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环境油类污染来源与污染修复 A12环科.docx_第1页
港口环境油类污染来源与污染修复 A12环科.docx_第2页
港口环境油类污染来源与污染修复 A12环科.docx_第3页
港口环境油类污染来源与污染修复 A12环科.docx_第4页
港口环境油类污染来源与污染修复 A12环科.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港口环境油类污染来源与污染修复 王鹏 (120104105)【摘要】:港口环境油类污染对海港环境及沿海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且治理油类污染的难度程度很高。因此本文对沿海港口含油废水的主要来源,预防油类污染事故的发生和对港口油类污染事故的措施处理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并介绍了传统处理港口油类污染的方法和含油废水处理方法中吸附法和膜法,总结了这两种方法在处理含油废水方面各自的优缺点,并针对港口油污染后修复工作的工作程序进行介绍。【关键词】:港口油类污染;含油废水处理;吸附法;膜法【引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许多国家都有对外出口贸易,那么出口贸易的重担就落在了负责装货卸货的货运码头和各港口码头上了,除此之外,随着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军港和民营港口越来越多,而且各国对石油类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使得石油类产品贸易节节上升, 导致石油运输业的迅速壮大, 特别是船舶运输石油的量最大, 占石油运输量的60 % 以上, 港口连接陆域和水域,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正是各大小港口油码头的数量比较多, 我国沿海, 内河港口里大小油码头有数百个, 它们常年从事着石油产品的船舶装卸、储存等中转业务,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是, 油码头在装卸储运生产作业中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使石油泄漏, 造成对水域、大气和陆地的污染, 每个油码头都存在着潜在的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因此面对我国众多油码头不能忽视它们的环保工作, 必须做到“ 预防为王,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七条规定 建造港口、油码头必须采取措施, 保护水产资源” , 可见, 油码头的防油污染工作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在积极搞好港口建设的同时,如何做好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绿色港口,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港口每天有大量船舶进出,由船舶进出港口所引起的油类物质、压载水、机舱水、垃圾、生活污水等船舶废物以及烟尘的排放和设备老化引起的泄漏等造成的污染给港口的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其中港口含油废水污染浓度高、治理难度大,严重威胁到海洋和近海区域的生态平衡,此类污染的治理将对港口水域的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港口油污染的来源我国的港口大多数位于沿海城市,港口油污染一是驻港舰船直接排放的油污水和港内航行船舶因事故造成港内溢油;而是港口沿岸工矿企业直接排放含油污水和废水;三是城市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2 港口含油废水处理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港口特别是油港都设有专门的油污水处理设施。港口含油污水处理场的处理程序一般先采用重力沉降的方法除去水面大部分的浮油,然后以气浮或粗粒化装置进一步去除分散油和乳化油,最后以生物法或吸附法深度处理含油废水,使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对水面溢油的处理,一般采用机械回收法和化学处理法。具体步骤是首先用围油栏围油,再用浮油回收器抽汲或吸附浮油,在难以使用机械回收时,可以考虑向水中喷洒消油剂,但使用化学剂处理,须经有关部门批准。目前,国内大多数港口含油废水处理系统多采用物理法和物理化学法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根据近年来实际运行状况来看,由于港口含油废水含油量波动范围大,成分复杂,导致系统处理效果不稳定,且难以去除粒径较小的乳化油和溶解油。如果采用化学破乳与气浮相结合的絮凝气浮法,则对油品的资源回收再利用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国家在污水排放标准方面的日益严格,迫切需要对现有处理工艺加以改进以提高处理效果。3、港口处理含油废水的吸附法吸附方法可用于深度处理水中的微量油,并能够脱除水中的其它微量污染物从而大大提高水体的质量。但吸附剂一般费用较高,例如具有优异吸附性能并早已商品化的活性炭,因为价格偏高而废水处理方面得不到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更加廉价性优的吸附剂产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高性能吸油树脂和膨润土成为我国在吸油材料方面的研究热点。 高性能吸油树脂用于吸附法 ,路建美、朱秀林9采用悬浮聚合法,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与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为单体 ,二丙烯酸 1,4-丁二醇酯作交联剂,合成了共聚型高吸油树脂。制得的树脂可以吸其自身质量的11.8倍煤油、14.7 倍的苯、6.5 倍的泵油。曹爱丽等11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丙烯酸系高吸油树脂,合成的树脂吸油率最高可达自重的30倍以上。吸油树脂与一般的吸油材料相比具有吸油性能好、保油率高、可循环使用等优点,因此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不断合成具有更高吸油性能的树脂成为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但关于吸油树脂吸油后的后处理,以及它的生物降解性文献少有报道。4、膜法处理港口含油废水膜法进行油水分离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在分离不需要加入絮凝剂,不产生含油污泥;透过流量和水质不随废水中油份浓度而变化,处理效果平稳;膜组件简洁紧凑、易于自动化操作、维修方便,运转费用较低。早期应用的膜材料多为纤维素膜,高分子有机聚合物膜等,随着新材料的开发,出现了新型的陶瓷、多孔玻璃、氧化铝等无机膜材料和有机无机膜材料,以下将重点介绍无机陶瓷膜和膜组合处理技术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无机陶瓷膜无机陶瓷膜以其耐高温,化学稳定,机械强度高和易再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生物制品的过滤、提纯及电解液的过滤、气体除尘等各个领域10。特别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陶瓷膜在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国内外竞相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11。Simms 等人12(1995)采用了高分子膜和Membralox 陶瓷膜对加拿大西部的重油采出水进行了处理,其通量相对较小。Hun 等人13用复合陶瓷膜,对浓度60011000 ppm 为乳化液进行油水分离,油的去除率超过95%。膜分离法与其他废水处理方法相比优势明显,但膜分离自身有一些缺点:如热稳定性差、不耐腐蚀、膜易被污染等,并且单一的膜分离技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含油废水的处理问题 ,因此以后的发展要把多种膜分离技术同传统的气浮、盐析 、混凝和粗粒化等方法结合在一起,开发新的工艺 、新型膜组件和新型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含油废水。5、结论随着国家对港口建设的重视及对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今后港口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应该(1)建立合理高效的海洋溢油应急响应体系,以减少溢油事故造成的巨大环境灾害和经济损失。加强港区设备和人员的管理,提高作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积极预防操作过程中的溢、漏油污染。(2)改进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不足,采用多种方法结合的多级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含油废水,加快对现有含油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工程6、参考文献1 梁佩珩港口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J珠江水运,2006;(8):16-182 李国一,王彬港口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展望J水道港口,2007;28(3):212-2153 卓诚裕海洋油污染防治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8-204 郭志平我国面临的近海石油污染以及防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3):269-2725 张莉,伍文波,韩统昌港口油码头的油污染防治J中国港口,1999;(12):38-386 黄忠秀船舶与港口水域防污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42-437 张传凯,吴光宇港口环境污染与综合治理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35(2):154-1558 吕炳南,杜彦武,赵兵大连新港含油废水处理改造工程实例J给水排水,2004;30(1):46-489 路建美,朱秀林,卢新宇,等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及性能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11(4):48-5110 陈如海,方振东无机陶瓷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1):1-311 Bhave R R.Inorganic MembranesSynthesis,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NewYork(USA): Van Nostrand Reinhold,199112 Simms K M, Liu T H, Zaidi S A. Recent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embranetechnology to the treatment of produ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