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_克鲁格曼的学术贡献述评.docx_第1页
保罗_克鲁格曼的学术贡献述评.docx_第2页
保罗_克鲁格曼的学术贡献述评.docx_第3页
保罗_克鲁格曼的学术贡献述评.docx_第4页
保罗_克鲁格曼的学术贡献述评.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罗克鲁格曼的学术贡献述评吴 振 球严 圣 艳提要 | 200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是新贸易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新贸易理论领域 ,他将规模报酬递增 、不完全竞争假设引入新张伯伦模型和双头垄断政策分析模型 , 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福利效果和贸易保护政策的结果 ,可以作为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基础 。学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模型主要围绕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来研究 ,引发了长期被主流经济学家所术 忽视的空间问题 。他建立的中心 外围模型的空间经济研究框架 ,包容性较强 ,逐渐成为新经济人物地理学的标准分析框架 。该分析框架与历史偶然性 、理性预期 、马歇尔外部性 、城市土地价值 、人力资本积累等相结合 ,可以解释中心 外围结构 、中心区 、城市化等级体系以及区域专业化形成的 原因与机制 。关键词 | 克鲁格曼 新贸易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中图分类号 | F119. 9作者信息 | 吴振球 ,男 ,1974 年生 ,博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430074 。严圣艳 ,女 ,1985 年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430074 。2008 年 10 月 13 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 2008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 济学家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 克鲁格曼 ( Paul Krugman) ,以表彰他在国际贸易模式和 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克鲁格 曼教授于 1953 年出生 ,1997 年获麻省理工学 院博士学位 。他先后在耶鲁大学 、麻省理工 学院 、斯坦福大学任教 ,2000 年开始在普林 斯顿大学任教授 。1982 年至 1983 年 ,他在美 国白宫经济委员会任职 ,1991 年荣获美国经 济协会的克拉克奖 。克鲁格曼撰写和编辑的经济类书籍有 20 多本 ,经济类论文达 200 余篇 。他的主要 研究领域包括新国际贸易理论及其政策 、新 经济地理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与国际经济均 衡理论及其政策等 。他在新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 论,在新经济地理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发展 、地理学与经济地理、空间经济 : 城 市 、区域与国际贸易(合著) 等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克鲁格曼就致力于研究新国际 贸易模式 、贸易保护政策效果 、经济聚集 、城 市化推进 、货币危机以及国际经济均衡等 ,取 得了丰硕的 、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 、新国际贸易理论及其政策1. 正统国际贸易理论在贸易流向问题上 的缺失古典经济学时期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 嘉图分别用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解释了贸易发生的原因和福利效果 ,但是李嘉 图的学说并没有解释清楚不同国家之间机会 成本的差别 , 也没有预测国际贸易的格局 。 为了克服李嘉图学说的缺陷 ,赫克谢尔与俄 林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 ,各国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由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造 成的 。在国际贸易体系中 ,一国出口的总是 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进 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内分工与贸易区分开来 ,并且认为它们是具 有互补关系的国际贸易模式 。新张伯伦模型 较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 ,但是消费者偏好 相同 、发生国际贸易的国家的条件基本相似 等假设前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这使这一 模型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3. 