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新颜入画来 2.doc_第1页
小镇新颜入画来 2.doc_第2页
小镇新颜入画来 2.doc_第3页
小镇新颜入画来 2.doc_第4页
小镇新颜入画来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 镇 新 颜 入 画 来卓资县60年城镇化建设(以卓资山为例)宽阔整洁、纵横交错的柏油路,鳞次栉比、新颖别致的楼群,绿色如茵、鲜花怒放的广场凡是来卓资县城的人无不感到卓资变新了,变美了,变靓了。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小城镇建设,卓资山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秀美温馨,发展日新月异,过去默默无闻的小镇,如今成为镶嵌在草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昔 日 落 后 的 卓 资 县 城卓资山镇,大黑河、白银河、六苏木河三水交汇穿绕,卓资山和龙山东西揽拥,是卓资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初期,卓资山镇城区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左右,有80多家商号和粮店,居民500余户,实际上很像是一个“大村子”。城镇建设一直没有一个系统建设规划,加上制度建设滞后,各项建设自由散乱,土地浪费严重,布局规划零乱失序。镇内道路状况较差。只有几条街道,按方位取名为东、西、北街等,街道狭窄,路面不平。1971年镇中心地段铺设了近2000米的沥青路面,1973年以后,修建了北街、东街、西街、新民街、向阳巷、长胜街等道路。改革开放前,卓资山镇共有主次街道18条,约11900米,其中主街道仅有2条,沥青路面6105米,通往城区的主街道只有3条。沥青路面少,晴天扬尘大,雨天积水多,加上道路狭窄,过往人员和车辆常常堵塞现象经常有之。1950年修建了长100米的卓资山河南大桥,跨越了大黑河,南北变通途。镇内基础设施落后。主街道上路灯不足百盏,而且全部是白炽灯泡,照明效果可想而知。街道绿化较为简单,两侧栽植松、杨、柳树仅仅800株左右。排污、排水设施较差,盖板暗沟、石砌明沟断断续续,不连接也不配套,部分道路还靠两边自然土沟排放。固体垃圾处理和废气、废水治理设施比较原始落后。镇内办公居住条件欠佳。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全部设在旧区内,办公场所绝大部分是土木、砖瓦结构的平房以及功能不够完善的二三层小楼。居民和干部职工全部居住在旧区的土坯、砖瓦结构的平方内,居民一院多户、一家多人,父子同屋、爷孙同堂,人员居住拥挤,想建房理想场地少之又少,相当多的房屋依山顺坡修建,出行很是不便,有钱买不到房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一些干部职工甚至要到城郊农村租房买房过日子。城镇管理工作滞后。卓资山镇和县爱委会都曾管理环卫工作。上世纪60年代,一名环卫人员用马车沿街巷挨家挨户收集垃圾。70年代,环卫工人也只有几名,逐渐开始用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拉运。80年代,实行居民定点倾倒垃圾而后统一逐点收集清运。对居民私搭乱建、商户店外出摊、流动商贩和马路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没有专人管理,城镇管理工作制约了城镇发展。建国后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小城镇建设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一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时代的局限没有掌握先进的城镇建设理念。二是宏观政策障碍,比如: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和1964年关于户口迁移政策规定的实施,对城乡人口的严格户籍管理,限制了城镇人口扩张和小城镇建设进程。三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通过行政手段调拨城乡物资,切断了它们之间固有的商品联系,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副业性生产和商品活动,因此城镇经济发展缓慢,制约了小城镇建设。四是投资建设主体的单一,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全社会建设热情,没有激活、释放出来,更没有形成民间的有效投资。城 镇 化 的 快 速 推 进 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及国家“小城镇、大战略”、“推进城镇化”方针政策的提出,使我县小城镇建设驶入了快车道。1981年,“卓资山镇总体规划纲要”出台,以后又几次修编完善,现在,城镇建设规划到了2020年,为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导文本和建设依据。卓资县1984年后成为自治区和国务院城镇改革试点县,一系列大胆的敢为人先的改革措施助推了卓资小城镇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原有工商企业进行了承包、租赁等改革,鼓励兴办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激发了市场和企业的活力,促进了城镇工商业的繁荣发展。1992年卓资率先改革城市户籍制度,取消了“农转非”关卡,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尝试着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人口转移使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规模扩张,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改变落后状况,1994年,县委、政府抓住110国道新线开通的机遇,全面展开了以卓资山河南新区为重点的小城镇开发建设。河南新区的开发建设,对于卓资山城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城建工作一跃千里的新开端。1995年,投资280万元在河南新区建成了4977.2平方米五层党政办公大楼并投入使用,自此拉开了全县改善办公设施和住宅条件工程建设的序幕。1995年以来,全县有3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在新区建成了办公大楼21处, 有6所中小学校建成了教学大楼,建筑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机关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的南迁,直接带动了新区小城镇建设,城区面积也由2.6平方公里向南逐步拓展为6.5平方公里。