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概况.doc_第1页
景颇族概况.doc_第2页
景颇族概况.doc_第3页
景颇族概况.doc_第4页
景颇族概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龙-日志转 景颇族概况2013-7-17 22:40阅读(11)转载自景颇文化宣传部 评论 转载(97) 分享(53) 复制地址 更多已经是第一篇|下一篇:“高B”翡翠及其.一、景颇族概述景颇族的发源与古代的氐、羌有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到十七世纪逐渐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地区。现在的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勒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从明代起,景颇族地区设立土司制度。社会组织方面主要有“山官”制度,山官为世袭的贵族,其统治权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家长制的习惯约束力。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景颇族已进入封建社会初期经济,出现了地主、富农,过去的山官已经逐步演变为封建领主。但各地区还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在历史上,景颇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进行过英雄斗争,并作出了重要贡献。1875年在马嘉里案件中,景颇族人民截杀了窃取中国情报的英帝国主义特务A.R.马嘉里,狙击了英国军官H.A.柏郎(布朗)率领的侵略军,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1898年中英两国勘定陇川边界时,景颇族山官早乐东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据理抗击,粉碎了英帝国主义者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在抗日战争时期,景颇族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用长刀、斧子等打击侵略者,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立下了功劳。在新中国成立后,景颇族迎来了新生,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3年,成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代表参加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景颇族干部参加了自治州领导工作。各地区还建立了发电、灌溉、榨油、磨面等中小型工厂企业为日常生活服务,并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工人、技术员和大学生。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使贫穷落后的山区有了兴旺发达的景象。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景颇族有126900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 盈江、瑞丽、梁河等五个县,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景颇族居住在海拔1500 至2000米的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旱谷、玉米、 水稻、小米、豆类等。这里覆盖着茂密的树林,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另外还有橡胶、油 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芒果、芭蕉等。 此外,深山老林中还有熊、虎、马鹿等各种珍禽异兽。景颇族地区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有铜、铁、水晶、金、银、稀土等。