双头垄断政策分析模型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为其基本假设 ,认为世界各国都能够通过自由贸易产的产品 。但是 “,里昂惕夫反论”对要素禀获得福利的增加 ,贸易壁垒会减少所有国家学 赋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更令人难堪的 术 是 ,要素禀赋理论无法解释 20 世纪 60 年代 人 后不断增长的相同或相近禀赋国家之间 、相物的福利 。克鲁格曼用双头垄断政策分析模型 来分析内部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贸易壁垒措施 的效果 ,得出了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相反的 同或相近产业之间贸易发生的原因 。2. 新张伯伦模型克鲁格曼认为 ,新古典的分工与贸易理 论关于企业规模收益不变或规模收益递减的 假定是不符合经济事实的 ,因为在现代产业 中 ,规模收益递增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 但是只要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现象 ,产业中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不可能是原子式竞争 ,而 是或多或少带有垄断式竞争的性质 。以此为 前提 ,克鲁格曼提出了以内部规模收益递增 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 新张伯伦 模型 。克鲁格曼的新张伯伦模型将开展国际贸 易的两个国家假设为在经济的各个方面的条 件几乎完全相似 ,从而使得国际贸易发生的 条件与传统国际贸易发生的条件有了根本不 同 。该理论至少有以下前提 :要素供给固定 、 厂商进出自由 、平均要素投入递减 、所有品种 的商品对称地进入消费者效用函数 。该模型 的结论是 ,两国的生产没有损失 ,厂商数目不结论 。该模型假定 : 第一 ,某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结构是双头垄断的 ,一家是国内 企业 ,一家是国外企业 ,它们在世界上许多国 家的市场上进行竞争 ;第二 ,企业内部存在规 模经济 ,用边际成本 (假定等于平均成本) 随 产量增加而下降来表示 ;第三 ,各企业在决定 自己产品的价格和数量时 ,都会考虑到对方 的反应 。两个企业经济决策的相互依赖关系 用各个企业的反应函数来表示 。反应曲线上 的任一点都表示在给定对方企业销售量的情 况下 ,本企业获得最大化垄断利润的销售量 。 反应曲线假定企业的边际成本固定 ,表示两 家企业的总产量不变 ,两家企业在任一给定 竞争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如果变动 ,将沿着反 应曲线移动 。双头垄断企业在某一市场上的 销售均衡点是两个企业反应曲线的交点 ,在 该点上两个企业都在对方企业行为既定的前 提下获得垄断利润最大化的销售量 。在边际成本 总产量坐标图中 ,可以考变 ,实际工资不变 ,消费总数不变 ,但消费品 种发生了变化 ,社会福利得到提高 。由于每 个产品品种的数量提高 ,规模经济得以实现 , 因而平均成本下降 ,由此产生了基于成本的 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 。克鲁格曼把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 分工与贸易同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基础的产业128 Paul R. Krugman , Increasing Returns ,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9 ,1979. Paul R. Krugman , Import Protection as ExportPromoti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ligopoly and Economics of Scale ,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察双头垄断行业的总产出和实施保护政策的 效果 。如果本国政府采取一项贸易保护措施 来限制外国企业的产品进口 ,那么本国的 QQ 曲线就会向右移动 ,国内企业在每一既定的 边际成本水平都比原来生产的多 ,这使得国 内企业的产量水平增加 ,边际成本降低 。相 应地 ,外国的 QQ 曲线会向左移 ,均衡产量水 平下降 ,边际成本上升 。由于两家企业的边 际成本发生了变化 ,自然会导致两家企业在 各自市场上的反应曲线移动 ,本国边际成本 的下降导致本国企业在外国企业每一既定的 销售水平上都增加了销售量 。相反 ,外国企 业边际成本的上升导致外国企业在本国企业较成本优势 。所以 ,各国政府可以先规划出 “战略产业”,在战略产业企业规模小 ,没有形 成比较优势前 ,对这些企业实行贸易保护政 策 ,直到这些企业最终形成长期成本优势 ,这 种做法被称为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 易政策实际上是将过去一贯反对的政府干预 一方面认定为具有很大的正面作用 ,另一方 面认定为产生新比较优势 、推动国际贸易发 展的内生变量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假设前提上作出 了更为符合实际的发展 ,更多地运用了信息学经济学 、博弈论 、产业组织理论等现代理论的 术人新成果 ,对传统的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原 物每一既定的销售水平上都减少了销售量 。