情况 1 无公认的干预 2 只造成暂时影响 3 有公认干预 但影响结果 而安慰剂不造成严重的影响 被选的典型药 曾和安慰剂对照 改变剂型者以原剂型为对照 说明选择理由 确切疗效 同批号 需检验2 比例II期临床 多为1 1对照III期临床 可用2 1或3 1 不用开放组IV期临床 一般不用对照 3 对照设计类型常用多中心 随机 双盲 平行设计 1 平行设计同步进行 分层分段情况及理由开放设计 无对照设计 IV期可不设对照II III期不用开放组 2 1 3 1也比开放组好如不设对照应说明理由 2 交叉设计AOB BOA 应说明清洗期长短及依据AOB组 处理A结果A清洗期处理B结果BBOA组 处理B结果B清洗期处理A结果A 3 析因设计2X2析因设计 O A B A B 5 配对设计用于同一病人自身两处用药因不能作安全性评价 故少用 6 对应设计按病种对应 说明对应条件理由可增加可比性 仍作两组分析 不用配对分析 7 阶段设计 成组序贯试验 研究分阶段进行 进行期中统计分析如 100对 100对 120对 分三阶段进行应按统计原则制定计划 不可中途改变确定无效可终止研究确定有效 仍应完成安全性评价的最低例数 8 可变剂量设计将可变剂量作为整体方案如 初始量一片 如无效 第二周起 用二片 9 加药设计与有效药联用分析药效及ADRA组 试验药 某有效药 结果1B组 对照药 某有效药 结果2 10 撤药设计区分治标性 还是治本性A组 试验药 结果1 安慰剂 结果1cB组 对照药 结果2 安慰剂 结果2c 11 分支交叉设计A组B组新药100人安慰剂100人新药安慰剂新药安慰剂20人80人80人20人200人中用新药者180人占90 完全用安慰剂者20人占10 可作补偿处理 3随机随机是使干扰因素受到随机安排 可重复1 分层分段均衡随机主要因素分层均衡 次要因素分段随机以主要因素 医院 病种 进行分层 不宜过多以入院顺序每4 10人进行分段 可减少季节 气温 湿度 病原攻击力变动引起的干扰2 对应均衡随机按病种一一对应 随机分配到各组 适用于抗癌辅助药 病种多且影响疗效者 4盲法1 设盲工作由申办者在统计学家指导下进行2 盲态检查色 香 味 形 包装 五人查不出剂型不同用双模拟法或胶囊技术检验 随机编码 病人按码用药3 解盲 非盲设计说明不设盲的理由 一级 代码 解盲编码 AB 进行统计分析二级 全部 解盲AB 药名 进行临床总结4 分装三袋法 标签上不写药名或A B大袋 药盒 只有编号及姓名 内装药物 中袋 递补信封 有二个递补号 不致破盲疗程过长者 不用中袋 可增20 病例 应做完小袋 应急信封 有实际药名及抢救汇报措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研究批件 XXXXXXXXX临床研究用药药物编号 108适应症 各种疼痛性关节炎 用法与用量 均匀涂沫于疼痛部位 每次1 2个黄豆粒大小的用量 每日3次 规格 20g 支贮存 遮光 密封 在阴凉处保存 注意事项 1 请用于完整皮肤 不可用于皮肤破损部 2 勿与眼睛及粘膜接触 3 仅供外用 切勿入口 临床试验的一般安排 一 临床研究前统计人员参与全过程 1研究者手册 临床研究方案 GCP新要求 2病例记录表 CRF 流程表 填写说明 逐日登表 AE表 知情同意书 负责人确认签名表 打钩 少写 可统计 剔除者及退出者也保留3统计计划书数据管理 统计方法 设盲及盲表4统计分析样表总表 各中心分表5随机分组表设盲 盲态检查 分装药盒 二 临床研究按序号收纳病人 逐日观测记录 三 临床研究后CRF第二联的收集1数据管理双重录入 核对 书面问询表 锁定2一级解盲统计人员提交统计分析表3二级解盲临床人员提交临床总结及分总结 cells 800 R0 i 140 临床研究的统计方法 一 统计方法的选用 统计方法种类甚多 也在不断发展宜采用经典的统计方法因数据特点而采用较特殊的方法应说明理由并列出文献来源 统计方法的计算并不复杂 但应注意选用得当统计方法用选错误时 使用任何优秀软件也难以得到正确的统计结果 注意软件的合法性 1基本方法t检验 卡方检验 方差分析CMH检验 Ridit检验 秩和检验 等级检验 2常用方法1 计量资料方差不齐Cohran Cox法 Satterthwaite法时序资料多种方法 协方差分析 AUC t2检验正态检验Shapiro WilkW法 D法期中检查重复显著性检验多中心研究一致性检验 方差分析 中心间差异2 计数资料多中心研究多中心CMH检验 