二、景颇族的族称族源族名由来:景颇族自称为“景颇文蚌”或者“文蚌景颇”,此为“景颇共同体”的意思。关于“景颇”一词,有几种说法。其中之一为“景颇”是从景颇语的“董颇”一词演化而来,“董颇”在景颇语中是“文明”的意思。“景颇”既是景颇支的自称,又是该民族的总称。其它支系还有“载瓦”、“浪峨”、“勒期”等。过去汉族又分别称其为“大山”、“小山”、“浪速”、“茶山”等。对居住在较高山区的人又统称“山头”等。现在统称景颇族。三、景颇族的语言文字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有景颇、载瓦、浪峨、勒期、布拉五个支系,而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独特的支系方言,虽然各据特色,但语法结构以及词汇方面比较一致和相同。 19世纪末创制了以拉丁字母拼写的景颇文字。1957年在其基础上作了改革,经过改进推广使用。景颇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之外,同时也使用汉文。四、景颇族的医药卫生景颇族山区森林茂密,气候温和,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在解放前,景颇族民间医生主要使用中草药为人治病。民间医生诊断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等方法,与中医相同。有按摩法、烧麝香、针刺疗法、拔火罐、薰疗法、灸疗法等治疗方法,并有许多自己特色的土方子。五、景颇族的宗教信仰景颇人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有鬼魂,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在这些鬼魂中,有的造福于人,有的专门降灾祸于人,因此,对鬼魂既崇敬又畏惧。遇到不祥之事就要祭鬼。另外,二十世纪初,有几个英、美籍传教土先后进入景颇族地区传播基督教,发展了一些景颇族教徒,并培养了几个牧师,因此也有部分景颇族人信仰基督教。号地:号地就是自己在本辖区内,选择坡度较平缓,土质肥沃,丢荒多时,已长成树林的山地,用佩带的长刀砍倒一片草木,栽上木桩,并在木桩上砍口做一标记,别人就知道此地已有主人,不再来占用了。号了地后抓一把泥土回家,晚上放在枕边。如果作了噩梦,就要另选地或者请董萨卜卦,祭山鬼后方能砍地。如果是好梦,说明此地选择对了,可以栽种。祭“龙尚”:20世纪50年代以前,景颇人为了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和自然“鬼魂”的破坏,每年春种前都要进行祭“龙尚”的活动。“龙尚”,汉语的意思是官庙,每个部落和大小山寨都有一座,多建在山官居住的村社。“龙尚”是一间没有四壁的简陋草屋,里面摆放着一些小竹筒,代表天鬼、地鬼、祖先鬼等。这些通称公共鬼,由全体成员供奉,保护整个村落。每年祭“龙尚”前,都要重新整修,打扫。祭“龙尚”的日子和祭祀品确定后,通知各家各户,按照分工将祭祀品带到“龙尚”,祭祀活动开始。祭祀由董萨主持,念祈祷词,歌颂各种鬼的功德,希望年年风调雨顺,国太民安。董萨歌颂完后,开始宰杀猪、牛进行祭献。祭“龙尚”后,为了避免惊动地鬼,全体停工四日,有的地方为两日。叫谷魂:叫谷魂活动是每年秋天在各家的打谷场上举行。打谷的日子要祭献山鬼,感谢山鬼的保佑。谷子在叫了谷魂后才能收回家。认为谷子,跟人一样,有灵魂。因为谷子长在地里被鸟雀和野兽吃过,因而把谷子的魂给吓跑了,所以,等打了谷子后须将失散的谷魂叫回来。进行叫谷魂仪式时,铺一块用各色毛线织成的祭祀毯,上面摆放两包糯米饭包,并在每个包饭上放两枚熟鸡蛋或者干巴一类,还要备上水酒和米酒。董萨敲打竹筒向山林呼喊:“白谷的魂啊,红谷的魂啊,豆子的魂啊,小米的魂,听到咚咚的竹筒声,是我在呼喊你们,你们是被凶恶的野猪吓跑的,被馋嘴的雀鸟气跑的,被短嘴的猴子赶走的。你们受惊了,听到竹筒声,全都回来吧。你们喜欢吃的糯米饭、干鱼、干巴,你们喜欢喝的米酒都已摆好,等待着你们回来享用。”然后董萨好象是看到了谷魂,放下手中的竹筒说:“啊,白谷的魂啊,回来了,红谷的魂啊归来了痛痛快快地吃吧,高高兴兴地喝吧!”让谷魂吃喝完毕后,董萨又对谷魂说:“白谷的魂啊红谷的魂,看你们都吃饱喝足,我们该回家了,走不动的背在我身上,没有力气的搀在我手上,我们朝着回家的路走吧。”说着将铺在地上的祭献毯收起来背在背上,朝回家的路上走,并在口中念念有词,“看吧,我们已离开了谷场,走完了地边,沿着山路走吧,听到雀鸟的叫声不要害怕,我手中有弹弓,看吧,我们已回到寨子,看吧,我们已回到了家门口,欢欢喜喜进家去吧。”