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DVD vs BD.ppt_第1页
HD-DVD vs BD.ppt_第2页
HD-DVD vs BD.ppt_第3页
HD-DVD vs BD.ppt_第4页
HD-DVD vs BD.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genda 一 光存储的发展史二 DVD接班人的登场三 业界对HD DVD与BD的看法四 AdvantageComparison五 谁是赢家 前言 光存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 真正的先驱应该是荷兰飞利浦 Philips 公司 它在六十年代末开始进行激光束记录和重放多媒体信息的研究 并于1972年获得了成功 利用激光技术来记录多媒体节目被证明是完全可行的 在这之后 飞利浦开始着手实际产品的研发 1978年 飞利浦公司成功推出激光视盘 LaserVisionDisc 简称LD 系统 由此揭开光存储技术的序幕 一 光存储的发展史1 CD的发展回顾 2 DVD的发展回顾 小知识1 DVD ROM 只读型DVD 属于计算机数据存储只读光盘 用途类似CD ROM 相应的硬件为DVD ROM驱动器或DVDV PC装置 2 DVD Video 影音DVD光盘 属于视频存储光盘 简称DVD视盘或DVD影碟 用途类似LD或VCD 相应的硬件称作DVD V播放机或DVD影碟机 3 DVD Audio 音乐DVD 属于音频存储光盘 用途类似音乐CD 相应的硬件是DVD A播放机或DVD放音机 4 DVD R 一次可写型DVD 属于限写一次的光盘 用途类似CD R 相应的硬件为DVD R驱动器或刻录机 5 DVD RAM 可重复读写性DVD 属于可多次读写的光盘 用途类似MO 相应的硬件为DVD RAM驱动器或刻录机 二 DVD接班人的登场 DVD在1995年统一规格仅隔7年之后 1995年的DVD规格大战 索尼与飞利浦共同提出的MMCD 多媒体CD光盘 最终向东芝 华纳 后有松下与日立等主力厂商加入 提出的SD 超密度光盘 方案低头 从此双方可以说就结下了 梁子 DVD的接班人就浮出水面 Blu RayDisc和HD DVD 并且这两个格式打得不可开交 激烈程度不亚于当初的DVD争夺战 而且这次竞争的主角 仍是那对老冤家 东芝与索尼 以及台湾工研院 ITRI IndustrialTechnologyResearchInstitute 与台湾AOSRA AdvancedOpticalStorageResearchAlliance 高级光存储研究协会 也提出了自己的HD DVD HighDefinition DVD 高清晰DVD 设计方案 VS 小资料 DVD论坛的组成 DVD论坛全称为DVDForum 建立于1997年四月 前身是1995年年底成立的DVD社团 DVDConsortium 由十家DVD主力厂商组成 又称10C 日立 松下 三菱 飞利浦 先锋 索尼 汤姆逊 时代 华纳 东芝和JVC 目前 DVD论坛的最高权力机构是DVD论坛理事会 除了上述10家公司外 新增七家厂商 分别是IBM Intel 三星 LG 夏普 ITRI 中国台湾工研院 与NEC DVD论坛共有212家会员公司 而目前另外三个主要的DVD刻录研发 推广组织 RWPPI RDVDC DVD RWAlliance的所有会员也基本都是DVD论坛中的成员 所以说它是对DVD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业界组织并不为过 当然 为了能肩负起 左右DVD发展 这个重任 DVD论坛特为此成立了11个工作组 WorkingGroup 负责不同领域的研究 这个规模也是其他组织不可比拟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回顾一下现在的DVD为什么诞生即可 没错 又是影音娱乐业 但这次的主角不是电影而是电视 DVD机诞生以来 其主要功能就是播放视频图像 而且要与电视机配合使用 随着高清晰度简称高清电视及其标准的出台 在DVD机和高清电视之间却出现了问题 比如 用高清电视播放DVD 其图像只占到电视画面的2 3 这是由于高清电视是横向720扫描线 DVD格式是横向480扫描线 为此要在DVD机中加装HD转化器 使之扩大到720扫描线 还有为了保存这类的高画质节目 传统录像带在使用上仍有很多不便 此时人们又想起了光盘 它可以进行非线性编辑 并且记录层与记录设备 激光头 并不接触 录像机可不是 数据的耐久性更强 这样 对可记录高画质 Hi Vision 信号的数字影像光盘系统的需求因应而生 HDTV必将在全世界普及 若光盘录像机能像VHS 家用录像系统 