为了解决城镇通行能力低的难题,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县委、政府1992年修建成全封闭的公铁立交桥,与原来修建的河南大桥相接,居民往来南北不再穿越铁道,城镇通行能力大幅增加,而且更加方便安全。抓住110国道新线开通的契机,从1995年开始在新区新建了1550米长、40米宽的人民路和856米长、48米宽的迎宾路及615米长、12米宽的商贸一条街,500多米的农贸一条街。这几条城镇主干道的修建,成为了新区城镇建设的主轴线。1999年重新铺设了大庆街、东街、北街3000米的沥青路面。2001年县委、政府投资78万元拓宽改建了人民北路。之后,县委、政府又修建了党政大楼东跨印堂子河桥1座,投资2500万元修建了长5.6公里的城区环城路,包括长310米的跨大黑河、跨京包铁路、跨卓八公路的惠丰大桥。新区逐步形成了“五横六纵”的方格网式路网框架,并且直接与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和科左路相交相连,出行十分方便。现在,卓资山镇内建成了大小道路25条,总长度约37公里,总面积33.2平方米。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小城镇的腾飞打造了新的“起跑线”。 县委、政府把改善居民住宅条件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按照卓资县城市总体规划,首先在新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了规模较大的开元住宅小区,建共有住宅楼22座,建筑面积68900平方米。随后几年又相继建成了嘉丽、阳光、蓝天、农机、国税、网通、检察院、教育、学苑、三和等居民住宅小区。规模较大的是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在滨河路南侧、经一路西侧开发“嘉兴花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造型设计新颖、功能结构合理,成为继开元小区之后的又一大住宅小区,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居民住房求新求大的需求。现在,全镇共建住宅小区16处,建筑面积27.9万多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居民住宅条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宾馆饭店、商业门脸房建设与居民住宅建设齐头并进。新区先后建设了财政饭店、瑞泰宾馆,共有床位400个,可同时容纳900人就餐。沿人民路、迎宾路、大庆街、东西街、北街的商住楼大规模开发建设,直接改善了城镇容貌,也有力地拉动了城镇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放在小城镇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以突出特色、改善环境、配套建设、完善功能的原则,实行功能区的划分,在主导风向中的下风向城东区域,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区,将华电卓资电厂、重化工等企业安排集聚在工业园区。为减少污染,逐年取消小锅炉,在新区成立了三家热力公司,实行连片集中供暖,供热管线长0.9万米,全镇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顺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修建了可供休闲娱乐、锻炼健身、集会活动的广场,1995年以来先后修建了同乐广场、劳动广场、龙胜广场和九曲广场,广场内修建了音乐喷泉、雕塑、凉亭、长廊等,满足了群众对城镇公共服务的需求。在改善基础设施过程中,对城区重点实施了小街巷治理、公厕、照明、排污、排水、给水工程,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从1999年以来,城镇建设累计投资12.5亿元,累计硬化面积3万平方米,安装给水管道28千米,污水管道36千米,建公厕40多座,城市供热普及率达40%,道路覆盖率10.2%。安装路灯1650盏,并且更换成高压钠灯,照明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全镇公共绿化覆盖面积达38.6公顷。2005年,针对近两年来城镇人口“喊渴”,尤其是居住在楼层高的市民常受停水困扰,建设了第二水源地,使全镇供水普及率达到71。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镇功能更加完善,城镇品位快速提升,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小 城 镇 的 科 学 发 展2006年以来,在新的党政领导班子带领下,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城镇化步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群众也渴盼城镇建设能以新的速度加快发展,更多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这一阶段,全国、全区、全市的大事喜事多,也有力地推动了卓资的城镇化步伐。2006年,“十一五”规划实施,为城镇建设今后五年发展制定了目标,打下了基调;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卓资作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东大门,城镇化建设服务于自治区60大庆;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乌兰察布市第四届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城镇要以全新形象喜迎国庆。可以说,这是卓资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城镇建设理念更新的重要时期,卓资山镇朝着“绿色生态和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化方向科学发展、大步迈进。我县紧紧抓住各种机遇,城镇化工作自觉服务于国家和全区、全市的重大喜庆活动,乘势而上,以强化市政基础设施为主的民心工程和商业门脸房、住宅小区开发为重点,按照“科学规划、建管并重、文明创建、提高品位”的思路,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努力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适宜人居、特色显明”的绿色生态城镇。主要抓也下几项工程:一是城镇道路畅通工程,重点对卓资山镇高速公路出口、五叉路、电厂路、北大桥路段进行拓宽改造,对人民南路、迎宾路、科左路、电厂路多条主要道路进行拓宽,对车站东、西街等道路进行上油。二是改造扩建上下水、公厕、治理小街巷20多条。三是对主干道更换路牙石,人行道硬化,电力、通信、广电线缆全部入地,拔掉了立在道路两旁几十年的电线杆子。四是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发动沿街门脸和机关单位搞好便道硬化和广告牌匾整治,更换主要街道路灯、景观灯。