到此时,叫谷魂仪式就算结束,将谷魂送回家后,人们就可以开始背谷入仓了。六、景颇族的历史马嘉里事件:英国人在巩固了对缅甸、印度的统治后,企图以印度、缅甸为基础,打开中国的西南大门,霸占中国西南各省, 1874年英军上校柏郎率领200人的武装部队由缅甸入侵云南。英国驻北京使馆的翻译马嘉里前往迎接,并沿途刺探军政情报,绘制山川地形图。 两人接头后于1875年2月15日,率部队从八莫出发向中国边境进犯。英军行至中国境内红蚌河边,闻知边区军民已有联合抗击准备。马嘉里遂率随从向前探路,柏郎率部随后。马嘉里19日晚到达芒允,宿住于寺庙中。21日在返回迎柏郎途中,遭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阻拦,马嘉里当场开枪打死一群众,从而群情激奋,将马嘉里及其随从杀死,弃尸户宋河中。次日上午,我景颇、傣、汉等各族群众包围了班西山下的柏郎的部队。柏郎闻报马嘉里被杀,中国援军即至,便仓皇逃窜出境。我神圣国土得以保护,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但是英国人借此向清政府提出许多无理要求,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于压力,已“盗匪劫杀”的罪名,捕杀了23名景颇族抗英勇士。1876年9月,清政府李洪章与英国使臣在山东烟台签订了屈辱的烟台条约,按条约规定,中国政府除对英国人进行道歉、赔款、抚恤外,对所谓的“凶犯”要进行严惩;同意英国开辟印藏交通,允许英国人往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旅游。开辟宜、芜湖、北海为通商口岸;并扩大领事裁判权。这个条约扩大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特权,并使英国得以侵入我国云南、西藏地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七、景颇族的文学景颇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主要的形式有歌谣、谚语、传说、创世史诗等。歌谣:景颇族的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景颇族人民反映生活、总结劳动经验的一种手段。哪些内容采用哪种形式,哪种形式表现哪些内容,都在长期的发展流传中形成了一定规律。 劳动歌布谷鸟叫了表达了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是如何既急切又欣喜地盼望早日投入春耕生产的心情:啊哟!快飞呀,小布谷,快飞去告诉,村村寨寨的老表啊,春天来到了,快准备生产了。哦哟唉!布谷鸟满山叫了,生产时间到了。老表唉!快用你弯弯的犁头,把土地翻哟。阿姊唉!快用你灵巧的手儿,把种子撒下地哟。啊嘎,乐得我们呀,觉都睡不着啰。哦哟唉!种子撒下地, 心儿放下来啰。老表唉!上山打猎去哟,阿姊哟!在家织花裙哟,哦哟唉!今年的劳动啊,开了个兴啰。目瑙斋瓦:融神话、传说、诗歌于一体的目瑙斋瓦是景颇族的一部活的口碑历史,也是一部一代又一代地传诵和承袭下来的诗歌体裁的文学巨著。其音韵格律整齐,语言优美整齐。它从开天辟地唱起,以优美的神话故事形式,记载了景颇族人民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七大部分:天地的形成、制服天地、孕育人类万物、宁贯杜瓦平整天地、洪水淹天的时代、宁贯杜娶龙女与族系、对生产生活的生动描写等。现已收集到的目瑙斋瓦的本子有五六种,但只是因其流传的地区和演唱者的不同而略显不同而已。1982年3月,由景颇族著名的斋瓦(巫师)贡退干(又名沙万福)演唱,李向前用景颇文整理,云南出版社出版了较为完备的一本,全篇万余行。后由李向前、石锐、晨宏三位将其译成了汉文,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八、景颇族的音乐景颇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传统的音乐可分为祭祀、生活、劳动三种类型。祭祀性的歌在景颇族音乐中所占比例较重,不论是举行“目瑙纵歌节”还是丧葬、结婚、盖新房,或者叫谷魂都离不开歌唱。情歌:情歌在景颇族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内容极为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景颇族青年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和直接记录。