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中医学校教育对中医传统传承模式的回归与超越论文 【摘要】首先对家传与师承、学校与自学等传统中医传承模式的主要形态进行了简要论述,继之对当代中医学校教育借鉴中医传统传承模式实验办学的案例进行了回顾,提出应适时建立本科教育后的中医学校教育,将现代中医学校教育与传统传承模式有机结合,培养出多元发展的中医人才。 【关键词】中医教育;中医传承模式;中医少年班;传统中医班;教改实验班 中医是有着深厚理论体系的经验医学,在四千余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传承模式。当代中医学校教育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后,不断尝试对中医传统传承模式的回归。笔者认为,在吸收古今中外医学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适时建立本科教育后的中医学校教育,以实现中医教育的快速发展。 1中医传承的传统模式 1.1家传与师承 1.1.1家传 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文中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习。”可见在张仲景所处的时代,家传已经成为医学传承的重要方式。礼记曲礼中说“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对“三世”给出了两种解释,其一是“择其父子相承至三世者。”盖因此义欠周到,又说“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得服其药。” 医学世家是中医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万密斋是我国明代的医学大家,以儿、妇、麻、痘诸科著称,在养生学、妇婴保健及预防医学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他系统地总结了家传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撰写了万氏家传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广嗣纪要、万氏家传妇女科、万氏家传痘疹必法等多部著作。上述著作均以“家传”命名,强调了家传的意义和重要性。世家传承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为了衣食生计,继承人的选择受到诸如“传男不传女、传女不传婿”等许多宗法制度的限制。但是,这种学者与教者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行医的模式,为医家的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为现代中医教育提供模范和借鉴。当代的姜春华、彭履祥、何任等一代中医名家,都得益于家传。 1.1.2师承 古代的许多技艺多为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使各种技艺得以流传。师徒教育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吴普、樊阿、李当之则是医学家华佗的弟子。这种师徒教育代代相传,造就了诸多名医,并形成一些学派。如河间学派的刘完素罗知悌朱丹溪戴思恭;易水学派的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这种师徒教育有比较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往往寄宿于老师家中,生活与学习一体,授课和和临床并重。徒弟拜师以后,一般是留在师傅的身边,跟着老师看病,亲眼看老师如何望、闻、问、切,如何诊断病症和立方遣药。经过一段时间后,师傅才开始给学徒布置一些诸如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之类的中医入门书,令其早晚课诵,日常仍随师侍诊,再经历一段时期后,老师才开始讲授如内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并让学生尝试独自诊病。老师根据徒弟处理病人的能力,决定其是否“出徒”。中医的很多思维、经验难以言说,老师很难把心中的感悟准确表达,学生也很难理解老师所表述的奥妙思维,通过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便于学生在临床的过程中体悟中医理论的奥妙之处。 与世家传承教育相比,老师对学生的选择面更广,要求更高,老师的经验往往由学生而流传百世,对家传教育的局限有所突破。李聪甫、刘渡舟、方药中等当代名家都有老师启蒙,后成为一代名医。 1.2私淑自学与学校教育 1.2.1私淑自学 中医的自学性很强,历代也不乏因亲友患病,或自身体弱多病,通过自学、私淑而成为一代名医的。 明代儒医王肯堂是自学成才的典型。王氏父亲为嘉靖年间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右都御史等职。王肯堂在17岁时,因母亲生病,不满于医生的诊治水平,在业儒之余,发愤学医。王氏30岁中举,40岁中进士,43岁辞官回家,专事医务,行医之余先后撰写证治准绳、医镜、医辨等医学书籍。王肯堂后世以医名于世,其儒学之名反而被逐渐淡忘。岳美中也主要依靠刻苦自学,而成一代名医。岳先生学医之始,是因肺病咯血,求治无效,遂购阅医书,欲谋自救。岳美中几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深夜。当然,除了读书、临证之外,岳氏也非常珍惜从师学习的机会。他善用经方治大病,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医老年病学领域中多有创见。金寿山、李克淦、刘惠民等当代名医,也主要是通过自学成为杏林大家。 1.2.2学校教育 古代也有政府主导设立的医学教育机构,如隋唐的太医署、宋代的太医局、明代的太医院等。由于古代专门的医学院校数量有限,因而培养出来的医生主要是满足少数皇亲贵族的需要,远远不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也不能成为中医传承的主流。 