这就是内部规模经济存在以实施贸易壁垒促进 出口的政策的理论基础 。必须注意的是 ,双头垄断政策分析模型 的结论不能推广到整个经济贸易政策的效果 分析上来 。所以 ,不能简单地认为克鲁格曼 就是贸易保护政策的赞成者 。事实上 ,克鲁 格曼多次强调过 ,在评判贸易保护政策的效 果时必须考虑到 : 当外国政府也用贸易保护 政策来报复时 ,其结果是各自的市场相对份 额不变 ,但两方的产出数量 、出口数量都会大 幅度下降 。4.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生产过程中 ,有些行业的企业不仅存 在内部规模经济 ,还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在现 代贸易理论中也称为动态的规模经济 ,它与 企业初始的禀赋条件无关 ,而是源于知识的 积累 、信息的扩散 、技术的溢出 、制度创造 、人 力资本提升以及边干边学 。外在规模经济趋 向于使发达国家保持产业的大规模优势 ,后 发展中国家只能被排除在这个行业之外 。规 模经济的存在使得国际贸易理论面对的经济则进行了吸收 ,因而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然 而 ,该理论由于缺少一般性的不完全竞争理 论作为基础 ,因而它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还没 有取得主流地位 。克鲁格曼在实际政策操作 中 ,并不提倡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或者对其 他国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采取报复措施 , 因为他发现 ,使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能够 对贸易产生较大影响 ,并使本国出口大幅度 增加的例子很少 。5. 克鲁格曼的学术成果对当代新贸易理 论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理论基 础是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自 由贸易理论”,有可能对“自由贸易理论”构成 强有力挑战的是形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 “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是这一理论的主要 创建者之一 。“新贸易理论”具有很强的贸易 保护主义的内涵与倾向 。传统贸易理论向 “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反映了人们对国际贸 易过程与规律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 。克鲁格 曼在“新贸易理论”领域的主要贡献对当代 “新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基本假设的世界不再是一个“最优世界”,而是一个在生 产领域和贸易领域都存在着“扭曲”现象的 陆家骝: 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 中山“次优世界”。在“次优世界”中 , 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 ,各国可以不依赖先天要素禀赋 ,而是在后天发展出动态的规模经济导致的比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4 期 。 Helpman , Elhanan , Krugman , Trade Policy and Market Structure ,Cambridge MA : The MIT Press ,1989.129突破和福利分析的特色上 。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非规模经济的 ,克鲁格曼从现实经济 出发 ,假定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规模收益递 增 、行业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是差异化的 。 这一假定成为当代“新贸易理论”遵循的最基 本的假设前提 。以此为基础 ,双头垄断政策 分析模型 、政策贸易理论等“新贸易理论”得 出了主张政府干预国际贸易的结论 ,这与传 统贸易理论是相反的 。“新贸易理论”不仅研学 究贸易的供给方面 ,而且考察贸易需求方面 , 术 这实际上是将李嘉图理论中贸易利益等于国 人 家利益的隐含假设转化为供给者与需求者都物二 、新经济地理理论1. 经济聚集理论探源 产业集群理论与经济聚集理论有所区别 ,但也有相同之处 ,大致可以看作是经济聚 集理论的源头 。从经济学说史来看 ,产业集 群理论并不是全新的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 马歇尔 (Marshall) 1890 年就开始关注产业聚 集 。他认为 ,产业区域性聚集的原因主要有 三个 :高水平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共享 、提供 协同效应和创新环境 、新思想的传播与采纳 (后人归纳为技术外溢) 。韦伯 ( Weber) 是较 可受益 。