卡值检验3 等级资料多中心CMH检验 二 计数数据卡方法应注意的问题常用卡方2 2检验 四格表法 使用前应注意 1 的数据并非一定是计数数据 归档数据 用药前后变化率 每例一个数据 是计量数据2 总例数 30例时Yates连续性校正卡方检验3 四格表某格例数 5例时Fisher确切概率检验4 基线效应问题变化率 变化值 分值增减率变化等级 降1 2 数 5 变化情况问题四种情况 正正 正异 异异 异正复常率 转阴率 异正 异正 异异 转异率 反跳率 正异 正正 正异 分值增减率例 药前50 药后25 最高分80 最低分10老法变化率 药前 药后 药后 100 50 25 50 100 50 新法减分率 药前 药后 药前 最低分 100 50 25 50 10 100 62 5 增分率 药前 药后 最高分 药前 100 4 偏态数据最好用数据转换 对数或倒数 也可用非参 秩和 序值 W M W法 5 时间资料如有偏态 按上述偏态数据处理6 时序性资料用各时段变化率作两组t检验加有效时间窗 EW 或峰值 峰时加曲线下面积法 AUC 或协方差 阴转率分析之例错误表 甲表 A组B组正异正异用药前20804060用药后30705050错误结论 用药后 异常者均减少10 10例 两组差不多正确表 乙表 正正正异异正异异合计阴转 转正 率A组1010206010020 8025 0 B组2020303010030 6050 0 A组后正后异合计B组后正后异合计前正101020前正202040前异206080前异303060合计3070100合计5050100A组不如B组 甲表错在只看外框 未看内涵 三 计量数据t检验的注意事项1 离群数据按专业决定取舍 并非一定舍去2 方差不齐用校正的t值法 t 值法 3 不定值数据用非参 秩和 序值 W M W法 4 偏态数据最好用数据转换 对数或倒数 也可用非参 秩和 序值 W M W法 5 时间资料如有偏态 按上述偏态数据处理6 时序性资料用各时段变化率作两组t检验加有效时间窗 EW 或峰值 峰时加曲线下面积法 AUC 或协方差 1 离群值处理之例正规用Grubbs法 简法用2 5 SD如70717275757676787917 M 2 5 SD 68 9 2 5 16 5 22 7 115 1 17在M 2 5 SD之外 可舍 注意77787878787878787971 M 2 5 SD 77 3 2 5 2 26 71 6 83 0 71在M 2 5 SD之外 从专业看不舍 2 方差不齐之例正规用方差齐性检验 简法按 n1 10 n2 10 表两SD相差一倍以上肯定方差不齐 用t 检验 如A组78 2 4 8B组66 7 2 14 8与2 1差一倍以上 肯定方差不齐 3 不定值之例如 80u 4h等 无法算均数用非参数统计法秩和检验 序值法 W M W法 或作数据转换 X 1 Xo X log Xo 注意 原值最小不得为0 4 偏态检查之例正规用D检验或W检验简法根据卡方检验原理 设n为每组例数当均数两侧例数之差 D 大于2 n时D 2 n 肯定偏态 不宜用t检验 改用非参数统计n 60例时 如D 16 肯定偏态 2 60 15 5 16 故一侧 39例时 则D 39 21 18 肯定偏态n 100例时 如D 20 肯定偏态 2 100 20 故一侧 61例时 则D 61 39 22 肯定偏态 5 时序性资料之例有疗前及疗后的对应数据 用变化值或变化率进行组间t检验 不用前后配对 不用实测值 组n疗前疗后疗后疗后别实测值变化值变化率 甲2585 1981 16 4 0 6 9 5 6 6 5乙2573 2875 212 0 9 11 9 8 9t值1 77 1 14 2 63 3 40 说明三者不同 变化率较好 也较合理 四 等级资料1等级划分以4级较为合适痊愈 临控 显效 进步 无效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稳定 无效恶化总有效率 痊愈 临控 显效 总观察数显效 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 有效 显效 总 2资料类型双向无序 单向有序 双向有序卡方3分析方法简单等级计分常有偏态 应注意如 00000001120 4 0 7等级资料应作等级序值法或Ridit法 CMH法 五 等效性分析1计量资料的等效性分析以己知有效药为对照应采用等效性检验双向单侧t检验 与显著性检验性质不同 有 等效标准 