我国自晋朝便有了学校教育的雏形,隋代建立了太医署,唐代继设的太医署属太常寺主管,兼管医政与办学。其办学规模和课程设置都较隋代有更大的发展。宋代的医学教育较唐朝有所改革。医政与医学分立,太医局成为国家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此外,地方也设有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专门机构。太医局于翰林院选拔医官讲授医经,分方脉科、针科、疡科三个专业。学生必须兼通其他有关学科,要求学生有广博的基本知识。明代官方的最高医学机构为太医院,除了为皇室服务外,还兼管医学教育。太医院的医生主要从各地世业医生中考选,偶尔也公开招考。清代的医学教育则大体上沿袭了宋明以来的制度。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学校教育的传入,学校教育开始在中国立足并逐渐普及。中医学校先后有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等。1912年7月,政府公布大学令,允许私人办大学和专门学校,1917年,丁甘仁在谢利恒、夏应堂等同道支持下,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程门雪、严苍山、黄文东、秦伯未、章次公等近代名医都出自该校,学校教育对于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当代中医学校教育对传统传承模式的回归 2.1当代中医教育面临诸多质疑 自1956年中医药高等院校建立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并举,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后等多层次、多规格的中医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古代。但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成都中医学院1991年的一位毕业生xx年在一知名刊物发表文章,说自己毕业后因不会看病而对中医失去了信心,并且认为这是全班同学的共同感受,因为“我们班真正意义上从事中医事业的人已寥寥无几了”1。这种认识并非个别声音,专门从事中医教育研究的张瑞老师认为2:“全国中医院校每年毕业数万名学生,可真正立志继承祖国医学事业者却极少极少。”甚至有学者呼吁要借国外的土壤保留下“纯中医”的“根”,培养出“真正的中医”3。 2.2当代中医学校教育对中医传统传承模式的回归 近三十年来,业内人士对中医教育的困惑、症结和出路进行了思考,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教育模式上开始回归中医传统的传承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山东中医学院开办的中医少年班、山东中医药大学近年设立的传统中医班,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招收的教改实验班。 2.2.1中医少年班 20世纪80年代,山东中医学院在全国首创举办了中医高等教育少年班,于1985、1986、1987年连续招收了三届中医少年班大学生。每年招生50人,学制8年,授学士学位。其中预科三年,除了教授高中课程外,尚开设了药性赋、汤头歌诀、经络循行歌诀、医学三字经、中医学概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启蒙课程;本科5年,增加了中医经典的课时,加设了训诂、音韵、中医古籍选读等课程,并提前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笔者是山东中医学院86级少年班的学生,现在已毕业14年了,感觉受益最大的是预科阶段背诵的启蒙读物,至今临床开方,还经常默诵药性赋和汤头歌诀。班中同学毕业后大部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对于预科阶段的中医学习大都是比较认可的。 2.2.2传统中医班 经过反复论证,在校长王新陆教授的大力倡导下,山东中医药大学于xx年创办了“传统型中医”本硕连读班,目的是培养一批能掌握中医理论精髓、会看疑难病的传统型中医。在培养过程中将院校教育模式与师承培养模式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中医班采取学分制,课程设置上淡化英语、计算机、西医等课程,强化中医课程,中西医课程比例由原来的5.54.5调整为41;将中医经典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突出传统中医特色。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每周至少有两个半天到医院参加实践,两次集中见习,每次812周,毕业实习二年半。传统班实行导师制,按照一定条件选出的导师分学业导师和临床导师,学业导师全程指导学业,临床导师主要指导临床实践。 显然,传统中医班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上都借鉴了该校开办中医少年班的经验,自愿报名和导师制则是一大进步。这一教学改革被称为中医的“基因工程”,如果学校在加强学生管理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各项教学计划,传统中医班有望培养出功底深厚、技能全面的“传统中医”人才,为中医留下一线命脉。 2.2.3教改实验班 xx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学校中医学专业自主招生的中医名家子弟为基础,首批招收33名本科生,开办了中医教改实验班。