如果运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来分析产 业内贸易 ,由于贸易发生不是由于比较利益 , 也不是来源于禀赋差异 ,所以不存在贸易利 益 。但是产业内贸易的规模经济可以导致成 本的降低 ,也可以导致差异化产品的更多选 择性 ,会使人们的福利水平提高 ,从而说明产 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于规模经济产生的利 益 ,可以运用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对产 业内贸易的静态福利进行分析 。早系统地提出产业区位理论的经济学家 。帕鲁( Francios Perrour) 最先提出增长极概念 ,其 后经过保德威勒 (Boudeville) 等人的完善 ,形 成了系统的增长极理论 。该理论的中心观点 是 ,政府对推动性产业进行投资 ,就会产生围 绕这些关键性产业或企业的聚集效应 ,最终 带动产业或企业所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 上述几种理论更多强调的是产业区的企业在 地理上的集中 ,而不是在产业上的集群 ,所以 上述几种理论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产业然而 “,新贸易理论”也存在着很多缺陷 。集群理论 ,但这些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对于创虽然有些前提假设经过修正后比较接近实 际 ,但有些前提假设仍然脱离实际 :品种对称 性进入消费的假设排除了消费者偏好的巨大 差异 ;厂商从事生产时的品种选择决策完全 取决于厂商的生产条件 ,其他对品种决策有 重要影响的因素完全被忽视 ; 贸易品种流向 无法确定等 , 这些缺陷限制了该理论的普 适性 。从双头垄断政策分析模型与战略性贸易 理论本身的分析结论来看 ,克鲁格曼应该是 赞成贸易保护的 ,但是克鲁格曼在其他场合 又多次提到不赞成贸易保护的理由 。克鲁格 曼在贸易保护政策取向上的含糊不清 、模棱 两可 ,折射出了“新贸易理论”的不完美与“内 在矛盾性”。130立现代产业集群理论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1991 年 ,克鲁格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 上发表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 ,提出了 中心 外围模型 ,改变了产业集群理论在经 济学界处于边缘地位的状态 ,并引发了研究 产业集群的热潮 。1995 年 ,克鲁格曼的专著发展 、地理学与经济地理一书出版 ,对他的 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 ,建立了 聚集经济的新的模型 ,该模型可以用于分析 产业集群 。1999 年 ,克鲁格曼和另外两位学 者合作发表了空间经济 : 城市 、区域与国际 贸易一书 ,系统地探讨了自由贸易 、全球化 、 区域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 动因 。2. 中心 外围模型中心 外围模型是新经济地理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两个地区 、两个部门的一般 均衡区位模型 。该模型假定 : 第一 ,世界经 济中存在两个地区 、两个部门 ,两个地区具有 相同的偏好和技术 ;第二 ,世界经济中存在两 个部门 ,一个是规模报酬不变且完全竞争的 农业部门 ,一个是规模报酬递增且垄断竞争 的制造部门 ; 第三 , 每个地区有两种生产要 素 ,每种生产要素只能服务于特定的部门 ,即 农民只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 ,工人只能从事 制造业产品的生产 ;第四 ,农民在两个地区均 匀分布 ,不能在地区之间流动 ,农业工资处处 相等 ,农产品是同质的且不存在运输成本 ;第 五 ,制造业部门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存在酬递增 、人口流动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对制造 业区域聚集进行了解释 。奥塔维亚诺 、蒂斯 和塔布西利用向下倾斜的线性需求与线性运 输成本建立了略有不同的模型 ,结果表明 ,当 运输成本很低时 ,中心 外围结构仍然成立 。 奥塔维亚诺假定现代部门企业能够利用非熟 练劳动力生产 。任何产品的生产需要固定数 量的熟练劳动和等数量的边际非熟练劳动 。 模型分析结果也印证了克鲁格曼的中心 外 围均衡结构 。克鲁格曼的中心 外围模型的缺陷表现 学 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基本假设不切实际 。 术 如行业具有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性质 。然而 人物地区差异 ,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 ,工人可以从低工资区向高工资区移 动 ;第六 ,存在大量的制造企业 ,每个企业只 生产一种产品 ,制造企业选择生产区位是为 了自身利润最大化 ,制造性商品存在固定比 率的运输成本 。中心 外围模型将报酬递增 条件下的制造业份额与工人流动份额加以内 生化 ,得出地区生产结构与运输成本的变化 呈现出“钟形关系”的结论 。高运输成本 、小 规模经济和在制造业商品上低消费的份额会 阻止产业的地理聚集 ,产业将在两个区域均 匀分布 。当运输成本降到中间水平时 ,前向 效应和后向效应最强 ,核心地区的制造业份 额大于外围地区的份额 ,形成所谓的中心 外围结构 。