那么普及 这个市场所意味的财富就是相当惊人的 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能表明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不过我们只要看看周围朋友中录像机的普及率就可以预见一二了 追逐财富的商人们是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的 这就是促使DVD接班人提前登场的原始动因 疑问 是谁在催生下一代DVD 1 东芝抢先索尼在后 蓝光盘横空出世 一 东芝领先一步东芝在取得DVD之战的胜利后 不仅升任DVD论坛技术委员会主席 而且也从光存储界异军突起 为了保住自己的有利地位 东芝一直没有放松过对新技术的开发 终于 在2002年年初 东芝率先展出了使用蓝色激光器 又称蓝紫色 将单面单层的存储容量提高到30GB的新一代光盘系统 这一容量可以录制3小时左右HDTV节目图像 应该说它是最先声张下一代DVD的厂商 东芝最早推出的30GB光盘系统样品 东芝最早展出的蓝色激光头组件 2 索尼后发制人蓝光盘诞生 在DVD争夺战中的失败一直是索尼一大教训 那就是盟友太少 并且由于自身的清高而不注意拉拢 这次索尼则是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以开始新一轮的进攻 2002年2月19日 以索尼 飞利浦 松下为核心 联合日立 先锋 三星 LG 夏普和汤姆逊共同发布了0 9版的Blu rayDisc 简称BD技术标准 Blu ray是BlueRay 蓝光 的意思 因此2月19日也正式表明下一代DVD候选人 蓝光盘的诞生 Blue rayDisc的光碟直徑為12cm 與現有CD及DVD相同 一開始 新規格光碟提供單面層記錄容量為23 3GB 25GB 27GB等三種可重複讀寫光碟類型 光碟廠商可以根據本身技術水準進行選擇 Blue rayDisc的標準數據傳輸速度為36Mbit 秒 約相當於現有DVD的三倍 採用凹槽 Groove 記錄方式 磁道間距0 32 m 最短記錄標識長度根據光碟的記錄容量有所不同 23 3GB產品為0 16 m 25GB產品為0 149 m 27GB產品為0 138 m 記錄編碼方式預計採用 1 7 RLL類型 最初投產的Blue rayDisc光碟燒錄機 預計採用將數位廣播電視播放的MPEG2編碼數據 TransportStream 原封不動地記錄在光碟上的方式 還可以通過每個光碟中燒錄的各種不同IC 來進行著作權保護 而在個人電腦用途的可行性 目前也不斷被提出討論 目前 Blue rayDisc的規格版本為今年3月底發布的正式版本 1 0 由於規格的統一 將使得2003年時所生產的光碟燒錄機可記錄兩小時以上HDTV節目 十三小時以上現有電視節目 BD的主要特征 Blu ray因為利用三種不同軌距原理產生出不同的容量 分別是23 3GB 25GB 27GB 在技術更趨成熟後 Blu ray軌距甚至可再被縮短 以增加各個容量層容量 反觀HD DVD受限於固定的距長 單層只能有15G容量規格 Blu ray最大的突破是儲存媒體上透明塑膠基板層的厚度 Blu ray紀錄層是單面單層 厚度0 1mm DVD和HD DVD則採單面雙層0 6mm構造 Blu ray單層設計能讓光碟表層儲存媒體更密集結合 減少雷射藍光擴散 雷射光穿透物質愈少 就會產生愈多的孔徑 愈小的軌距 愈短的PIT長度 Blu ray這項技術改良讓它擁有高密集資料光儲容量 遠遠凌駕DVD或HD DVD之上 然而 新技術改良卻仍無法改善碟片超敏感 易被毀損的事實 清楚地說 連區區0 5mm空間就足以毀掉整片光碟的壽命 我就損失了不少片從網路線上電影院Netflix訂購的影音光碟 損壞的碟片多是表面有刮痕 不明毀損或是無法播放 但是Blu ray資料層面做特殊處理 使得它比DVD更不耐刮 更糟的是 Blu ray光學鏡片要更貼近儲存媒體 對任何極微弱的播放機振動都無法承受 播放會出現Blu ray挑片情形 BD集团随后在2002年6月14日向外正式发售BD规范1 0版 一共3册共5000美元 至此标志着BD的设计已经完全确立下来 看着自己在新一代光盘开发出如此领先并且有众多重量级厂商跟随 索尼的心情自然不言而喻 终于在DVD争夺战之后出了一口恶气 在04年的5月28日 日本另一家著名的电气厂商三菱电机 MitsubishiElectric 也宣布加入BDF并成为第十名创始者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BDF的实力 BD联盟 BDA 3 倔强东芝绝地反击 AOD诞生 到了2002年6月 东芝面对九个强大对手仍敢独力挑战 而且行动迅速 正式宣布与BD分道扬镳 独自提出了一套新的标准 