教改实验班充分利用院校、社会和中医名家家庭等教学资源,早期配备导师,发挥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以及中医名家传承者的协同作用,建立互动、开放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该班增加了文、史、哲及中医经典著作等内容的传授,早期进入临床,增加学生课内外中医临床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探索融“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家传教育”为一体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改实验班将家传、师承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对于传统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一次全方位的回归与超越。 3建立本科教育后的中医教育 3.1古代的先儒后医与西方本科教育后的医学教育异曲同工 中医素有儒医之说。儒医是以儒家学说为行医指导思想,精通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医师4。在封建社会,医生的社会地位从总体上说是比较低的。读书人往往首先选择仕途,屡试不第,改行从医者颇多。如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二十七岁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开始学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年轻时曾跟随理学大师许谦学习儒学,后改医道;出生于世代行医之家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是在3次考举人落第后,才下决心学医。其他如唐代名医王焘、明代名医王肯堂、清代名医陈修园等均是亦官亦医,儒而兼医。可以这样讲,秦汉以后,建国之前的中医,不懂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传统科技文化的精髓,取仕的过程自然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精通传统文化,掌握了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再学起医然是得心应手。俗语称“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我国古代的医学教育实质上是先进行素质教育,后进行专业学习,这与美国的“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医生培养模式”异曲同工,也是中国古代医学之所以较为发达的原因。 3.2适时建立本科教育后的中医教育 为了满足国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建国后只能进行普及式的医学教育,在积累了近60年的经验后,可以尝试建立建立本科学历后的医学教育。中医院校的生源除了理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外,可以适量招收国学功底深厚的文科专业学生,以培养传统型的中医人才。 学生在取得本科学历后,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成熟,在专业选择上比较客观、理性,进入医学院校后,专业思想相对比较巩固,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目前,中医院校的很多学生在入学后发现中医的思维模式与从小学习的思维习惯有很大不同,进而出现畏难或抵触情绪,专业思想动摇,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现在的中医院校已经不是传统的医学专科院校了,在纷纷改名为“大学”之后,已成为含有医、理、文、工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人文学院,广东、成都、山东等中医药大学设有人文社科学院。这些大学的各学科之间应有意识的增加交融与渗透,文、理、工科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可以继续接受中医教育。不难想象,在接受了本科的基本素质教育后,如有志于从事中医事业,继续接受中医教育,其培养质量可取得飞跃提高。 4结语 20世纪30年代,本科教育后进入医学专业教育的医生培养模式成为美国医学教育的主流,美国医学教育从此快速发展。50年来,中医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根据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探索中医教育的新模式,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律不齐医学科普
- 初识教育技术
- 初中成语运用专项训练
- 食道癌常见症状分析与护理规范
- 艺术与表演训练
- 小学生的修辞方法
- 介绍一个企业的
- 防火消防安全课件大纲
- 南大就业协议书
-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英语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大学英语四级高频词汇1500+六级高频词汇1500
- 267条表情猜成语【动画版】
- 科研课题立项评审评分参照标准
- 人工终止妊娠的治疗规范
- 人教课标实验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全市一等奖
- 刑法学(上册)马工程课件 第6章 犯罪客观方面
- GB/T 3536-2008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兰开口杯法
- GB/T 34293-2017极端低温和降温监测指标
- GB/T 15057.2-1994化工用石灰石中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的测定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课件
- 中学主题班会课:期末考试应试技巧点拨(共34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