一般用参比组均数的10 20 或SD的20 50 或按专业如血压用3mmHg 胆固醇用20mg dl WBC用500 mm3等设规定新药药效向下应高于参比药的90 RL 且Pt 单侧 0 05 为等效性合格 任一侧t t 单侧 0 05 为等效性不合格 注意 不合格并非等于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tH 计量资料的等效性分析之例新药组70例 药效均数为28标准差为3参比组70例 药效均数为30标准差为4等效标准加减10 RL 30 90 27RH 30 110 33S12 S2242 32Se 0 3571 0 6 n 70代人公式tL T RL Se 28 27 0 6 1 667 1 653 P1 653 Pt 单侧 0 05 1 653 等效性合格 2计数资料的等效性分析双向单侧U检验 临床有效率等效标准可取 10 新药有效率向下应高于标准药有效率减10 向上应低于标准药有效率加10 公式为共同有效率Pc X1 X2 n1 n2 共同标准误Se Pc 1 Pc 1 n1 1 n2 低方向UL T RL Se高方向UH RH T Se判断 UL UH均 1 645 为等效性合格 P0 05 计数资料的等效性分析之例新药100例有效72例 T 72 对照100例有效70例 R 70 等效标准 加减10 0 1 等效低限 RL 60 等效高限 RH 80 计算出 Pc 72 70 100 100 71 Se 71 100 71 1 100 1 100 6 42 UL 72 60 6 42 1 87 1 645 低方向合格UH 80 72 6 42 1 250 05 但等效性并不合格 六 非劣性分析与优效性分析假设检验等效性分析 双向单侧 T在R 范围内非劣性分析 单向单侧 T R 优效性分析 单向单侧 T R 安慰剂 T R D 例数 优效安慰剂 等效与非劣 越小 例数要求越多 优效相反 阳性药与安慰剂疗效之差 正值 且有临床意义 疗效之差越大例数要求越少 七 合格病例分析及意向性分析1合格病例分析 PerProtocol PP 对完成治疗方案 且依从性好的病例分析分析不良反应时所有出现反应的病例应予统计分析病菌敏感率时所有检测的菌株应予统计2意向性分析 IntentionToTreatment ITT 对意愿用药者的分析更接近于上市实际情况包括合格病例及己接受治疗又退出的病例退出病例的最后一次数据转接为最终数据不包括剔除的病例 误纳 误诊 一次药也未服者 应在表题后注明该表是PP还是ITT 临床统计人员的任务 临床统计人员应参加临床研究的全过程研究前 提出例数估算 设计方案 设盲分组等意见计划确定后 写出统计分析计划书 经认同定初稿进行编制表册 设盲编号 分装药袋等前期工作资料完整后 进行总数据分析 修改确认统计计划一级解盲后 进行总体及各中心的统计分析 提交统计报告书及统计结论 供临床研究总结之用 一 统计分析计划书1数据管理数据录入 录入疑问表 数据缺失值的处理2数据集全分析集 ITT 符合方案集 PP 安全集3疗效评价指标综合指标 主要指标 次要指标 影响疗效因素分析4分析内容病例分布 可比性 依从性 有效性及作用特点 影响因素 安全性5统计方法描述性 推断性6统计软件公认性 合法性 版本 登记号7统计报告表格 也可仅提供表题目录 二 统计分析报告书I病例分配情况分析1各中心病例分布表报告各中心的A组与B组的计划病例数 纳入病例数 可评价病例数 剔除病例数 退出病例数 退出率 2退出原因分析表根据退出原因 分类报告两组的退出病例数及各中心的所占比例 II可比性分析报告两组的显著性检验及确切P值 确定可比性1人口学特征性别 年龄 体重 身高 职业等 2治疗前影响疗效因素既往病史 用药治疗史 初治或复治 门诊或住院嗜酒 嗜烟3生命体征分析表体温 血压 脉率 呼吸等 4实验室和仪器检查肝肾功 ECG5疾病情况分析表病种 病型 病期 病程 病情等中医征候 舌象 脉象 虚实 中医征候等III依从性分析按时按量服药 未用他药 依从例数及依从率 IV有效性分析 PP ITT 1 综合疗效分析表 全局性指标 四级评定痊愈 临控 显效 进步 无效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稳定 无效恶化前两级合并进行有效率统计分析同时用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