五是绿化工程,破硬造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对主要街道和机关单位、住宅小区进行了全面绿化,对龙胜广场、同乐广场、九曲山生态公园进行有特色的绿化,特别是对九曲山生态公园进行了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打造精品树木园。六是加快学苑小区、嘉兴小区、银河小区商品房建设。七是对县人民影剧院进行除险加固维修改造。八是对职中旧校址的拍卖开发,建成集居民住宅和商贸让铺相配套的商住区。九是建设综合性农贸市场,取缔马路市场,规范了市场秩序。十是启动了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干部职工医保制度、城镇居民社保低保制度和对困难人员的救助制度,改善民生,促进城镇健康和谐发展。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得到了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与会代表以及广大市民的肯定和好评,也吸引了来卓资办事旅游人的眼球,大大提升了卓资的知名度、美誉度。近年来,城镇建设工作多,亮点也多,难以一一记述,这里就用几组镜头来定格几项重点工程。镜头一:大黑河卓资山段,随着城镇的扩张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沿岸居民将垃圾倾倒、污水直接排到河中,数量越来越多,加上干旱所致河水流量减少,每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蝇乱飞,人们每每掩鼻而过,成了卓资山的“龙须沟”。大黑河环境治理工作成为民生之需,而彻底治理需要资金1000万左右。借鉴张家口市等地的经验,如果经过砌坝、清淤、排污和低位蓄水等工程措施,大黑河就能出现远胜原来的景致:河水清清,小船悠悠,与蓝天白云和两岸绿树红花更加和谐,邻水而居,近水休闲,将成为市民的生活时尚。“我们宁可少做或不做锦上添花事情,也要把雪中送炭的事情做好”,“良好的环境既是发展资本,也是民心工程”,时任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的范忠在一次政府常务会议上如是说。领导的重视,严格审慎的论证决策,使这项工程顺利实施。镜头二:九曲山生态公园的建设,是卓资山城镇建设的得意之笔。原来卓资山居民渴盼有一处理想娱乐休闲和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在城区中心找一块建设,受到面积、拆迁、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县委、政府领导的目光聚焦在东南的土荒丘。本着因地制宜、逐年建设的原则,将一处处荒地精心打扮,种上本地树、常绿树几十种,建设了精品树木园区,修建了九曲山广场、希望广场,铺上了油路,一个绿草茵茵、层林叠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九曲山万亩生态公园”镶嵌在县城东南,呈现在广大居民面前。现在的九曲山,满目是葱茏,曲径能通幽,寂静中鸟啼虫鸣清晰可闻,漫步时野兔松鼠偶尔可见,既体现了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建设思路,又成为城市的绿肺和天然氧吧,一年四季,每天来锻炼休闲的近千人,夏秋旅游季节,各地游客也常有光顾。镜头三:随着各个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建设以及向河南新区搬迁,在旧区的大多是低收入群体,让他们公平甚至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直牵动着县委、政府领导的心。电影院、县医院决定改扩建,在新区还是在旧区建,争议很大,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投入很大而建在旧区,不划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应放在新区进行。县委、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仍然在旧区原地建设,这样做,既从长远发展出发,坚持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并重推进,又很好地解决了低收入弱势群体就近方便地享受文化、医疗设施建设成果的问题,集中体现“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城建发展理念。镜头四: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卓资,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造了很大困难,但又创造了一些难得机遇。为实现拉内需、保增长,国家在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工程领域增加了投资。县委、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推进城镇化的极好机遇。经过积极争取,污水处理厂、廉租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这对于改善民生和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意义非同小可。污水处理厂,总投资4867万元,建成后,既可以将污水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工业用水,可谓一举多得。廉租房,是让城镇弱势群体“居者有其屋”的保障,也是卓资县这个自治区贫困县的一个难题。县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并想方设法配套资金984万元,2009年动工建设400套。城镇化积累的可贵做法与启示(一) 高起点规划城镇。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的龙头,是城镇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的基石。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城镇才能健康发展,少走或不走弯路。近年来,我县坚持适度超前规划,为今后发展留下余地,坚决避免拆了建、建了拆现象发生。同时,尊重规划的刚性约束规范作用,没有将规划束之高阁,弃之不用,没有凭个人意志随心所欲搞建设。(二)高标准建设城镇。强化精品意识,建设现代城镇。城镇的发展,是一项一项建设成就累积的结果。城镇的特色和现代化水平,最终可以归结到每一幢楼房、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学校、每一个城镇景观上。把好论证关、决策关、审批关、建设关,精心塑造和突出城镇的历史、地域、文化特色和现代气息,把每个建筑都作为艺术品来建设。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需要,重点建设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镇道路、绿化、供水、排水、污水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