当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时 ,企业 是进一步集中 ,还是进一步分化 ,要看分散化 力量和聚集性力量谁占主导地位 。当运输成 本使分散力量占主导地位时 ,产业就可能出 现分散化 。塔布西 ( Tabuchi) 和蒂斯 ( Thisse) 在研究劳动力异质性偏好的模型时发现 ,劳 动力偏好异质性的分散作用支持运输成本与 空间 经 济 聚 集 的 钟 形 关 系 。奥 塔 维 亚 诺 (Ottaviano) 、塔布西和蒂斯也证明 ,由于城市2000 年 汉 森 用 非 线 性 最 小 二 乘 法 对 美 国 3075 个县的数据作了估计 ,发现报酬递增确 实存 在 , 而 且 垄 断 竞 争 正 变 得 更 加 明 显 。 2001 年贝纳德芬里顿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对欧盟 178 个地区制造业的增长率数据进 行拟合 ,研究结果表明报酬递增持续存在 ,但 是并不是所有的实证研究都能证明规模报酬 递增的存在 。第二 ,经济主体的反应过于机 械 。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 ,中心 外围模型 中的经济主体像老鼠一样 ,总是以相同方式 对某种经济刺激物作出反应 。三是模型不能 解释制造业选择一个区域聚集而不是选择另 外一个区域聚集的原因 。克鲁格曼提出历史 和预期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 。3. 历史和预期模型 历史和预期模型研究产业聚集的路径依赖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 点 :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历史偶然性观点 , 二是预期决定均衡选择的观点 。克鲁格曼在 以前模型的基础上 ,创立了历史和预期模型 , 该模型是一个既考虑历史又考虑预期的动态 经济模型 。历史和预期模型研究的是一种单要素经内部土地租金与交通成本的上升 ,经济聚集 程度与城市间运输成本之间也会呈现钟形 Paul R. Krugman , Increasing Returns and关系 。克鲁格曼的中心 外围模型通过规模报Economic Geography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99 (3) ,1991.131济的情况 。在该经济中能够生产两种产品 : 一种是 C 产品 ,一种是 X 产品 。生产 C 产品 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 ,生产 X 产品具有 外部经济性 。X 部门的生产率取决于该部门 的就业量 ,就业量越大 ,生产率越高 。在世界 市场上 ,C 商品和 X 商品都能以固定价格销 售 ,商品和劳动单位都是标准化的 ,劳动力会 向提高工资的部门流动 。模型表明 ,当劳动 力在部门之间的转移不存在调整成本时 ,如 果 X 部门劳动力的初始工资大于均衡水平 ,学 经济中将使生产 X 产品专业化 。如果 X 部 术 门的劳动力工资小于均衡水平 , X 部门将解 人 体 ,经济将使生产 C 产品专业化 。所以 , 历物 史决定初始条件 ,并进一步决定结果 。当在模型中引入调整成本时 ,劳动力的转移决定 成为一个投资决定 。这个投资决定不仅取决 于当前的工资差异 ,而且取决于未来的预期 工资率 ,未来的预期工资率又取决于其他工 人的决定 。该模型表明 ,历史和预期的相对重要性 取决于基本的经济结构 , 特别是调整成本 。 当建立的模型存在复根时 ,则存在重叠区 ;当 建立的模型只存在实根 , 则不存在重叠区 。 如果没有重叠区或者有重叠区但从事 X 商 品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处于重叠区之外时 ,历 史将决定最终结果 ;如果从事 X 商品生产的 劳动力数量处于重叠区内时 ,预期将决定最 终结果 。为了衡量预期决定最终结果的可能性大 小 ,需要研究重叠区存在的概率及其宽度 。 重叠区存在与否取决于三个参数 :贴现率 、外 部经济力量和调整速度 。当满足某一条件 时 ,存在重叠区 。如果经济贴现率很大 ,或经 济外部性较小 ,或经济调整速度较慢 ,将不存不可预测的 ,因为存在着多个均衡结果 。不 同的历史事件导致不同的序列 ,可能会产生 不同的空间布局结果 。报酬递增使得某个地 区一旦开始领先 ,便有可能具有锁定优势 。历史和预期模型的缺陷在于 : 很多正式 与非正式制度因素的作用被忽略 ,空间经济 的分布被看作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这在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历史和预期模型的实际应 用价值 。 由于语言 、文化 、传统 、习惯以及 国界等方面的差异对人口的流动构成极大的 障碍 ,所以上述两个以要素自由流动性假设 为基础的聚集模型只适合国内的空间聚集研 究 。为了考察一体化对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影响 ,克鲁格曼和维纳 布尔斯建立了区域专业化模型 。该模型可以 考察产业聚集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4. 区域专业化模型 区域专业化模型假定 :第一 ,世界存在两个产业 ,每个产业最终的商品生产 、中间商品 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递增的 ;第二 ,同时存在 具有相同资源和技术的两个国家 ,本国和外 国 ,两个国家是对称的 ,都能生产这些产业的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第三 ,企业能够自由进 入两个国家的产业 ,每个国家仅有单一生产 要素 ;第四 ,在要素市场上 ,劳动者不能在国 家间自由流动 ,劳动者是完全雇佣的 ,并能够 雇佣于每个产业 ,工人在国家内不能瞬间移 动 ,但能逐步转向高工资的产业 ; 第五 ,存在 不同的投入产出结构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 第六 ,两个国家之间能够进行贸易 ,存在运输 成本 ,并且初始运输成本很高 。