情歌的形式多样,音乐风格突出,大致可以分为长篇和短篇两种。开头一般都有固定式,有单唱或对唱形式,一问一答。乐器:在景颇族的音乐生活中,乐器是不可缺少的,景颇族流行的乐器主要 有以下几种:勒绒:勒绒由竹管做成,分主管、送气管和吹嘴三大部分。主管正面开四孔,背面开一孔,有长达一米多,也有八十多厘米的,主管越长,音色越好。送气管绑在主管的顶端有个套管,气流通过套管斜面口处的开孔发音。勒绒没有固定的曲调,音域较宽。高音部分发音明快,低音部分柔和深沉,适合在室内或平静的野外吹奏。木鼓:是景颇族器乐中最早的打击乐,最早是用来祭祀天鬼跳“目瑙” 舞时使用的。一般将一段粗大的圆木挖空,两端用牛皮蒙起并用皮条将其绷紧即成。用木棒敲击两端,其声音低沉浑厚有力,声音震天撼地,富有感染力。口弦:口弦一般由竹片制成。吹奏时用左手捏紧把柄,含在嘴唇,用右拇指弹其尖头发出声音。其声音细腻悦耳,是景颇族青年喜爱的一种民间乐器,恋爱时双方可以用口弦声音对话,表达彼此的心声。吐良:是景颇族专有的一种独特的吹管乐器。用两根粗细差不多的竹管相接而成,在相接的旁边开一个吹孔,管身无其他指孔,全靠管筒泛音与管口两端的开闭发出高低不同的音阶。用于独奏或伴奏,其音圆润、飘逸。九、景颇族的舞蹈舞蹈在景颇族的生活中,尤其是他们艺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景颇族舞蹈种类很多,主要有:“目瑙”舞:“目瑙纵歌节”上跳的集体舞,在“瑙双”(领舞者)的带领下踏着大鼓点的节拍,男女老少身着盛装翩翩起舞。时而正面前进,时而侧身迂回,边歌边舞,呈现一派壮观的场面。其动作舞步简单易学,每次参加的人达上百至上千。象脚鼓舞:景颇族在庆贺新房落成或各种节日里,都跳象脚鼓舞,是一种较普遍的舞蹈。用象脚鼓、釯、镲三样打击乐伴舞,有象脚鼓手领舞。舞者将鼓背在左肩,斜挂腋下,用拳、掌、指、肘交替拍击鼓面,身体随鼓点节奏而任意摆动。象脚鼓舞动作缓而有力,因其形象生动,内容浅近而富有生活气息,深为傣族、景颇族人民所喜爱。“格崩舞”:即丧葬舞。在景颇族传统风俗中,凡是老人去世,都要举行丧葬仪式,出殡前彻夜跳丧葬舞,通过舞蹈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赞颂。动作由简单到复杂,脚步和手势的不同动作表达不同的内容,体现死者生前的生产劳动过程,如,磨刀、开路、砍地、播种、收割等等。十、景颇族的美术景颇族的工艺美术大部分表现和应用在服饰方面。景颇族妇女在筒裙、通帕、护腿、腰带、袖口、衣领、包头巾等地方所织出或绣出的图案据说可达三百多种,内容多以虎脚印、蛇花、毛虫脚、南瓜子、树叶、蜂巢等花、鸟、动植物及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十一、景颇族的娱乐打汤碟:“打汤碟”是射击打靶之意。通常在春节、“目瑙纵歌节”以及丧葬祭祀活动时举行。比赛在寨旁选定一块比赛场地,竖起一根削尖的竹子,用一细竹篾把准备好的用叶子、纸或者布包好的物品系在竹尖上。所悬挂的物品一般是肉包、钱或者妇女饰品等。这一切准备妥当后,男人们开始射击。射击时只能打物品的竹篾或者细绳。谁打落,物品归谁所有。有时一枪命中,有时接连打数次都打不下来。比赛这天,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都来观看,看谁的枪法最准,获胜者都会得到大家的敬重和赞赏,被称为“神*”。刀术:景颇族非常喜爱长刀。长刀既是景颇族男子的生产劳动工具,又是装饰品和*。常常被看成是景颇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每个男子都要挎把长刀,每把刀都配有精致的刀鞘,一般用较好的木板制作,有些人的刀鞘、刀把还用金、银、铜丝缠绕起来,制出精美考究的图案。男孩从七八岁开始佩带长刀,并向父辈学习各种刀术、刀法。刀不仅是结交朋友的礼品,也是男女定情的信物。每年正月十五日,“目瑙纵歌”狂欢活动以及各种庆典,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刀术比赛和表演。比赛双方力量均衡时,采取一对一的规则,如果力量悬殊,可以一对二或者三。比赛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宣布比赛规则,并监督比赛。比赛中严格规定,只能本着切磋技艺,相互学习的精神,不允许任何一方有意伤害对方。刀舞是景颇族的传统舞蹈,有集体舞、单人舞、双人舞,有单刀、双刀的“十字跳”、“五步跳”等,刀法以生产劳动中的砍、劈、刺等为主,舞姿刚健、有力,花样繁多。十二、景颇族的服饰景颇族女子上身穿黑色对襟,下围红、蓝、青、紫色的艳丽筒裙。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裤腿短而宽。