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捕蛇者说》(语文语文版九上).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捕蛇者说》(语文语文版九上).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捕蛇者说》(语文语文版九上).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捕蛇者说》(语文语文版九上).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盐山县第三中学 张老师教材分析:本文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本文反复运用对比,交错使用散句与整句,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本文一事一议,借事说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加强诵读;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衬托、对比的写法,在合作学习中逐步领会文章的主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掠夺劳动人民的罪行。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及卒章显志的写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柳宗元相关资料。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资料,摘抄柳宗元诗词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时所作的一篇作品,以前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是作者悲己,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怜人的情感。【设计意图】从原来学过的小石潭记导入,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走入文本。二、自主预习1、作者资料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2、相关作品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3、写作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4、知识链接“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 “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5、字词积累注释以外学生易读错的字:募有能捕之者() 几死者数矣()()曩与吾祖居者() 隳突乎南北()5、而的用法 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转折)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承接) 则弛然而卧 (表修饰)6、其的用法当其租入(他的) 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可以抵税这件事) 视其缶(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那自己的)【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的习惯,生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朗读课文,读懂文意。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2、理清脉络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是写毒蛇之毒和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第二部分(2-4)通过蒋氏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中心意思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内容和条理。四、再读课文,研读感悟1、本文作者是借什么事来表述他对什么问题的看法?明确:本文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达自己对唐朝统治者向人民征收赋敛问题的看法。2、这篇“说”在形式上表现为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还是边叙边议呢? 明确:本“说”主要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形式。3、文中哪些段落主要是叙?哪些段落主要是议?第1段从表达方式看,仅仅只有记叙吗? 明确:课文14段主要是叙,第5段主要是议;第1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是说明笔法,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是记叙的笔法。4、学生齐读第5段,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哪句话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看法?明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一句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点明了全篇的主旨。5、学生齐读第2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蒋氏的遭遇。 明确:蒋氏一家三代从事捕蛇的差使,爷爷、父亲都死于毒蛇之口,蒋氏自己也是九死一生。6、蒋氏的这段答话可以用第4段中哪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可以用“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一句来概括,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蒋氏这段答话的纲。作者在这段话中将“役之利”与“赋之不幸”进行了对比衬托,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设计意图】逐层深入学习,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逐步挖掘文本,深入理解作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五、深入课文,讨论探究蒋氏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蒋氏是“专其利”呢?蒋氏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利”吗?蒋氏认为捕蛇之“利”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蒋氏自己也是认为这是“利”(与纳税比较而言)。蒋氏认为捕蛇之“利”主要表现在:(1)自己是“以捕蛇独存”,乡邻却因纳税“非死则徙”、“其室十无四五”;(2)自己因捕蛇“弛然而卧”,乡邻却因纳税“虽鸡狗不得宁”;(3)自己因捕蛇“一岁之犯死者二”,乡邻却因纳税“旦旦有是”;(4)自己因捕蛇而后死,乡邻却因纳税先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第4段,从蒋氏的答话中仔细揣摩蒋氏的心理,教师在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归结。六、拓展延伸 阅读课后苛政猛于虎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其他地方有国君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连同她的亲人也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亲人的坟墓哭泣。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质疑和应对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推理能力。七、课堂小结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者的所谓的“利”与乡邻因赋税带来的不幸进行对比,两相映衬,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设计意图】总结课文,带领学生再次走进作者思想感情之中。八、课后作业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