该模型从产 业之间的垂直关联 、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性 三个方面来研究产业区域专业化的形成 。在重叠区 ,历史将起决定作用 。克鲁格曼认为 ,调整速度对重叠区域的效果可以用几何 Paul R. Krugman , History versus Expectations ,The Quarterly of Economics ,106 (2) ,1991.图形来说明 ,调整速度的提高能够增加重叠 柴志贤 、黄祖辉 :国外空间经济研究的最区域的宽度 。与克 鲁 格 曼 的 观 点 稍 有 不 同 , 阿 瑟(Arthur) 认为 ,最终的产业区位模式是稳定但132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经济评论2006 年第 1 期 。 Paul R. Krugman , Anthony J . Venables , Integration , Specialization and Adjustment ,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40 (3) ,1996.产业的“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是促进 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发展的两种力量 。经 济的定性行为取决于运输成本的水平 。由于 假定两个国家之间的初始运输成本很高 ,所 以初始的资源分配一直收敛于对称的结果 , 此时还不能导致聚集 。当运输成本处于中间 水平时 ,如果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产业初始 是很均等的 ,那么它将收敛于没有聚集的结 果 。如果初始产业处于极不均等的分布 ,集 中性力量会自我加强并以完全的区域化结 束 。当运输成本足够低时 ,那些在某产业上 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强的初始地位的国家会发 现它们存在着积累优势 ,能够提供一个较大6. 克鲁格曼的学术成果对新经济地理学 发展的影响克鲁格曼是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之一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模型主要围绕 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来研究 ,引进了长期被 主流经济学家所忽视的空间问题 。他认为促 使产业聚集的向心力主要包括市场规模经 济 、充裕的劳动力市场和纯外部经济性 ,促使 经济活动分散化的离心力主要包括要素的不 可流动性 、地租和纯外部非经济性 ,这些内容构成了当代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他建 学 立的中心 外围模型的空间经济研究框架 , 术 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与延伸性 ,区域经济和 人物的中间商品的生产基地以及一个这些中间商品占成本较大比重的最终商品的基地 ,所以 每一个产业将倾向于集中在一个国家 。当运 输成本降低到低于某些临界水平时 ,区域专 业化和差异化的动态进程将发生 ,最终每一 个产业将完全集中于某一个国家 ,仅仅表现 为聚集均衡 。由于该模型假定要素不能跨国 流动 ,所以从短期和中期来看 ,非专业化生产 的产业将萎缩 ,专业化和一体化将使遗留在 非专业化产业的工人遭受工资锐减 、失业等 损失 。5. 城市化推进略微改变中心 外围模型 ,除去两个地 区的假定 ,地区空间线被等份分割 。所有的 工人被假定是同质的并且能够自由选择他们 的地区与职业 。农产品是使用土地和劳动生 产出来的 ,对于农产品和工业品而言 ,运输成 本假定为正 ,仅有农业土地是不可移动的因 素 ,是离心力量的源泉 。在城市 农村体系 中 ,城市是为农村服务的 。人口增长导致农 村边界的扩张 。某地的市场潜力达到一定程 度将会导致新城市的出现 ,人口不断增加将 导致新城市不断出现 , 形成一个城市体系 。 由于不同产业规模经济水平和运输成本的差 异 , 城市体系呈现出克里斯泰勒式的等级城市化都可以放在这个框架中来分析 。该分 析框架与马歇尔外部性 、城市土地紧缺 、人力 资本等相结合 ,对经济过程有相当强的解释 力与预测力 。克鲁格曼创新了当代新经济地理学研究 的方法论 ,这些方法论被其他新经济地理学 家所沿用 。 第一 ,克鲁格曼在迪克西特 斯蒂格利茨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一些技术和 技巧建立了一个既包含规模经济又包含不完 全竞争的模型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 。 第二 ,他将“冰山型成本”与垄断竞争模型结 合起来 ,使得迪克西特 斯蒂格利茨模型中 不变替代弹性假设得到满足 ,从而使模型处 理得以简化 。第三 ,引入预期的作用 ,将经济 地理学模型看作是对区域进行选择的博弈行 为 ,进行动态的演进博弈分析 。第四 ,新经济 地理学中最简单的模型的计算都相当复杂 , 所以对新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