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有的扛上长枪,带着编织细致、图案美观的挂包,盛槟榔、烟草等什物。老年男子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老年妇女大都穿较宽的蓝色或黑色短上衣,头发挽于头顶,外裹黑色包头。十三、景颇族的饮食景颇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之以玉米、小米、荞麦、洋芋等。副食中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肉食。酸笋、酸菜和辣椒是必不可少的食物。景颇族人喜饮喝自制的水酒和烧酒,喜欢嚼烟叶,不论是男女老少,串亲访友,还是婚丧节庆,杀牛祭鬼,都少不了酒和烟。景颇族独特的食物制作方法有竹筒煮食法和烧烤法。竹筒煮食的具体做法是将鲜鱼或者鲜肉放进竹筒里,放上少量的水和佐料在火上烧,等竹筒的外皮烧黑,即可以吃。烧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竹签叉上肉和鱼,并抹上辣椒、盐等佐料,放在火上烤,烤熟了即可吃;另一种做法是将用调料拌好的鱼或肉用芭蕉叶包好埋入火塘灰下,慢慢烤熟。景颇族人有叫“舂筒不响,吃饭不香”的 说法。景颇人家里每家每户都有舂筒,每顿饭必食舂菜。所谓舂菜即在用竹子做的筒里,用木棒舂捣。其原料有干鱼虾、豆、野菜、瓜果,并以豆豉、大蒜、葱、姜、辣椒等做佐料。十四、景颇族的居住景颇人的住房多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家畜。竹楼多为长廊形,隔成若干间,各间均有门无窗,屋内根据人口的多少设置若干个火塘,在火塘周围铺篾席作床榻。房子每六七年翻修一次,一家建房,全村相助。房屋的样式依入口和房内的过道的位置不同而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样式,整栋房屋为竹木结构,木头的房屋框架用树杈支承,以藤条绑扎,房顶以山茅草覆盖,墙面和地面均为竹子编织或剖开而成,这种结构的竹楼已很少见;另一种是景颇样式与汉族样式的混合,在房屋的前面有一敞开的小门廊,由此进屋后左右两边各有一二房间,侧面的房间有门通外面;在一些与傣族毗邻地区的景颇族也采用傣族的房屋样式。无论哪种样式结构,房屋都得高出地面一米左右,以防潮湿。十五、景颇族的婚恋婚恋方式和特点是单向姑表婚,即姑家的男子可以娶舅家的女子为妻,但舅家的男子不可娶姑家的女子为妻。舅家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家的儿媳,但与此相反,姑家的女儿绝不能嫁给舅家的儿子,这就是景颇族所说的“血不倒流”的婚姻规则。这种单方姑表婚形成了景颇族“丈人种”和“姑爷种”的关系,即舅家永远是“丈人种”,而姑家则永远是“姑爷种”。另外,景颇族还严格遵守姨表不婚,同姓不婚的原则,如果违反了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只要不违反上述同姓不婚、姨表不婚和“血不倒流”的原则,青年男女恋爱社交是很自由的,但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在景颇山区,寨与寨之间显眼的山坡上,盖有较大的茅屋,即“公房”,是专供男女青年交往和谈情说爱的场所。在公房里,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边说笑边对唱,以歌唱的形式来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并可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情和真挚感情。钟情者常常互赠筒帕和烟盒等作为定情信物。另外,他们还常以实物来互通信息,作为交流思想的情书。如小辣椒表示“自己非常思念对方,如吃多了辣椒一般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但如果是一块火炭,则表示“自己不同意,拒绝与对方建立恋爱关系”等。类似的以物代言通信的物件很多很多,大部分以自然界的树木、花草等的谐音或者其本身的用途来表意。景颇族结婚,首先要请董萨占卦,选择要娶的对象,之后请媒人提亲。在历史上,婚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为“送女子出嫁”,是按照一定的礼仪,通过明媒正娶的。二为“拉婚”,即姑娘不是陪送来的,而是男方请人将姑娘拉来的。