但令人不解的是 新的标准与1月初公布的大不一样 主要的变化就是NA值不再是0 85而是与传统DVD一样的0 65 盘片结构方面仍与DVD一样为双0 6mm盘片粘贴而成 当时的容量初步定为单面单层15GB 单面双层30GB 东芝展出的AOD光盘系统与15GB只读型光盘 HDDVD促进社团 HDDVD PG 在东芝宣布独立开发的决定和理由后 它迎来了第一位盟友 NEC公司 NEC也持与东芝相同的开发理念 并也有自己的设计 随后不久 它们就于8月29日向DVD论坛提交了统一后的设计规格 2002年10月2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DVD论坛指导委员会上 两公司收到了所提交规格已获通过的通知 两公司表示 最早在2003年3月 最晚在2003年6月发行1 0版规格说明书 同时 它们将新的技术标准暂时命名为AOD 即AdvancedOpticalDisc 高级光盘系统 至此 DVD的另一位蓝色接班人也正式登台亮相 HD DVD完全承襲標準DVD資料層相同厚度 卻是不折不扣採用藍光雷射技術 但卻擁有較短的光波長度 能儲存較密集的資料到碟片上 若與目前標準DVD單層容量4 7GB相比較 HD DVD單層容量15GB 算是高容量光儲技术了 HD DVD規格主要賣點是HD DVD與標準DVD共享部分構造設計 DVD製造商並不要為規格昇級 再投入龐大資金 更新生產設備 Blu ray製造商就一定要為新規格的生產 添購全新的生產設備 基本上使用与该规格相同的压缩格式 HD DVD9 HD DVD規格也延續標準DVD的資料結構 如架構 指數 與ECCblocks 錯誤校對算法出自於標準DVD的模組基構 唯一與標準DVD不同的是用來接收更多錯誤校對的ECCblocks HD DVD的特点 三 业界对BD与HDDVD的看法 很多人都认为有了松下的加盟 BD是胜券在握了 但也未必 BD有其长处也有其弱点 HDDVD有其不足 也有其优势 下面就让我们比较一下 1 BD所面临的挑战索尼在争取松下的支持上确实取得了成功 但也有人认为 索尼的管理层过于优先考虑如何在规格竞争中取胜 反而丧失了索尼一贯凭借先进技术与对手一决雌雄的魄力 索尼的一位原技术人也员指出 BD规格偏离了光盘技术的正轨 光盘的优点在于 即使有一些污渍和损伤也能照常使用 这应该是自索尼和飞利浦成功开发出CD光盘以来就没有改变过的长处 但是 BD却抛弃了这一优势 如果索尼向松下靠拢这一经营方针导致索尼在技术选择上迷失方向的话 很可能使索尼的企业文化根基发生动摇 2 HDDVD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HDDVD作为与BD竞争的最大法码 就是在盘片制作方法和保护层厚度上与现有DVD良好的兼容性 对此东芝与NEC列举了4大优势 1 由于使用现有的DVD光盘生产设施 因此可以满足制造商最大限度压缩光盘生产成本的需求 2 可以容易的开发出能够播放现有及新一代两种光盘的影碟机 3 与现有的DVD光盘一样 可以轻松生产出不需光盘盒的光盘 可以制造出嵌入到便携影碟机中的超薄型DVD光驱 4 由于可以使用与现有DVD相同的方法 将两0 6mm厚的光盘粘到一起 因此可以轻松地生产双层光盘类似于DVD 9 与BD相比 AOD的明显不足在于相同盘片结构下容量要少5 10GB 虽然在视频方面可以通过采用更有效率的编码方式加以弥补 但如果用于数据存储 那可就是实打实的落后于BD了 製造成本 碟片生產線成本 source 拓墣產業研究所2005 10 BD ROM碟片材料成本 10 upcomparetoDVD 9 coverlayer HD DVD碟片成本則接近DVD 製造難度 良率 碟片製造廠的角度 就光學特性的角度 BD碟片需較佳的平整度及精密度 HD DVD碟機的tiltcontrol所要求的精確度相對地比較高 著作權保護 BD 是BD陣營所獨自主導 具備更新能力的一種著作權保護功能 用來防止BD播放機的資料保全系統遭到破解 而導致後續所出版的BD影片成為無設防狀態的情況發生 ROMMark與volumeidentifier的目的是一樣的 用以防止大規模量產盜版行為的技術 ROMMark技術賦予預錄出版的BD光碟出版物 例如影片 音樂與遊戲等光碟獨一無二且無法察覺的辨識碼 只有經BDA授權的廠商能進行辨識碼的產生與變更 藉以防止未經授權的廠商進行BD光碟母片的刻錄與碟片的盜版量產 HDCP HDMI DTCP etc AACS BD ROMMark 著作權保護 HDCP HighDefinitionContentProtectionHDMI HighDefinitionMultimediaInterface 五 谁是赢家 微軟及英特爾捨索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