拉婚前,男方通过媒人与女方父母喝了定亲酒,议定好了婚期,并在婚期前一天,男方请人到女方村寨,设法将姑娘引出寨外,并将姑娘强行拉走。拉婚的目的有几种,一是怕姑娘不愿出嫁;二是认为拉婚可以多子多孙;三是通过拉婚可以驱除新媳妇身上带来的鬼。三为“偷媳妇”,即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父母提亲,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并将女儿藏起来,以防被偷去。如果男方执意要娶女方,则串通双方的媒人,设法将姑娘偷出来,举行婚礼,造成事实后再同女方家长议定。四为抢婚,男方将婚礼的一切准备妥当后,在不通知对方,也不管女方是否愿意,就将姑娘强行抢走。抢婚的目的与拉婚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为以这种方式可以子孙昌盛。另外一种原因是多个男子同时爱上了姑娘,“先下手为快”。景颇族的结婚仪式,独具特色。敬酒迎新娘:不论是以各种形式娶来的新娘,到了男方村寨后都不能直接进入男方家,而是先在媒人家落脚,住上一夜。据说,这样是为了避免姑娘身上带来的鬼魂带到男方家。举行婚礼前,有媒人指定两名敬酒人,向新娘敬四次酒,敬完一次返回新郎家。第一次表示欢迎新娘的到来;第二次请新娘好好休息;第三次请吃好饭,第四次表示一切准备齐全,请新娘到新郎家。敬酒完毕,就为新娘梳妆打扮,之后由女方媒人执矛带路,两名伴娘相随新娘左右,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这时,新郎则带领一伙男女青年吹笛唱歌迎接新娘的到来。之后,这对新人来到早已准备好的婚礼仪式场地,由男方媒人宣布婚礼开始,首先让新郎新娘互敬烟酒,之后双方为在场的所有人敬烟、敬酒。公巴莱,即过草桥:这是景颇族婚礼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礼仪。这个习俗的由来,据说是从景颇族的先人宁贯杜娶龙王的女儿为妻,并用 “公巴草”驱除了龙女身上的腥味的传说而来。所谓的草桥是在新郎家的门前,搭起长23米,宽1520厘米的桥,并在桥的两边栽上大叶的“公八草”草丛。草丛中立有木桩,每个木桩代表一个鬼,如祖先鬼、婚礼鬼等等。新娘要由新郎的弟弟或者侄子引领过草桥,意在洗去新娘身上一切不好的东西,希望新娘婚后身体健康、勤劳聪慧、多子多福。旧时,景颇族人认为,如果不过草桥,不举行仪式,不算正式结婚。“膳丁”和“看追”仪式: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早上,新娘要酿制水酒,10天后新娘新郎带上酿好的酒到女方父母家举行“膳丁”仪式。同时带上两大包糯米团表示团结,2040个熟鸡蛋表示洁白真诚,包好成双成包的春菜表示婚礼仪式已圆满结束,已成一家人。这些礼品都用芭蕉叶细 包扎,其扎法非常讲究,表示吉祥如意,相亲相爱,人丁兴旺。完了“膳丁”礼后,新娘在娘家短住几日。过后,新郎再送一此酒礼称为“看追”,所送礼品与“膳丁”大致相同。十六、景颇族的家庭景颇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子女从父姓。家庭中保留着幼子继承财产的习惯。长子、次子结婚后一般都另起炉灶,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幼子则留下与父母同住,赡养父母。有女无儿的可以招婿,上门婿不改姓,子女亦从父姓。无子女的可以收养子女,养子同亲生子一样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继承财产的权利。女儿一般无继承权,但有些地方亦有子女同等参加财产继承的现象。妇女在家庭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栽秧、割谷、收割等田间劳动外,还要从事织布、做饭等家务。因此,景颇族男子常说“没有妻子就没有饭吃,就没有衣穿”。十七、景颇族的丧葬景颇族的丧葬主要可分为土葬、火葬、水葬,还有先火葬后土葬的复合类型的。一般是正常死亡的老人、病逝的年轻人或者小孩都用土葬;但凡是凶死者,如枪杀、麻风病、孕妇难产等非正常死亡的都行火葬;而水葬一般是因未婚先育,幼婴夭亡后用笋叶包扎后投入河中,让河水飘走。景颇族的丧葬习俗,一般成年人死后,要鸣枪报丧。死者若是男性鸣枪单数,若是女性则鸣枪双数。每当寨子传出*枪声,邻里便知道有人辞世了近邻亲友闻讯,纷纷带上食品、蔬菜、禽畜等前往吊唁,帮助料理丧事。葬后请祭师“董萨”举行送魂仪式。从人死当天晚上起寨内和临寨的亲友均来死者家中参加跳表示哀悼的丧葬舞“格崩”。跳舞时,由两人领队,四人敲锣,舞蹈姿势主要包括与种地、纺织等生产、生活活动有关。一般要跳7-10天,有的人家跳一个月,认为跳舞的时间越长,主人就越荣耀,这主要以主人家的经济状况而定。十八、景颇族的节日景颇族的节日有全民性的传统目瑙纵歌节、生产方面的新米节、南瓜节、包谷节、青年人的能仙节等。目瑙纵歌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景颇族支系叫“目瑙”, 载瓦、龙峨、勒期等支系称“纵歌”,现在统称为“目瑙纵歌”,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举行庆典活动时,首先要选择一块风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为场地,在场地中央竖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画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正中间交叉着两把长刀和宝剑。紧靠目瑙柱是两座奏乐高台,围绕高台的木桩上挂有各种乐器,如鋩锣、大皮鼓等。以目瑙柱为中心,用竹片等围成一个圆圈,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相传在久远的年代惟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雀鸟们学会“目瑙”舞后回到地上跳时被景颇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旧时“目瑙纵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财力的人主持,用于祭祀、庆祝农业丰收和战争而举办,还请董萨前来主持和组织,吟唱景颇族的创世史诗,杀牛宰鸡祭鬼魂。1980年以后,中断了20余年的节日重新恢复,其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屏弃了原来念鬼祭鬼的内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新米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每年在谷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举行。新米节前,主人将自己地里长的最好的谷子收回来,晒干,舂好,并备好酒菜。在节日的那天,邀请邻里来做客,用新米煮饭,让大家来品尝。在宴庆开始之前,主人要举行祈祷仪式,感谢谷魂和众鬼给了一个好收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蓄平安,获得更大的丰收。新米节实际上也是个交流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农耕交流会,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边谈论农事,谈论来年的计划。能仙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十九、景颇族的禁忌走路不能跨过别人的脚,认为被跨过的人会倒霉背运;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不准背后突然拍别人的头和肩膀,摸头这种行为会被认为是欺人的行为;骑马到景颇族山寨,寨门外便要下马步行;男子新婚后一年内不准出远门,不能参加械斗。妻子怀孕时,丈夫不能参加打猎,不能杀生;女人不能随意搬动挪用男人的刀和枪,认为被女人摸过之后不吉利;进入景颇族人家,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就坐,不得久立不坐,更不能到处乱闯,主人家的卧室是不准外人进入的;客人就坐后不能跷二郎腿,妇女不能托着下巴而坐,认为托下巴是表示哀悼;屋内不能吹口哨;妇女怀孕期间不能吃蜂蜜,认为吃了蜂蜜,胎儿生下后会得癫痫病;妇女生育后,一个月内不得进入别人的家门,外人,尤其是男人不得擅自进入家门; 景颇族认为谷子是狗从天上带来的,所以忌吃狗肉;另外也忌讳养羊,认为羊会上竹楼吃草,会触怒家鬼,使家人造灾等等。杰出人物抗敌英雄早乐东:景颇族,云南陇川县人,生卒年代不详,陇川县王子树乡的山官。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西南边疆不断受到英、法殖民主义者的各种侵略。1897年冬,中英两国在陇川勘定中、缅边界时,英国企图在1894年与1897年两个界务条约的基础上,更多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